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朱棣死之前是怎麼安排傳位的呢?

月亮裡的飛魚


朱棣死前留下遺詔,傳位太子朱高熾這是沒有疑問的。


《大明風華》中,老皇帝朱棣居然打算傳位於漢王朱高煦,編劇為了劇情好看而已。在歷史上,在朱棣臨終前伴駕的是楊榮,而非楊士奇,當時漢王、太孫都不在身邊。

永樂二十二年(1424)元月65歲的朱棣第五次出征。隨從很多如柳升、陳英、張輔、朱勇、王通等隨軍出征。文臣當中楊榮、金幼孜等人。

因為沒有找到阿魯臺的蹤跡,六月的時候朱棣命令撤退。

七月,大軍到達翠微崗,朱棣在召見楊榮、金幼孜時,表達了回去後傳位太子朱高熾的願望——

大意是說,太子政務嫻熟,回去後會軍國大事都交給他,他要享幾天清福。

大軍到達榆木川后,朱棣突然病倒了,臨終前,英國公張輔受遺命,傳位皇太子。

7月18日,朱棣病逝。

太監馬雲發現朱棣病死,於是找到了楊榮和金幼孜。他們三人經過密謀,做出了暫不發喪的決定。為了掩人耳目,他們用錫熔化後製成內棺裝遺體,用龍車運載,每天按時給皇帝送膳食,同時禁止軍營中人擅自外出報信。

這麼做的目的,在於防範樂安就藩朱高煦知道消息後造反。

早在出徵之時,朱高煦認為,父親朱棣可能撐不了多不久。他不僅派兒子朱瞻圻潛伏在京城,刺探消息,而且還派了另一撥人潛入京師。

面對像狼一樣朱高煦,太子的人還是時刻保持警惕的。

按理說朱棣去世的消息,應該通知有傳位太子的遺詔張輔他,但是馬雲和楊榮對張輔還有戒心。

因為張輔的老爹是張玉,屬於漢王朱高煦一黨。楊榮不敢賭。

一年後的事證明,二人的做法是對的,在仁宗去世後不久,朱高煦派人聯絡張輔,要他做內應,共同一起起兵奪帝位。可見他們之間是有聯繫的。

7月19日,楊榮與御馬監少監海壽偷偷地回京向太子報信。

8月2日,接到朱棣駕崩的消息後,太子朱高熾當即決定派兒子朱瞻基迎接成祖的遺體回京。臨行前,朱瞻基說,要求在往來的信件上加蓋印章防止洩密。朱高熾將東宮印鑑交給了朱瞻基,說,有奏報的話就用它吧,用完之後你自己留著。仁宗此舉意味著承諾了朱瞻基的太子之位。

8月7日,朱瞻基在鵰鶚谷,遇見了班師的大軍,隨後發佈朱棣駕崩的消息。

10日,大軍到達北京近郊,朱高熾將朱棣的遺體迎入仁智殿,加棺材後殮入靈柩。

15日,朱高熾即皇帝位,這就是歷史上的仁宗。

楊榮封鎖消息的行為非常成功,朱高煦知道消息的時候,朱高熾已經做好了登基的各項準備。他只好接受現實,等待下一次的機會。

1.《明史》

2.《明史紀事本末》


閔不克


朱棣是在永樂二十二年北征大漠回師途中病死在榆林,死後隨軍的英國公張輔和內閣學士楊榮秘不發喪,聯繫在北京的太子朱高熾,等朱高熾安排好一切順利後才公佈朱棣駕崩,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見奪位時機已經失去並且朱高熾已經繼位擁有大義的名分只能蟄伏。

所以,朱棣在死前就已經安排好了繼承人,早在在永樂二年就立了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並且又在永樂九年立朱瞻基為皇太孫。連第三代繼承人都安排好了就是在告訴世人將來繼承皇位的是隻能是朱高熾父子。

