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大山深處黨旗飄揚——雲南鳳慶縣雪山鎮荒田村黨支部的華麗“嬗變”

地處雪山鎮東北部的荒田村,靜靜地偎依在雄壯的黃竹嶺峰下,驕陽裡鮮豔的黨旗迎風飄揚,給這個山清水秀村莊印上了最亮麗的色彩。

曾經的荒田村,就如同村名一樣,荒草叢生、山高路遠這裡給人留下的最大印象。2016年以前,這個雪山鎮海拔最高,距離最遠的高寒貧困村,因村黨組織軟弱渙散,交通閉塞,產業發展單一等因素的制約,各項工作嚴重滯後,人居可支配收入在全鎮排名倒數,貧困發生率為30%。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雪山鎮黨委深知,荒田村存在的問題,除客觀因素外,根源還在於黨組織的建設上,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沒有發揮好,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沒有發揮好。

急症還需猛藥醫,為切實改變這一現狀,雪山鎮黨委從源頭抓起,從抓班子建設著手,通過建強組織聚合力令、做好基建增實力、產業振興提活力、制度健全保效力“四力”入手,讓荒田村實現了華麗“嬗變”。

在2016年村“兩委”換屆中,荒田村選優配齊配強了村黨總支班子,將群眾公認、能力強、致富帶頭作用突顯的黨員充實到班子中,班子成員老、中、青搭檔,堅持民主集中制,遇事集體決策,互相商量,相互補臺,上下一心。徹底改變了往年“拖沓、散漫”的工作作風,建強組織聚合力令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通過暢通發展通道,協調實施鎮村、村組道路硬化,在方便群眾出行的同時,大幅降低優質農副產品流通成本。開挖產業路4公里,打通小組斷頭路4公里,打牢產業發展基礎。發動群眾自建安全房330戶,改造危房140多戶,徹底解決困難群眾住危房問題。與此同時,新建了自然村活動場所4個,解決了人畜飲水困難的問題,實現了全村動力電和4G網絡全覆蓋,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讓荒田村發展動力明顯增強。

通過合理佈局產業,做到產業發展“長、短”結合、群眾增收“快、慢”互補,探索了“強基、穩糧、興林、扶畜、拓新”的發展路子。依託退耕還林、核桃提質增效、農業技術培訓項目,提升林果產業,先後實施退耕還林1531畝、核桃提質增效2000畝,實現核桃、茶葉年產值750萬元。培育楊梅370畝,種植高價值經濟林木1710株。扶持豬、牛、羊、家禽等養殖大戶30戶,帶動全村發展壯大畜牧養殖業,實現畜牧業產值340多萬元。全面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及勞動力轉移培訓,全村實現務工收入670多萬元。有力促進農民人均純收入逐年增加,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6483元增加至2018的11383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15年的空白村發展至2019年的50000多元,全村經濟活力明顯提升。

新一屆黨總支制定完善了學習、工作、會議、行為規範等方面的制度,保證每項工作都有章可循,修改完善了村規民約,把遵守制度變成大家的行動自覺。在全村範圍內開展誠信機制建設,把不出義務工、不支持產業發展、故意破壞水電路設施等不良行為的農戶納入失信農戶名單管理。通過三年來在探索完善道路管理、家庭衛生評比各項機制等方面的實踐,荒田村黨組織的執行效力得到全面鞏固。

在荒田村黨總支和全村廣大黨員群眾不懈的努力下,如今全村面貌煥然一新,蜿蜒盤旋的硬板路串通每家每戶,綠油油的核桃林和青瓦白牆的小洋房交相輝映,昔日荒草叢生的村委會變成了鮮花盛開的現代化辦公場所。2019年,全村實現145戶560人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出列。目前當地正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組織保障,不斷繪就村美、民富、人歡樂的美麗畫卷。

雲南網記者 黃翹楚 李春林 通訊員 李雙冰 餘莉 潘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