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

程老師侃史


僧格林沁的戰死,標誌著滿清最核心軍事力量——滿蒙八旗精銳的徹底敗亡,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實權從此完成了由滿蒙貴族向漢族士大夫精英階層的全面過渡,其歷史影響力絲毫不亞於明朝的“土木堡之變”。



* 滿蒙八旗等同於明初勳貴集團

滿清入關奪取天下,加之隨後撲滅吳三桂“三藩之亂”,軍事力量統一為“滿蒙八旗➕漢族綠營”的基本組成結構。漢族綠營初期設計只是滿蒙八旗的補充,八旗子弟作為“根正苗紅”的兵源,清廷在各個大城市、軍事要地劃撥土地供其駐紮,旗人專事弓馬騎射軍事訓練,由國家按月發放工資和糧食,是滿清的職業軍人,不得從事其他行業生計,日常生活和婚姻也與漢人隔絕,清廷以此希望滿蒙八旗不流於世俗化、確保部隊的勇悍戰鬥力。這一點和朱元璋建立的“軍戶制度”十分相似,也是從構建職業軍人家庭入手,由此形成了掌控明初政治的“勳貴集團”。


* 太平天國崛起的影響力不亞於瓦刺騎兵對明朝的打擊

作為滿清的既得利益階層,滿蒙八旗在承平歲月裡享受國家特殊的福利待遇,無所事事的他們生活迅速得腐化墮落,戰鬥力嚴重下滑。到了雍正年間,本來處於僕從軍地位的漢人綠營兵反而成了朝廷的軍事主力輸出,平定西北的重任也交給了以年羹堯為首的漢人部隊。等到道光、咸豐時期,由於鴉片的毒害,連綠營兵也不太指望得上了,一個個泥腿子出身的太平軍幸運得碰上了“戰五渣”清兵,初期得以用摧枯拉朽的勢頭輕易拿下江南重鎮南京城。可以說,太平天國運動摧垮了滿清最後的嫡系核心中央軍——滿蒙八旗,僧格林沁的戰死無異於土木堡之變中明軍靈魂人物英國公張輔的陣亡,洪秀全無異於清朝版的“瓦刺太師也先”。


* 太平天國運動被撲滅後,漢族士大夫精英開始掌握全國實權

在初期節節敗退的形勢下,急得團團轉的咸豐皇帝不得不下放原先壟斷的軍事權力,轉而鼓勵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士大夫群體興辦地方團練,用以剿殺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國運動,後期更是聯合上了宿敵英法聯軍部隊。戰爭結束後,曾國藩、李鴻章等漢人不僅掌控了湘軍、淮軍、北洋海軍等國家軍事主力,而且佔據了政壇主位左右政局,隨後更是全面主導了洋務運動這一國家經濟改革,恰似土木堡之變後上臺掌權的明朝文官集團。滿清再也不能對地方軍隊進行隨心所欲的控制和調動!


清廷派了個兩江總督馬新貽到南京想收回湘軍實權,結果出了個不明不白的“張文祥刺馬案”;八國聯軍進北京,李鴻章等地方大員敢搞一個“東南互保”拒不支援北京,害得慈禧老太太顛沛流離;武昌起義前線打得熱火朝天,袁世凱也是不鳥北京的小皇帝那幫子人,左右逢緣撈了個大總統噹噹。因此,僧格林沁的死是一個時代符號,標誌著滿清敗亡倒計時的開始。


劇透歷史


僧格林沁是大清的一員猛將,是蒙古人,人送外號"草上飛",不僅馬術非常好,箭術超群;而且具有草原狼的狼性,永遠充滿進攻性,永不言敗。

僧格林沁英勇善戰,為維護大清統治屢立戰功,道光說他是"國之柱石",咸豐誇他是"不二重臣,朕之左膀右臂。"

其實僧格林沁一開始並不是靠本事,而是開後門進入統治官僚階層的。

嘉慶帝的一位公主被許配給了僧格林沁家族中的一位叔叔,被招贅到了京城。但這位公主老是沒有生育,有點悶悶不樂。於是僧格林沁的叔叔就把年少英俊的僧格林沁帶到京城,當時道光已經即位,見到僧格林沁也滿心歡喜,就建議公主認僧格林沁為子。就這樣,僧格林沁從一個草原屌絲,一躍成為道光皇帝的外甥,從此脫穎而出、平步青雲,才有了用武之地。

因為這個關係,僧格林沁是道光、咸豐兩朝最得寵的臣子,沒有之一。僧格林沁先是破格被提升為御前大臣、御前行走,後來又連升三級,高升為領侍衛內大臣和正藍旗蒙古都統。對此,同是滿清重臣的曾國藩都羨慕不已,在日記中寫道:僧格林沁"獨受聖恩,無人匹敵。"

僧格林沁對滿清王朝的最大貢獻不是他鎮壓了捻軍起義,也不是他是指揮了大沽口海戰(那場被個別史學家大加渲染的所謂大捷不過是一場被誇大了的偷襲,對滿清命運是無關痛癢的),更不是他在1851年出兵鎮壓了蒙古人對滿清王朝的反抗,而是他給如日中天的太平軍以迎頭痛擊,救了咸豐皇帝一命。

