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說說俺王集鄉的新變化

40年,我親眼目睹了俺夏邑縣王集鄉在改革開放號角的催發下,發生的滄桑鉅變:一片片破舊的土坯屋,變成了漂亮的“小洋樓”;一座座破舊的村落,變成了風景秀麗的美麗鄉村;一輛輛破舊的自行車,變成了風馳電掣的四輪小轎車;一道道泥濘的鄉村小道,變成了一條條寬闊的水泥公路。

舊房換新房 村民喜洋洋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誰能料想到40年後,我們的生活竟然發生瞭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你看我只要輕輕一摁按鍵,俺的伸縮閘門便閃著耀眼的霓虹燈,徐徐向另一側伸展合攏,只聽咔嚓一聲脆響,門已關閉完好。我今年已近80歲,有60年黨齡,也是改革開放的歷史見證者。以前,由於家庭人口多,開支也大,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了下頓。改革開放之後,孩子們便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各顯其能,外出務工、經商開店,有的還在當地機關事業單位供了職。生活猶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去年,幾個孩子一合計,兌錢給我建了一座別緻的四間新瓦房,安裝了空調、有線電視、自來水、路燈。衛生間、臥室、客廳等都是標配。

二輪換四輪 交通頂呱呱

過去,小轎車在農村是稀罕物,誰家買了小轎車,就會在全村引起轟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轎車駛入了尋常百姓家。村民彭紅雷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石家莊經營了一家超市,生意做大了,開上了長安馬自達名牌小轎車,生活是越過越滋潤。彭紅雷姊妹3人,小時候家裡非常窮,靠幾畝薄田維持全家生計。彭紅雷的父親彭紀良種過菜、收過糧、幹過建築、拾過破爛。彭紅雷說,過去出門能騎個破自行車就不錯了,逢年過節,就靠吃救濟糧度日生活。這幾年,黨的政策好,鄉村幹部幫著提供信息、尋找致富項目,掙了錢,把家裡的房蓋了起來,又買了輛車。他還準備為父親買一輛電動小轎車,讓老人也享受享受。據統計,王集鄉集東村、集西村、司道口村等10餘個村莊,村民小轎車擁有量均達到30餘輛,這也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農村經濟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

舊貌換新顏 心裡亮堂堂

“只要跟著共產黨走,就一定會過上好日子!”村民們經常自信而堅定地這樣說。以前,陰雨天,道路泥濘,汙水橫流,垃圾遍地,環境髒亂差。如今,村內所有街巷幹道全部鋪上了水泥路,安裝了路燈,修通了下水道,栽植了綠化樹木,粉白了牆體,刷寫了紅色標語,村容戶貌煥然一新。為了歌唱新時代、感恩共產黨,俺村成立了舞蹈隊,堅持每天晚上在村文化廣場上跳舞,跳得可得勁了!說實話,村民都很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好生活,村民有醫保、有社保、飲有自來水,住有磚瓦房,宜商宜農,創辦了村級講習所,除學習理論外,還傳授農業科技,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應運而生,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旗幟引領下,昂首闊步,踏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徵程。

農田變風景 村民樂陶陶

以前,老百姓過著“旱不收,澇不收,靠天吃飯盼豐收”的日子。全鄉僅有的一些機井,幾乎有三分之二被毀壞,不能使用。再有嚴重的電力不足、道路泥濘、橋涵破損,廣大農民期盼著農業基礎設施改善。

現在田成方、路成網、樹成行、溝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漫步田間處處都是美景。全鄉5萬餘畝耕地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全覆蓋,原來一條條泥濘的生產道路全部鋪成了水泥路和渣石路,溝渠相連,阡陌縱橫,萬畝無公害大白菜、優質西瓜、蔬菜大棚、良種繁育等現代農業基地成方連片,初步形成了南菜北果、東蔬西菌的現代農業生產新格局。春季,農場裡桃花盛開;夏季,農產品基地瓜菜飄香;秋季,豐收的農田遍地金黃;冬季,一座座溫棚蔬菜暖心房。“今年的天氣給力,風調雨順,俺種植的10餘畝西瓜豐收了。感謝黨的好政策,讓俺流轉了土地,靠種植西瓜走上了致富路。”年過半百的村民彭公社眼睛笑成了一條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