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种做法能更好的解决藩王问题?

新王朝旧历史


如果看整个宗室管理制度,如朝廷的开支负担等方面,清朝对宗室成员的处理方式比明朝要好很多。

但如果只看约束藩王,那么明清两朝的处理方式都是一样的,都是圈养,只是圈养的地方不同而已。


清朝的圈养方式比较简单,就是把王公贵胄都圈在京城,这些王公贵胄都可以从朝廷领到一份俸禄,数目以爵位高低而论。

把王公圈在京城,好处显而易见,王公贵胄都被死死的看管在了京城,离皇帝近,暗箱操作的空间不大。即便有暗箱操作,皇帝想要杀他们的头,随时也都可以。

从历史来看,满清对王爷们的这一约束,成本比较低,效果好。

不过把王爷全圈在京城,也有病弊端,那就是京城一旦被围,从皇帝到闲散宗室,一个都不会少,直接被一锅端。

袁世凯之所以能如此轻松就解决八旗子弟的反抗,就是因为贵胄们当时全圈在京城。


明朝的圈养稍微复杂一点。

明朝初期是封藩政策,皇子一旦受封,就得去藩国就藩。后来封藩制度的弊端显现,于是建文帝朱允炆就开始削藩。

朱允炆的削藩策略,其实是两步走。一是打压有实力的藩王,如燕王朱棣;二是分化部分藩王。比如朱棣起兵后,被封在北平附近的辽王朱植和谷王朱橞就被调回了京城,实际上就是被朱允炆圈养在京城了。

除了谷王朱橞和辽王朱植外,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和伊王朱㰘(都是朱元璋儿子)以及朱允炆的弟弟朱允熥,也都被圈在了京城。



值得一提的是朱允熥,他是朱允炆弟弟,不是叔叔辈,而且他的藩国在杭州,也不是需要带兵防蒙古人的北方。按理来说,他是没必要留在京城的。但朱允炆害怕他会起兵反叛,就将其也圈在了京城。

从朱允炆把谷王、辽王、朱允熥等藩王圈在京城这个行为可以看出,其实明朝皇帝也想到了后来清朝对藩王的监视策略。如果朱允炆的皇帝没有被朱棣篡掉,或许后来的明朝藩王就都会被圈在京城了。

当然了,朱允炆最后被朱棣篡位了。朱棣上台后,担心靖难之役这种事情再度发生,再加上谷王朱橞背叛朱允炆,偷偷打开南京城门放自己进城这件事让他印象很深。因而从朱棣时期开始,明朝就再也没有藩王被圈在京城这种事情发生了。藩王一旦成年,就必须要去封地。

朝廷对藩王的待遇不低,但相应的代价就是藩王不奉诏书,不得进京。哪怕是亲妈死了也不行。

明宣宗之后,藩王政策更加严厉,无论有没有诏书,都不许回京,即便皇帝单方面同意了也不行。除非皇帝与群臣达成一致才行。


比如明孝宗时期,太皇太后周氏生病,觉得自己时日无多,想在闭眼前最后再见见小儿子崇王朱见泽。周太皇太后一共就生了俩儿子,即明宪宗朱见深和朱见泽。当时明宪宗朱见深已经不在了,就剩朱见深这一个亲儿子。孝宗皇帝同意了奶奶的要求,准许叔叔回京,但大臣们死活不同意,最后这事到底也是没个结果。周太皇太后闭眼也没见到自己的儿子。



另外,明朝除了藩王不许回京外,还有两个更苛刻政策。


第一是藩王除非是有极特殊情况,或是皇帝特许,才能出藩地。否则别说是入京了,就是在藩地内,想出城溜达一圈都不行。不然就得连累一堆人跟着倒霉。

比如明武宗时期,河北的宣宁王朱成钴和山西的隰川王朱聪羡未打招呼就出城乱跑,结果就被朝廷扣了一半俸禄,负责管束他们的地方官也连带着被治了罪。

还比如崇祯时期,清军入关劫掠,当时在河南的唐王朱聿键上疏朝廷,请求勤王,结果就被崇祯皇帝以“藩王不得无故进京”为借口而拒绝了。后来唐王自率护军千人从南阳北上勤王,崇祯听说后不仅不赏,反而以“藩王不掌兵”的国规把唐王贬为庶民,关进凤阳皇室监狱,以儆效尤。

