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為家鄉轉發!密雲9個村入選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日前,北京市政府公佈了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北京共有44個村鎮入選

咱密雲區一不小心就有九個村入選

在數量上全市排名第二

為家鄉轉發!密雲9個村入選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入選的村落有:古北口鎮古北口村、潮關村、河西村,新城子鎮吉家營村、遙橋峪村、小口村,馮家峪鎮白馬關村,太師屯鎮令公村,石城鎮黃峪口村

密雲歷史悠久

咱們眾所周知的“共工城”距今4100年

是北京歷史上最早的古城。

所以,密雲入選傳統村落的村子自然很多。

為家鄉轉發!密雲9個村入選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傳統村落,又稱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社會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

長知識了吧!

是不是很多小夥伴都不知道自己的老家是傳統村落?

沒關係,下面小編帶你一起走進這些傳統村落……

古北口村

提到古北口鎮的古北口村,不僅是在密雲,即便是在北京乃至全國都非常有名。

古北口村位於密雲和灤平的交界處,曾是清代皇帝到承德避暑的御道必經之處。因為一條古御道,這裡留下了諸多帝王將相和文人墨客的詩文篇章;因為當年的長城抗戰,曾讓這裡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中心;因為眾多的廟宇古蹟,讓這裡又成為了名聞京畿的旅遊勝地……

為家鄉轉發!密雲9個村入選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據《密雲地名志》記載,古北口唐朝時稱北口,金時稱留斡嶺,因地處臥虎山下,也稱虎北口,後依諧音改成古北口。故該村有著千餘年的成村史。

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此地屬燕國所轄,在燕昭王時,就在此設墩臺駐兵防禦;五代十國時期北齊修建長城設北口;唐代武則天時在此設守捉,駐兵和居民逐漸增多,商業也隨之繁榮;明代建古北口城;直至清代在這裡設置順天府分府(當地稱為二府衙門),而且這裡也成了帝王承德避暑和木蘭圍場北狩、東巡時的必經之地,因此有了穿村而過的古御道……古北口村稱為古村落,正可謂名副其實。

作為一個古傳統村落,必然有名勝古蹟遺存。這裡不僅有年代久遠的蟠龍山長城,而且有民國時期的古北口抗日陣亡將士墓等。此外還有以古蹟為題,形成流傳很廣的民謠:“七郎墳、令公廟,琉璃影壁靠大道,一步三眼井,兩步三座廟”,其中除了七郎墳,其他景觀均在古北口村域內。

為家鄉轉發!密雲9個村入選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古北口村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從古至今,成為了過往密雲“名人”最多的地方。包括宋代的歐陽修、蘇轍,明代的戚繼光、湯顯祖,清代的顧炎武、查慎行、納蘭性德、紀曉嵐以及康熙、乾隆皇帝等都到過古北口,並留下了詩篇。

如今,古北口村已經打造成為聞名京畿的民俗旅遊村,歷經千年的文化底蘊、獨具特色的秀美風光、古色古香的御道民舍,每天都吸引著絡繹不絕的遊客,走進這座“北京市最美鄉村”,尋幽攬勝,追尋深藏在心底的那一份掩映在青山綠水間的美麗的鄉愁。誠如清康熙帝詩所云:“地扼襟喉趨朔漠,天留鎖鑰枕雄關。時平不用誇形勝,雲物秋澄斥堠閒”。

為家鄉轉發!密雲9個村入選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潮關村

潮關村,清朝稱為潮河關,是座正方形石頭古城。潮河關屬於北齊長城的一個關口。潮河關城池格局很小,東西南北各長150來米的城牆以毛石和石灰砌壘,其中東西城牆依山而建,南、北、西三個方向面對潮河,西南方向留有一座城門。

