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歷史上有哪些克服了艱難的地理環境遠征突襲對方的經典戰例?

yvdlhq


奇襲戰,是戰爭中較為常用的一種方式,指的就是出其不意的打擊敵人。在歷史上諸多的典型戰例中,長途奔襲取勝的戰例並不少見,即使考慮到克服艱難地理環境這一因素,這種長途奇襲的戰例仍然有不少,簡單列舉三例。

漠北之戰:衛青、霍去病奇襲上千裡,跨越沙漠攻打伊稚斜單于

元朔六年(前123年)漠南會戰後,對於漢軍的打擊已經是一籌莫展,無奈之下便企圖“誘罷漢兵,繳極而取之”,意思是引誘漢軍攻打漠北,企圖以逸待勞的擊潰漢軍。而漢武帝為了徹底消滅匈奴,在經過認真準備後,也決心向匈奴單于本部和東北部的左、右賢王發動總攻。

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為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於是制定了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的作戰方針。為此,漢武帝先後調集14萬騎兵,隨軍戰馬14萬匹,步兵及轉運夫10萬人,由衛青和霍去病統帥,分東西兩路向漠北進發。

衛青出塞後,得知了伊稚斜單于的確實駐地,便令前將軍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兩部合併,從東路出擊匈奴軍側背,自率精兵直攻匈奴軍。衛青大軍出塞一千餘里,越過大沙漠與伊稚斜單于所部相遇,雙方激戰一整天,衛青利用沙塵暴派兵從左右包抄,將匈奴軍隊團團圍住,伊稚斜單于見勢不妙率壯騎數百從西北方向突圍逃走,漢軍追擊不及。此戰衛青殲敵1.9萬餘人。

另一路,霍去病率軍出代郡後,北進兩千餘里,越過大沙漠,與匈奴左賢王部遭遇,霍去病率軍猛攻,大破匈奴軍,俘獲屯頭王、韓王等3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以1萬的己方損失,殲敵七萬餘人,匈奴左賢王部精銳幾乎損失殆盡。左賢王率親信棄軍逃走。霍去病揮軍追殺至狼居胥山,在山上祭天,又在姑衍山祭地,得勝而回。

漠北之戰漢軍共殲滅匈奴九萬餘人,匈奴左右兩王所部主力幾乎全部被殲,匈奴單于不敢再在大漠北緣立足而向西北方向遠遁,因而出現了“漠南無王庭”的局面,危害漢朝百餘年的匈奴邊患已基本得到解決。

魏滅蜀之戰:鄧艾翻山越嶺偷渡陰平,奇襲成都蜀漢滅亡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曹魏“徵四方之兵十八萬”,兵分三路進攻蜀國,其中徵西將軍鄧艾率兵三萬自狄道向沓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兵三萬自祁山向武都、陰平橋頭,鎮西將軍鍾會率主力十餘萬,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

由於蜀漢內部政治鬥爭,導致主帥不在漢中,雖然姜維通過巧妙的指揮避免了被圍殲的危險,但沒有主力駐守的漢中還是被鍾會主力拿下。聽說漢中和陽平關失守後,姜維率軍與北上來援的廖化、張翼、董厥等部隊會合後退守劍門關,與鍾會主力相互對峙,而鄧艾則抵達了陰平路口。

由於陰平道人跡罕至,很難容許軍隊通過,因此蜀漢對於此路根本沒有任何防備。由於鍾會十三萬主力被劍閣關擋住,鄧艾便提出了“偷渡陰平,從涪城走左儋道進攻綿竹”的大膽計劃,於是“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鄧艾偷襲成都路線

當鄧艾率領著精疲力竭的軍隊渡過陰平後,涪城守將馬邈投降,鄧艾大軍得到補充後繼續前進,又擊敗諸葛瞻,進而攻佔綿竹,之後立即向成都進軍。當鄧艾率軍抵達成都後,劉禪接受譙周的意見開城降魏,魏軍佔領成都,蜀漢正式滅亡。

蔡州之戰:李愬雪夜入蔡州,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奇襲戰例

唐憲宗李純在位期間曾大力削藩,自元和九年(814年)起便開始對淮西用兵,討伐擁兵自立的淮西節度使吳元濟,但卻久戰無功,至元和十二年(816年),唐鄧節度使高霞寓大敗於鐵城,又命袁滋掛帥,袁滋也無戰功,李愬便上疏自薦,願到前線效力。

元和十三年(817年)十月初十,李愬利用風雪交加的天氣,趁著叛軍放鬆警戒,命史旻留鎮文城,命李祐等率訓練有素的敢死隊三千人為前鋒,自己與監軍將三千人為中軍,命李進城率三千人殿後,一路勢如破竹直取吳元濟。此時夜深天寒,風雪大作,旌旗為之破裂,人馬凍死者相望於道,夜半,雪愈下愈大,唐軍強行軍三十五里,迅速抵達蔡州。

四更時,李愬軍到達蔡州城下,然而由於守城將士鬆懈,始終未曾發現敵軍到來。李祐、李忠義便在城牆上掘土為坎,身先士卒,登上外城城頭,殺死熟睡中的守門士卒,隨後打開城門,唐軍順勢入城。接著,唐軍又依法襲取內城。到雞鳴時分,李愬已經進兵至吳元濟外宅,直到此時叛軍才有人反應過來,急告吳元濟官軍來臨。