这个案例就可以看出,明朝防藩王已经到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程度。即便清军都打到家门口了,皇帝对藩王也是防的极严。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藩王大面积被捕,被清军活捉,被农民军活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朝廷不允许藩王到处跑。当时的藩王,极其的苦逼。不跑会被抓,跑了也会被抓。一直到崇祯十五年,朝廷秩序彻底崩塌了,藩王们才开始跑路。比如开封被攻克前夕,周王朱恭枵带着一家老小跑路,崇祯考虑到实际情况,便没有追究责任。

第二点就是藩王一旦出京,其与生母就再也见不着面了。生母跟着藩王去封地养老,在明朝是不可能的,即便皇帝能同意,大臣们也不会答应。这与清朝是不一样的。

清朝近支皇族被圈在京城,只要皇帝允许还是可以见到生母的。如果新皇帝同意,太妃们还可以在老皇帝死后,去儿子家里颐养天年。比如康熙很宠幸的宜妃,雍正皇帝不待见她,就把她赶出了后宫,送到了五阿哥恒亲王允祺家里养老。

总体而言,明清两朝对藩王的监管政策,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圈养,给吃给喝,区别无非就是圈养的地方不一样。从苛刻程度来说,明朝比清朝还要不近人情一点。


Mer86


不准进京,不准出京,都是表,好不好要放在整体的宗藩政策里看。

历朝历代看下来,清朝的宗藩政策是最科学的。

历朝历代对如何对待王爷,很头疼,给点权力,就要造反,如汉晋;不给权力,就当猪养,到了危难之时指望不上,比如宋明。

清朝鉴历代得失,推出了独具创意的制度。只给俸禄庄田,不给封地,王爷们无法储养实力;世袭降等,抑制有爵宗室无限制地增长,减轻财政负担;考封制度,如果真是白痴,该你的爵位你也捞不上。

三管其下,于是在清朝王爷们没有封地没有属吏更没有有规模武装力量,对皇权的危害可以忽略,而另一方面,朝廷也能给王爷们机会做实事,不会不让出头,不至于混吃等死。宗室子弟上马管军入朝理政,很多还是关键岗位,而且稍具才干就会被重用,300年下来,名王倍出,如怡王允祥、恭王奕䜣等,而宗室中就更多了。比如曾国藩早期的靠山肃顺。

可以这么说,清朝的满人特权制度是失败的,养出了一大堆寄生虫,但宗藩政策比历代都科学,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西坡李氏


想要知道哪个朝代的政策更能解决藩王问题,我们只需要看两种政策对国家的影响。

清朝之所以覆灭,主要是袁世凯与革命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藩王从始至终都没有参与。

清朝最终是覆灭在了时代的浪潮之下,如果清朝得以延续的话,那么藩王也不可能撼动政权。

清朝当时的处境可以说是内忧外患,但藩王这个群体却相对比较安静,没有对国家造成太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不准王爷出京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藩王的问题。

笼统的说完了清朝,咱们再来将目光转向明朝,明朝的不准王爷进京也不是一直都有的政策,明朝我们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以朱棣登基为分水岭。

一、明成祖登基前(也就是朱元璋、朱允炆时期)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这个现象,还要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说起。

朱元璋曾在遗诏中提到:“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也就是说不让王爷来京城,即便是自己驾崩了都不要来奔丧。

而这也并不是他在病危的时候临时制定了这个政策,明朝在建立之初就将王爷分封出去,并要求王爷们除非皇帝召见否则不得入京。

所以我们可以将“明朝不准王爷入京师”看成是朱元璋贯彻一生的政策。

而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保护朱允炆的安全。

可令人遗憾的是,朱元璋最终的担心还是变成了现实。燕王朱棣不但起兵,而且还成功夺取了自己长孙朱允炆的皇位。

这个结果其实也并不令人意外,虽然朱允炆这边兵力更多,但朱棣的个人素质更为优秀,同时支持他的高级将领也是非常多。随着时间的流逝,支持朱棣的人越来越多,在此消彼长之下,他很快就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不准王爷进京对于解决藩王问题似乎效果很差。

二、明成祖登基后(朱棣掌权时期)