咸豐五年的時候(1855年),太平軍節節勝利,滿清岌岌可危,滿朝文武都是草包,沒有一個人能獨當一面、為咸豐分憂。咸豐每日長吁短嘆、燒香求佛、惶惶不可終日。

疾風知勁草,國難識能臣。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危難時候,僧格林沁挺身而出、向咸豐請纓。那時候僧帥40來歲,英氣勃發、氣勢如虹,一身武藝、滿腹經綸有了用武之地。說真的,僧格林沁根本就沒有把太平軍那些烏合之眾放在眼裡,他們根本就不是蒙古騎兵的對手。果然僧格林沁旗開得勝,對不可一世的太平天國北伐軍以迎頭痛擊。

兩年中,僧格林沁帥蒙古騎兵縱橫馳騁、所向無敵,大小百餘戰,無一敗績。僧帥一人拿下林鳳祥、李開芳兩員太平軍驍將,遏止了他們囂張的氣焰,敲響了太平軍的喪鐘,延續了行將就木的滿清王朝。僧格林沁捷報頻傳,咸豐皇帝喜出望外。僧格林沁凱旋而歸的時候,咸豐親自迎接,大擺慶功宴。僧格林沁從此享盡榮華,晉封為博多勒噶臺親王。

僧格林沁平素愛護百姓、善待士卒,他去世時,百姓罷市,巷哭野祭。靈柩返回北京時,獻上的萬民傘有七十多柄,兵弁、百姓皆迎祭,哭聲震地。

接下來僧格林沁再接再厲、又立新功,在二次鴉片戰爭中"痛打"英法聯軍,贏得了大沽口海戰的偉大勝利,震驚了全世界。僧帥又一次受到滿清嘉獎,僧格林沁的人生也走到了巔峰。

但大沽口海戰不過是一場偶勝,滿清全國上下被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被所謂的勝利衝昏頭腦,忘乎所以。

1860年,英法聯軍在八里河和僧格林沁仇人相見,僧格林沁沒有了大沽口的幸運,只幾個回合就被打出原形。英法聯軍乘勝追擊,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僧格林沁成了替罪羊,受到處罰,失去了恩寵。

同年秋天,東部捻軍作亂,朝中無人平賊,僧格林沁又被滿清想起,僧格林沁二話沒說披掛出征。

瓦罐不離井上破,戰將難逃陣前死;僧格林沁在鎮壓捻軍的時候,也走向了自己的滑鐵盧。

1865年6月(同治四年),清軍在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市)高樓寨中了捻軍埋伏,僧格林沁在突圍的時候被捻軍所殺,年僅55歲。僧格林沁陣亡的消息傳到京城,朝野一片震驚。清廷為僧格林沁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同治皇帝和慈禧親自祭奠,如喪考妣。僧格林沁的死讓清廷失去了一個治國安邦的柱石,滿清從此一蹶不振、走了下坡路。

僧格林沁的死不僅是滿清軍事史上的轉折,也是滿清命運的轉折點。

因為,滿清是靠八旗子弟打天下的。滿清入關建立政權後,八旗子弟漸漸墮落,貪圖安逸、醉生夢死。很快就失去了戰鬥力。

滿清在治理天下的時候依靠漢人,但軍事上因為有洪承疇的前車之鑑,始終對漢人心存芥蒂。他們覺得漢人沒有底線,是牆頭草、隨風倒,跟滿清不一心。因此滿清對漢人將領只是利用,從來就沒有信任過,也不敢託以重任。但怎奈八旗子弟不爭氣,只能任用腦後長反骨的漢人將領來維穩。

就在此時,僧格林沁橫空出世。僧格林沁不但能征善戰、有勇有謀,而且跟滿清關係非常,忠心不二。在滿清看來,僧格林沁就是不折不扣的自家人,是完全可以信賴的靠山。

雖然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等一批漢人將領出生入死、屢建奇功,把洪秀全打得落花流水,最終消除了匪患。但他們身上流的是漢人的血,漢人是註定靠不住的,因為在漢人心中,滿人是始終是外來戶,是征服者,跟漢人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但凡有一點血性的漢人,誰會甘當滿清的鷹犬呢?他們給滿清當奴才是權宜之計,一有機會就會起兵造反。

對這些漢人,滿清是一百個不放心。但僧帥陣亡後,滿清再也沒有出過一個能獨當一面的將領,滿清不得不任用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張之洞這些漢人來看家護院。滿清統治者就好比是自己家沒人,不得不讓強盜給自己當保鏢一樣,晚上睡覺能踏實嗎?

事實上,正如清廷擔心的那樣,很多漢臣表面上對清廷唯命是從、點頭哈腰。但心裡面還是一副有奶就是孃的做人哲學,並沒有把滿清當君父去看待。

義和團作亂,慈禧打算利用義和團,命令各地官員跟義和團合作,但不少漢人官員公開牴觸,依舊我行我素對義和團採取遏制措施。慈禧跟列強宣戰,漢人諸侯們公開抗命,宣佈自己轄區為中立地區。

到了滿清末期,滿清政權更是被架空了,漢人官員陽奉陰違,把自己的轄區搞成了國中之國。武昌起義的時候,袁世凱那些漢人將領更是落井下石,一夜之間全部倒戈,忘了君臣、父子大義。

總之,失去僧格林沁後,滿清朝廷的中央集權受到削弱,滿清的統治受到打擊,滿清皇帝的權威受到挑戰。可以說,僧格林沁這樣的忠臣的死,意味著滿蒙八旗的徹底淪陷,讓滿清少活了幾十年。