雖然期間漢王朱高煦深得朱棣喜愛,並且一度和朱高熾爭奪太子之位,但朱棣始終沒有在國家大事上感情用事,還是為了國家穩定立了自己不喜歡的長子朱高熾,因為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也是深得朱棣喜愛,在第二次北征期間還帶著這個好聖孫上戰場。所以就算是打感情牌朱瞻基也是不輸朱高煦的。

那為什麼朱棣明明不喜歡朱高熾卻又不立朱高煦為太子呢?好聖孫朱瞻基是一部分因素,更多的還是因為國家的文武派系和政治制度因素的影響。

派系問題是因為靖難之役後武將勳貴勢力大漲,如果不制約會對明朝統治者形成隱患,恰恰朱高煦又是武將一派的代言人,所以朱棣必須扶植得到文官擁護的朱高熾父子來制約住武將,只有這樣統治者才能平衡朝堂不會被架空。

再來就是皇室內部問題了,朱棣通過政變奪取皇位,如果讓自己喜愛的次子朱高煦繼位,那麼無疑是告訴所有皇子皇孫,不需要自己是長子,只要得到皇帝寵愛就能有望當繼承人或者是認為自己英明神武就能去爭奪皇位,這樣一來日後絕對會成為皇室內部動亂的根源,所以必須明確的告訴世人,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皇位,其他人不能有別的心思,就算你如何神武也不能逾越這個制度。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統治穩定。

朱棣就是因為這些因素,所以早早就做出了安排,杜絕了在自己死後國家發動動亂的可能。


我是隔壁小王


《大明風華》裡,朱棣在55歲高齡,仍然要替後人掃清邊患,親自出徵韃靼阿魯臺,但是阿魯臺早就人去樓空。而朱棣卻突發疾病,生命被徹底消耗殆盡。

朱棣臨終前,為了避免兄弟相殘,思想掙扎了很久,甚至打算傳位給漢王朱高煦。但最終在楊榮的堅持下,決定傳位給太子朱高熾。

朱棣囑咐楊榮,要和楊士奇、楊溥輔佐太子朱高熾即位,保大明萬世。最後由楊榮坐鎮統籌,朱瞻基秘密潛入京城回去報信。朱高熾的江山才算是沒被朱高煦奪走。

雖然朱棣的話有些穿越,此刻正史上至少楊溥還在詔獄讀書。而太孫也沒在軍中,更不可能冒險回去報信。






太乙伏魔錄


朱棣在55歲高齡,仍然要替後人掃清邊患,親自出徵韃靼阿魯臺,但是阿魯臺早就人去樓空。而朱棣卻突發疾病,生命被徹底消耗殆盡。

朱棣臨終前,為了避免兄弟相殘,思想掙扎了很久,甚至打算傳位給漢王朱高煦。但最終在楊榮的堅持下,決定傳位給太子朱高熾。

朱棣囑咐楊榮,要和楊士奇、楊溥輔佐太子朱高熾即位,保大明萬世。最後由楊榮坐鎮統籌,朱瞻基秘密潛入京城回去報信。朱高熾的江山才算是沒被朱高煦奪走。

雖然朱棣的話有些穿越,此刻正史上至少楊溥還在詔獄讀書。而太孫也沒在軍中,更不可能冒險回去報信。

一個是朱高熾能夠順利即位,楊榮功不可沒,而是的確有人悄悄回京城報信了;另一個是在“三楊”內閣的主持下,實現了“仁宣之治”。

楊榮和金幼認為,時局微妙,三軍無主,稍又差池,便會造成混亂,應該秘不發喪,一切照常,穩定軍心,繼續班師回朝。同時應該秘密告知監國的太子,提前做好穩定時局的準備,國不可一日無主,應該讓太子提前即位,然後再行發喪。