而朱棣在登基之后,为了笼络人心,他先把被削藩的王爷全部都官复原职。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他有意打压各个王爷的实力。在朱棣登基后,王爷们的待遇虽说要比朱允炆执政时期好,但是这个好的程度非常有限——朱桂这个例子就非常典型,朱桂被朱允炆罢免,而朱棣给他恢复了官职,可是朱棣三番五次召他来京城,同时还罢免的他的护卫,这波操作下来,朱桂完全失去了反抗的能力。

对于自己的兄弟,朱棣还算是比较客气。可是对于朱标的儿子,朱棣就没有那么客气了。他最初的想法是把他们给杀死,但是朱棣当年起兵的名义是清君侧,如果他杀了朱标的儿子,就变成谋反了,所以他想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把他们圈进在陵园当中,这样可以随时监测他们的动向,避免他们谋反。

建文帝朱允炆被作为藩王的自己给推翻,所以在朱棣登上皇位后,他最先做的事情就是削弱藩王的力量,同时把那些最不放心的存在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进行监管,这变相说明,朱棣觉得不准王爷出京是解决藩王问题的最好方法。而他之所以没有彻底变革,是为了稳妥起见。

所以说只要让藩王镇守各地,那么藩王就肯定会造反,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封建制度的劣根性导致王爷这个特权阶级即便是在不断被削弱,但只要不对其加以监管,依旧会对皇权有不小的威胁

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藩王的实力的确是太强大了,强大到让皇帝本人都忌惮了。

要是朱允炆不对他们进行抑制,那么等到他们的实力累积到一定程度,肯定也会剑指王庭。

朱允炆虽然削藩的程度有些过分,但他削藩不过是个导火索罢了,因为即使他只是象征削藩,那么身板硬起来的藩王依旧有可能起兵造反。

很多人异想天开,觉得削弱藩王的力量就可以了。

但这样有效果吗?

显然是没有的,因为当初朱元璋在登基的时候就把这点做到了极致,他规定王爷们只能统领府兵,不能组建自己的军队,如果有人胆敢违反那么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可是大家不要忘了,天高皇帝远,在远离皇帝的情况下,王爷们自然可以选择背着皇帝私下集结招募军队。

这也是封建等级制度之下的一个通病——地方藩王作为帝王的直系亲属,即便他们一直被不断削弱,但他们依旧可以依靠着自身的身份,或者特权及影响力,钻一些空子,“开发”出一些利益出来,而这些开发出来的利益,随着时间茁长成长,最终形成强大的反叛势力。

把王爷放在京城,他们处在监管之下,虽然依旧可能会出现王爷和大臣勾结的情况,但是他们绝对不可能对皇帝造成威胁。

毕竟,军队才是最重要的,空有影响力和地位,而没有能力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军事力量,就如同是空中楼阁。无论王爷的权力膨胀到了什么程度,处在皇帝监管之下的他们,被发现逾越了底线,那么皇帝可以随时把他杀死。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举措的核心目的并不是减少王爷谋反成功的可能性,而是想让王爷从心理层面彻底放弃造反的这个想法。

为了做到这点,皇帝给予王爷们的待遇也是非常优渥的,王爷们可以在王城当中尽情享受,而皇帝则是可以安心执政,这个做法可以说对双方都是有益的。

因此,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不准王爷出京的确是解决藩王问题的最好办法。

总结(美中不足之处)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政策,不准王爷出京可以将藩王对社稷的影响降到最低,但同时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

1、首先,就是阶级矛盾的增加。这些王爷在京城,那么所有的资源肯定都会优先给他们的后辈。这对于他们来说会是一个良性循环,他们拿到了无数的资源,再把这些资源倾注在孩子身上,那么孩子就会变得更加优秀,为家族争取到更多的资源。

但如果长此以往,他们则会垄断国家的政治,抑制平民的崛起。

那到时候社会当中的矛盾就从中央和地方的矛盾,逐渐变成权贵和平民之间的矛盾。

如果后者的矛盾真的集中爆发,情况是更为严峻的。

2、当然了,藩王聚集在京城的另外一个坏处,就是国家如果遇到危急的情况,藩王们会被一网打尽。清朝的时候袁世凯之所以能轻松控制整个国家,就是因为他们彻底掌握了王城。

八旗子弟当时全在王城,谁都没有幸免于难。随着他们被捕,清朝彻底失去了反败为胜的可能。


夏目历史君


明朝和清朝关于藩王的做法各有优劣,没有哪一个更好。毕竟藩王问题,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的老大难问题。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分封子嗣到外地就藩。这时候的藩王,和西汉前期的藩王一样,是手握重兵的诸侯。朱元璋的愿望,是希望这些藩王能够为皇帝拱卫四方,捍卫明朝基业。同时在皇帝昏庸之时,还可以清君侧,保证明朝的开明。