歷來現實


僧格林沁死不死,對於滿清末年的政治格局沒有根本性影響。滿清失去對地方和軍隊的控制已成必然,大勢已去,垮臺是註定的。

與一般人的理解以及教科書上說的不同的是,滿清垮臺的根本原因不是孫大炮和革命黨,更不是什麼走向共和,而是滿清皇室與漢族高級官僚、知識分子的矛盾日益激化。

滿清以少數民族入住中原,民族矛盾一直是清王朝若隱若現的一大隱患。早期,為了鞏固政權、安撫漢人,順治、康熙、雍正三代比較重視漢族官員,漢人擔任地方督撫、封疆大吏不在少數。到了乾隆年間,滿清統治已無大礙,於是開始壓制漢族。有興趣的網友可以找找資料,比較一下滿清各代,地方督撫的滿漢比例。

鴉片戰爭爆發,滿清對外作戰無一勝績,喪權辱國,開始引起了部分漢族官員和知識分子的不滿。不過,此時滿清統治還比較牢固,即便太平天國起事,以曾國藩為首的漢族精英依然選擇支持滿清,沒有藉機發難。但是,由於滿清八旗子弟太不爭氣,太平天國運動客觀上促成漢族精英階層脫穎而出登上了歷史舞臺的中央,並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著名的“刺馬案”,儘管曾國藩主動示弱解散湘軍,但朝廷一旦插手干預兩江地區,湘軍集團照樣激烈反彈,而慈禧竟毫無辦法。

當時,湘軍以及淮軍兩大集團已經掌控了滿清大部分精銳部隊,僧格林沁則是滿清皇室唯一能夠信任的精銳部隊,不過僧格林沁軍力有限、戰鬥力也比不了淮軍,根本不能改變當時的局面。

到了八國聯軍進北京時,滿清朝廷已基本失去了對軍隊和地方的控制。李鴻章們抗旨不遵,反而私下與敵國簽訂“東南互保條約”,甚至為朝廷準備預案,準備取而代之。事後,李鴻章們非但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反而都進一步得到重用。這事放在康雍乾時期,簡直不敢想象。李鴻章們不被滅九族,算是法外開恩了。

等到慈禧一死,滿清皇室已沒有強人壓制得住袁世凱為首的北洋集團,結果武昌區區幾百黑社會就鬧得天翻地覆,成了滿清垮臺的導火索。假如,袁世凱能以曾國藩的態度對待裕隆太后和攝政王,說不定我們今天還留著辮子。即便僧格林沁還活著,最多給袁世凱製造一點小麻煩,但對大局已無決定性影響。

張之洞臨死前提醒攝政王載灃要勵精圖治、變法圖強,以保江山,載灃安慰他說“有兵在”。後世人譏笑載灃看不清歷史大勢,盲目無知。殊不知,載灃並沒說錯,只不過這“兵”已不在他們皇室手裡。

在阿Q、祥林嫂、華老栓、閏土們的國度,哪有什麼“走向共和”,只有“槍桿子裡出政權”。



江南俗士1972


僧格林沁的是清末非常重要的軍事人物,不僅僅是說他本人,而是說他帶出了一批猛將。在很大程度上了恢復了一部分八旗軍的戰鬥力。

僧格林沁手下的多隆阿率領1萬八旗打敗了陝甘數十萬回軍,金順作為副司令和前敵總指揮參加了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戰役,多隆阿,都興阿,西凌阿等人還在湖北摧毀了太平軍英王陳玉成的主力。

而在高樓寨一戰,損失了太多勳貴軍官,可以說這是八旗軍創辦以來一戰損失軍官最多的一戰。滿洲鑲黃旗翼長恆齡、齊齊哈爾副都統舒倫保等等都戰死了,而且還死了很多開國功臣的後代。

僧格林沁率領的部隊包括東部察哈爾三盟蒙古軍,黑龍江吉林八旗軍,還有西方人訓練的漢人步槍隊。結果,僧格林沁自認為部隊精銳,一味追擊,最後的步騎萬人全部陷入包圍圈。

在狹窄地形上,數萬捻軍手持幾米長的長杆長矛一頓攢刺,在上萬捻軍騎兵配合在在狹小地形完全擊敗了蒙古軍和八旗軍騎兵。蘇克金、舒通額、恆齡,舒倫保,舒通額,全順等人全部戰死,其中都統級別的就有4個人。

這造成的嚴重後果就是八旗軍,碩果僅存有作戰能力的中級以上軍官,基本在這個包圍圈裡面全滅,也就是後繼無人了。而且,黑龍江,吉林八旗馬隊在清朝看來非常珍貴,本來就分了1萬人跟著左宗棠去西北各省轉戰,最後一直到新疆,就剩下這些也都損失了在了高樓寨。

據稱在戰場上,華麗麗的單眼雙眼三眼花翎就裝了幾個大簍子,繳獲戰馬數千匹。最後,只能徵調黑龍江八旗西丹馬隊了,也就是未成年少年組成的騎兵隊伍。

後來就是清朝失去了對北方的控制,只能提拔湘淮軍將領到北方駐防。從此湘淮軍掌握了南方和北方的所有防務。

其實算起來清末八旗軍歷次戰爭也損失了很多人,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損失了1000多人,在第2次鴉片戰爭的大沽口炮臺,石縫炮臺,張家灣和八里橋又損失了數千人,在對太平天國戰爭,捻軍戰爭又損失1萬多人。

最後在高樓寨又損失了6000-7000人,最後的一支八旗軍部隊在金順帶領下,在西北五省轉戰十年,戰鬥艱苦,也損失過半。從此,八旗軍已經不能作為一支主要戰鬥軍團參戰了。