為家鄉轉發!密雲9個村入選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站在村北臥虎山上,可以看到古老的北齊長城自懷古關蜿蜒東來,直上野豬嶺山頂的小高樓,山下就是滾滾潮河(古稱鮑丘水);延至河東,依著山脊奔去了陰山的制高點。由於兩山之間的河谷屬於南北要道,當年築城的軍民便於距離原漢代提奚縣城(今河南)西南1公里的一片平谷之上修建了這座潮河關古城。作為古北口地區現存最早的古城。潮河關的西城牆厚5米,至今基本完整;北城牆厚6.5米,拆有一道豁口供行人過往;東城牆修在山上,如今尚存一條碎石牆基;南城牆已經損毀殆盡。潮河關的北城牆,同時也是北齊長城的一部分。史料記載,當年的潮河關,不僅城內屯兵,城外同樣駐紮兵馬。

村裡有座瘟神廟,瘟神廟的院落南北約20米,東西約50米,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由於建廟年代久遠,無從考證。據說古時。這裡的潮河水經常氾濫,瘟疫流行,所以在村城裡村北頭,建一座瘟神廟。這座瘟神廟,過去也風光過。可是隨著歲月的流逝,這座為數不多的精典廟宇早已破爛不堪,岌岌可危。2004年左右,進行了搶修,殿堂大多數已經修復,但殿堂裡神佛早已沒了蹤影,只剩下牆上一些壁畫。這些畫,有的還能看清,有的已經模糊不清。

為家鄉轉發!密雲9個村入選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如今,潮河關村有150戶人家,530口人,隸屬於密雲區古北口鎮。順著183米長的潮河大橋自西向東進入林木環繞的村莊,一條主路由西向東轉而向北,路邊建築依山就勢、錯落有致,磚牆灰瓦、風格古樸,頗有些秀美、恬靜的意味。潮河關村佔地4平方公里,由於相對保持著比較完整的傳統風貌。特別是村莊西部,一些採用青磚鑲嵌河卵石砌成的三花山、五花山,甚至七花山的古民居,就地取材,古樸美觀而且堅固耐久,頗具地方特色。

為家鄉轉發!密雲9個村入選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河西村

河西村這名字是源於村子的地理位置在密雲區古北口鎮潮河以西,故名。它的北側就是臥虎山,山上建有明長城。整個村子像一隻船,與河東村(現古北口村)隔河相對。

為家鄉轉發!密雲9個村入選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不過,歷史上河西村可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柳林營。據村裡的老人講,以前村子外的潮河岸邊長滿了柳樹,將“柳林營”掩映在綠樹之間,因此才叫了這個村名。當時,說是村子,其實是一座兵營,建立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村東、西各有一個城門,西門俗稱西柵子,上建有四坡頂樓一座,門上嵌有“柳林營”石匾一方,史書上稱為“西閣”,東門俗稱東柵子,上建有三開間四阿頂閣樓,史書上稱為“東閣”,東柵子外就是萬壽山。沿著東柵子往村裡走的路的右邊上,就是曾經的“萬壽行宮”舊址。

在河西村流傳著一種“怪話”叫“露八分”,那啥叫“露八分”呢?這“怪話”聽起來複雜,說起來簡單。就是說話時,將一個成語只說三個字,把最後一個字藏起來,露出八分,留下兩分,最後一字可音同字不同。露八分作為一種獨特的方言,不僅用於介紹自己的名字,還可以作為日常用語,比如問“‘高高在’,一大早您這是幹啥去呀?”回答說“去醫院看看‘鋸齒獠’!”意思就是問姓尚的村民去幹啥?對方回答是去看牙。

河西村是個赫赫有名的百家姓村,擁有135個姓氏,全國罕見。據史料記載,河西村始建於西漢,是漢與兇奴交界地區,當時河西村的原住民多為當時的駐軍;金代時女真貴族遷移孟安謀克軍戶於此;明代時明軍在此駐紮修建長城,到了清代在此設置提督府建“柳林營”,從其他省份調兵駐防,因此,河西村的姓氏形成歷經2100餘年,多來源於歷代戍邊將士的後代,如關姓(滿族瓜爾加氏)、那姓(滿族葉赫那拉氏)等。

為家鄉轉發!密雲9個村入選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另外,在河西村最神奇的風景莫過於村北的臥虎山了,山上不僅有保持著原始風貌的明長城,山頭上更有兩隻天然形成的石“老虎”,一俯一仰,惟妙惟肖。此山與河東的古北口蟠龍山交相輝映,構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也因此古北口被稱為“京師鎖鑰”。臥虎山下還有一座傳說中的“七郎墳”,碑亭猶在;還有萬壽山、呂祖廟以及村裡保存完整的建於明代、重修於清代的清真寺……可以說,河西村雖然不大,卻承載了一段段厚重的歷史與傳奇。