然而,明初藩王策略是有很大问题的,也只有在朱元璋做皇帝的时候能够绝对威慑藩王。而朱元璋驾崩以后,藩王的问题就爆发出来了。靖难之役的产生,则是其弊端之一。因此,朱元璋之后,建文帝和明成祖都曾削藩,减弱了藩王实力。不然,明朝藩王的问题,就或许将发展成为周朝,或者西汉前期那样的割据问题了。

明成祖登基以后,藩王受到进一步节制。这个时候的藩王,被剥夺了各种权力,各方面都受到朝廷的监控,甚至连地方官都可以监视藩王。因此,明成祖以后的藩王,除了养尊处优,没有任何权力,不会对皇帝造成威胁。然而,这样一来,藩王为明朝拱卫边关的功能也就没有了,且沦为明朝财政供养的极大负担。


(明朝藩王)

再看清朝的藩王策略,清朝前期的藩王同样手握重兵。比如吴三桂等异姓王,清朝就不能完全掌控,最终还爆发了长达数年的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结束以后,清朝对藩王的限制也和明朝一样,进行了很大的收严。清朝藩王被集中安置在京城周边,同时也没有兵权。这个时候的藩王,其实和明朝一样,被养尊处优的给养起来了。只是地方不一样而已。由于地处天子眼皮之下,清朝藩王一点也不敢造次。在这一方面,清朝除了九龙夺嫡,再也没有出现明代藩王造反那样的情况。

不过,明朝藩王分封各地,在明朝灭亡的时候还是做出了一定贡献。比如京师易主,而崇祯皇帝驾崩以后,地方还能够拥立藩王为监国或皇帝,继续保留明朝半壁江山。而清朝方面,皇帝一旦终结,则清朝瞬间灭亡了。

因此,明朝和清朝的藩王策略,各有利弊,不见得哪一个更好,哪一个更差。


苏绽


这个咋说吧,中国封建时代实际上是有三种分封,今天我就大致讲一下这三种分封诸王。


明代王府

第一种就像明朝分封诸王一样,这叫实封。这种方法将王族分封于各地,这些王室们有地盘,有军队,可以在自己的地盘里收纳贡赋,有的时候还会兼有管理的职能,他们在自己的领地享有较大的特权。使用这种方法的有汉朝初期,西晋,明中前期等几朝,这样做的优势很明显,形成了强大的王族势力,就好比天下都是我们家人管着了,一旦有人反叛,其它各地的兄弟姐妹们就可以起兵勤王,这样就能保证我们家的皇室地位。强大的王室势力就可以保证王朝不被夺权,这几朝的开国皇帝之所以要分封诸王就是怕有朝一日其它人反叛没了照应,就像曹魏政权,司马氏控制朝政反叛,曹氏宗族却无可奈何,各个地方强大的藩王可以保证国家在一姓的手中,就算有权臣当道,地方诸侯也可以保证王位不失。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一旦王族有难,鸡蛋不放在一个笼子里,总有人可以跑掉,就像南明政权和东晋政权,都是地方的藩王跑了,为王族留下火种。

当然这样做也是有问题,强大的地方是可以威胁中央,而这种血脉的联系随着时间的变化,皇族之间也逐渐疏离,亲戚认不认就不好说了。再有一点就是,在权力面前亲情都是假的,皇帝能坐的皇位,其他的王族比任何人都渴望,他们才是最希望篡位的人,所以这些手握重兵的亲王们,往往都成为皇位的危胁,七王之乱、八王之乱、靖难之变,地方各王凭借其强大的势力反叛中央比比皆是,所以分封诸王很容易成为中央的威胁。然后还有一点,各王在地方,凭借其皇族身份,经常会做一些不法之事,但地方法司往往不敢管,特别是面对一些有实力的亲王,这些亲王往往成为了为恶一方的恶霸,欺凌百姓,欺压官员,像明朝诸王大多侵占他人田产,鱼肉人民,百姓恨不得生食其肉,所以明末农民起义时期落到农民军手中的王室,几乎下场都很惨,作恶太多,终究下场不好。所以这些分封到各地的诸王,很容易成为地方的问题。