深度軍事


1865年6月12日,僧格林沁在平捻的時候陣亡,消息傳回清廷中樞之後,“兩宮震悼”,嚇壞了慈禧,也嚇壞了滿朝臣工。

清史稿評價僧格林沁:“有清藩部建大勳者,惟僧格林沁及策凌二人。”

清朝設有五個藩部,即蒙古、青海、西藏、新疆和黑龍江布特哈,藩部不同於藩屬國之處在於它們直接受到清朝的統治,最高權力機構為理藩院。

僧格林沁和策凌一樣,出身於蒙古博爾濟吉特氏,五個藩部這麼多人,可實際上真正為清朝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的卻只有僧、策二人而已。

僧格林沁之於清朝,猶如滿桂之於明朝,只不過,僧格林沁之死對於清朝的影響卻遠甚於滿桂之死對於明朝的影響,說僧格林沁之死是晚清軍事史上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轉折點並不為過,說僧格林沁之死改變了清朝國運亦可。

為什麼死了一個僧格林沁,竟讓清朝滿朝悲慼,如喪考妣?

僧格林沁是晚清軍事史上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清史稿說他和策凌是藩部中為清朝建立大功勳的唯二之人,倒不如說他是晚清唯一一個還能打仗、會打仗和敢打仗的旗人將領,畢竟當時的滿人已無人堪用。

咸豐三年,太平軍將領林鳳祥、李開芳率師北上,席捲山東,竟有直逼京畿之勢,將咸豐皇帝嚇了個夠嗆。

好在僧格林沁屢出奇謀奇兵,先於咸豐五年正月東連鎮木城,活捉敵將林鳳祥;再於六月在山東馮官屯生擒李開芳。林、李二人是太平軍一時之宿將,僧格林沁打敗了他們,也打斷了太平軍的北伐之路,從而保住了清朝的半壁江山,這也是清朝將僧格林沁視為“長城”的原因。

後來,捻軍再起于山東,咸豐皇帝一看無人可用,只好再次起用了僧格林沁,讓他率師平捻。

僧格林沁率領所部打得捻軍找不著北,從太平軍到英法聯軍,再到到捻軍,清朝京畿三次面臨險境,清政府都是讓僧格林沁出手。

只可惜,僧格林沁只擋住了太平軍那一次,英法聯軍那一次失敗了,捻軍這一次更慘!

僧格林沁竟然上當被圍,陷入了捻軍的包圍之中,最後在突圍時墜於馬下,從而被追上來的捻軍給一刀砍了。

從此之後,旗人之中,再無一個可用之人,清朝統治者能不傷心?

僧格林沁和曾國藩素有“北僧南曾”之稱,原本一北一南共同拱衛清朝江山的同時又相互鉗制,但是僧王一死,打破了這個平衡。

僧格林沁代表的是清朝的根本——八旗軍軍事集團,曾國藩則代表的是新興的漢族軍事集團,清政府更相信僧格林沁還是曾國藩?這是不言而喻的事。

此外,僧格林沁也是晚清八旗軍的靈魂人物,他在,則八旗軍尚可一用;他亡,則八旗軍沒了靈魂,再無一戰之力。

這時候僧格林沁的陣亡,便代表著被清朝視為根本利益所在的八旗軍軍事集團被以曾國藩為首的漢族軍事集團所取代,所以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一點也不為過。

沒有了僧格林沁,便沒有了精銳的蒙古鐵騎,沒有人可堪一戰的八旗軍,清政府還能用誰去制衡湘軍?

如果任由湘軍繼續發展的話,將來功高蓋主,曾國藩想謀權篡位怎麼辦?

所以,僧格林沁的死被清政府視為失去了“國之柱石”,沒有柱石,焉能安穩?

僧格林沁一死,八旗軍再不堪一用,清朝自此失去一臂,也因此不得不開始重要漢人將領,從而使得清朝的軍權開始從滿人、旗人的手中流向漢人將領。

僧格林沁死後,曾國藩的湘軍迅速發展成為了清軍中的最強軍,讓慈禧和清政府忌憚不已,這也是慈禧在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之後,想方設法廢了湘軍的原因。

好在曾國藩想要“成聖”,沒想著造反,所以好好地配合慈禧裁撤了湘軍。

只不過,湘軍雖然被解散了,但是清政府卻已經沒辦法阻擋漢人將領的崛起,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的楚軍,以及後來的聶士成的武毅軍、宋慶的毅軍和袁世凱的北洋新軍,這些成為支撐晚清統治的軍事集團又有哪一個不是以漢人將領為首?