於是秘密派楊榮和少監海壽連夜秘密先行回到京師,向朱高熾彙報了情況,讓朱高熾提前做好了準備,順理成章地即位。

而對於朱棣身前是否有遺言,實際上就並不重要了。

作為支持朱高熾的不多的軍中勳貴,張輔表示自己曾經臨危受命,力保朱高熾即位。但在《明朝那些事兒》裡,當年明月認為張輔這人實際上有點牆頭草的意思;

朱棣的隨侍太監馬雲,也聲稱自己在朱棣臨終前聽到過要傳位給太子朱高熾的話。馬雲作為重要的當事人,算是朱高熾的擁立功臣之一,如此言論實屬必然;

所以朱棣極有可能時暴斃身亡,臨終前很有可能和康熙一樣,什麼話都沒留下。



新聞報道簡看


電視劇《大明風華》把明成祖朱棣死前的傳位演繹得驚心動魄:朱棣北征,與蒙古聯軍激戰,戰局不利,朱棣又心血耗盡,時日不多。同時,皇太孫朱瞻基就在朱棣身邊,漢王朱高煦與趙王朱高燧環伺左右,虎視眈眈。後方,太子朱高熾烈也危在旦夕,大臣楊士奇等人調兵閉關,以防事變。但在歷史上,朱棣是死在班師的途中,有驚無險地傳位給了太子朱高熾。

朱棣的接班人很早就確定朱高熾,因為朱高熾是明太祖朱元璋指定的燕王世子,並在朱棣稱帝后立為太子。這中間,朱棣認為朱高熾比較軟弱,想改立酷似他的二兒子朱高煦。但在徵求意見時,大學士解縉表示反對,並提醒朱棣說朱高熾有個好兒子,他有個好聖孫朱瞻基,這為朱高熾加分不少。因此,朱棣不但確立了朱高熾的太子地位,還立朱瞻基為皇太孫,把後兩代的皇帝接班人都定下來了。每次朱棣出征,都由太子朱高熾監國,逐漸形成了執政班底。朱瞻基還被朱棣帶著出征,奉命守過北京,有意識地鍛鍊他。朱高煦和朱高燧不甘心,幾度陷害朱高熾,並謀害朱棣,都被朱棣鎮壓住了,並要朱高煦和朱高燧去就番,遠離政治中心,不得隨意回京。

朱棣最後一次北征是討伐韃靼的阿魯臺,帶著一干大將,沒有朱高煦和朱高燧,朱瞻基也沒在軍中。這次北征沒有交戰,阿魯臺望風而逃。朱棣派兵將追了很遠,也沒找到阿魯臺,糧草消耗得差不多了,只能班師回朝。大軍走到榆木川時,朱棣病勢沉重,留下傳位太子朱高熾的遺詔後去世,享年六十五歲。

在軍中的太監馬雲和大學士楊榮、金幼孜秘密商議,決定為了保持大軍的穩定,繼續回師,先不發喪,一邊照常供應朱棣的飲食,一邊用錫做容器,封閉住朱棣的遺體,以防氣味擴散。同時,楊榮帶人緊急回北京報喪。皇太子朱高熾得到報告後,立即派皇太孫朱瞻基去迎接朱棣的靈柩。朱瞻基來到軍中後,馬上發喪並護送靈柩歸京,太子朱高熾在京郊迎接朱棣的靈柩。這時,朱高煦與朱高燧尚在自己的封地,不能有所動作。隨後,太子朱高熾順利繼位登基,十個月後也去世了,朱瞻基接著繼位,“仁宣之治”的盛世來臨了。


瀾石記


《大明風華》把朱棣傳位描述地驚心動魄,吸足了觀者的眼球。

本來,帝王出征在外駕崩,皇太子健康欠佳,幾個諸侯王又飛揚跋扈、虎視眈眈,沒有故事發生也不太合乎常理。

儘管皇太子朱高熾順利登基,沒有出現意外,但這個過程絕不輕鬆。

01

朱高熾的太子之位並不穩固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燕王朱棣的長子朱高熾,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喜愛,被朱元璋詔令立為燕王世子,確定為燕王的繼承人。

