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一个企业到底是该先做好,还是先做大?

骑牛下海


一个企业先做好还是先做大,这个是没有绝对的,大多数的企业都是从小慢慢积累,打磨自己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有基础了然后扩张做大,像传统的制造业,商业便是如此。

但这几年互联网开始大规模普及以后,便出现了一些另类互联网架构下的"奇点公司”,比如滴滴和快滴等的网约车平台,刚开始运用了一个便捷出行的需求点,并不是说优化升级了产品以后才扩大,而是一边优化一边极大可能的开始烧钱模式,要以最快速度占领绝对的市场,达到了规模效应,才能做到把服务提升的效果,要不然就有随时被淘汰的危险,也只有最终合并了才开始改善各种服务,安全规则,司机网约车档次限制。

类似的例子还有摩拜,小黄车,青桔单车这些,拼多多也算是有点相类似,一边被骂假货圣地,帮砍链接广告无下限,一边疯狂扩张流量,最终一战成名,最后才走了品质,品牌,求质量的阶段。


阿俊Jason


这个从我的角度,要根据行业特征,和企业经营者的资源现状去考虑。

如果行业特征是薄利多销,像快递、出租、外卖等。或者是研发费用巨大,像汽车行业,平台型企业等。前期建立平台或者研发费用巨大,未来客户越多越能够平摊掉研发费用,单位价格也会越低。届时才能保证整体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小米初创业就是这个策略,先收集大量的订单,再向供应链投放,确保了最初的同质下的性价比第一。

如果企业经营者不擅长战时CEO那套紧张做法,企业在融资方面也不够强,而行业特征也属于分散竞争,很多品牌都活得挺好。难么做强是第一,在这个阶段发展好企业的团队组织,明确好发展模式。像很多做配件或者一般产品的企业,都是这种模式。要的就是精益求精,工匠精神。要是具有了自己的排他性专利技术工艺,那就更好了。

当然,如果企业家是一个喜欢挑战,学习能力超强,更崇尚冒险以及具有卓绝的目标。那么在奔跑中去完善,也未尚不可!同时具备做大做强的目标。先跑一阵,再停下来解决问题,然后再跑起来。有一句话是,武学正宗,唯快不破!





巍言晓意


国美黄光裕玩的就是先发财再开始做大,还有苏宁、京东,阿里也作线下物流,现在都面临深耕,苏宁云商线上线下结合。海底捞做到上市,张勇成新加坡首富,但是火锅店利润并不大,它需要的是迅速占有国内餐饮市场,今年赚明年的钱的资本玩法。

马云反其道关注线下

但是任何企业能够迅速壮大的背后,都需要很多方面的条件支撑,未来5年盘活存量的经济大环境下应该先做强,再考虑做大,很多企业眼下背债、破产、跑路,都是因为盲目拿旧经验来面对新形势。

没有先见的企业如诺基亚、摩托罗拉、柯达、雅虎被迫关张,短视求利丟弃主业如北大方正、华光、长虹、海马卖房子玩金融把主业都搞丢了,华为、福耀玻璃在世界扩张,所到之处都能大卖特赚,但是就算能捞点钱也一不涉足房地产二不玩金融。

福耀玻璃曹德旺

日本曾经的家电大王松下、索尼多年前就主动瘦身,在某一专业领域深耕,它们也是我们很多企业的明天,最后用李嘉诚的一句话概括:稳健中不忘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理解并实行并不容易,这是血的教训。


黄蜂二师兄


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讨论,因为我要很理直气壮的说,企业一定是先做好再做大,甚至有的时候要控制它的规模,不能让其过大。

中国人呢?国土比较大,胸怀也比较大,以大为美,这并没有错,但是如果这种理念去办企业,那么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你企业要做大,就需要消耗你企业大量的现金流,那么你就面临着融资的问题,但是如果再融资的过程中,企业碰到了问题,而且这种问题你大概率下会遇到,那么你将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一旦资金链断裂,那么你这半拉子工程就面临着破产清算的危险。

说实话,在市场经济当中,太多太多的企业都是因为一味的贪图做大,而最终倒闭的。

那么我给你举几个正面的例子,比如说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巴菲特经营了几十年,它的资产已经超过了千亿美元,但是公司的规模只有20多人,在一个写字楼,很小的一层,因为巴菲特他是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但同时他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家。