這一切,始於僧格林沁的陣亡。

所以,僧格林沁的死不僅是晚清軍事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標誌著晚清的政治格局和軍事格局的轉變,從而改變了清朝國運,這恐怕也是蔡東藩評價僧格林沁為“清祚之所賴以保存者也”的原因。


寧糊塗


在瀋陽法庫西北20公里處,有一個四家子蒙古族自治鄉公主陵村。清王朝最後一位橫刀立馬的王公、成吉思汗的第26代侄孫——僧格林沁親王,曾經葬於此地,如今唯石碑獨存。

僧格林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圖哈斯爾的後裔。這個家族也沒少出外冒貴人,在清朝皇后太后出了不少,康熙的祖母孝莊皇太后便是其中之一。

僧格林沁生於嘉慶十六年,父親是科左後旗臺吉家族的四等臺吉。臺吉,據說是源於漢語皇太子、皇太弟的稱呼。僧格林沁雖擁有高人一等的臺吉身份,可到了他出生時家境已經沒落。因此,當時人都戲稱僧格林沁的父親為“雅瑪臺吉”,蒙古語意為給人放羊的臺吉。

僧格林沁因家境貧寒,讀書不多,很小就跟隨父親到別人家放羊。

後來,也就是從他12歲開始便突然開掛——放羊娃、喇嘛、科爾沁郡王等等身份不斷轉換,也出現了不少的傳說。成為道光帝親姐的過繼子,是僧格林沁一次極大的人生轉變時期。

在過繼過去之後,就奉命御前行走,賞戴三眼花翎,成為他日後的崛起之處。此後,僧格林沁沒有辱沒他祖輩的名聲。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和英國不斷的侵略中,都一直衝鋒在前。咸豐、同治年間,僧格林沁參與對太平天國、英法聯軍等戰爭,軍功卓著,歷任御前大臣、都統等職。

至今在清史學者間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僧格林沁一死,大清朝再沒打過一場勝仗。

並非是一場勝仗沒打過,而是僧格林沁一死,大清朝的滿漢權力爭奪失衡了,直至清朝的滅亡。

僧格林沁作為朝廷親貴,利益捆綁,對朝廷極為忠心。朝廷對他一則可以放膽任用,二則可以此牽制漢族官員的武裝,個人原因加上晚清權勢的分佈特點,是僧格林沁得沐殊遇的原因,史稱“曾主南事,親王僧主北事”。僧格林沁也深知朝廷的良苦用心,也與漢人官員屢起爭端,這是滿族統治者的如意算盤,也是僧格林沁的個人出路。

僧格林沁歿後,朝廷無體己親貴可用,慈禧太后遂命曾國藩等人督剿捻軍,從此,軍權落入湘軍的曾國藩、淮軍的李鴻章等人手中,滿漢之間的權力爭奪也直到清朝滅亡。

僧格林沁死後,清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賜諡號曰“忠”,配享太廟,並繪圖紫光閣,其子世襲王爵。

隨著僧格林沁的而去的,還有那令人膽魄的蒙古鐵騎。自此以後,大清再無八旗勁旅,只有漢人的湘軍和淮軍。


王銘葦


僧格林沁的死代表了大清兵權從滿蒙勢力轉入以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漢人勢力

在雍正乾隆時期,即便有年羹堯、嶽鍾琪等將軍的存在,大清的將領還是以滿清、蒙古為主。大清的兵權還是緊緊掌握在滿蒙勢力的手裡。

從天平天國之亂、捻亂、陝甘回變、雲南回變、第一二次鴉片戰爭等戰爭,滿清將領慢慢戰死而新生力量有沒有得到補充,湘軍、淮軍於是崛起:

《八里橋之夜》展示的英法聯軍佔領八里橋之後的戰後情形


1、和春,滿州鑲黃旗、欽差大臣,在第二次圍困金陵時,被李秀成攻打杭州不得不分兵而失敗戰死;

2、烏蘭泰,滿州正紅旗,擅長訓練、火器,在追擊太平軍的昭平山中被擊敗戰死;同時戰死的有滿州正白旗的長瑞、昌壽。

3、文瑞,蒙古鑲藍旗,守杭州時戰死;

4、雙來,漢軍正白旗人,攻打揚州時戰死;

5、勝保,滿州鑲白旗人,被東太后慈安賜死;

6、託明阿,滿州正紅旗人,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因傷退休。

7、德興阿,滿州正黃旗人,1867年去世。

8、舒通額,滿州鑲白旗人,同治三年在平定捻亂中戰死;

9、恆齡,滿州鑲黃旗人,同治四年在平定捻亂中戰死;

10、蘇克金,滿州正黃旗人,同治三年在戰鬥中突發疾病而死。

11、何建鼇,漢軍鑲紅旗人,和僧格林沁戰死;

12、樂善,蒙古正白旗人,在大沽炮臺中戰死;

在僧格林沁死後,滿清勢力基本上沒有有能力的將領,只有依靠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形勢圖:用障礙攔截河口,導致英法船隻集中並進入射線範圍,左邊的岸炮猛轟

僧格林沁是冷兵器時代的代表?

很多人認為僧格林沁的死,是代表了大清從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認為僧格林沁在八里橋之戰的失敗就在於僧格林沁頑固的使用蒙古傳統騎兵戰術對付英法聯軍導致的。

那麼僧格林沁真的是隻懂冷兵器和騎兵而不懂火槍嗎?