但朱棣對於朱高熾並不是很感冒,由於他身體肥胖,不便隨軍作戰,朱棣每次出征,都把朱高熾留在後方監國。朱棣曾經懷疑太子有不軌行為,就命禮部侍郎胡濙暗中監視太子的行為。

朱棣對朱高熾已經有了成見,但胡濙被太子的誠實所折服,”以皇太子誠敬曉謹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釋。“由於胡濙的勸諫,朱棣才打消了對朱高熾的懷疑,取消了改立太子的想法。

但是,朱棣對其次子朱高煦卻頗為欣賞,認為他更像自己,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幾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朱棣也曾許下諾言說:”努力吧,皇太子身體不好,多有疾病。“

其言外之意,就是說太子恐怕活不了很久,他之後太子之位就是你的啦。

朱高煦也衝著朱棣這個話,屢屢與朱高燧一起謀篡太子之位。

但由於朱高熾之子朱瞻基及大臣胡濙等的極力維護,朱高熾的太子之位是保住了。但朱高煦等人的覬覦之心,卻並沒有因此而徹底消失。

02

朱棣在北征途中突然駕崩,給帝位傳承帶來了極大的變數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為了穩固北疆,朱棣留下皇太子朱高熾監國,御駕親征,第五次遠征蒙古。就在得勝回師的途中,到達榆木川時(今內蒙古烏珠穆沁),突然得病身亡,享年六十五歲。

據《明史·成祖本紀》記載:

(七月)十六日,臨時住蒼崖戍,覺身體不適。十七日,到榆木川,病情突然加重。留遺詔傳位皇太子,喪禮尊從高皇帝遺制。十八日,成祖死,終年六十五歲。

當時太監馬雲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等人秘密商議,決定秘不發喪,用錫融化後製成內棺,裝殮成祖遺體,用龍車運載,所到之處,早晚飲食同往常一樣,安排地方官吏依照禮制照常供給。

七月十九日,楊榮與御馬監少監海壽飛馬回京向皇太子報喪。

八月二日,楊榮等趕到北京,皇太子朱高熾於當天派遣皇太孫朱瞻基,奉迎成祖靈柩於開平。七日,住在鵰鶚谷,皇太孫到軍中發喪。十日,到北京近郊,皇太子迎入仁智殿,加棺材後殮入靈柩。之後,葬於長陵,廟號太宗。

03

朱高熾順利登基,政權實現平穩過渡。

從成祖本紀與朱高熾傳記的一些資料來看,朱高熾得知成祖駕崩時間的記載並不一致。

成祖本紀記載,八月二日,楊榮等趕到京城,皇太子朱高熾派遣朱瞻基趕到開平奉迎成祖靈柩。而朱高熾傳記資料則說,八月二十五日,朱高熾才得知朱棣之死,皇帝的代表帶著傳位遺詔到達北京,這個時間有差距。

朱高熾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刻與吏部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和楊榮商議。隨後下令加強京城治安,並派大太監王貴通去南京鎮守。

次日,朱高熾釋放了前戶部尚書夏原吉,因為他反對朱棣第三次遠征蒙古,而被囚禁。

九月七日,朱高熾正式登基,頒佈大赦令。

由於大臣們的精心安排,總算是沒有爆發什麼叛亂,明朝政權得以平穩過渡。

儘管沒有出現變故,但這一過程也是驚心動魄,令當事者提心吊膽,這個可想而知。



豹眼看歷史


【本人專注歷史相關問題,解答歷史疑惑,+關注瞭解更多內容】

導語:公元1395年,朱棣通過靖難之役打敗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成功登上了帝位,隨後擺在他面前的最大問題就是立嗣建儲。


朱棣總共有四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四子朱高羲。除了四子高羲為庶出之外,其他三子都是中山王徐達之女、正宮皇后徐氏所嫡生。理論上這三個兒子都具備繼承皇位的權力。