汉代分封

第二种叫虚封,就是分封诸王,但各王不得拥有兵权,不能管理地方,只享有封地赋税。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唐宋等朝,虚封的好处就是解决了实封带来的地方权力过大的问题,但问题也很明显,为了弥补虚风的权力过小,往往中央会对王室赋税补贴,不给权多给钱,这种问题也很明显,这会加剧中央的财政问题,比较明显的就是明朝末期和汉朝末期,皇族对财政的压力太大了,毕竟分封之后国家所收的赋税就少了,比较严重的汉朝时期,一度是全国一半的赋税是交给各王的,不交给皇帝的。养无用之人,害国家之财。(每回一提到明朝藩王用度大,就有明粉讲八旗,八旗是王族吗?这是军制好吗?两个都不是一个东西!!)


礼亲王代善

第三种是清朝的分封制度,一般我们也将它作为虚封,但这种虚封不一样,这种分封连封地都没有。像以前的封王,封你为秦王就说明秦地这一块都是你的了。但清朝都是什么礼亲王,肃亲王,根本就没封地,也就没什么赋税,直接发工资,就相当于以前你是自取现在给你发,这区别可就大了,极大减轻了赋税压力。另外由于清代诸王被集中于京师,这样就便于中央监视诸王,防止各王反叛,加强中央集权,有清一代,并没有出现过王室反叛的情况。另外由于是天子脚下,加强了对王族管理,王族犯法减少。(再大大不过皇帝),最极端的时候像雍正时期,各王怕被牵连,被雍正惩罚,曾经有过王室子弟被长辈要求留于家中不得出门的事。

不过,这样做问题很明显,形成不了强大的王族势力,很容易被别人一锅端了,或者被外戚权臣控制。所以慈禧时期之所以能够控制朝政,就是因为各个王族根本就无兵与她对抗。

综合来看我个人认为清代处理王室长期来看是最好,现行也是如此。


李子木沆


我认为清朝的做法好使,进京不进京咱先不说,但是做法都来自皇帝的权力。

一、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口气将自己的20多个子侄分封到各地为藩王,“各有爵封,分镇诸国”。这是一件多少有些“逆时代潮流”意味的事情。

因为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加强郡县制、削弱分封制。少数被分封的潘王,不再拥有行政权、财政权和军事权,变成了只食俸禄的富家翁。而朱元璋分封的藩王,享有高度军事自主权,如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手下都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不受朝廷节制。藩王拥有监视地方臣民的权力。

朱元璋之所以要分封藩王,主要有两点考虑。

1、外御蒙古。

当时虽然元朝已被推翻,但蒙古人在河西、漠北一带还拥有较大势力,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同时,国内仍然存在陈友谅、张士诚的参与势力。一旦国内有变,两股势力里应外合,将动摇大明王朝的统治根本。朱元璋本着“皇子守国门”的策略,让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带领军队驻守边疆,成为朝廷的可靠屏障。

2、内稳朝政。

朱元璋子嗣众多,他们大多数都经历过战火的磨炼,具有一定的实力,手下也各有一班人马。如果要将他们全部留在京城,一山不容二虎,难免会发生“玄武门之变”这样的人伦悲剧。朱元璋在世之日,或者还能压制诸子。当他撒手人寰后呢?与其让诸子留在京城,形成一颗颗不定时炸弹,不如将他们分封外地,远离政治中心。

当然,朱元璋也深知藩王权力过大的隐患,作出规定,禁止藩王随意进入京城,规定3年才能进京一次,以免与朝廷大臣发生勾结。也不准藩王之间互相联系,特意错开他们的进京时间。这就是通常所谓的“不准王爷进京”。

1398年,朱元璋病逝之前,颁发遗诏,下令“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不准藩王进京吊丧。从遗诏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深深地担忧皇太孙建文帝无法服众,生恐藩王进京捣乱,因此特意叮嘱一番。

