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放不下的手機 撂不下的牽掛——記原陽縣陡門鄉黨委副書記肖勇

河南經濟報記者 孟永凱 通訊員 卞瑞峰 馬嘯

“有什麼問題你儘管給我說,不行了我再去瞧瞧,儘快把房子修好……”9月7日上午,這是採訪進行到十幾分鍾時,肖勇接到的第二個電話。原陽縣陡門鄉韋城村支書打來電話,和肖勇商量給一戶貧困戶落實“安居工程”的事情。掛完電話和記者沒說兩句,肖勇的電話又響了……

肖勇是原陽縣陡門鄉的黨委副書記,陡門鄉的扶貧工作,主要由他來統籌負責。陡門鄉地處黃河灘區,是原陽縣貧困人口最多的鄉鎮,僅貧困村就有25個,扶貧任務的艱鉅可想而知。大到把握全鄉的扶貧進度,小到落實資助貧困戶的一項資金補貼,鄉里的扶貧工作,肖勇時時刻刻都在記掛著。接電話、打電話,一天的時間,有半天的時間都在手機通話中度過,剛掛完一個電話緊接著又來一個,對於肖勇來說,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正常使用電量能用兩天的手機,在肖勇這裡,只要一天甚至半天就需要充電了。

原陽縣陡門鄉陡東村的劉玉祥,成立了原陽縣祥文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了村裡100多畝土地,建成了一個西紅柿種植基地。算上長期工和臨時工,目前已經有20多名貧困戶在劉玉祥的西紅柿大棚裡工作,主要幹些澆地、打藥、除草的活兒,臨時工每人每天70塊,長期工每月能拿到3000多塊錢;同時,合作社流轉貧困戶土地,租金每畝每年1000元。“基地成立前,肖書記可真是沒少往俺這跑,有時候能跑好幾趟,就是為了幫著俺協調土地,打的電話更是數不清了!”劉玉祥告訴記者。

今年50多歲的鄧秀枝,就是在劉玉祥的西紅柿大棚裡工作的貧困戶之一。鄧秀枝一直獨自撫養著兩個孩子,孩子需要上學,需要花錢,加上鄧秀枝自己身體也不好,一家人的生活是入不敷出。“鄉里的肖書記和村裡的幹部介紹俺到這裡來上班,一月能拿兩千多,有事兒就能請假,孩子也大了,肖書記告訴俺,今年年底,俺家就能脫貧了!”趙秀枝說道,臉上滿是笑容。

“像這樣的扶貧基地全鄉一共有16個,主要以種植、養殖為主,陡門鄉有很大面積的灘區,短時間引進大的產業和工廠不太現實。”肖勇介紹說,“種植果樹、蔬菜,養牛、養羊等,群眾易接受,風險也比較小,能夠帶動一大批貧困戶就近就業。發展扶貧產業,得出效果,所以要因地制宜,仔細考慮。”

“肖書記對待工作非常負責,扶貧前期整理檔卡的任務比較重,他和我們一起加班到深夜,有時甚至讓我們提前回去休息,剩下的他自己整理。”陡門鄉扶貧辦主任田海濤回憶說,“甚至兩個月前他老岳父過世,他都是到葬禮那天才到場。”

提起岳父,肖勇眼圈有些泛紅:“他因為生病癱瘓在床,在我家這一年多一直是我妻子在照料,岳父的後事也是她料理的……”那時候正是扶貧任務最重的時候,肖勇不能更不願輕易扔下自己手頭的工作。

工作最忙的時候,肖勇有11天沒有回過家;因為患有高血壓,工作太忙的時候,為了保持血壓穩定,肖勇一天吃過5片降壓藥……提起妻子和兩個孩子,肖勇打趣道:“他們有時想埋怨估計也見不到我,想給我打電話估計也是佔線打不進來,哈哈。”但看得出來,對於家庭,肖勇有說不出的愧疚。

“沒覺得自己做得有多優秀,扶貧是我現階段的工作重心,是工作,咱就得幹好,要對得起鄉親們對咱的信任……”說話間,肖勇的手機又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