1、在挫敗太平軍北伐中就有兩次明確使用火炮攻擊的記錄:

“毀堆村、連村、杜場諸賊屯,炮殪悍酋吉文元”
“悍黨詹啟綸出降,焚西連鎮賊巢,僅餘死黨二千餘人,以大炮環擊。”

2、第二次大沽口之戰的勝利就是僧格林沁善用火炮伏擊的證明。

3、八里橋之戰戰敗是敗於英法聯軍武器升級而非僧格林沁只懂騎兵衝擊。根據俄國布克斯蓋夫登男爵所著的《1860年北京條約》的記錄作戰過程:

A、騎兵以樹林為掩護同時襲擊法國炮兵和英國陸軍並意圖突入後方,但被照明彈被迫中止;

B、在八里橋墓地附近,騎兵再次試圖衝擊英法聯軍,同樣失敗;

C、在八里橋橋堍,清軍和英法聯軍在這裡進行激戰——這裡是清軍最後的防線。清軍的27尊炮兵連和埋伏的清軍,被八門法國線膛炮摧毀和射殺。

D、法軍度過運河佔領八里橋後,清軍才撤退。

參戰的法國將領蒙託邦如此回憶:

“八里橋成了這一天最動人的一幕。早晨還鬥志昂揚的那些清軍騎兵,現在都已消失得無蹤影了。這座橋是一種古老文明造就的偉大古蹟。那些衣著華麗的騎兵,在橋道上揮動旗幟,毫無掩護地以一種對我軍大炮和火炮無能為力的炮火反擊。”

即:英法聯軍的線膛炮,是八里橋之戰清軍失敗的原因。

從俄羅斯人的記錄來看,僧格林沁的戰術是用騎兵同時衝擊英法聯軍,一是讓英法聯軍軍亂,二是用大規模騎兵來引誘英法聯軍追擊進入僧格林沁以27尊火炮和禁旅八旗為主的埋伏圈。

僧格林沁的騎兵衝擊是誘敵之計,但兩次都沒有能夠成功,反倒被英法聯軍步步為營進攻而發現了埋伏,最終失敗。

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時所拍攝的戰後所拍攝炮臺照片


綜述

僧格林沁在八里橋之戰時,並沒有喪失八旗精銳。八旗精銳的喪失,是在剿滅捻亂之時。根據俄羅斯人伊格的估計,八里橋之戰投入5到6萬兵力,損失1000人(清朝自己估計為3000人),戰損率2%,不算高。

我不知道大家所說的八旗精銳(或蒙古騎兵精銳)盡失,是根據什麼來的。但從斯蓋夫登男爵所著的《1860年北京條約》中:

“一部分軍隊奔向北京,而大部分則向北跑回草原老家。”

的記錄來看:蒙古騎兵精銳並沒有全部戰死,或者大部分戰死,而是跑回蒙古。

八旗精銳或蒙古騎兵,基本上都是在平定捻亂時戰損的。當時曾國藩、李鴻章的湘軍、淮軍採取圍堵策略,而僧格林沁都是主動率軍直入大戰:

“自蘇克金、舒通額、恆齡等歿後,得力戰將漸稀。朝命先調湘淮軍著名兵將,多觀望不至,僧格林沁亦不原用之。”

騎兵主力的戰損記錄:

“僧格林沁所部騎兵最號勁旅,驍將以舒通額、恆齡、蘇克金為最”

而上面也說了,舒通額、恆齡、蘇克金都是在同治3、4年戰死的。八旗精銳或蒙古騎兵應當是跟隨三人戰死而喪失的。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我是秋草獨尋,有幸回答此問。

僧格林沁(以下簡稱僧王)之死主要代表了三個方面的重要轉折。

1、中國延續二千年的騎兵軍團致勝戰術的終結。

2、中國由此時開始了由古代軍隊向近代軍隊的轉型。

3、中國由此漢人執掌軍權時代的到來。

僧王滿蒙貴胄,參與對太平天國、英法聯軍等戰爭,卓有軍功。

咸豐五年1855年,擊潰太平天國北伐軍,俘林鳳祥、李開芳,晉封博多勒噶臺親王。被稱為“國之柱石”。

在成功剿滅太平天國後期,是當時與湘軍、淮軍並稱的三大勢力之一。其主力為蒙古騎兵,爵封博多勒噶臺親王。是朝廷扼制湘、淮等軍的重要軍事首領。

由於1865年對捻軍戰鬥的戰死。引發了一系列的重要轉折。

一、中國從戰國以來,一直以騎兵致勝的兵種優勢開始末落。

僧王的騎兵在八里橋與對捻軍的戰爭中,不斷的失敗。

僧王之後,由李鴻章淮軍接手,淮軍在名將劉銘傳等人的指揮下,以先進的洋槍洋炮的裝備及西式訓練,在不到兩年時間內,居然將縱橫中國北方達18年之久的捻軍給消滅。

淮軍名將劉銘傳

捻軍是一支由騎兵組成的力量,在北方中原地區長期遊弋。集中的騎兵衝殺與流動作戰是其慣有的戰略戰術,在長時間裡,八旗、綠營與團練軍對其束手無策,包括僧王的騎兵部隊而全軍覆沒。

但遇上了西式裝備訓練的淮軍,明顯就被打得落花流水。1867年西捻軍任柱、賴文光戰敗被殺,1868年,東捻軍張宗禹部被殲。

這場戰爭,在整個清朝平定亂的時間來說,淮軍達到了很高效率,這也奠定了淮軍成為晚清武裝力量支柱三十多年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僧王滿蒙騎兵的失敗到以淮軍步兵的勝利,第一次以步兵的全勝開始了騎兵兵種的末落。


北洋武備學堂

二、中國由此時開始由古代軍隊向近代軍隊的轉型。

淮軍作為中國第一支近代化的軍隊登上歷史舞臺,開始於與太平軍的東征勝利,奠基於剿捻戰爭,成為晚清最具戰鬥力的軍隊。

而這一點正是拜僧王在剿捻戰爭中的失敗所賜,使清朝賴以成家的滿蒙八旗退出歷史舞臺。

如果說湘軍還只是一支使用洋槍的古代軍隊,淮軍的成功則是近代武器與近代軍隊的統一。同樣促使國內眾多的軍隊,如湘軍、楚軍、神機營都開始裝備近代槍炮。但這些軍隊卻沒有象淮軍一樣,接受系統性西式訓練。尤其是列隊陣型、專門炮隊、子藥供應等,這是淮軍獨具的能力。