二、

1644年,清军挥师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

清朝在许多制度构架上,沿袭了明朝的旧规。但在如何处理皇子的问题上,清朝采取了与明朝完全不同的做法。清朝只是在初期册封过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少数藩王,不过这属于历史造就的特例,他们也和爱新觉罗一族没有血缘关系,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皇室藩王。在平定三藩后,从康熙帝到末代皇帝溥仪,清朝再也没有册封过一名藩王。

不仅如此,爱新觉罗一族的皇子们,不管是亲王还是郡王,都不能随意离开京城。除非是为皇帝出差办事,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离开北京。否则都只能在京城老老实实地呆着。至于到外地去当潘王?门儿都没有,想都别想。

举一个例子,1860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帝仓惶逃亡热河。由于惊吓过度,第二年,在签订了《北京条约》后,咸丰帝就病死了。按照遗诏,权力落到了八大顾命大臣手中。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有意夺取大权,便紧急将咸丰的亲弟弟、恭亲王奕䜣招到热河,秘密商议大事。按照清朝皇室祖制,奕䜣是绝对不能擅自离开京城的。怎么办呢?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所记载,奕䜣是化妆成“萨满”才得以离开京城,悄悄地去热河见了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一面。

三、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这两种做法谁更好?

其实,这两种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相当于一个硬币的两面,难分高低,没有优劣。毕竟,这两种做法都是通过限制王爷的权力、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出发点都没有问题。

具体而言,这两种做法都有明显的优点,但也有明显的弊端。

先看明朝不准王爷进京。

明朝将藩王分封在各地,隔断藩王与朝廷大臣的联系,禁止藩王之间的联系,苦心造诣地维护皇室正统的统治,效果是很明显的。有明一代,都没有出现“玄武门之变”那样的内乱和骨肉相残事件。至于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实在是因为建文帝操之过急,破坏了皇权与藩王之间的微妙平衡而致。

同时,藩王在各地发展,犹如蒲公英一样,成为皇权的重要分支。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后,正是各地藩王,如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桂王朱由榔、宁靖王朱术桂等人延绵明朝国祚,长达40年之久。

如果明朝所有王爷都留在京城,怕是会被李自成和清朝一网打尽吧?

当然,这样做也有明显的弊端:容易造成地方势力过大,破坏中央集权。朱棣也注意到这一弊端,进一步采取办法削弱藩王权力,给他们优厚的待遇,剥夺他们的行政权、财政权和军事权,藩王们这次消停下来,高高兴兴地过他们的安乐日子。

再看清朝不准王爷出京。

在清朝,王爷们的日子比明朝“苦”得多。他们不单是被严格限制在京城,其爵位都是一代降一等,如果后世子孙没有为朝廷立功劳,最终会被降为平民。只有12个铁帽子王不受限制,世袭罔替。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不用担心王爷在外地兴风作浪,也不必为了养着王爷而耗费巨大。

因此,总体来说,清朝王爷没有明朝王爷那么跋扈嚣张,动不动就操刀子打进京城。

但清朝不准王爷出京,一样也有弊端。王爷扎堆留在京城,容易与大臣们勾结在一起,干涉朝政。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咸丰时期的“辛酉政变”,都有王爷积极参与的身影。

(参考资料:《明实录》、《明史》、《清史稿》)





天下历史风云


虽然是简单的“进京”与“出京”,但是背后涉及的内容却有很多,明清两朝对待宗室的政策是有很大不同的。

既然有“进京”与“出京”,那么很显然,明代藩王是出京就藩的,即使再怎么控制,明代藩王总是有自己的封地、府邸,虽然对封地没有实际的统治权,但天高黄帝远,藩王总可以在地方产生一定的影响力,甚至有时候藩王是可以直接上奏恳求给予大臣加官晋爵的,再怎么控制,明代藩王起兵反抗中央的事例并不是没有,除了朱棣外,还有宁王朱宸濠。

相反,清代严格意义上已经没有藩王了,因为宗室没有封地,甚至清代宗室的封号也不再是传统的“赵、燕、韩”之类,代之的是“礼”“肃”等寓意吉祥的封号。

再者,明清宗室的分封也有很大不同,明代只要是皇帝的儿子都是亲王,亲王的儿子出了承袭爵位,其余的都是郡王,后面依次类推,但是清代不一样,清代皇帝的儿子不一定都是亲王,亲王的儿子也不一定都是郡王,严格控制亲王、郡王高等爵位的数量。