十二日,唐軍再次攻打牙城,蔡州百姓爭先恐後地負柴草助唐軍焚燒牙城南門。黃昏時分,城門毀壞,吳元濟投降。申、光二州及諸鎮兵二萬餘人亦相繼降唐,淮西遂平。


香茗史館


不管是外國戰史還是中國戰史,翻越和克服了地理上的艱險環境出奇兵的事例有很多。

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就是,越是看似不能通過的地方也恰恰是敵人防守最疏鬆的地方,這叫兵出險著,它是一個奇案,但也是一個險案,不險不奇、以奇制勝。

舉個例子講,在三國時期鄧艾利用鍾會在劍閣拖住姜維的機會,兵出險著偷渡陰平關,從陰平小道出奇兵直奔成都,一舉消滅蜀國。

第二個戰例是1940年的阿登之戰,發過自知在未來一定會與德國發生戰爭,所以在當時傾盡全國之力修建了一條沿德法邊境線的一條堅固的防線,並命名為馬奇諾防線。

這是一條非常堅固的防線,在當時德軍如果正面進行強攻是不可能突破的,於是他們選擇了從比利時越過阿登山區繞過馬奇諾防線的方案,結果是一舉成功。

類似於這樣出奇制勝的戰例有很多,不勝枚舉。

但我今天想在此給大家講一個發生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的一次真實性的戰例。

這是一個真實而成功的戰例,後來被拍成了電影,它的名字叫《蛇谷奇兵》。

在戰鬥打響之後,當時的我軍一個師意欲對當面的越軍一個團發起圍殲,為了保證一個不剩的全殲對面的越軍,需要派一個坦克連突入敵後堵住敵人的後路。

當時的方案有兩個:第一個方案是坦克沿四號公路實施穿插到達敵後的班崗。

而另一個方案是由師參謀肖軍提出的從蛇谷一帶實施穿插到達班崗。

四號公路地勢平坦,坦克容易通過,但是敵人防守很嚴。

而蛇谷一帶地勢十分的險要,如果從駐地出發到達敵後的班崗,一路需要通過蛇谷、石板坡、齊河和蛇口崖。

四道關口中的任何一道如果稍加不慎都會令我軍的坦克營損失慘重甚至全軍覆沒。

但是任何事情都以不利的一面,也同樣有有利的一面。

在這條充滿險峻的道路上,沒有敵人的一兵一卒的把守。

用敵軍團長的話說,我們處於兵力不足,而兄弟部隊也沒有進行佈防。

在四號公路無法突破的情況之下,師長採取參謀肖軍的建議派一個營的坦克,並由肖軍任營長率兵出發。

坦克營出發不久就進入了蛇谷,蛇谷不僅毒蛇隨處可見,而且森林茂密根本就沒有道路。

在坦克營歷盡艱險強行突出蛇谷之後,又遇到了下一個關口——石板坡。

石板坡倒是沒有毒蛇猛獸,但這裡的地勢是一個斜度很大的陡坡,用坦克駕駛員賽德勝的話說,連猴子在上面走路也要四處拐彎。

連長華東也說過這樣的陡坡,在裝甲兵作戰史上從來就沒有發生過。

但是營長肖軍顯然在戰前對這一地勢進行了瞭解,憑藉事先的充分準備,他們最終通過了石板坡,並將此消息報告了師部。

在通過蛇谷和石板坡之後,一路前往班崗的道路再無天險可言,我軍順著鄉間小道一路前行。

但後面的道路雖說相對平坦,但卻充滿著隱隱的殺機。

在到達齊河之後,坦克營本想及時通過,因為齊河的水剛剛達到腰部,對於準備充分的坦克營來說算不上難事。

但不料我軍的這一動機被越軍察覺了,他們開閘放水對我軍坦克營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但營長肖軍在坦克還尚未渡河之時,早已派出了偵察小分隊摸到了敵人的水站,在他們剛剛打開閘門之後,司馬排長就消滅了他們。

在通過齊河之後,我軍坦克營全速前進,一路直插敵後如入無人之境。

但這時我軍坦克營深入敵後進行穿插的行動被敵人完全知道了,再無任何秘密可言。

他們不甘心就此被殲,蛇口崖是他們的最後一個關口,如果我軍一旦通過蛇口崖就會到達班崗,完全堵住他們的退路。

他們急速派出一個特工隊,搶在我坦克營到達之前佔領有利地勢,堆放炸藥進行爆破 ,將巨大的石頭從山頂炸到公路上,巨石堵住了我剛剛到達的坦克營。

我軍坦克營面對巨石無法通過,正在著急之際,對越南民俗十分了解的我邊防民兵覃隊長卻打探到了還有另一條通往班崗的小道。

於是,營長肖軍決定留一個坦克連在蛇口崖繼續與越軍周旋,由他率領另外兩個坦克連沿剛剛打探到的小路繞道省城直奔班崗。

肖軍在出發之時是午夜零點,根據他和師長的約定到達班崗的時間是二十四小時,也就是午夜零點。

他們為了取得奇襲的效果,來了一個大穿插中又搞了一個小迂迴,一路實行無線電靜默。

就在指揮部無法和肖軍他們取得聯繫而著急,參謀長眼瞅著手錶的分針在逐步指向零點時,師長問了一句:“肖軍他們有消息麼?”

參謀長無奈的搖了搖頭,便問:“要不要實行第二方案?”

