04.04 不迴避——清明節,就這樣和孩子聊聊“死亡”的3個特性!

最近公佈的調查顯示:不到5成家長主動與孩子談死亡。


其實死亡教育和性教育、安全教育等一樣,都是孩子必須知道的知識。

平時,死亡話題或許比較難展開,但現在即將清明,正是可以聊的時候。

(以下,陰影部分是實例,黑體字是諮詢師建議。為保護隱私,全部用化名)

Part 1,不迴避,直面死亡話題

4歲的月月經常提出要去看望爺爺奶奶,而其實爺爺奶奶已經過世5年了。

面對月月的請求,父母不知如何回答,只能含糊答應,尋找藉口,矇混過關。

月月的父母說,因為知道失去親人的痛苦,所以不想讓年幼的孩子來承受,同時,也考慮孩子年齡太小,不一定能理解死亡話題,所以,想等他大一點,再告訴他。

但其實,對於“大一點”是幾歲,以及到時如何談,父母也是茫然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早在2歲時就對死亡有一種模糊的意識,到5歲左右,已經可以清晰地理解死亡的概念。

所以,父母完全可以真誠、坦然的和孩子聊死亡話題。

不迴避——清明節,就這樣和孩子聊聊“死亡”的3個特性!

Part 2,怎麼和孩子聊死亡話題

在經過諮詢後,月月的父母決定和月月談一下爺爺奶奶的事。

下面是他們的轉述:

父母:寶貝兒,你還記得想去看望爺爺奶奶的事嗎?

月月:嗯嗯,我記得!我們什麼時候去?

父母:寶貝兒,之前爸爸媽媽沒告訴你,其實爺爺奶奶已經去世很久了,在你沒出生的時候,他們就去世了。

月月:什麼是“去世”?

父母:就是死亡。永遠離開我們,不會再回來了。

月月看著爸爸媽媽,怔了幾秒,才輕輕的問:那我們什麼時候去看望爺爺奶奶?

父母:爺爺奶奶已經死亡了,永遠見不到了,我們可以思念他們,可以看他們的照片,但是我們見不到活著的他們了。

聽到這裡,月月“哦”了一聲,就跑開去玩了,爸爸媽媽後面準備了一堆臺詞都沒法說了。

不過按照我們事前約定的,如果孩子表露出不願再談,那麼父母就要停止,但最後還要做這件事:

趁月月還沒走遠,爸爸媽媽走過去,摟了摟月月,說:月月,如果你對爺爺奶奶,或者死亡,還有任何問題的話,隨時可以來找爸爸媽媽聊。

不迴避——清明節,就這樣和孩子聊聊“死亡”的3個特性!

Part 3,第一次瞭解到“死亡”的孩子,會有什麼反應?

這次聊天之後,爸爸媽媽小心的觀察著月月。

發現孩子吃飯、睡覺、玩耍,完全無異常,只是經常提及“死”這個字。

比如:放學和幼兒園好朋友相約休息日一起玩,臨分手時,她會加一句“如果你還沒死的話”。

父母一度認為孩子變得既沒禮貌,又丟了樂觀、積極的心態。

孩子在這階段,貌似有點輕慢、褻瀆死亡,其實是他們在感受,感受死亡的含義,和大家對死亡的反應。

Part 4,解答孩子內心的疑惑

終於,經常把“死”字掛嘴邊的月月問出:爸爸媽媽,你們會死嗎?我會死嗎?

告訴孩子死亡的三個特性:

  • 普遍性:所有生物都會死,包括人、動物、植物等;

  • 不可逆性:死亡後就不可能再活過來;

  • 功能喪失性:死亡後,機體內所有的功能都會停止。

這三個特性,涵蓋了死亡的全部信息,家長傳達給孩子,讓他們從小樹立敬畏、珍惜自己與他人的生命。

不要和孩子說類似“他去了天堂”、“他不再痛苦,解脫了”、“我們終有一天會和他們相聚”……的話,最好也要阻止身邊人和孩子說這些話。

如果孩子已到高中,三觀基本形成,聽這些也無妨,但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還是要注意氛圍和環境會孩子的影響。

不迴避——清明節,就這樣和孩子聊聊“死亡”的3個特性!

Part 5,幫孩子疏洩心中的傷感

在回答了月月關於死亡的疑惑後,月月減少了在生活中把“死”字掛嘴邊的做法。

過了幾個月,一件事情的發生,讓爸爸媽媽覺得真正的考驗來了~

那天一早,一家人起床後發現,養了2年的小鳥死了。

爸爸媽媽第一反應就是去抱起呆住的月月。

正當他們還在思考怎麼和月月說這件事時,月月突然說:我知道了,小鳥去了天堂,在天堂快樂的生活。

爸爸媽媽一聽就知道,這是幼兒園老師教的,因為月月把老師的語氣模仿的很像。

我們提倡不妖魔化死後的世界,但也不能過度美化,畢竟誰都不知道死後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

同時,過分討論死後的世界如何如何,是種逃避心態,積極的心態應該是正視當下的情緒。

月月的爸爸媽媽對月月說:對我們這個世界來說,小鳥死了,永遠不會回來,也不會再快樂的自由飛翔了,至於它死後去哪裡?過得好不好?我們真的不知道,也無法知道。

爸爸媽媽的話還沒說完,月月就哇的一聲哭了起來。

爸爸媽媽緊緊抱著月月,讓月月可以在父母懷裡盡情哭泣。

待月月平靜後,爸爸媽媽要補充一句:小鳥在我們家的這2年,你對它很好,照顧它,餵食物,一起玩耍,現在小鳥走了,如果你想念它,可以看照片,或者把記憶中的小鳥畫出來。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2到7歲兒童,對於死亡,會產生罪惡感,在思考死亡原因時,會認為是因為自己(不守規矩等原因)才死的。

不迴避——清明節,就這樣和孩子聊聊“死亡”的3個特性!

Part 6,正向懷念,昇華情感

一週後,小鳥的死亡對月月的影響幾乎已經沒有了,月月每天開心的生活、學習。

但假如對象不是寵物,而是親人,孩子或許就沒那麼容易淡忘。

在親人死亡對孩子的影響這個問題上,很多父母束手無策,只能寄希望於時間來療傷。

其實可以通過疏洩、轉移、昇華的方式,化痛苦為動力,轉向正向思考。

  • 疏洩方法:哭、和媽媽傾訴……

  • 轉移方式:關注更多活著的人,和正在進行的事。

  • 昇華方式:和孩子一起回憶死去親人的美好點滴,他對家庭、家族、社會的貢獻,雖然他已逝去,但因為他曾經努力過,所以現在我們能在他所打下的基礎上過更美好的生活。

這樣做,會讓孩子更正視死亡,減輕恐懼,同時又珍重生命。

——————————————

人從出生起,便是向死而生,只有瞭解了死亡,才能更好的生存!


大家好,我是處處有心,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市心理學會會員。致力於青少年行為問題、親子關係、婚姻情感、個人成長、職場困惑等方面的諮詢和研究。


新浪微博:處處有心·青少年行為研究


歡迎關注、評論、以及轉發我的文章!如有任何問題,也歡迎給我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