综上,虽然二者各有其背后的制度因素,但两相比较,清代应该更优于明代,至少清代没有出现宗室问题,宗藩问题恰是明后期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楚邾


明朝的藩王离京叛乱,清朝的王爷在京九子夺嫡,没有那个做法更好,只是清朝的不差。

(明代该藩王分布图)

从历史上看,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两个历史阶段的产物,分封制是依照亲亲的原则来处理国事,郡县制是依照国事的原则来加强集中统一的国家管理。对于一般的士大夫而言,家事与国事就不同了,不能以亲情来搅和国事,但是对于皇帝和君王来说,就必须得分清楚了,围绕大位的争夺,在一环的皇子中破涛汹涌,在二环的诸大众中暗流涌动,有时候他们把家事当国事来处理,有时候把国事当家事来处理,很多悲剧也就因此而生,分封制在历朝历代都有反复,导致外戚诸王之间不断自相残杀,使中央政府机构不断分崩离析,自相瓦解。

(分封制)

以明代为例,朱元璋在建国之后就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事,并把《皇明祖训》颁布诸王,想处理好国与自己家的亲亲关系,“外卫边陲,内姿夹辅”。但是里面有明显的漏洞,就是一条“凡王所守者祖法,如朝廷之命合于道理,则惟命是听。不合道理见法律篇十二条。”

(皇明祖训)

所谓朝廷的命令不合道理,是指朝廷出了奸人,法律篇十二条是这样说的“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既平之后,收兵于营,王朝天子而还,如王不至,而遣将讨平。其将亦收兵于营,将带数人入朝天子。”这就为后来藩王叛乱“清君侧、除奸臣”提供了依据。

(靖难之役)

朱元璋在世时,尚能平衡朝廷与掌握兵权的诸王之间的关系,儿子还不敢与老子对抗,太子朱标还活着,兄弟之间还有情分,但是到了建文帝,叔侄之间就免不了猜忌了,最终只能兵戎相见,以战场胜负决定成败了。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第25篇)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在许多从眼里,王爷应该是一个养尊处优的身份,既不需要像皇帝那样辛苦操劳,又可以享受无尽的荣耀和财富。然而并不是每个朝代的王爷都如此幸福,比如明朝的王爷,几乎可以称为“高级囚徒”,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从一出生,就被圈养在自己的封地上,无事不可踏出半步,和今天的“软禁”没有什么两样。这样的王爷,就算拥有再多的财富,又有什么意义呢?

明朝的王爷们被禁锢地很厉害,原因与明朝前期的两次小宗取代大宗事件有关。

第一次就是著名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成功地击败正统继承人建文帝朱允炆,夺得帝位。

数代之后,土木堡之变又再次上演小宗取代大宗的故事,不过这一次朱祁镇运气好,被囚十几年后还能回来再次称帝,成功地将皇位又从小宗手中夺回。

这两次事件,对大明的藩王制度有着深刻的影响,皇帝身为大宗,担心小宗的藩王们危及帝位,就不得不限制他们的权力,并不停地削弱他们的实力,以至于让藩王们变成了奇葩的“高级囚徒”。

到了后期,明朝的那些王爷们,甚至连进京面圣的机会都没有了。比如先帝的儿子,一旦被分封出去,就意味着与自己仍然活着的母亲永别,因为他们只要一之国,就再也无法回京了,而他们的母亲,作为后妃,自然又是无法出宫的。

明朝不让王爷进京,清朝则不让王爷出京

明朝的藩王制度可以说是奇葩,有意思的是,紧接而后的清朝,也同样有着奇葩的藩王制度。清朝的王爷与明朝的王爷正好相反,不是不能回京,而是不得出京。

所以清朝时期,整个北京城到处都是王府,大街上随便来一队车马,可能就是某某王爷。由于王爷们身处京城,也就有更多的机会见到皇帝,其中的一些,就会被皇帝任命重要职务,故而清朝经常会有亲王辅政。比如晚清的恭亲王,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清朝的特殊藩王制度,究竟因何而起?

