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三國演義之姜維三伐中原

在《三國演義》中,每當有窮兇極惡的權臣出現,也總會伴隨著大批站在權臣對立面的忠臣出現。在這些人中,敢於直面死亡的是真忠臣,比如當面要揍董卓的伍孚,可惜這類人的反抗沒有什麼作用。也有一些人遠遠的叫囂,這批人主要是為了取權臣而代之,即使他們成功了,無非是做權臣第二罷了,比如十八路反董聯盟。

漢朝畢竟是四百多年的老牌帝國了,所以他的遺老遺少還是不少的。魏帝國沒多少年,因此忠於魏國的人那就屈指可數了。包括大部分姓曹和姓夏侯的,多數沒什麼實權,想對抗司馬師也沒那實力。尤其是姓曹的那批人,早年間被曹丕打擊的都夾起尾巴做人,把手上的權利扔的乾乾淨淨,生怕被皇帝給弄死,因此才會出現曹爽這樣的遠枝曹氏掌權。至於曹操的直系子孫,當他們看到曹丕的子孫被人這麼欺負,是高興的包餃子呢?還是痛快的一醉方休呢?真是傷腦筋。

三國演義之姜維三伐中原

也正是這樣,司馬師廢掉曹芳,改封他為齊王,非奉召不得入京。曹氏宗族對此沒有任何的反應,太后選擇的高貴鄉公曹髦入朝為帝,司馬師完成了曹操都沒敢做出的事情。不知道同在山東混的山陽公劉協有沒有給齊王曹芳來封賀電,上面就寫倆字就行:報應!

曹髦做皇帝也好,做高貴相公也好,其實都是夾著尾巴做人,謹小慎微做事。因此曹髦剛繼位就給司馬師“入朝不趨,奏事不名,帶劍上殿。”三大特權,隨他折騰去吧。

其實司馬師廢立皇帝這事,客觀來講跟大多數人沒有關係。老百姓該幹嘛幹嘛,該窮還是窮,該服役還得服役,所以老百姓不關心這個。但是這件事惹起了兩個手握重兵的將軍,這倆人要問司馬師造反之罪,因此起兵反叛司馬師,一時間淮南大亂。這倆人一個是魏國新生代名將,鎮東將軍毋丘(音貫秋,複姓)儉,一個是揚州刺史文欽。

曹操起兵掙的第一桶金就是從揚州出兵平定青州黃巾之亂,當時朝廷給的官職就是鎮東將軍,總領青、徐、兗、揚四州軍務。如今公然反叛司馬師的毋丘儉就是鎮東將軍,地地道道的實力派大將,再聯合上揚州刺史文欽,絕對是軍政結合,師出有名。但是要說他倆造反是為了給曹氏討回公道,那純屬是瞎掰。真有那忠心,夏侯霸造反的時候他們就響應了。這哥倆之所以造反,完全是瞅準了一個機會。司馬師廢立皇帝,同黨們肯定說這是效仿霍光。反對派一定會說是相仿董卓。如果毋丘儉、文欽滅了這個董卓式的國賊,那麼毋丘儉和文欽的官位就很容易和當年的李傕、郭汜相當。毋丘儉和文欽聯合,有實力、有藉口,成功幾率很大,實在是找不到不造反的理由。

三國演義之姜維三伐中原

為什麼說他成功幾率大呢?因為此時的司馬師癌症發作,剛剛做了腫瘤切除手術,可謂是病入膏肓。反觀朝中戰將,還真沒有幾個人能是毋丘儉的對手。就這樣,毋丘儉和文欽矯詔起兵,聲討司馬師的叛逆之罪。司馬師躺在病榻之上,想了想手下這幫人也只有諸葛誕能跟毋丘儉比劃比劃。論用兵,司馬昭還遜色一籌。因此在鍾會的建議下,司馬師匯合諸葛誕、王基、胡遵三將,帶病南征。

這票人南征毋丘儉,其實是不佔優勢的。都是當年的老戰友,誰不知道誰啊。論帶兵,毋丘儉拔了尖了。論武功,文欽、文鴦爺倆英雄無敵。尤其是小將文鴦,手藝跟《水滸傳》裡的孫立差不多,鞭槍雙絕,在當時絕對是第一流的武將。不過我們知道毋丘儉和文欽最終敗了,那麼這麼聲勢浩大的起義敗在哪呢?