中國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接觸熱兵器軍隊,通過27年,才發展出自已的第一支近代化軍隊,也開始了中國的冷兵器向熱兵器時代的轉型。

三、清朝軍權第一次全面實現了漢人掌握軍權的時代。

漢人掌軍發軔於曾國藩湘軍,但盛於李鴻章淮軍。由李鴻章開始掌握軍權達三十多年。大浪淘沙之中,滿蒙漢的軍隊在實戰中,爭相發力,當和春、琦善等八旗綠營先後覆滅,勝保、多隆阿的先後死去,碩果僅存的僧王也在對捻軍的戰爭中戰歿。

漢人的軍隊掌權,極大的改變了清廷滿漢的政治格局,湘軍、淮軍的出身先後上百人擔任督、撫之職,在晚清政治舞臺上大顯身手。為辛亥革命爆發也打下了民族基礎。


所以,從歷史長河而言,僧格林沁之死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從大歷史的轉折而言,僧王之死又顯得格外的引人注目。


張宏傑《曾國藩傳》

張鳴《中國近代史》



秋草獨尋


曾格林沁死於1865年5月19日,其死因是曾格林沁在追擊捻軍的過程中,被捻軍誘至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市)高樓寨,隨後陷入重圍。五月十九日晚,僧格林沁率少數隨從冒死突圍,當逃至曹州西北的吳家店時,中傷墜馬,被捻軍張皮綆斬殺在麥田,終年五十五歲。

曾格林沁作為清朝為數不多的八旗將領,在晚清的征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戰太平軍,捻軍,大沽口重創英法艦隊,在晚清的將領尤其是八旗將領中獨樹一幟,表現優秀。

曾格林沁作為一名武將,是一名典型的主戰派,無論是對內部的太平軍還是對英法等外國聯軍,但無論如何也都改變不了他保守、過時的作戰思維,他的陣亡,只是一種過時的作戰方式的終結。

自太平天國運動開以來,八旗的軍隊已基本沒有什麼戰鬥力了。在此之前,軍隊都是掌握到滿族貴族的手中,但到了晚清時期,八旗的兵丁越來越沒落了,而到了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只能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辦的湘軍、淮軍、楚軍了,曾格林沁此時異軍突起,應該是很了不起的。

隨著曾格林沁的死亡,八旗軍基本也就結束了其歷史使命,在後續的戰爭中再無輝煌可言,清朝再也沒有了可以依靠的滿族將領,再也沒有了可以牽制漢軍的力量,因此曾格林沁的死也可以說是晚清重要的軍事轉折點。


華豎


,滿清王朝,自從入關以後。其起家的資本,滿清八旗。在歌舞昇平中,戰鬥力逐漸喪失。還是在康熙年間的時候,滿清八旗就已經基本不能打仗,以至於平定三藩的主力是以漢人為主的綠營兵。

到了乾隆時期。其戰鬥力就更差了。根據歷史相關記載,乾隆在杭州閱兵的時候,滿清的八旗兵已經不能騎馬。經常從馬上摔下來,拉弓的時候連弓箭都拉不動。

至於到了鴉片戰爭以後。滿清軍隊就只能當個擺設了。而僧格林沁所率領的蒙古騎兵部隊是當時滿清手上除了漢人以外唯一能打的有著強悍戰鬥力的部隊。

▲僧格林沁

所以當僧格林沁活著的時候滿清手上還有一支能夠制約漢人的部隊,當僧格林沁死後,無論是滿族還是蒙古族,都沒有能夠作戰的部隊,也就意味著以漢人士大夫為代表的階層成為了晚清軍事上的主要力量。所以僧格林沁的死確實是晚清軍事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太平天國運動之後的晚清政治格局。

在整個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充分暴露了滿清已無能力掌控天下的事實。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滿清政府對漢族士大夫們實行了懷柔政策。當時的政治格局就是漢族士大夫承認滿清政府的統治地位,作為回報滿清政府給了漢族士大夫在地方上很大的自治權,包括了軍權和財政權。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一大批漢族地主士大夫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後迅速崛起,成為了地方大員,封疆大吏。

▲曾國藩是晚清漢族士大夫階層的代表人物

晚清時期,由漢族士大夫發起了一場旨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由此開啟了我國近代化的歷程,經過20多年的發展。晚清的經濟軍事能力有所提高。也就創造出了史稱“同治中興”的一個較長的穩定發展時期。

甲午戰爭改變了晚清的政治格局

但是在甲午戰爭之後,漢族地主士大夫們認識到。滿清政府已經不能繼續帶領中國走向獨立自主和繁榮。為了穩定漢族地主士大夫們的情緒。在晚清的最後,10多年裡。滿清政府拋出了君主立憲的政改承諾,但君主立憲,改革的最後結果卻是由滿清貴族把持了政府內閣。表面上看起來是君主立憲政體。實際上還是滿人獨裁專政,對此,漢族地主士大夫們非常不滿。