明朝藩王制度的成因,开头已经分析过了。那么清朝的这种奇葩藩王制度,又是因何而起呢?这恐怕与满清外族统治的现状有关。明朝帝王最担心的事,就是王爷造反,可清朝却没有太多这方面的顾虑。

因为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而天下子民则以汉族居多,让一帮汉族人死心塌地地跟随一位异族藩王造反,是不太可能的事。故而在防范藩王方面,清朝就会相对放松警惕,反倒是防汉,才是它的主旋律。

明清迥异的藩王制度,究竟哪一种更好?

两朝完全不同的藩王制度,从结果上来说,究竟哪一种更好呢?很显然,是清朝的更好一些。明末之时,由于藩王们都被禁锢在自己的封地上,以至于被民间义军以及清军大肆屠杀。而且由于明朝的王爷养尊处优,没有从政经历,见识短浅,关键时候也没法被扶起来重振朝纲。所以南明小朝廷,就一直没有起色。

可以说,大明的迅速灭亡,就多少与它那奇葩的藩王制度有关系。否则的话,以明末十多万宗室的存在,出一两个刘秀般的人物,恐怕亦非难事吧。如果是那样,明朝是否又可再续几百年呢?

相比之下,清朝行将就木的时候,就有宗室站出来把持朝政,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位恭亲王。这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即便皇帝失势,天下大权也不容易旁落到外姓手中,仍然还是爱新觉罗家的。

事实上,宗室藩王们的参政,对于皇权来说,还等于是起到了拱卫的作用,天下有变之时,皇帝也敢放心地将军权交给他们,一来他们是自家人,二来这些人的家人也都留在京城,相当于人质。

当然了,说清朝的藩王制度优于明朝,也不等于说这套制度就是好的,否则的话,岂非应该延续到今天?

社会在发展,古代的那一套以血缘传承为基础的统治制度,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了。就算清朝的藩王们对皇权的拱卫之力再大,也无法保证满清的统治持久地延续下去。

事实上,就算宗室内部,“看空”大清的也不在少数。比如前些年名噪一时的“庆亲王”,不就将自己的财产拼命地往国外转移吗,甚至还被评为晚清第一“裸官”。如果他真得看好大清王朝,又何必这样做呢?

《清史稿》《明史》等


汗青正浩


明朝与清朝是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对于宗室藩王的约束办法也是完全不同。明朝将宗室分封到全国各地作为诸侯王,却不允许诸侯随便离开封地;而清朝将宗室全部留在了京城,没有允许觉不允许离开京城。

澹奕个人认为,清朝的做法更加有效,而历史事实也证明了明朝对于宗室的做法实在是意义不大。


西汉有“七国之乱”,晋朝有“八王之乱”,同室操戈血淋淋的教训并没有让明太祖朱元璋看清分封制的巨大弊端,仍旧一意孤行恢复了分封制度,将自己众多子孙分封到了帝国各地。

当然,一场“靖难之变”估计让朱元璋的棺材板压不住了。

成祖之后,大规模削弱诸侯宗族的权利,将宗族诸王约束在自己的封邑之内,没有诏谕不得踏出封地,更加不得进入京城,也不得从前士农工商等经济活动、政治活动。这种作茧自缚的规矩,使得明朝宗室大规模膨胀(没事做只能生孩子了)明朝末期,庞大的宗室无法支援中央的同时。崇祯帝殉国之后,纷繁复杂的宗室陷入权力争斗——实力强大的南明硬生生自己把自己给作死了。


清朝继承了明朝很多的传统制度,然而并没有将明朝的分封制度延续下来。爱新觉罗氏家族,将庞大的宗族全部约束在了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没有诏谕不得随便离开京城。

除此之外,清朝施行“降等承爵”制度,除了少数铁帽子王能够世袭罔替之外,大部分的清朝王爵过一代就会降低爵位,最终成为闲散宗室。

一个不让藩王入京,一个不让藩王出京,但最后的实际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明朝不让藩王入京,可毕竟“天高皇帝远”,如果藩王真那么听话,朱允炆就不会那么着急去削藩,最终还丢了皇位。

皇城毕竟是皇帝自己的地盘,再怎么着藩王也很难在京城跟皇帝叫板,更何况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盯着,也不敢有什么越距行为。就如同当年明成祖夺位之后,还是感觉南京始终不是自己的地方,迁都自己的老巢北平巩固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