他明白只要你能经营好企业,你也能够成为一名伟大的投资者,他们两个是互通的,所以他发现企业的现金流对于一个企业是多么的重要,宁可控制企业的规模,也不要肆意的挥霍自己的现金流。

通用电气公司在杰克韦尔奇任ceo之前,它的规模就非常的大,任何领域他都要涉足一下,结果导致了公司贪多消化不了。企业的业绩受到了严重的拖累。

杰克威尔奇上任之后,他提出了通用电气公司的经营目的,就是在他所经营的项目当中,要做到全世界数一数二,如果做不到,那么就把这个项目砍掉,缩减公司的规模。所以通用电气公司在杰克韦尔奇的带领之下,市值从几百亿美元一举扩大到4000多亿美元,成为那时的世界之首。

所以企业规模大,并不一定代表他强,有可能是虚胖。企业规模小,并不一定代表他弱,反而有可能是精干。

最后送给你巴菲特的一句名言,也就是他治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理念,就是把公司做小,把产品做精,把市场做大。

没事多去图书馆读一读成功企业家所写的书,对你经营企业一定会大有裨益,这真的是一个非常诚恳的建议,没有任何虚的成分。





一生舒心



做大蛋糕,做强公司才能走的更远,让更多的人受益。

那么,蛋糕何时做大?何时做强?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策略。

对企业来说,从初创期到发展期,再到稳定期,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不同的阶段都有这个阶段的核心矛盾要解决。先做大,还是先做强?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策略。

01

先做强,还是先做大?

如果是一个初创企业,首先要做大,迅速占领地盘。

在中国这个初级市场,你如果不能迅速地占领地盘,很快就会被别人给灭了。这和打游戏一样,没有地盘,就没有机会生存下去。我自己也是用这样的策略来做的。

第一个策略:以120%的速度,做到80%的质量。华住在刚刚成立的时候,我无法做到120%的速度,95%的质量。

第二个策略:占领中心城市,抢一线和二线城市的地盘。这里面包括一线城市的节点二线城市。

第三个策略:当这些地盘都抢完之后,做到95%的质量,95%的速度。

02

企业平台期,首要任务是做强

当你占领好了地盘,需要赶紧补课。在这个时代,这是一个很有效的配方。一个企业走到了平稳期,最重要的一定是要做强。就拿房地产企业来说,今天对房地产商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抢地盘——地盘抢得越多,死得越快。万科的转型是很好的例子,它从开发商转到运营商——运营商实际上是一种深耕的发展模式。过去把房子造了,卖了,赚了钱走人了,今天不是,房子造好了,我还要做经营,做物业管理,做商业和酒店,做商场管理。中国现在很多地产商在做酒店品牌,实际上是在新的业态、形势下,把企业做强的一个策略。过去大家通过卖房挣钱,现在则是做更多的服务,更深入的了解,更深入的挖掘。

中国这个时代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先圈地,然后再做起来的。我很欣赏日本人三十年只做一个寿司的精神,但这种模式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下很难生存得好。当你不够“大”的时候——地盘不扩大,你在变强之前就会被人消灭。我说的消灭不是你这个店关门,是比如说有二十家创业企业,前三家拿到钱的能够活下来并发展壮大,后面没有拿到融资的十七家慢慢变成小的生意或者倒闭。人才也一样,当你做得不够大的时候,人才不会来。大多数人才都是往大企业去。

另一方面,没有强,也不可能大。对一个建筑来说,强有力的梁和柱很重要,它们可以支撑整个大结构。所以当你要做大的时候,也需要强。

在酒店行业,早期拼命圈地,后期粗制滥造,随意加盟,到最后规模是大,但是问题层出不穷。华住也曾碰到类似的问题,遭遇消费者投诉,加盟商抱怨不挣钱。

当品牌处于危机之中,很多人的选择和我不一样,他们可能会退缩。但对我来说,如果我们不挽救这个行业,可能就没有人去挽救了,中国可能就没有自己的经济型酒店品牌了。所以我们投了很多的钱,花了很多的精力,甚至牺牲了我们的短期利润,去重新改造、升级我们的直营店,并鼓励加盟商升级加盟店。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单店的营收一开始是往下走,现在开始往上走。

一味做大,并不稀奇。我们现在是两天开一个店,我们明年大概是一天开三个店,再多开也是可以的。但这个速度能不能持续?大了之后,能不能保持?这是挺重要的问题。

03

怎样保持大和强之间的节奏?