我認為毋丘儉之敗,原因有五:

其一,司馬師可謂是烈性漢子,在重傷不治,眼珠蹦出,血流不止的情況下,咬住被子不發一聲,因此而穩定住了軍心。

其二,諸葛誕善於用兵,及時攻取了戰略要地壽春。

其三,盟友文欽是個廢物,都不認道還學人家帶兵打仗,結果走做了路,沒能及時接應文鴦,錯過了活捉司馬師的大好時機。另外文欽不明時勢,沒能及時參透尹大目送出的情報,敗得理所當然。

其四,新人鄧艾異軍突起,打亂了毋丘儉的戰略部署。

其五,東吳趁機襲擊毋丘儉的後方。

就這樣,毋丘儉兵敗身亡。而司馬師也在這場戰爭中熬得油盡燈枯,死於軍中。司馬師臨死前召來自己的弟弟司馬昭,把大權全部交給司馬昭後,語重心長的告誡司馬昭。司馬家族既得大權不得分給他人,否則就是滅族之禍。司馬昭聽了哥哥的話,迅速搶班奪權掌握了軍隊,然後再給司馬師發喪。司馬師的死,讓很多人看到了機會。比如魏國皇帝曹髦和蜀漢衛將軍姜維。

曹髦雖然年紀小,但是可不傻,完全和東吳的二代皇帝孫亮的聰明才智有一拼。這倆人如果有個孝莊那樣的好老師,都是極有潛力的好君主。可是康熙這樣的皇帝不多,孝莊這樣的老師更少。曹髦和孫亮只能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拼插上毛比猴都精的成年人,悲劇也就不可避免。曹髦一直表現的唯唯諾諾,對司馬師也畢恭畢敬。但是當他知道司馬師病亡之後,馬上就看到了奪回大權的機會。

這頭司馬昭正給司馬師發喪呢,皇帝的詔書突然到了。上諭是這麼說的:“東南未定,暫留司馬昭屯軍許昌,以為外應。(原文)”司馬昭接到皇帝詔書蒙圈了,這是什麼意思?一向不發一言的曹髦突然給自己下旨,其中必有緣故。悲痛中的司馬昭正在參悟皇帝的詔書。鍾會在一旁提醒,參悟個毛啊,趕緊回京,萬一這會兒出事可不是鬧著玩的。

司馬昭一琢磨,對啊,當初他們爺仨兒就是這麼幹掉的曹爽。因此司馬昭整頓軍隊,大軍兵發洛陽。曹髦一看司馬昭不上當,麻溜兒的又下了一道旨意,封司馬昭為大將軍、錄尚書事。自此朝中大權皆歸司馬昭,曹髦和司馬昭集團的第一次過招也匆匆收場。小露鋒芒的曹髦註定了要跟劉禪不一樣,劉禪能忍,曹髦不能。劉禪示弱表現的是自己智商弱,而曹髦示弱表現的是自己實力弱。所以無論諸葛亮還是司馬昭都覺得劉禪是個無公害人物,而曹髦更多表現出的是不得已,終究不甘於做個池中之物。

看上去魏國的局勢趨於穩定,司馬師到司馬昭的權利結交也算是平穩。可就是這個時候,姜維按捺不住內心的悸動,再度發兵北伐。

從回目上看,這是姜維的第三次北伐。從劉禪的角度講,這是第二次正式北伐。這次出兵姜維信心滿滿,沒別的,就憑淮南之亂給予魏國的消耗是極大的。司馬懿兵法傳人司馬師身亡、一代名將毋丘儉身亡、涼州屏障郭淮被姜維射死、司馬昭一者用兵不如姜維,二者他就算是司馬懿再生,斷不敢此時離開洛陽去作戰。機會主義者姜維趕緊上表,陳明此時出兵的重要性和成功幾率。劉禪又不傻,一算這賬幹得過,於是下詔,讓姜維出兵北伐。

