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宿州:墉橋桃溝鄉地名志和地名來歷

關注“大美遊集”瞭解更多宿州故事,謝謝關注!

桃溝是墉橋區的一個鄉,位於墉橋區東北,濉河南岸,東臨時村鎮,東南與時南相接,西依股河,南靠濉河,北連新股河。距墉橋區政府所在地27公里。

桃溝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戰國時期,這裡是被黃河淤積的平原,隋朝時隋煬帝楊廣南巡,為了運糧方便,在這裡開挖了一條大溝。數年後,溝裡及兩岸長滿了桃樹,岸邊有大片桃林,每至春天,方圓幾十裡,桃花盛開,燦若紅霞。吸引了不少移民在此居住,逐漸形成村落,久而成集。據清朝光緒年間《宿州志》載:桃溝至宿城70裡,桃溝古稱桃花縣。民間有另一種傳說稱:桃溝很久以前為桃花縣,後來撤縣為集。原附近有大溝,溝上有桃樹林,稱桃花鄉。

宿州:墉橋桃溝鄉地名志和地名來歷

桃溝原名“逃溝”,後改為“桃溝”。相傳,三國時大將關羽,本不是蒲州人,而是山東曹州人。自幼喪父,跟母親生活,家裡十分貧窮。他母親的孃家就在徐州府,舅父是個大財主。一天,關羽的外婆去世,他跟隨母親到舅父家燒紙。喪事完畢,舅父逼迫母親改嫁。母親不從,舅父毆打母親。關羽挺身而出保護母親,同舅父動起手來。關羽天生的神力,舅父哪是他的對手,結果關羽一招打死舅父。舅父的家丁報告官府,官府派兵緝拿關羽。出於逃生的本能,關羽向南逃跑,官兵從後緊追。跑著跑著,來到了古宿州東部,今天的桃溝境界。只見一條大溝斜向東南,兩邊高山聳立左右。關羽不假思索,一頭鑽進溝裡。又跑了一段路程,溝前有河檔住去路。前有大河,後有追兵,左右高山,關羽真的鑽進了死胡洞。關羽把眼一閉,心想:我要死了。就在這時,他發現靠溝的左山坡上,有間茅草屋,屋上冒著縷縷炊煙,他像是沙漠中行人遇到水一樣,急忙奔了過去。

草房裡有位白髮蒼蒼的老太太,見了關羽,便說:

“終於來了,快躺在床上。”

關羽很聽話地躺在床上。老太婆從鍋裡端碗高粱飯倒在關羽的臉上,用手慢慢地抹著,嘴裡念悠悠的,又從抽屜裡拿出預先準備好的一縷青絲貼在關羽的嘴唇、嘴巴上,用胳膊捶著關羽說:

“睡吧,睡吧,快睡吧!長吧,長吧,快點長。”

關羽直覺得渾身骨節發響,衣服撕裂。

一切準備停當,追兵已至,見屋裡沒有追趕的白面書生,只有一位老太太和一位紅臉大漢,無法追究,只好回去交差。

那老太太便是南海觀音,她化身成老太太搭救關羽,為的是漢朝還有四十年的天下。南海觀音贈關羽綠色戰袍一件,赤兔馬一匹,青銅刀一把,因此,民間傳說關羽的形象是:身高九尺,面紅眾棗,單鳳眼,臥蠶眉,跨下赤兔馬,手持青銅偃月刀,五縷鬍鬚飄灑胸前,有萬丈的殺氣,百步的威風。紅臉是高粱飯所至,鬍鬚是頭髮所至。後來關羽到了蒲州,安家落戶,等待時機。終於有一天,關羽輔佐劉備,開疆擴土,屢立戰功,成為聞名天下的武聖人。人們為紀念關羽,把關羽逃難的長溝,叫做“逃溝”。天長日久,滄海桑田,這裡逐漸形成村落,人們便以逃溝命之,後來為了好聽,又改為“桃溝”。

宿州:墉橋桃溝鄉地名志和地名來歷

此係傳說,並無考稽。如今境內有放口村,古時為渡口,相傳清朝前,有一姓範的村民在此擺渡,時間長了,形成村落,人稱範口渡口,後人為簡便,隨稱為防口。有北柳園,因村子位於股河北岸,岸邊柳樹成行,村內多菜園,故人稱北柳園。有後倉莊,古時為糧倉,舊時有一地主,糧食很多,在這裡蓋了三座大倉,並派人看守,久而久之,形成村落。因有三個大倉,此莊在北面,人稱北倉莊。另外還有中倉莊、前倉莊,都是由此而來。

桃溝南面,隔濉河相望的灰古鎮境內,有柳溝,因濉河岸有柳樹而得名。桃溝、柳溝解放前為土匪出沒地方,因而當地老百姓說:“寧肯繞著走,不走桃溝柳。”說的就是桃溝、柳溝。

建國後,桃溝的體制經多次改革:1949年政府設桃溝鄉,1958年撤鄉設大隊,屬時村公社,1961年建桃溝公社,1969年改為大隊,1980恢復桃溝公社,1984年設鄉,隸屬時村區,今為桃溝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