在嫡出三子中,朱棣最賞識次子朱高煦,最寵溺三子朱高燧,而最不喜歡的就是長子朱高熾。因為高煦身高體健,勇猛彪悍,尤其是在靖難之役時曾數次率精騎數千解朱棣之圍,因此作為以軍功起家的朱棣覺得這個兒子跟自己很相像,在戰場上又能幫助自己,朱棣曾口頭承諾高煦如果得了天下就立他為太子。三子高燧也是一個精明狡詐的主,以其幼子之嬌憨得到朱棣的喜愛。而朱高熾因為身體肥胖,行動遲緩,走路都得讓人扶持,更不能縱馬騎射,這讓馬上得天下的朱棣非常不喜。


然而,最終朱棣卻是立了這個他最不喜歡的長子為皇太子,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01 《皇明祖訓》的明確規定和來自朝臣的壓力


如果讓朱棣以自己的本心來選接班人,估計他會在老二和老三里面二選一,根本不會考慮仁柔怯懦、完全不隨自己的長子。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在開國之初所撰的《皇明祖訓》有規定:“立嗣以嫡不以長, 立嫡以長不以賢”,意思就是太子的人選優先考慮嫡出的長子,而作為嫡長子的朱高熾自然就是第一順位繼承人了。

(《皇明祖訓》)

另外,朝中大臣也都紛紛以封建禮法和祖訓為後盾敦促朱棣立高熾為皇太子。在這種狀況下,朱棣既不能冒違背祖訓和封建禮法的大不韙,也不能忽視群臣的意見,只能冊立高熾為皇太子。

甲戌,立子高熾為皇太子,封高煦漢王,高燧趙王。——《明史》


02 朱高熾善於理政,又立有大功


朱高熾雖然身材肥胖,不會騎射,但是為人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做事有板有眼,溫仁寬厚,尤其獲得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稱許,從小就被立為燕世子,也就是給時任燕王朱棣指定了接班人。


嘗命與秦、晉、週三世子分閱衛士,還獨後。問之。對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後閱,故後。”又命分閱章奏,獨取切軍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謬誤,不以聞。太祖指示之曰:“兒忽之耶?”對曰:“不敢忽,顧小過不足瀆天德。”又嘗問:“堯、湯時水旱,百姓奚恃?”對曰:“恃聖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孫有君人之識矣。”——《明史》


另外,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朱高熾曾以燕世子的名義固守北平大本營,率領北平的萬餘守軍 成功抵禦了李景隆五十餘萬政府軍的進攻,成功保住了朱棣的老巢,間接支援了朱棣在前線的作戰,使得朱棣沒有了後顧之憂。戰後朱棣和許多人都不得不承認,高熾堅守北平是件了不起的戰功。

(圖為朱高熾影視人物,朱高熾是個有才華的胖子)

再有,雖然朱高熾最終被立為了皇太子,但是其位置並不穩固,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經常構陷太子,打壓東宮官屬,然而朱高熾在朱棣外出遠征之際,做事勤勉,盡職盡責,出色完成了監國的重任,也獲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認可,許多官員紛紛為朱高熾站隊撐腰,力保其太子之位。如大學士解縉曾向朱棣進言:“皇長子仁教, 天下歸心。” 東宮官楊士奇也為朱高熾分辨,說高熾在監國期間“有過必知,知必改,存心愛人,決不負陛下託。”


成祖數北征,命之監國,裁決庶政。四方水旱饑饉,輒遣振恤,仁聞大著。而高煦、高燧與其黨日伺隙讒構。或問太子:“亦知有讒人平?”曰:“不知也,吾知儘子職而已。”——《明史》



03 朱高熾有個好兒子


據《明史》記載,朱高熾的嫡長子朱瞻基“生之前夕,成祖夢太祖授以大圭曰:‘傳之子孫,永世其昌。’既彌月,成祖見之曰:‘兒英氣溢面,符吾夢矣。’比長,嗜書,智識傑出。”