▲甲午戰爭,充分說明了滿清政府已無力統治中國

其實,這也是造成辛亥革命當中滿清最後垮臺的重要原因。

在慈禧死後清朝的攝政王載灃為鞏固滿清貴族勢力,打壓漢族地主士大夫,剝奪了袁世凱的一切權利,並將其閒賦在家。對於這種政治平衡的打破,張之洞曾經非常擔心,也曾經跟載灃說過這個事情,但是載灃卻滿不在乎的說道,我手上有兵,不怕。

辛亥革命清朝滅亡的原因

所以也正是因為失去了漢族士大夫的支持。才最終導致了在辛亥革命當中清朝的滅亡。

當時辛亥革命爆發之後,武昌起義軍推舉了黎元洪為都督,雖然在我們的教科書當中黎元洪對革命似乎沒有起到什麼作用,一開始他也不是革命黨人,甚至在武昌起義的時候還槍殺過幾個起義的士兵,但是當他被眾人推舉為武昌起義的首領之後,實際上他對武昌起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時清朝有一大筆稅銀集中在了武漢地區,恰好當時就落到了革命軍的手上。

站在黎元洪的立場,一開始他不想參加革命,是因為他認為革命的風險太大,一旦參加的話,如果失敗他會面臨滿門抄斬的後果。但是當革命軍人用槍逼著他當革命軍的首領的時候,他知道已經不能拒絕了,如果拒絕的話他當場就會被革命軍人打死。而當他成為了革命軍的領袖之後,那麼面對他的就只有一條路,就是革命到底,只有革命成功了,他才有活路。而對於他來說,要想讓革命成功,就必須要拉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當中。所以他充分的利用了清朝留在武漢地區的稅銀,通過電報的形式,聯繫了全國所有省份的領導人,拉他們一起參加革命。而革命需要的是錢,於是黎元洪就充分利用武漢地區的稅銀承諾對方只要宣佈獨立參加革命,他馬上就會資助對方。由於黎元洪的地位較高,他很快與全國所有省份的領導人都聯繫了一遍,在武昌起義後不久全國就出現了十八省獨立的局面。可以說十八省獨立的功勞,是黎元洪創造的。

▲武昌起義後不久,全國十八省宣佈獨立

那麼十八省獨立對於清朝來說影響有多大呢?首先清朝在關內地區的統治,基本就等於瓦解了。其次是清朝的軍隊,絕大多數都脫離了清廷的控制。

在當時清朝的軍隊系統當中,主要以新軍為主,新軍共有19個鎮和18個協,1鎮相當於1個師,1協相當於1個旅,1個鎮有2個協。就當時的情況來說,處於清廷控制區的新軍只有北京及直隸附近的6個鎮、河南的1個鎮、吉林地區的2個鎮,以及東北的2個協、河南的1個協、新疆地區的2個協、甘肅的1個協,總共9個鎮和6個協,他們要對戰“反叛”的10個鎮和12個協,這就非常吃力了。

而更加要命的是,當時清廷名義上能夠控制的,9鎮6協當中戰鬥力最為強悍的北洋六鎮則只聽袁世凱的調遣,如果袁世凱不出山,那麼清廷就調動不了這北洋六鎮。

▲袁世凱最終成為了辛亥革命中最大的贏家

萬般無奈之下,清廷只得請袁世凱出山。而袁世凱出山的條件是內閣總理大臣的職務,在危機的情況下,清廷也只得答應由袁世凱出任內閣總理大臣,並由其組閣。在獲得了內閣總理大臣這個職務之後袁世凱才出動北洋六鎮進攻武漢地區的革命軍。

但是袁世凱並不想剿滅革命軍,因為對於他來說如果他真的剿滅了武昌革命,那麼他對清廷就失去了作用,不久之後他也很快會被閒賦在家。所以他的北洋六鎮只攻下了漢口和漢陽,一直留著武昌沒有進攻。

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與南方革命黨政府進行了談判。談判過程當中孫中山提出了只要清帝退位就可以讓袁世凱出任民國大總統的承諾。對於袁世凱來說。這就意味著他可以獲取最高權力,這是他無論怎樣博弈所能獲得的最高收益,所以袁世凱就答應了孫中山的提議。

▲袁世凱在得到孫中山的承諾後就開始逼清帝退位

在得到了南方革命政府的承諾之後袁世凱就開始了逼迫清帝退位的步伐。他不斷地製造輿論,說革命黨有多麼難對付戰爭有多麼的激烈。實際上對於清廷來說,一開始也不想退位,但是直到後來段祺瑞向清廷發出電報,聲明要清廷接受共和體制,如果不接受那麼他們將會帶兵直接打回北京。如果接受了不執行,那麼他們就會放革命軍北進而不阻攔。

段祺瑞是清軍的前線總指揮,他的反水就意味著當時的清廷其實已經沒有能夠維持局面的軍隊了。

清廷當時雖然名義上還控制著九鎮六協,但實際上當北洋六鎮反水之後。也只剩下了三鎮六協,這些部隊連北洋六鎮都幹不過,更何況北洋六鎮還會聯手南方革命軍?在失去了兵權的情況下,清帝不得不宣佈退位。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實際上當僧格林沁死後。滿清便沒有了,能夠與漢族士大夫階層相抗衡的勢力。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不得不。將大量的權力下放給漢族士大夫們。而在晚清的洋務運動當中,興起的漢族士大夫階層。在清朝的最後一些年,年份裡。掌握了絕對的君權。以至於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後。清朝的軍事體系瞬間土崩瓦解。原因就在於無論是滿清貴族,還是蒙古貴族?都無法制約漢族士大夫勢力了。

所以僧格林慶的死,確實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