就在這時,電臺裡傳出了營長肖軍激動和興奮的聲音:“報告師長,我們已經按時到達了班崗!”

師長傳令,部隊按時發起圍殲。

經過一夜的激戰,由於營長肖軍在班崗地區堵住了敵人的後路,使得敵人無一漏網,被我軍全殲。


東方評史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一戰,絕對就是這樣的一場最為經典的戰役。

我們從千里躍進大別山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場遠征突襲的戰役。而且在遠征的過程中,劉鄧大軍克服了種種艱難困阻。

缺糧少衣,這個都是要靠自己的部隊來解決,沒有任何的後援可以支持自己。

我們說一下,為何會有千里躍進大別山這一場戰役。

當時人民解放軍和國民黨之間打的戰役,主要都是集中在黃河以北的廣大領域上。很顯然在黃河以北這樣的一塊土地上作戰,對我軍作戰是不利的。

畢竟我軍善於打運動戰和打殲滅戰。

可是,僅僅在黃河以北這一小塊土地上作戰,國民黨的軍隊,太過於集中了。這樣不利於我軍發揮作戰的優勢。

在當時看來最好的情況,就是把戰火燒到長江沿岸。把國民黨的大軍也吸引到長江沿岸,這樣北方作戰的壓力就小多了。

因此,才有了千里躍進大別山一戰的。

當時劉鄧大軍,要想到達大別山一帶,黃河就是難以越過的一道天塹,一個鴻溝。

蔣介石在發現劉鄧大軍的身影出現黃河邊緣之後,他還特意的調遣了十幾萬大軍,在黃河的對面阻擊劉鄧大軍過河。

儘管說蔣介石派了重兵來把守黃河,阻止劉鄧大軍到達黃河以南。

但是,劉伯承和鄧小平在合理的時間內,利用大霧的天氣,還是偷偷的渡過了黃河。

國民黨的軍隊,並沒有感覺到任何的異常,蔣介石見劉鄧大軍不在黃河沿岸了,他就以為劉鄧大軍這是撤退回去了。

可是,誰都沒有想到,劉鄧大軍正在悄悄的突襲到了大別山。

當時的大別山是屬於敵人的心臟地區。

劉鄧大軍在孤軍深入的情況下,對於他們來說,只有在大別山殺出一條血路來,才能徹底的打開局面。

可以說在劉鄧大軍渡過黃河,踏入到大別山一帶的那一刻起,他們所有的人,就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因此在大別山遇到敵人的時候,他們奮勇殺敵把敵人都嚇破了膽寒,最終取得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偉大勝利。

正是這一次戰役的勝利,為解放戰爭的大反攻拉開了序幕。所以說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就是遠征突襲取得的偉大的勝利。


史學達人


最為經典的戰役應該是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帶領迦太基大軍翻越阿爾卑斯山進攻羅馬本土的戰例。

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前的形勢

第二次布匿戰爭是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延續,第一次布匿戰爭前夕,羅馬與迦太基都成為了地中海上最為強大的國家,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兩個數一數二的國家在第一次布匿戰爭前夕,其擴張的邊境在西西里島裝車,雙方誰都不願意放棄西西里島,戰爭由此開打。

▲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前羅馬與迦太基的形勢

第一次布匿戰爭持續了20多年,雖然戰爭始終侷限在西西里島,但雙方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第一次布匿戰爭最終以羅馬的勝利而告終,羅馬得到了整個西西里島。

在第一次布匿戰爭和第二次布匿戰爭的間歇期,羅馬乘著迦太基的內亂奪取了柯西嘉島和撒丁島,而迦太基則在其名將哈米爾卡(漢尼拔的父親)的帶領下,在西班牙開闊了新的領地。

順便提一下,在第一次布匿戰爭期間,雖然迦太基是地中海上的傳統航海強國,但是在海戰中敗給了羅馬,由此羅馬獲得了地中海的制海權,所以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迦太基的海軍始終不能與羅馬海軍正面抗衡。

▲哈米爾卡經營西班牙,為將來再次與羅馬的戰爭做準備

公元前221年,漢尼拔成為了迦太基的西班牙總督,正是接管了家族在西班牙的事業(哈米爾卡在一次戰鬥中意外身亡),當時漢尼拔年僅25歲。

公元前218年,漢尼拔主動挑起了第二次布匿戰爭,羅馬與迦太基的戰爭由此打響。

為什麼漢尼拔會選擇翻越阿爾卑斯山

其實我們現在來看,漢尼拔歷經千年萬險翻越阿爾卑斯山,期間可以說是損失慘重,從西班牙出發的時候的6萬人,到了翻越阿爾卑斯山後減少到了2.6萬人,大多數都消耗在了路上,這樣的損耗值得麼?