為家鄉轉發!密雲9個村入選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吉家營村

吉家營坐落在霧靈山西北麓,隸屬於密雲區新城子鎮,是一個從戍邊古城堡發展而來的村落。據史料記載:明代以前該村稱吉家莊,明萬曆年間在該地建戍邊營城,城東門橫額上刻有“吉家營”三字,村始稱吉家營。崇禎年間吉家營曾駐守備武官。如今,隨著城堡軍事作用的消退,這裡已由最初的防禦設施逐漸演變為山居村落。

吉家營城堡規模雖然不大,但其最吸引人的地方卻是村落與周圍環境的和諧之美。吉家營以青山、長城為體。城堡與周圍的自然景觀、長城景觀巧妙融為一體。小村西面是雄偉的長城,東面較寬闊,通二道關;北面為安達木河,南面為山地。

為家鄉轉發!密雲9個村入選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吉家營城堡屬於修築在長城線以外的城堡,其主要功能是屯兵戍邊,在前線防護兵力不足時及時補充。其在佈局上沿縱深方向分佈,形成的縱向防線與長城城牆防禦線相垂直,延續了長城防禦線的範圍。

城堡作為軍事設施,最突出的特徵就是具有較強的封閉性,從而形成強大的防禦性。基於此,城牆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吉家營城堡牆屬“依山就勢”型,周長1000米,城高7米,頂寬4米。底部平鋪青石,之上用青磚抹白灰縫縫。雖歷經四百多年滄桑,但城牆部分至今巍然屹立,可見牆體結構的堅實。從今天所遺存部分我們可以想見當年的壯觀景象。堡牆的選材,主要取材於當地的石材、黏土磚,具有較強的地方性。這種堅固防禦體系,加之牆體上的藏兵洞、射擊孔、瞭望窗及垛口等,使吉家營城堡的防禦固若金湯。

為家鄉轉發!密雲9個村入選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吉家營城堡內老建築已殘存不多,不見了昨日映日交輝的畫樓繡閣、寺院古剎,不見了舊日的千般綺麗、萬種繁華。但這並不影響人們在這裡臨風懷古,叩問滄桑。作為古蹟,只要它有足夠的歷史積澱,無論其遺蹟留存多少,同樣可以顯示其獨特的迷人魅力,喚起人們深沉的興廢之感,吸引人們循著荒臺野徑、敗瓦頹垣,去憑弔昔日的輝煌。

為家鄉轉發!密雲9個村入選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遙橋峪村

遙橋古堡,位於密雲區新城子鎮遙橋峪村。因村莊倚霧靈山麓,臨安達木河,古時冬春之季架橋以渡,故橋不穩而稱搖橋,後來取諧音為“遙橋峪”村名。

遙橋峪村中有座古“城”。按照傳統規制,此只設一南門,故稱“遙橋古堡”。

為家鄉轉發!密雲9個村入選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此堡坐北朝南,東西長123米,南北寬102米,牆高7米,頂寬4米。邊牆四角有垛口,牆體更為結實,建有四座角樓,用於觀察作戰。角樓雖已拆去,但今城堡四周城牆保存完好,應是在密雲域內最為完整的城堡。毋容置疑,此堡為明代軍事設施。

為家鄉轉發!密雲9個村入選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2001年10月,遙橋峪城堡被北京市文物局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城門旁碑書“萬里長城北京段遙橋峪城堡”。遙橋峪城堡歷經數百年,至今保存完好,在全市實屬罕見。

在遙橋古城東北,有座堤壩,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控制安達木河上游流域,稱遙橋峪水庫,因東側有霧靈山,又稱霧靈湖,是風光宜人的景區。