任何一个商业形态、任何一个品牌都会经历一个典型的曲线发展过程,从出现、成长到成熟、衰败。怎样让企业发展的曲线此起彼伏?我的想法是,在你出现往下的趋势的时候,你要找到一个新的函数、新的动力、新的方向,再往上走,直到下一个波峰,以此类推。这样的企业一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既强又大,才能成长成一个世界级的霸主。


举个例子,经济型酒店发展到今天,基本上地已经圈完了,再往下发展是保持子弹平飞的过程,不太可能再突飞猛进。所以我们找到了一条新的曲线——中档酒店,我们的中档酒店大概有五到六个品牌,我们收购了桔子,创造了全季,并且和雅高合作。在三五年前,中档酒店的利润在整个集团中差不多是零,可以忽略不计,但目前其贡献我们三分之一的利润,很快会占一半的利润。

我们的中档酒店越来越多,我现在想的是,怎样靠管理合同挣钱。过去大家靠直营挣钱、特许挣钱,但是全球大的酒店集团都靠管理合同挣钱,所以我在酝酿、培育高档品牌,希望和万豪一样,通过管理合同来挣钱。华住最近创立了一个新品牌,叫禧玥,第一家店开在上海的徐家汇。我想用东方的元素、东方的美、东方人习惯的形态,给东西方的人提供一种耳目一新的产品。

这是我看到的第三级,我不单自己创立新品牌,我还会收购、兼并合适的高档品牌,包括豪华品牌,来形成我管理的现金流和利润。我也在想第四级、第五级。中国这个地盘我已经占到七七八八,我还要有更大的地盘,那就全球化。我们计划在新加坡设立集团的全球总部,第一步进入亚洲,之后进入欧洲,最后决战美国,这是我们公司的几个不同波次。

当一个公司刚刚创立的时候,你不一定想得这么长远,但是当它已经略有规模,略有起色,你要考虑你的第二级在哪儿,第三级在哪儿。企业的经营者一定要考虑得很远,才有可能让企业不断地变大变强。


物联网小白老师


一个企业到底是该先做好,还是先做大?在不同的商业环境下,有不同的选择,在机会主义时代,或者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选择快速做大,有利于快速形成原始资本的积累,通过经营的规模效应,从而获得稳定充足的现金流,实现企业由小向大的蝶变。当经济增长趋于缓和,企业随之迎来微利时代,但经营的成本却不断攀升,现金流量池模型已发生改变,由经营带来的现金流量很难再沉淀下来,有些公司甚至开始从银行、金融公司引入活水,在这种伪活着的外表下,公司的再生资金流逐渐枯竭,而企业的噩梦就这样开始了。时下新型肺炎疫情下,许多企业能够感受到垂死挣扎的滋味。当下,最流行一句话:活着就好!这场疫情,不仅是对生命而言,更是对企业而言。疫情之后,人们会对生命重新思考,而经营者也会对企业的经营进行重新考量,相信更多人会选择“量力而行”,不再贪大冒进,而是精耕细作,可以是“小而美”,也可以是“大而美”,但前提一定是“精而美”。美丽生活,美丽经营,美丽前行!


用户71774414612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办过企业的人都知道,是先做好,后逐步做强。

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是从小做起的。我记得在八十年代,很多都是以乡镇企业为名办厂。刚开始做市场调研,了解市场,跑手续,最重要是地皮。几个人筹备些资金,银行贷点款,看那个产品好销,做起来再说。

先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日积月累,不断升化,熟能生巧,从中悟出精化,再向前发展。

现今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把一个企业从小做起,每天进步一点点,说起容易,做起难。要考虑很多因素,设备的更新,产品的含金量,如何用好人才,都是一门学问,那一个链接出了问题,都会影响企业生存。