其實這樣的損耗在漢尼拔出徵之前他就已經計劃好了。漢尼拔認為戰爭只有在羅馬本土進行才能夠掌握戰爭的主動權並獲得戰爭勝利,那麼如果從迦太基進攻羅馬本土,實際上只有三條路線可以選擇。

▲從迦太基進攻羅馬本土的兩條海上路線

從迦太基進攻羅馬本土,一條是從迦太基本土經西西里島進入到意大利南部,這條路之所以走不通還是因為制海權在羅馬人手裡,戰爭爆發後羅馬也肯定會重點防守西西里島,而帶領一支龐大的艦隊避開羅馬人是不現實的。所以這條路漢尼拔沒有選擇。

第二條路線是經柯西嘉島,偷偷避開羅馬的主力艦隊(羅馬主力艦隊很可能在西西里地區)從而登陸意大利北部。但出征的隊伍太龐大了,如果只是幾艘船經過柯西嘉島,或許能避開羅馬人的監視,而一支龐大的艦隊路過,羅馬人也不是瞎子。

所以經過再三斟酌,漢尼拔選擇了第三條路線,那就是從西班牙出發,從陸地一直開向羅馬本土。

翻越阿爾卑斯山之路

這個計劃看似冒險,其實是經過了漢尼拔的深思熟慮的。漢尼拔之所以被稱為西方的戰略之父,並不是因為一場坎尼戰役,而是因為他是西方史上第一個制定了戰略計劃並付諸實施的人。

剛從西班牙出發的時候漢尼拔有9萬名步兵和1.5萬名騎兵及37頭大象。他將其中的2萬人派往了迦太基本土,用於防守羅馬人對迦太基本土的進攻。在戰爭爆發後,羅馬人果然囤重兵在西西里島,迦太基本土受到了威脅,因為2萬名士兵的存在,羅馬人沒有對迦太基本土進攻。

▲漢尼拔進入羅馬本土路線

從西班牙出發,在越國了比利牛斯山到達今天的法國西南部的時候,一路上漢尼拔精選了部分士兵,將戰鬥力差的部隊留在了西班牙。進入法國境內的時候,漢尼拔的人數在6萬人左右。

當時羅馬人以為漢尼拔會進攻羅馬在法國西南部的同盟城市馬賽,因此派了重兵在哪裡等待漢尼拔的到來,但是漢尼拔並沒有與法國西南部的羅馬軍隊交手,而是直接把大軍開進了法國西南部茂密的叢林裡。

當時那片區域還是一片原始森林,開進去之後,大軍的行蹤就可以隱匿,羅馬人也搞不清漢尼拔會往哪兒走了。不過此時羅馬人已經意識到,漢尼拔應該會翻越阿爾卑斯山進攻意大利本土,於是羅馬發動了緊急動員,組織了2個執政官軍團前往意大利北部提防漢尼拔的進攻。

漢尼拔在法國西南部損失最大的事件是強渡羅納河,在強渡過程中損失了1萬多名士兵,到達阿爾卑斯山山腳下的時候大約有5萬名士兵。

當然,在漢尼拔之前也有很多人翻越過阿爾卑斯山,但是帶領大軍翻越,還是人類史上的第一次。

翻越阿爾卑斯山漢尼拔用去了15天左右的時間,期間道路崎嶇,很多時候連人帶著大象一起跌入了谷中,行軍其實是異常地困難的。

▲漢尼拔實現了人類史上第一次帶領大軍翻越阿爾卑斯山的壯舉

好在最終漢尼拔的大軍還是挺了過來。

進入羅馬本土

那麼此時問題來了,為什麼羅馬人不在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剛下來的時候狙擊精疲力盡的漢尼拔大軍呢?其實那個時候意大利北部還是高盧人的勢力範圍,羅馬人的勢力還沒有達到阿爾卑斯山山腳下。

▲漢尼拔進入羅馬本土後的進軍路線

這也在漢尼拔的計劃之中,他也知道一路下來軍隊損失肯定是很大的,翻越過程中,漢尼拔大約損失了一半的兵力,下山的時候只剩下了2萬名步兵和6000名騎兵,但這些部隊都是一路歷經千難萬險過來的部隊,全都成了精銳。

下山之後,漢尼拔通過與羅馬人幾次交手的勝利,獲得了高盧人的信任,大約有2萬多名高盧人加入了漢尼拔的隊伍,使漢尼拔的軍隊擴充到了5萬人左右。

其實漢尼拔在進入羅馬本土之後,他的計劃就是通過幾次大型會戰,削弱羅馬人的力量,同時震懾整個羅馬同盟,最終在瓦解羅馬同盟之後,實現戰爭的勝利。

這裡就提一下當時羅馬的情況。當時羅馬同盟是以羅馬為盟主,眾多同盟國家和城市加入其中的一個同盟體系,整個體系擁有75萬人的動員能力,其中羅馬的動員能力在25萬人左右。如果組建軍隊,一支羅馬軍團通常是一半的羅馬公民兵和一半的同盟國士兵。

進入羅馬本土之後,漢尼拔先後對羅馬人展開了四次大型戰役,分別是提契諾戰役、特雷比亞戰役、特拉西梅諾戰役和坎尼戰役。其中最為著名的坎尼戰役殲滅了大約8萬羅馬軍隊,創造了羅馬戰爭史以來最大的慘敗。

▲坎尼戰役是羅馬史上最大的慘敗,也是漢尼拔軍事生涯的巔峰

順便提一下的就是坎尼戰役中羅馬損失的8萬名士兵,有4萬人是羅馬公民兵,另外4萬人是羅馬的同盟國士兵,並不全是羅馬公民兵。

好了這些就是關於漢尼拔克服地理上的艱難環境,遠征對方的經典戰例。


老威觀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是迦太基的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奇襲羅馬。

