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三国演义之姜维三伐中原

在《三国演义》中,每当有穷凶极恶的权臣出现,也总会伴随着大批站在权臣对立面的忠臣出现。在这些人中,敢于直面死亡的是真忠臣,比如当面要揍董卓的伍孚,可惜这类人的反抗没有什么作用。也有一些人远远的叫嚣,这批人主要是为了取权臣而代之,即使他们成功了,无非是做权臣第二罢了,比如十八路反董联盟。

汉朝毕竟是四百多年的老牌帝国了,所以他的遗老遗少还是不少的。魏帝国没多少年,因此忠于魏国的人那就屈指可数了。包括大部分姓曹和姓夏侯的,多数没什么实权,想对抗司马师也没那实力。尤其是姓曹的那批人,早年间被曹丕打击的都夹起尾巴做人,把手上的权利扔的干干净净,生怕被皇帝给弄死,因此才会出现曹爽这样的远枝曹氏掌权。至于曹操的直系子孙,当他们看到曹丕的子孙被人这么欺负,是高兴的包饺子呢?还是痛快的一醉方休呢?真是伤脑筋。

三国演义之姜维三伐中原

也正是这样,司马师废掉曹芳,改封他为齐王,非奉召不得入京。曹氏宗族对此没有任何的反应,太后选择的高贵乡公曹髦入朝为帝,司马师完成了曹操都没敢做出的事情。不知道同在山东混的山阳公刘协有没有给齐王曹芳来封贺电,上面就写俩字就行:报应!

曹髦做皇帝也好,做高贵相公也好,其实都是夹着尾巴做人,谨小慎微做事。因此曹髦刚继位就给司马师“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带剑上殿。”三大特权,随他折腾去吧。

其实司马师废立皇帝这事,客观来讲跟大多数人没有关系。老百姓该干嘛干嘛,该穷还是穷,该服役还得服役,所以老百姓不关心这个。但是这件事惹起了两个手握重兵的将军,这俩人要问司马师造反之罪,因此起兵反叛司马师,一时间淮南大乱。这俩人一个是魏国新生代名将,镇东将军毋丘(音贯秋,复姓)俭,一个是扬州刺史文钦。

曹操起兵挣的第一桶金就是从扬州出兵平定青州黄巾之乱,当时朝廷给的官职就是镇东将军,总领青、徐、兖、扬四州军务。如今公然反叛司马师的毋丘俭就是镇东将军,地地道道的实力派大将,再联合上扬州刺史文钦,绝对是军政结合,师出有名。但是要说他俩造反是为了给曹氏讨回公道,那纯属是瞎掰。真有那忠心,夏侯霸造反的时候他们就响应了。这哥俩之所以造反,完全是瞅准了一个机会。司马师废立皇帝,同党们肯定说这是效仿霍光。反对派一定会说是相仿董卓。如果毋丘俭、文钦灭了这个董卓式的国贼,那么毋丘俭和文钦的官位就很容易和当年的李傕、郭汜相当。毋丘俭和文钦联合,有实力、有借口,成功几率很大,实在是找不到不造反的理由。

三国演义之姜维三伐中原

为什么说他成功几率大呢?因为此时的司马师癌症发作,刚刚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可谓是病入膏肓。反观朝中战将,还真没有几个人能是毋丘俭的对手。就这样,毋丘俭和文钦矫诏起兵,声讨司马师的叛逆之罪。司马师躺在病榻之上,想了想手下这帮人也只有诸葛诞能跟毋丘俭比划比划。论用兵,司马昭还逊色一筹。因此在钟会的建议下,司马师汇合诸葛诞、王基、胡遵三将,带病南征。

这票人南征毋丘俭,其实是不占优势的。都是当年的老战友,谁不知道谁啊。论带兵,毋丘俭拔了尖了。论武功,文钦、文鸯爷俩英雄无敌。尤其是小将文鸯,手艺跟《水浒传》里的孙立差不多,鞭枪双绝,在当时绝对是第一流的武将。不过我们知道毋丘俭和文钦最终败了,那么这么声势浩大的起义败在哪呢?

我认为毋丘俭之败,原因有五:

其一,司马师可谓是烈性汉子,在重伤不治,眼珠蹦出,血流不止的情况下,咬住被子不发一声,因此而稳定住了军心。

其二,诸葛诞善于用兵,及时攻取了战略要地寿春。

其三,盟友文钦是个废物,都不认道还学人家带兵打仗,结果走做了路,没能及时接应文鸯,错过了活捉司马师的大好时机。另外文钦不明时势,没能及时参透尹大目送出的情报,败得理所当然。

其四,新人邓艾异军突起,打乱了毋丘俭的战略部署。

其五,东吴趁机袭击毋丘俭的后方。

就这样,毋丘俭兵败身亡。而司马师也在这场战争中熬得油尽灯枯,死于军中。司马师临死前召来自己的弟弟司马昭,把大权全部交给司马昭后,语重心长的告诫司马昭。司马家族既得大权不得分给他人,否则就是灭族之祸。司马昭听了哥哥的话,迅速抢班夺权掌握了军队,然后再给司马师发丧。司马师的死,让很多人看到了机会。比如魏国皇帝曹髦和蜀汉卫将军姜维。

曹髦虽然年纪小,但是可不傻,完全和东吴的二代皇帝孙亮的聪明才智有一拼。这俩人如果有个孝庄那样的好老师,都是极有潜力的好君主。可是康熙这样的皇帝不多,孝庄这样的老师更少。曹髦和孙亮只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拼插上毛比猴都精的成年人,悲剧也就不可避免。曹髦一直表现的唯唯诺诺,对司马师也毕恭毕敬。但是当他知道司马师病亡之后,马上就看到了夺回大权的机会。