不是常听一句话吗?看一个企业的成功,不是看他扩充了多少个工厂,而是看他基础打的多牢能活多久。

企业做牢做强,有现金流作后盾,那企业在逆境中就能抗往风险。如果盲目扩大,一旦资金链断裂,很多项目都是半拉子工程,耗尽大量现金流,银行不给贷款,就要面临破产清算的危险。

说实话,在疫情当下,很多中小企业为何关门破产,就是他们在三至四年前没有提前做好预防危机的准备,缺少现金流,碰到疫情,大部分企业已经半截子入土了,离关门不远了,也无法过寒冬了。

企业办的好与坏,现金流是关键,对企业的生死存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宁可控制企业的规模,也不能挥霍自己的现金流。

一句话,就是把企业做好做强,把产品做精,把市场做大。

这就是我个人的观点,献丑了请批评指正。




狂风鸿雁寻找前世之旅


企业是应该先做 大,还是先做强?这是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

有些人认为,企业要先做大,有了一定的规模,才能够谈做强的问题。

而有些人认为,只有把企业的内功练好,有了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健康科学的管理模式,以及可靠的持续的增长率,企业才能走的远,最后才能做大。

另外有些人则认为,大和强是辩证统一的,两者能够有效结合,统一于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为了理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看看做大和做强的概念是什么。企业做大,意味着企业投入大,在资产、规模、营业额或销售收入以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排名在前;而企业做强,意味着绩效表现和成长能力具有竞争力,主要通过总资产利润率、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的成长指标,来体现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运转效率等经营管理的能力。 简而言之,企业做大主要针对的是规模,而做强则是针对企业的竞争能力。

那么对于中国的企业,到底应该是先做大还是先做强呢?我的观点是,作为企业而言,终极目的是实现利润或价值最大化,但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使命,在战略上也应有不同的导向。 一、在企业的初级发展阶段,规模要做大 企业不大,就不会强。世界上任何一家强悍的企业,都是有其规模做基础的。宗庆后说:“在大众消费品领域,只有做行业前三位才有钱赚,要冲进三甲,规模大小就是第一道坎,没有规模就没有发言权,一个没有规模空间的产业是一个很难放大的产业。”的确,

没有规模就没有发言权。你想要有话语权,必须自己先有一定的规模,强大的第一步就是规模,要拥有规模优势。 这就要谈到我们企业的初步发展阶段了,应该怎么来定义这个初步发展阶段呢?

一、.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第一是行业,如果就一般的行业而言,其最大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都没有超过10%,那么此时可以说这个行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第二是企业自身,如果还没有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那么无容置疑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此时,作为一家企业,怎么可能去谈做强的问题呢?此时毫不犹豫的就是需要市场占有率,需要规模,有了规模然后才能去谈强与不强的问题。

乐百氏在与娃哈哈的竞争过程中,导致乐百氏失利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规模比娃哈哈要小。乐百氏原总裁在总结受挫原因时,就提到了规模和资本扩张的问题:“娃哈哈与达能的合资搞得早,合资后他们手里有了钱,拓展业务自然游刃有余,而乐百氏却在许多年以后才走上这条路”。娃哈哈在规模、在引进资本壮大自身方面,都走在了乐百氏的前面,所以超越了乐百氏。

当然,有些行业会有特殊,譬如把推出完美产品如宗教般虔诚的Apple等公司,他们的表现会有些不同。但从一般意义而言,在一个企业发展的初步阶段,应该以做大为主。

二、在有了一定的规模后,应该以做强为导向 有些企业做到了一定的规模,盈利能够支撑企业较好的生存下去,那么此时企业家应该想一想自己的企业是不是够强,是不是有竞争力,