第一次布匿戰爭中,迦太基戰敗,被迫割地賠款,羅馬一躍成為地中海頭號大國。

迦太基人逐步意識到,羅馬在地中海已經佔據了海陸的絕對優勢,常規作戰是難以打敗他的。

在這種情況下,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羅馬人試圖徹底打垮迦太基,消滅這個國家。

這種情況下,漢尼拔認為常規方法已經無法拯救迦太基,出了奇兵。

當時羅馬和迦太基,基本是隔著地中海相對,羅馬人用海軍和南部海岸防禦部隊,對抗迦太基人。同時,羅馬人建立了2支遠征軍,共有200多艘軍艦,數萬羅馬精銳主力,準備入侵北非迦太基。

羅馬人認為,這種戰略是萬無一失的。

而漢尼拔的計策是,在西班牙建立一支大軍,突然翻越阿爾卑斯山,從北面突襲羅馬。

由於羅馬人認為大軍團不可能翻越阿爾卑斯山,所以在北面沒有什麼防禦部隊。

漢尼拔率領6萬大軍,開始準備翻越阿爾卑斯山。

迦太基軍隊在五個半月的時間內行軍1600餘公里,沿途克服了險惡的天然障礙和許多部落的抵抗,終於翻越阿爾卑斯山,殺入了羅馬人的後方。

此時,他的部隊銳減到4萬多人。

看到漢尼拔大軍突然出現在北方,羅馬人震驚萬分,他們留守部隊只有5萬人,還分散在意大利各地。

當年是公元前200多年,人類的技術非常落後,士兵行軍完全依靠步行。而當時羅馬主力都已經遠征,就算以最快的速度趕回來也是來不及了。

結果漢尼拔連續出擊,擊潰羅馬攔截部隊,大軍直逼羅馬城。羅馬城中人心惶惶,將一切人員都武裝起來。

在漢尼拔的猛攻下,羅馬差點亡國。


薩沙


在1940年的西歐戰役中,間接幫助法西斯德軍擊敗法國的“最大坑貨”其實是比利時,這個低地國家早在1831年就宣佈自己是“永久中立國”,但是一戰的經歷已經告訴它,處在大國的夾縫之間“中立”並沒有什麼鳥用,所以1920年比利時明智地放棄了中立而與法國結盟。然而當希特勒重新武裝德國的1936年,比利時再次愚蠢地宣佈中立,這就是典型的駝鳥政策。



(古德里安)

從德國殺向法國,共有三段地域可供運用,其一是繞道荷蘭和比利時撫擊法國北部,其二是突破法國東北部的德法邊境地域,其三就是位於前述兩者之間的“阿登臺地”,這其中的第一和第三段都繞不開比利時,因此這個國家對英法聯軍抵禦德軍進攻至關重要。可惜,比利時為了一己之私,天真地認為希特勒“尊重比利時中立”的許諾非常靠譜,因此對英法那是各種不配合。

按照法國人的戰略考量,在第一條路上,最好以英法聯軍主力前出至比利時境內,及早攔截德軍的推進(一戰時德軍就這麼來的);而在第二條路上,花費50億法郎建設的“馬奇諾防線”可保無虞(1936年已經完工);在第三條通道上,最好也建立一定的防禦工事,從而能夠與馬奇諾防線連成一體,如此那就高枕無憂了。

(曼施坦因)

然而比利時在馬奇諾防線竣工的當年宣佈中立,完全打亂了法軍總參謀部的計劃,要知道所謂“中立國”的一項重要標誌,就是境內不得有他國的軍隊、軍事基地和軍事工程。因此比利時在1939年二戰爆發以前,禁止法國人在阿登山區修建築壘地域(它位於法比盧三國邊境地區),而在德軍閃擊波蘭之後,又禁止英法聯軍進入本國境內佈防,氣得法國人直翻白眼。

法國人只好退而求其次,在東北部依靠馬奇諾防線擋住德軍可能的攻擊,在北部的法比邊境上部署重兵迎擊德軍,而至於兩者之間的阿登山區,英法兩軍皆認為自然地理環境並不適合大兵團突擊,尤其不適合裝甲部隊的大規模應用,只需派出少量部隊監視即可。事實上,德軍最早以“施裡芬計劃”為藍本的作戰方案,也確實是以低地國家為主要突破方向,破壞比利時中立根本不在話下。

(勃勞希奇)

在西歐平原上,有這麼一塊麵積約10000平方公里的森林和丘陵地帶,其範圍包括法國的默茲河谷地、比利時和盧森堡兩國的各一部分,東北至西南走向,該地區50%以上為森林所覆蓋,平均高度約488米,在一馬平川的歐洲西部,這已經算是鶴立雞群的高地了,因此準確稱謂是“阿登臺地”。它的最高點是位於比利時境內海拔694米的博特朗日山,地域內不僅森林茂密,還多有山丘和沼澤地,確實不利於機械化兵團開進。

結果有一個人改變了這種認知,也改變了二戰進程,這就是德國軍事天才曼施坦因,他強烈反對德軍把主力放在右翼、通過比利時去進攻法國的“黃色計劃”原定方案,擬以強大的裝甲部隊從左翼通過地勢險峻的阿登山區。這樣既繞過了重兵防守工事堅固的馬奇諾防線,又可以直插法比邊境的英法聯軍身後,進而切斷盟軍南北兩線之間的聯繫,分割合圍盟軍主力。

(德軍坦克穿越森林)

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奇反對這一計劃甚至開始厭惡曼施坦因本人,拒絕將計劃上呈希特勒,同時還把原任A集團軍群參謀長的曼施坦因調往作戰部隊第38軍擔任軍長。而後者恰恰利用希特勒接見新晉軍事主官的機會,陳述了自己的方案並闡明觀點,得到了喜歡冒險的希特勒大力支持,並且最終壓服了勃勞希奇和哈爾德(陸軍總參謀長)。