白馬關村

白馬關村,隸屬密雲區馮家峪鎮,因其地勢的險要,在此分別修築口和關。因此,明初在白馬關建有水、陸兩關,並築城堡,設二門,駐守備戍之,屬薊鎮石塘路所轄。

為家鄉轉發!密雲9個村入選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白馬關口根據明代劉效祖著《四鎮三關志》中記載:“白馬關,永樂年建,通大川,山關河口通眾騎,極衝。紅土谷(峪)並莊巢峪通單騎,餘通步緩。”其關口位於白馬關堡(關城)北約1000米處,為長城主體,當地人稱為一道邊,關口東側為尖山峭壁,未築城牆,只有四座空心敵樓,關口在河道中部因水毀和修路已痕跡皆無。南為第二道防線,當地稱為二道邊,是一道橫石牆,又稱為防護牆,橫跨關口南。牆為石砌,白灰灌漿,東西長約210米、南北寬5-5.5米,石牆中部建有一座長方形牆臺,面積較大,東西長30米、南北寬16米,當地人稱為“甕城”。

白馬關城堡緊鄰長城、東依山腳,北高南低,西鄰西(莊子)火(石嶺)公路和白馬關河,白馬關河川山高谷窄、地勢險要,是華北通往東北的重要通道。堡兩側山勢險要,山谷中白馬關河南流,北控口門,南通平川。明永樂年間(1403—1424),在關內南修建一座簡易營城,嘉靖三十年(1551)時重修,名曰“白馬關堡”,用於屯兵戍關。

該堡防禦設施密集。其主要體現在:白馬關城堡東沿平緩山坡建有一道附邊,向南過下營(白馬關兵營)北山根西行過公路與山根後梁成直角,再西過樑下與長城主體牆相連,石牆全長4000米,時斷時續,是主體長城內的一道附線。各種防禦設施的密集程度反映出白馬關地區軍事的重要性。和平時期這裡則成為邊牆內外的重要通道,進行生產、生活用品的交流,對緩和民族關係起著重要作用。

為家鄉轉發!密雲9個村入選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令公村

令公村位於密雲區太師屯鎮東北部,距密雲城50千米。該村北靠山坡,四面環山,安達木河從村西流過,南河子自東向西村南而過。該村有山脈依託,即背有靠山,前面有案山(基址前隔水的近山),左右也有山脈保護,稱為護山。這在傳統地理環境學說中認為,是山水環抱,能夠藏氣聚氣,適合人類居住的風水寶地。村內有明代修建的城堡,城堡坐北朝南,只設南門。令公村這種四山夾兩河再加城堡的造型,形成了獨特的“村中城”景觀。

為家鄉轉發!密雲9個村入選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令公村內保存著明代修建的令公城堡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如今,各面牆體都已殘損不齊,原城堡的牆體上有的建有房屋,有的壘上了院牆,堡內均為民房。

圍繞著古堡而建的,都是令公村的民居,令公村內有歷史的古民居不在少數。建築形式大多數為合院式,半數院落北側為房屋,其他三面是圍牆,部分院落具有東西廂房,成為3合院。具有傳統民居特色。令公村保留著它的“古”,沒有因為發展旅遊變得“商業化”,成為統一化的民宿,而是保留著原貌。

村內有座三清觀,當地人也叫二柏搭枝廟。該廟位於令公村東北五千米的萬花山峰下,四周群山環繞。因廟前有2株古柏杈相搭故稱二柏搭枝廟。遺址上現存“萬花山朝陽洞碑記”殘碑(碎五塊)一通,年號為萬曆三十年歲次寅孟秋之吉。2014年對其進行了修復。經考證研究,碑文記載了明代萬曆三十年秋季,吉家莊提調陳天爵及黑谷關守備宗應等戍邊將士來萬花山朝陽洞遊覽的經過,並記述了明世宗時期胡姓道士自焚昇天的史實和當時的道人楊靜□修煉健身的狀況,說明了“乃知塵環中,善養□和者享長年,為不滲□的道理”(□為碑文文字模糊)

為家鄉轉發!密雲9個村入選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該廟2000年9月被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名稱為二柏搭枝廟。據《密雲縣古樹名錄》記載,廟前的兩棵柏樹為國家一級保護古樹,2003年掛牌,326年側柏。

為家鄉轉發!密雲9個村入選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