姜維一肚子理論,缺少的就是實踐。經過兩次獨立領兵出征,姜維總結了不少經驗,這次北伐姜維算是有了長足的進步。如今的西涼沒有了郭淮,新任徵西大將軍就是陳泰。姜維有信心跟陳泰比劃一下。陳泰補得是郭淮的缺,而陳泰留下的位置,是王經補上。陳泰用兵可以說不弱於郭淮,但是王經可就差遠嘍。

雖然姜維信心十足,但是此時的將士們出現了厭戰情緒,比如老將張翼。張翼這時候多大歲數呢?書上沒說,還是簡單倒推一下。劉備攻打益州,張翼綁了上司投降的時間大概是建安十八九年的樣子,姜維第三次北伐是蜀漢延熙十八年。假如張翼投降劉備的時候是二十來歲,那姜維三伐中原的時候,張翼也得七十上下了。人到七十自古稀,在那個時代,七十多歲也算是風燭殘年了。張翼做到了徵西大將軍,差不多了。別人是再不享受就老了,張翼是再不享受就死了。你讓一個七十多歲當上徵西大將軍的人還想著拼搏再進一步嗎?再往上一級時衛將軍,這就是現在姜維做的位置。別管怎麼說,老將張翼真的不想再打仗了,因此勸說姜維還是消停點。張翼擺出了三點很現實問題,地盤小、錢糧少、連年征戰民力已疲,這種情況還打仗,有意思嗎?姜維不管那個,用道德的力量來壓張翼。北伐就是忠君愛國,不北伐自己想去吧。張翼一看沒法溝通,軍銜又沒有人家大,只好默默的跟著姜維再度踏上北伐之路。

姜維出兵,活學活用教科書上的兵法。背水作戰,讓蜀軍置之死地而後生,殺的王經人仰馬翻,幾乎全殲王經七萬大軍。縱然武侯時代,能全殲對方七萬大軍的戰例也在少數。姜維揚威隴上,正是從此戰開始。這時候,老將張翼再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麼多年的軍旅生涯,張翼沒敢在武侯面前談過自己想法。如今換了姜維領兵,張老憑藉自己的資歷和經驗勸諫姜維,差不多得了,見好就收。再接著打就是畫蛇添足,稍有差池,一戰又回解放前。

三國演義之姜維三伐中原

姜維不管這些,勝王經不算什麼,殺郭淮也不算什麼。姜維想了想這些年吃虧就吃在陳泰身上,必須繼續進兵。然後問題來了,繼續進兵打哪?如果按照武侯的思路,一戰只要能在隴上立足,下一戰就得攻打關中,終極目標就是長安和洛陽。姜維出兵,完全拋棄了武侯祁山道路。或者說姜維此戰並不想攻打長安,姜維沒想過一次北伐就獲全功,他想階梯進兵。既然洮水大勝,那就鞏固蜀漢在甘肅的勢力。因此姜維出兵攻打狄道,就像在絲綢之路上紮根。

與此同時,徵西大將軍陳泰聽聞王經大敗,準備提兵與姜維決戰。這時候司馬昭派來幫忙的了,此人就是在平定淮南之亂戰功赫赫的新人鄧艾,官拜兗州刺史。鄧艾年輕啊,說話又結巴,因此陳泰沒把他放在眼裡。不過既然是司馬昭派來的,怎麼也得給個面子,速速召開軍事會議。你別看陳泰沒把鄧艾當回事,鄧艾也不把陳泰放在眼裡,或者說鄧艾都沒把整個

涼州軍區放在眼裡。像鄧艾這種天生的將才,讓他服氣的人目前還沒有。可就是這場關鍵的軍事會議,讓魏國兩代軍事奇才陳泰和鄧艾精誠合作,也終止了姜維三伐中原的勝利步伐,具體內容,下節再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