於是計劃修改為包克的B集團軍群入侵比利時與荷蘭,牽制和吸引聯軍主力;里布的C集團軍群擺開架勢對馬奇諾防線進行佯攻(並且表演非常成功,使得戰役打響後法國不敢從南線抽出部隊);而龍德施泰特的A集團軍群以三個裝甲軍為基幹,秘密突破阿登山區迂迴聯軍身後,成為決定戰役結果的主攻部隊。根據古德里安的回憶,當時除了希特勒、曼施坦因和他本人以外,幾乎沒有任何人對這個計劃是具備信心的。

(德軍機械化部隊過河)

二戰德國的三大名將都參與了這次戰役,除了集團軍群參謀長曼施坦因、第19裝甲軍長古德里安之外,後來的“沙漠之狐”隆美爾擔任師長的第7裝甲師,正是從阿登臺地實施突破的裝甲部隊矛頭。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軍發起攻擊,小國盧森堡當天不戰而降,而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只用了兩天時間便穿越阿登山區長達110公里的峽谷,5月13日突破馬斯河法軍防線,完全形成了聯軍主力被南北鉗擊的局面,崩潰只是時間問題。

歷史的詭異在於,1944年夏天踏上歐洲大陸的美國軍隊,似乎也忘記了英法聯軍四年前的教訓,又被垂死掙扎的希特勒在冬季打了個“阿登反擊戰”,德軍兩個裝甲集團軍差點複製了1940年的輝煌。只是因為沒有制空權以及油料的缺乏才功敗垂成,阿登臺地,由此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重要的交戰區,儘管它的地形和地貌是那麼的複雜。

(綠色為阿登臺地)


度度狼gg


赤壁之戰不知道算不算?

曹操打敗劉備,佔領江陵以後,就打算順流東下,乘勢攻打孫權。他的部下賈詡向他建議說:“您在消滅了袁紹父子以後,緊接著又降服了漢南地方,您的威名已經遠播國內,軍事力量也比以前強大多了。如果能夠利用荊州的豐富資源,休整部隊,安撫百姓,使內部穩定下來,到那時候,江東就可以不戰而服了。”從當時的情況來說,賈詡的建議是有道理的。但是,曹操由於輕易地取得了荊州,在軍事上又獲得一連串的勝利,因此,更加滋長了驕傲輕敵思想。他主觀地認為,憑著自己當時的政治優勢和軍事力量,是有可能迫使孫權歸降的。他手下有個謀士蔣幹同孫權帳下的主將周瑜是老朋友。曹操就秘密派遣蔣幹過江去勸說周瑜歸降。

孫策死,孫權繼承他的事業,執掌江東政權。孫權任用周瑜和長史(相當於秘書長的職務)張昭共同掌管軍國大事。此後,周瑜就成為江東武將的首領了。曹軍南下,周瑜正確地估計了當時的形勢,堅決主張抵抗。這次蔣幹來訪,他早已猜中了他的來意。為了先發制人,周瑜一見到蔣幹,就對他說:“子翼(蔣幹字)不辭辛苦,遠涉江湖到我這裡來,莫不是替曹操來做說客嗎?”蔣幹被這一問,只好連忙推說是前來拜訪老朋友的。周瑜特意陪同蔣幹參觀了江東的營壘、倉庫、軍資、器仗,表示自己的實力非常雄厚,暗示他打消勸降的的幻想。蔣幹在周瑜那裡住了三天,也沒有敢提起勸降的事。蔣幹回到江北,向曹操覆命說:“象周瑜這樣有才氣的人,不是用言辭能夠說動的。”曹操的如意算盤因此落了空。《三國演義》和京劇中的“蔣幹盜書”,就是根據這一史實鋪演出來的。

孫、劉決策,聯合抗曹

早在劉表病死的時候,孫權手下的政治家魯肅就對孫權說:“荊州緊挨著我們的邊境,形勢險要,土地肥沃,百姓富足。如果佔有了它,就可以創立帝王的事業。現在,劉表剛死,兩個兒子孫 和,部下也各有打算。劉備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同曹操有仇。如果劉備同劉表的部下能夠齊心協力,我們就應該聯絡他們,結成同盟。如果他們不能團結,我們就應該另外想辦法去對付他們。”魯肅要求孫權派他用弔喪的名義,去慰問荊州的當權將領,並且說服劉備,要他好好團結劉表部下,同孫權聯合起來,對付曹操。魯肅還說:“事情不能拖延。如果不趕快進行,恐怕曹操就要走在前頭了。”

孫權同意了魯肅的主張,立刻派他出發。魯肅日夜趕路,不敢耽擱。等他到了湖北江陵境界,劉琮已經投降,劉備正在往南逃走。魯肅趕了上去,在當陽長坂碰上了劉備。魯肅就把孫權的意思面告劉備,並且同他談論天下大事,建議劉備同孫權聯合。魯肅的意見同諸葛亮的主張,正相符合,劉備很是高興。魯肅又見到諸葛亮,說:“我是子瑜的好友。”由於他們都主張孫、劉聯合,共同抗曹,因此,談得十分投機,兩人從此成了好朋友。劉備還採納魯肅的建議,把自己的軍隊進駐長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縣西北)。