對這個應夢而來的嫡長孫,朱棣是寵愛有加,無論是出征還是從幸都帶在身邊,見人就誇自己的孫子。永樂七年,朱棣將這個愛孫帶到北京,不但教給他很多東西以增長見識,還帶著他去體驗農家生活、使用農具等,讓他理解國以農為本的道理,甚至還親自撰寫了一本《務本訓》讓他讀,可以說朱棣是完全把朱瞻基當成了皇位繼承人來著力培養的。最後,乾脆就直接立朱瞻基為皇太孫,明確指定了隔代皇位的繼承。

(圖為朱瞻基影視形象)

永樂七年,從幸北京,令觀農具及田家衣食,作《務本訓》授之。八年,成祖徵沙漠,命留守北京。九年十一月,立為皇太孫,始冠。自是,巡幸征討皆從。嘗命學士胡廣等即軍中為太孫講論經史。每語仁宗曰:“此他日太平天子也。”仁宗即位,立為皇太子。——《明史》


無論是朱棣寵愛自己的孫子重點培養他,還是指定他為皇太孫,無疑都是穩固了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因為如果朱棣屬意朱瞻基為後續接班人,就不可能再讓高煦和高燧為太子了,只能讓他爹高熾為太子,這也是最終讓朱棣下定決心傳位於朱高熾的根本原因。


這一點,從大學士解縉和朱棣的一段對話也能得到證明。在冊立太子時,朱棣一直猶豫不決,曾私下找很多親信大臣討論過。有一次,朱棣又私下問大學士解縉,解縉說: “皇長子仁教, 天下歸心。”但是朱棣聽了此話卻默然不語,過了一會,解縉又叩首說:“好聖孫。”朱棣聽了才點頭表示贊同,決意立朱高熾為太子。而大學士解縉說的“好聖孫”自然就是朱瞻基。


因此說,朱高熾能夠順利當上太子、穩固地位、成功登基為帝都賴他有個好兒子。



【歡迎點贊、留言,記得關注我。】

柚子愛歷史


明成祖朱棣是史書明確記載,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從侄子建文帝手中公開篡位而當上的皇帝,史稱永樂皇帝。

實事求是講,他在位二十二年,展現給人們的是一個文治武功的有為之君。

重賢才,推進經濟文化建設,五次親征漠北,還派鄭和船隊下西洋,與沿途各國加強溝通聯繫。所以他死後的諡號不是"某宗",而是"成祖",自然有其道理。

有時歷史會有驚人相似的一幕重現:

他的皇兄太子標和他所立的太子朱高熾都是齋心仁厚之人,而身邊都有一個戰功卓著的皇弟。並對皇位都存在虎視眈眈的覬覦。這兩個人,一個是朱棣自己,一個是他的次子一一漢王朱高煦。

朱棣從他篡位的經歷中也總結出教訓,以免在他兒孫身上重演。

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後,又親自精心培養太子的兒子一一自已最喜歡的孫子朱瞻基,使他早早在期臣中樹立起威信。

同樣的背景,不同的防範,定會導致不一樣的結局。

朱高熾即位十個月便死去,繼位的正是他的兒子一一著名的的宣德皇帝朱瞻基。

他的叔王一一漢王朱高煦果然起兵造反。學起了成祖朱棣。但此一時彼一時也。

羽翼己豐的宣德皇帝朱瞻基親率天子之師,不到一個月就活捉了朱高煦,平息了這場叛亂。

有理由相信,對很象自己的漢王朱高煦,朱棣早已有了雙保險的防備,使朱高煦不會成為第二個朱棣,以避免明王朝出現二次危機。


晚亭與落霞同暉


趣談答案:朱棣死之前不用安排傳位,事實上朱棣也絕對不敢隨便傳位,只能傳給自己的大兒子朱高熾。

朱棣傳位的所有顧慮性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非常複雜,複雜就複雜在朱棣的身份。

接下來我們需要講一講朱棣傳位時他所擁有的絕大多數顧慮,而這些顧慮,我們以編號的形式來順序傳遞。

1.朱棣上位不正。

大家都知道朱棣是怎樣當上皇帝的,那四年靖難之役,朱棣用盡了口舌,無非就是想傳達出一個訊息,他是不想當皇帝的,只不過迫於無奈當上了皇帝。

但是這些通通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朱棣當上皇帝之後,皇位的繼承順序已經打亂了,不再是嫡長子繼承製度了。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一旦皇位的繼承順序打亂,那將是莫大的危機。

