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阿爾馬河戰役——英法聯軍vs俄羅斯帝國

事件簡概:1854年9月20日,阿爾馬河戰役打響。

6.2萬名英、法、土組成的遠征軍14日在克里木半島登陸後,開始向南推進,19日進抵阿爾馬河。俄軍統帥緬希科夫指揮3.8萬俄軍和120門火炮退至河南岸堅守。相較於英軍這支先頭部隊,俄軍兵力強盛,佔盡地理優勢,將英軍圍困于山中。但是令人們未曾料到的是,這支先鋒部隊未等到大部隊的支援,竟逼退了俄軍,甚至一度搶佔了俄軍高地的碉堡。20日,拉格倫將軍指揮英軍在左翼,聖阿爾諾元帥指揮的法軍在右翼,對俄軍陣地同時發起進攻。俄軍在英法聯軍猛烈打擊下損失慘重,被迫退往塞瓦斯托波爾,俄軍在戰役中損失6000人,英法聯軍損失不到3000人。阿爾馬河會戰使英法遠征軍在克里木半島站穩了腳跟,並奠定了克里木戰爭的局勢。

收取保護費的戰鬥民族

克里米亞戰爭是俄國為了爭奪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海峽的控制權,打通進入地中海的通道,而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之間的一場戰爭。由於英國和法國不願坐視俄國的勢力逐漸擴大,也加入了這場戰爭中,因此,這場戰爭是自拿破崙帝國崩塌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戰爭,堪稱近代軍事史上一場混亂的廝殺

,從軍事角度而言,雙方在戰場上的表現都極為不佳,而阿爾馬河之役也被稱為揭幕戰。

導致克里米亞戰爭的直接原因表面上是因為宗教糾紛,但實際上,是俄國與土耳其之間早就積怨已久。自拿破崙戰爭以來,俄國一直是歐洲大陸的霸主,但是俄國也有軟肋,那就是俄國只有一個出海口,而且這個港口又是位於北方,這個位置一年中有半年無法通航,而且又容易遭受到英國進攻。

所以,沙皇亞歷山大對溝通黑海和地中海的咽喉要道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海峽覬覦已久,迫切的希望能夠拿下這塊領土。

阿爾馬河戰役——英法聯軍vs俄羅斯帝國

1853年,俄國派遣緬什科夫親王作為特使出訪君士坦丁堡,要求奧斯曼帝國的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簽訂一份新的條約,條約內容是將土耳其境內的所有東正教居民交由俄國來“保護”,這等於是要求將巴爾幹地區拱手讓於英國

在英法兩國的支持下,奧斯曼帝國提出希望用談判來解決爭端,但是緬希科夫卻表示擁有百萬軍隊的人是不會為談判操心的,並且發出了最後通牒,此時的俄國根據以往對土耳其戰爭的經驗,認為如果不能在談判桌上得到,那麼就開始戰爭吧,而賠償一定會更加豐厚。

奧斯曼帝國的靠山

俄國想要獨佔這兩個黑海的出海口,在近東擴張的勢頭使得英法兩國坐立難安,如果沙俄陣地控制了這兩個海峽,那麼,英法兩國在地中海的勢力將受到嚴重威脅,所以,絕對不能讓俄國如願獲得這兩個出海口。

英法兩國支持奧斯曼帝國,有了強大的靠山,奧斯曼帝國直接拒絕了俄國的最後通牒。

7月,俄國出兵8.3萬人佔領了奧斯曼帝國的摩爾達維和瓦拉幾亞這兩個公國,開始向奧斯曼首都推進,奧斯曼帝國被迫向俄國宣戰。

阿爾馬河戰役——英法聯軍vs俄羅斯帝國

阿爾馬河戰役——英法聯軍vs俄羅斯帝國

英、法原以為擺出強硬的姿態就會使俄國撤軍,但這場戰役對俄國人來說,是實現傳統野心的戰爭,戰鬥民族是不會畏懼任何軍隊的。在土耳其宣戰前一天,便派出聯合艦隊駛入黑海對俄國施壓,不料事與願違,英、法的聯合艦隊剛剛駛離君士坦丁堡,俄國海軍緊接著就出海了。