當劉備到達夏口的時候,聽說曹操大軍即將從江陵順江東下。他決定派諸葛亮和魯肅一同前往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面見孫權,孫說利害,以便共同商定聯合抗曹的大計。

諸葛亮見到孫權,首先分析了當前的形勢。他說:“全國大亂,將軍在江東起兵,劉豫州在漢南收集人馬,一同跟曹操爭奪天下。現在,曹操已消除了他的勁敵,平定了北方,又南下攻破荊州,勢力強大,威風得很。劉豫州英雄沒有用武之地,逃到這裡。希望您能根據自己的力量作出決定!如果您認為可以利用江東的人力、物力,同曹操對抗,不如趁早同他斷絕關係。如果您認為自己的力量敵不過曹操,那麼為什麼不早點解散軍隊,收起武器,向曹操稱臣投降呢?現在,您表面上裝作服人,內心裡卻拿不定主意。事情已經到了緊急關頭,您還不能當機立斷。恐怕沒有多久,亡國大禍就要臨頭了。”

諸葛亮的這一番話,正好揭出孫權當時的內心矛盾。孫權沉思了一會兒,用憤激的語句反問諸葛亮道:“如果照你這樣說,那末劉豫州已經被曹操打得大敗,為什麼還不投降曹操呢?”

諸葛亮聽孫權這樣一說,不禁暗自高興,就抓住他的話鋒回答說:“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個壯士,尚且能夠不受屈辱。保況劉豫州乃是帝王的後代,當世的英雄。人心都歸附他,就像江河的水流歸大海一樣。他已經決定同曹操鬥爭到底了。就是不能取勝,也決不向敵人投降。”諸葛亮的這一段話,等於把孫權將了一軍。孫權激動地從座位上站起來,怒容滿面地說:“我不能拿整個江東地方和十萬甲兵,讓別人來支配。我的主意已經決定了!現在,沒有劉豫州是難以抵抗曹操的。”孫權雖然這樣說了,但是他對劉備的力量有懷疑,對曹操所宣傳的聲勢有顧慮。所以,緊接著,他又向諸葛亮問道:“不過,劉豫州剛被曹軍打敗,又怎能有力量來抗抵這場災難呢?”

諸葛亮為了解除孫權的顧慮,堅定他的抗曹決心,進一步向他分析了雙方力量的實際情況,指出孫、劉聯合作戰,是可以打敗曹操的。他說:“劉豫州雖然剛在長坂戰敗,從早到晚 逃散的戰士,現在已經陸續回來,加上關羽從漢水而下的水軍,合起來還有精兵一萬人。劉琦統率的江夏軍隊也不下一萬人。曹操的兵馬,從北方遠道而來,已經非常疲勞。聽說他們為了追趕劉豫州,騎兵一天一夜要趕三百多里路。現在他們的力量好比射到盡頭的一支箭,就連最薄的一層綢紗也穿不透了。兵法上認為:這樣冒險作戰,一定要損傷主將。況且北方將士,最怕水上作戰;曹操收編的荊州部隊,都是被迫參加的,並不是真心歸服。因此,他們不會替曹操賣命。”

最後,諸葛亮對孫權說:“您如果真能調派幾員猛將,率領幾萬名精兵,同劉豫州同心協力,聯合作戰,那就一定能夠打敗曹操了。曹操失敗後,一定退回北方。這樣,荊州的江東的局勢就可以穩定下來,三分天下的形勢也就出現了。是成功,還是失敗,就取決於今天的決策了。”孫權聽了諸葛亮的話,很是高興,立刻召集部下舉行會議,以便決定和戰大計。

正當孫權召集群臣舉行會議的時候,湊巧曹操給孫權送來了一封信。信中威脅孫權說:“我奉了天子的命令進行征伐,大軍南向,劉琮已經束手投降了。現在我帶領大軍八十萬人,打算在江東地方同將軍比個高低。”孫權把這封信付給大臣們看,許多人都十分害怕。以長史張昭為首的一群投降派,只看到曹操信中吹噓的兵力,而沒有具體分析雙方的實際情況。他們議論道:“曹操就像虎狼一樣,動不動就假借朝廷名義,征討四方。今天我們要抵抗他,在道理上說,就如同臣子反抗皇帝一樣。況且我們可以依靠來抵抗曹操的,主要是長江天險。目前,曹操已經佔領荊州,取得劉表手下成千只戰船和在批水軍。他指揮全部水陸大軍,沿江東下。實際上,長江天險,他已佔有了一半。而且在軍隊數量上,我方更是無法同曹操相比。當前最好的辦法,莫如迎接曹操,向他投降。”

大家議論紛紛的時候,只有魯肅坐在一旁一聲不響。孫權起身到廁所去,魯肅追了出去。孫權知道魯肅有話要說,就在屋簷下等他。孫權握著魯肅的手,問道:“你有什麼話要講嗎?”魯肅爽直地說:“我認為張昭等人的意見,是要斷送您的事業。您不能同他們商量大事。說到迎降曹操,我魯肅倒可以做得,但是您卻無論如何做不得。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投降曹操,總還能保持個一官半職;至於您,請想想看,將會落得一個怎樣的結果呢?希望您慎重考慮,早一點決定大計,千萬不要聽信他們的話!”孫權聽了魯肅的話,嘆息地說:“張昭等人的主張,很使我失望。你的分析很正確,同我的看法完全一致。”