而這個時候,朱棣只能夠通過諸多手段,只能夠通過諸多本事來讓皇位的順序再一次恢復,如何恢復呢?把自己的大兒子朱高熾帶上去就好了。

2.朱高煦想當李世民。

在歷史的相關文獻記錄當中,朱高煦的形象非常的光輝閃亮,而且朱棣對於自己的這個兒子非常滿意。

但是滿意歸滿意,朱棣還沒有愚蠢到,想把這樣的一個狼子野心餵飽的情況,某一日朱高煦無意之間說過的一句話徹底激怒了朱棣。朱高煦照著鏡子,並且轉著圈的說:你看我現在的形象,像不像當初的李世民呢。

當朱高煦說完這句話之後,就意味著朱高煦與皇帝無緣了,因為朱高煦想當李世民,那麼朱棣就必然是李淵。

熟讀隋唐演義的小夥伴們都知道,最終李淵的下場是什麼,李淵是被自己的倒黴兒子李世民給逼成皇太祖的。

以朱棣當時的狀態來看,肯定不願意拱手把皇位讓給自己這個不爭氣的兒子。

3.文臣比武將更加可怕。

朱棣編修永樂大典,投入大量的文臣,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打消詆譭文臣的勢力。

可能很多人都會想著任何一個帝國的統治時期,影響力最大的必然是武將,而不是文臣,這句話是大錯特錯的。

因為任何一個帝國只要發展起來之後,就必然會編修史書,而在史書當中文臣可以稍微的動一點筆桿子,就能夠拐著彎的把你給罵了,而且你根本不知道。

朱棣如果想流芳百世,朱棣如果想有自己的光輝形象,就必然而然的需要巴結文臣,需要奉承文臣。

而在當時的狀態來看,絕大多數文臣都是支持朱高熾,而不是支持朱高煦的。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公元1424年,明朝的北征大軍準備回師,而朱棣在榆木川突然病逝。由於事發突然,朱棣並沒有留下遺詔,只有留下遺言,楊榮等人所說的傳位給太子朱高熾。

那朱棣到底有沒有安排傳位?我們先看看遺言(遺命)和遺詔的不同。

遺言(遺命)就是皇帝身邊的人所聽到要傳位給誰,又或者是平時常常聽到傳位給誰,口訴傳位。

而遺詔不同,遺詔是由官方大臣起草的正式文件,是得到朱棣認可,並以皇帝的口吻頒佈的。遺詔一般有三個內容,①是官方對先帝的評價;②是闡述王朝留下的弊端;③是指定皇位繼承人。

也就說,有遺詔就可以說明朱棣死之前是有所安排的。但是,朱棣病逝後,朱高熾得到的只是內閣大臣楊榮和宦官海壽口頭傳達的遺言,並沒有正式的遺詔。沒有官方遺詔指定朱高熾繼承皇位,就會有人質疑憑什麼你來當皇帝。

而且傳位朱高熾的遺言,無論是“張輔授命說”,還是“楊榮授命說”、“太監授命說”都是出自楊榮之手或者與楊榮有關。這樣一來,沒有正式的遺詔,只憑楊榮一面之詞,是會讓人懷疑的。

朱棣到底有沒有安排傳位?也許有,皇位就是傳給朱高熾;也許沒有,又或者傳位對朱高熾不利,而楊榮等人一手策劃,順利完成了皇位的交接,避免了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