11月末,俄國海軍中將率領艦隊突然襲擊土耳其位於黑海南岸的軍事基地,並對錫里斯特里亞要塞進行了圍攻。

英法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俄軍撤離,但是俄軍對於英法的警告根本置之不理,英法聯合艦隊穿過博斯普魯斯海峽,俄國因此對英法宣戰,克里米亞戰爭就此全面爆發。

1854年,2萬多名英軍乘船駛入土耳其,4萬法軍也在加里波利登陸,登陸後的英法聯軍在土耳其南岸的港口城市瓦爾駐紮,這裡距離被俄軍圍困的錫利斯特拉有100多公里。聯軍的指揮官由英軍總司令拉格倫男爵和法軍總司令弗朗西斯·坎羅伯特將軍共同執掌。

阿爾馬河戰役——英法聯軍vs俄羅斯帝國

阿爾馬河戰役——英法聯軍vs俄羅斯帝國

由於土耳其軍隊的英勇抵抗和英、法聯軍的壓力,俄軍在錫利斯特利亞屢次遭到失敗後被迫撤出了土耳其。戰爭本應就此結束,但是英法並不肯就此罷手,他們從海上直撲克裡米亞向俄國黑海艦隊基地挺進,要一舉消滅黑海艦隊。60多艘船艦裝載著6萬士兵以及3個炮兵團開進了克里米亞半島。

戰鬥打響,英法聯軍對戰俄國軍隊

俄國黑海艦隊司令建議主動出擊,攻擊英法聯軍陣地但是克里米亞海軍總司令緬希科夫親王擔心英法軍艦的威脅,拒絕了這個建議。俄國的黑海艦隊被英法聯合艦隊困在了瓦賽斯托波爾港內。由於不願坐以待斃,親王決定將戰場選在了地勢險要的阿爾馬河。

阿爾馬河地形複雜,四周都是葡萄園,不便於部隊機動,俄軍防守的阿爾馬河南岸地勢起伏,緬希科夫親王統率了50萬俄軍有50門火炮和30個騎兵中隊。俄軍早在戰鬥打響前5天就進駐了南岸的各高地,可是卻沒有修築工事,只是簡單築起了一道作為野戰火炮掩護的齊胸土牆。

很明顯,俄軍在防禦部署上有著明顯的漏洞,緬希科夫將三分之二的兵力集中在庫甘內山,以掩護公路交通。但在另一處小山的位置防禦空虛,一旦英法聯軍在那裡突破,他們的炮兵就可以對密集部署在下游的俄軍預備隊進行直瞄射擊,這種威脅無疑是致命的

阿爾馬河戰役——英法聯軍vs俄羅斯帝國

阿爾馬河戰役——英法聯軍vs俄羅斯帝國

英軍統帥和法軍統帥各執己見,無法制定出一個雙方都同意的作戰方案,結果各自為戰。由於法軍的主力留在了瓦爾納,而且他們在那裡遭受的傷亡比英軍要沉重的多,所以這次作戰,英軍目標是庫甘內山,而法軍則是佔領上游的小山。

英軍在進攻之初遭受到了俄軍猛烈的炮火攻擊,儘管英軍炮兵在數量上佔優勢,但俄軍居高臨下佔據了上風,但由於俄軍對於火炮的掌控還欠缺火候,所以並未對英軍的推進造成太大的影響,英軍步兵的戰鬥隊形仍然緩慢而穩定的向前推進著。