是不是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持续的健康的发展下去。大而不强是虚胖,虚胖的企业难以做强、做久。对此,中国已有太多迅速膨胀,然后又迅速崩溃的例子。从早期的“三株”、“巨人”、“亚细亚”,到今天的“江龙控股”与“飞跃缝纫机”,这些企业的规模都做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都不强,而最大的问题是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自身任务的转变,还是一味的追求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于是由 于根基不稳,最终导致了失败。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能够清醒的意识到并且改变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同时能够良好的贯彻执行,那么企业就一定能够稳健的持续发展。万科的发展历程正说明了这一点。 1991年,万科在深交所上市时,当时除了销售仪器,还有零售、代理等各类毫无联系的业务,房地产也是其中之一。在经过做大与做强的博弈后,1992年,王石决定全面转型,砍掉一些不相干的项目,一心只做房地产,并提出了“万科超过25%的利润不做”的说法。2002年,万科总经理郁亮也谈到:未来十年万科的中长期发展是“有质量的增长”,持续领跑房地产行业。万科在自身规模与盈利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清醒的意识到企业应该转向做强的轨道,于是勇敢的砍掉了其他业务模块,专心致志做地产,提升自身竞争力,从而获得成功。 再看另外一个例子“实达”,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在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仍旧将战略目标定位为“做大”,最后落得连年亏损。实达的主要问题在于,前期做的很好,但在需要转变发展轨道的时候,仍旧将规模放在首位,而没有注重企业竞争力和内部 管理能力的提高,结果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三、最终实现做大与做强的有机统一 企业做到了一定的规模,同时通过一段时间的战略转变,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就是说,此时企业在资本储备、知识储备、人才储备、市场经验储备等各方面都非常充足的时候,就可以兼顾“大”和“强”了。换句话说,这就是一个企业能够成 功开始多元化发展的时机。 商场如战场,企业在发展的很多阶段都会有资源缺乏的感觉,就如同战场上指挥官很多时候都觉得兵力不够用一样,所以在这些时期只能把资源放在最重要的最急需的位置上,这其实就是战略。 但确实有一些时期,企业能够做到各项资源都很充分,于是就有能力来把企业做大,同时又把企业做强。比如通用电器(GE),产品涉及了从小电器到飞机发动机、从娱乐到金融、从塑胶原料到军用传感器的众多范围。通用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了,而是企业帝国,她是怎么做到既大又强的呢?就如同罗马不是一天铸造的一样,通用也同样走过先把规模做到一定程度,然后再把企业做强的阶段。最后在各项资源和竞争能力都特别优异的情况下,开始了“大” 与“强”兼而有之的发展历程。 做大和做强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一方面,做大为做强提供物质基础和条件,一些社会资源也会向大企业倾斜,如研发资金。并且一般来说,企业做大会相对增强抗风险能力。在短期内,当做大的机遇到来时,企业应抓住机遇扩张规模,可以有效消灭竞争对手。另一方面,从中长期来说,只有竞争力强的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才能做大,否则,在做大的过程中,就会被累跨。做大和做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统一于企业发展全过程之中。


赖锦鸿


一定是先做好,才能做大。真正用心做企业的人,或者老一辈的企业家,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跨过千难万险才能做大做强的。他们不是一开始就有现在的成就。都是一开始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再一起,努力去做好每件事情,得到了更多的客户的认同,积累更多的资金。慢慢有机会扩大规模。就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这时候对公司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又增加更多了,如果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足,盲目的扩容绝对不是好事。每一次扩容都应该有足够的人才储备,资金储备以后才能去做。就像诞生于我老家简阳的海底捞火锅,最初的店开了很多年以后才有开第二家分店。当别人在盲目扩张的时候他们在用心打磨自己,打磨自己的产品,自己的服务,培养自己的人才,培养自己的企业文化,培养自己的管理体系。当所有的一切都做到行业最好的时候,才开始了去扩张,并不是盲目扩张,每个新店都由经过长时间培训过的员工在负责。每家店都带给大家一样的海底捞式服务。所以当一切都做好以后,一切都准备好以后,扩张会来的水到渠成。做好现在,才有机会去放眼未来[祈祷]


小明电动工具


企业先做大还是先做好,这个其实是相关的,我认为企业做好之后才会考虑做大做强的问题,如果企业还没站稳脚跟在一个行业内,何谈做大,甚至做大的机会都没有,所以你必须考虑如下方面:

1. 如果你属于科技型公司,需要把产品或技术做好,是智力密集型产业,所以人更多需要高精尖,不必要盲目追求扩张,否则企业承担风险也会很大;

2. 如果你是制造型公司,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多要看后端业务量,需要根据订单调配人员的多少,如果在一定阶段订单增加,可以适当采取联盟合作形式,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所以我更多建议先做好,再考虑做大,前者更重要。

以上小小建议,希望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