这头司马昭正给司马师发丧呢,皇帝的诏书突然到了。上谕是这么说的:“东南未定,暂留司马昭屯军许昌,以为外应。(原文)”司马昭接到皇帝诏书蒙圈了,这是什么意思?一向不发一言的曹髦突然给自己下旨,其中必有缘故。悲痛中的司马昭正在参悟皇帝的诏书。钟会在一旁提醒,参悟个毛啊,赶紧回京,万一这会儿出事可不是闹着玩的。

司马昭一琢磨,对啊,当初他们爷仨儿就是这么干掉的曹爽。因此司马昭整顿军队,大军兵发洛阳。曹髦一看司马昭不上当,麻溜儿的又下了一道旨意,封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自此朝中大权皆归司马昭,曹髦和司马昭集团的第一次过招也匆匆收场。小露锋芒的曹髦注定了要跟刘禅不一样,刘禅能忍,曹髦不能。刘禅示弱表现的是自己智商弱,而曹髦示弱表现的是自己实力弱。所以无论诸葛亮还是司马昭都觉得刘禅是个无公害人物,而曹髦更多表现出的是不得已,终究不甘于做个池中之物。

看上去魏国的局势趋于稳定,司马师到司马昭的权利结交也算是平稳。可就是这个时候,姜维按捺不住内心的悸动,再度发兵北伐。

从回目上看,这是姜维的第三次北伐。从刘禅的角度讲,这是第二次正式北伐。这次出兵姜维信心满满,没别的,就凭淮南之乱给予魏国的消耗是极大的。司马懿兵法传人司马师身亡、一代名将毋丘俭身亡、凉州屏障郭淮被姜维射死、司马昭一者用兵不如姜维,二者他就算是司马懿再生,断不敢此时离开洛阳去作战。机会主义者姜维赶紧上表,陈明此时出兵的重要性和成功几率。刘禅又不傻,一算这账干得过,于是下诏,让姜维出兵北伐。

姜维一肚子理论,缺少的就是实践。经过两次独立领兵出征,姜维总结了不少经验,这次北伐姜维算是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今的西凉没有了郭淮,新任征西大将军就是陈泰。姜维有信心跟陈泰比划一下。陈泰补得是郭淮的缺,而陈泰留下的位置,是王经补上。陈泰用兵可以说不弱于郭淮,但是王经可就差远喽。

虽然姜维信心十足,但是此时的将士们出现了厌战情绪,比如老将张翼。张翼这时候多大岁数呢?书上没说,还是简单倒推一下。刘备攻打益州,张翼绑了上司投降的时间大概是建安十八九年的样子,姜维第三次北伐是蜀汉延熙十八年。假如张翼投降刘备的时候是二十来岁,那姜维三伐中原的时候,张翼也得七十上下了。人到七十自古稀,在那个时代,七十多岁也算是风烛残年了。张翼做到了征西大将军,差不多了。别人是再不享受就老了,张翼是再不享受就死了。你让一个七十多岁当上征西大将军的人还想着拼搏再进一步吗?再往上一级时卫将军,这就是现在姜维做的位置。别管怎么说,老将张翼真的不想再打仗了,因此劝说姜维还是消停点。张翼摆出了三点很现实问题,地盘小、钱粮少、连年征战民力已疲,这种情况还打仗,有意思吗?姜维不管那个,用道德的力量来压张翼。北伐就是忠君爱国,不北伐自己想去吧。张翼一看没法沟通,军衔又没有人家大,只好默默的跟着姜维再度踏上北伐之路。

姜维出兵,活学活用教科书上的兵法。背水作战,让蜀军置之死地而后生,杀的王经人仰马翻,几乎全歼王经七万大军。纵然武侯时代,能全歼对方七万大军的战例也在少数。姜维扬威陇上,正是从此战开始。这时候,老将张翼再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么多年的军旅生涯,张翼没敢在武侯面前谈过自己想法。如今换了姜维领兵,张老凭借自己的资历和经验劝谏姜维,差不多得了,见好就收。再接着打就是画蛇添足,稍有差池,一战又回解放前。

三国演义之姜维三伐中原

姜维不管这些,胜王经不算什么,杀郭淮也不算什么。姜维想了想这些年吃亏就吃在陈泰身上,必须继续进兵。然后问题来了,继续进兵打哪?如果按照武侯的思路,一战只要能在陇上立足,下一战就得攻打关中,终极目标就是长安和洛阳。姜维出兵,完全抛弃了武侯祁山道路。或者说姜维此战并不想攻打长安,姜维没想过一次北伐就获全功,他想阶梯进兵。既然洮水大胜,那就巩固蜀汉在甘肃的势力。因此姜维出兵攻打狄道,就像在丝绸之路上扎根。

与此同时,征西大将军陈泰听闻王经大败,准备提兵与姜维决战。这时候司马昭派来帮忙的了,此人就是在平定淮南之乱战功赫赫的新人邓艾,官拜兖州刺史。邓艾年轻啊,说话又结巴,因此陈泰没把他放在眼里。不过既然是司马昭派来的,怎么也得给个面子,速速召开军事会议。你别看陈泰没把邓艾当回事,邓艾也不把陈泰放在眼里,或者说邓艾都没把整个

凉州军区放在眼里。像邓艾这种天生的将才,让他服气的人目前还没有。可就是这场关键的军事会议,让魏国两代军事奇才陈泰和邓艾精诚合作,也终止了姜维三伐中原的胜利步伐,具体内容,下节再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