阿爾馬河戰役——英法聯軍vs俄羅斯帝國

阿爾馬河戰役——英法聯軍vs俄羅斯帝國

這時的法國軍隊則非常順利,高地上駐守的俄軍一度將法軍打壓下去,但法國依靠著強大的炮火進攻後,蜂擁而上,俄軍在高地上的8個營由於沒有炮火支援倉促撤退,法國佔領了高地。此時,緬希科夫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命令俄軍去增援,法國早就架起了大炮等待俄軍。法軍向著隊形密集的俄軍猛烈射擊,同時庫甘內山方向英軍也開始進攻,這本應是聯手進攻的好時機,

但是雞賊的法軍統帥不願冒險進攻,他認為英軍兵力多,應該讓英軍去打頭陣,所以他只是命令炮兵在高地上與俄軍互相轟擊為英軍聲援。

但是此時的英軍卻遇到了麻煩,俄軍先頭部隊在庫甘內山坡出現,不知道英軍是不是眼神不好,居然以為他們是法軍而下令不得開火,當俄軍部隊走近後,英軍才意識到看錯了,一位號兵又吹起了撤退的號角,其他號兵一聽撤退也紛紛吹響號角,結果英軍陣型大亂,在遭到俄軍猛烈槍火的打擊後,英軍部隊爭先恐後的向山下逃去。

英軍總司令登上高崗,從容不迫的觀察著整個戰場,極有戰術眼光的他發現腳下這座高崗恰好是一處理想的炮兵陣地,於是命令英軍把兩門重炮拉到高崗上向庫甘內山的俄軍炮兵進行設計,只用了三發炮彈就摧毀了俄軍的一輛彈藥車,接著著又擊毀了俄軍一門火炮,俄軍不得不轉移炮兵陣地。隨後,英軍又把炮口轉向原本緬希科夫佈置在公路兩側的俄軍戰術預備隊,這些步兵當時正以密集的隊形待命,英軍的炮彈轟然落下,俄軍受到重創,英軍的炮擊迫使俄軍戰術預備隊在戰役的關鍵時刻停止了前進。

在庫甘內山上,英俄兩軍展開鬥爭,俄軍人數高於英軍,可是俄軍採用的是密集縱隊投入戰鬥,這種隊形不利於部隊實施機動和發揮火力,而採用橫隊隊形的英軍便於火力發揮,結果俄軍大敗,軍隊陷入了混亂之中。緬希科夫親王眼看大勢已去,急忙策馬撤退,俄軍的士氣完全崩塌,士兵們如同潮水般向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退去,下午4點,整個戰場終於沉寂下來,戰鬥宣告結束。

在阿爾馬河戰役中,俄軍傷亡了6000人,法軍傷亡500多人,英軍則傷亡2000多人,英軍原本有支騎兵旅,但是英軍並不打算冒險用騎兵旅去追擊潰逃的俄軍,而法國又沒有騎兵,所以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俄軍從容不迫的從戰場撤出,甚至連笨重的攻城大炮都給拉走了。英法聯軍並沒有繳獲什麼物資,只看到俄軍留下的一些傷員,這些傷員的遭遇也是十分可憐,戰場上醫生與醫療設備本就奇缺,英法聯軍的醫生根本顧忌不到俄軍傷員,所以有許多俄軍傷員只能等死。

結語:英法聯軍的勝利避免了他們被趕出克里米亞半島的結局,而且這場戰役的勝利幫他們打通了通向塞瓦斯托波爾進軍的道路。

在這次戰役中,兩個因素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一個是英軍採用的橫隊隊形,便於火力發揮攻擊俄軍。另一個是英軍總司令勘察地形將火炮拉上高崗攻擊俄軍炮兵陣地。緬希科夫把防禦作戰計劃建立在縱隊反攻的基礎上,而不是挖壕固守,雖然俄軍的火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俄軍主要還是採用了拼刺刀的人海戰術而不是依靠步槍火力。

《世界戰役》

《英國簡史》

《一場戰爭與兩個帝國:克里米亞戰爭始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