但是,像這樣關係重大的事情,孫權還不能一下子就決定下來。於是,魯肅勸他把正在鄱陽(今江西鄱陽)的周瑜召回來,共同確定抗曹大計。

周瑜一到,就對孫權說:“曹操雖然在名義上是漢朝的丞相,其實就是漢朝的國賊。將軍(稱孫權)拿江東作根據地,民富兵強,本來可以為國家除掉壞人(指曹操)。現在,曹操自己前來送死,為什麼反而要向他投降呢?”接著,他向孫權具體地分析了當時敵我雙方形勢和戰勝曹操的充分可能性。周瑜指出,曹操這次用兵,有四大不利:第一、北方並沒有完全統一,馬超、韓遂還在函谷關以西活動,威脅著曹操的後方;第二、曹軍多數是北方人,不善於水戰。現在他們卻離開陸地,跑到船上來,妄想同我們的水上健兒比個高低;第三、目前正是天寒地凍的時候,戰馬缺乏草料;第四、把北方的兵士趕到江湖地帶作戰,他們不服水土,一定要害病。因此,周瑜最後說道:“以上這些,都對曹操的軍事行動不利,但是曹操偏偏要幹冒險的事。您要想活捉曹操,今天正是大好機會。”周瑜要求孫權撥給他幾萬精兵,進駐夏口,保證能夠打敗曹操。

孫權聽了周瑜的分析,抗曹的信心加強了。他對周瑜說:“你的主張同我的想法完全一樣,我同曹操是勢不兩立了!”為了向群臣表示決心,他當場拔出身上的佩刀,狠狠地把面前的桌子砍掉了一個角,並且嚴厲地說:“從今天起,文武官員有再敢說應當迎接曹操的,就同這張桌子一樣!”

聯劉抗曹的大計,就這樣決定下來了。

當時,周瑜又去見孫權,對他說:“曹操在信上誇口說有水陸大軍八十萬人。實際上,他原有十五六萬人,而且早已疲勞不堪。新收編的劉表的部隊,最多不過七八萬人罷了。何況他們對曹操都還懷有戒心,軍心不穩。您想想看,曹操帶著這樣疲勞多病的軍隊,指揮著心懷二意的降兵,人數雖多,又有什麼可怕!”孫權抵抗曹操的決心更加堅定了。他選拔了精兵三萬人,交給周瑜,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正副司令),魯肅為贊軍校尉(參謀長)。讓他們帶領部隊,會同劉備的人馬,一同西上,合力抗擊曹操。

大戰的前夜

當時,劉備正率領本部人馬在樊口駐紮,諸葛亮出使柴桑還沒有回來。劉備聽說曹操的大軍就要打來了,非常害怕。他每天都派出官員在江邊上巡邏探望,等候著孫權兵馬的到來。

有一天,一個擔任巡邏的官員看到周瑜率領的大隊戰船,從東面開來。他趕忙去向劉備報告。劉備派人帶了羊、酒等禮物,去慰勞周瑜的部隊。周瑜對劉備的使者說:“我因為軍務在身,不能抽身去拜望劉將軍,假如劉將軍能夠屈尊到我這裡走一趟,那真是再好也沒有了。”

劉備得到回報,立刻乘了一隻大船,來看周瑜。一見面,劉備開口就說:“現在貴軍決定同我們共同抵抗曹操,實在太好了。但不知貴方可以調動多少人馬?”周瑜答道:“三萬人。”劉備忍不住說:“可惜少了一些。”周瑜充滿信心地說:“這麼多人已經很夠用了,請將軍放心。您看著吧,我一定能夠打敗曹操!”

孫、劉聯軍繼續向西進發,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在長江南岸)同曹操的先頭部隊相遇。那時候,曹軍士兵由於不習慣水上生活,很多人都得了疫病,士氣很低。兩軍剛一接觸,曹操方面就吃了一個小敗仗。曹操被迫退回長江北岸,屯軍烏林(今湖北嘉魚西北),同孫、劉聯軍隔江對峙。

為了克服北軍不習慣船上生活的弱點,曹操命令工匠,把幾艘或十幾艘戰船編為一組,用鐵鏈、鐵釘連鎖在一起;又在上面鋪好木板,以減少風浪的顛簸。這樣,不但人可以在船上來往行走,甚至可以在船上騎馬。這就是所說的“連環船”。曹操認為這個辦法很好,更加得意了。

《三國演義》裡,對曹操在大戰前夕的得意心情,創造了一段“橫槊賦詩”的故事。故事的情節是這樣的:在向江南發動進攻的前一個夜晚,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曹操,認為攻下江南,統一天下的日子就在眼前,非常高興。他決定在水寨主帥的大船上,舉行一次盛大的宴會,預祝即將到來的勝利。宴席擺設在大船的中央,文武官員們都分班坐在兩邊。侍從們個個穿著色彩鮮豔的錦衣綢衫,拿著明晃晃的武器,站在兩旁護衛。夜幕漸漸降臨,月亮慢慢從東山升起。皎潔的月光,照射在長江水面上,發出萬道銀光。曹操站在船頭上,手裡拿著長矛,向四野一望,只見江山景色好像圖畫一樣的秀麗動人,心裡真有說不出的喜悅。他覺得這錦繡江山,廣闊國土,不久就要完全屬於自己所有了。不禁乘著酒興,吟起詩來: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首詩的前四句,是描定當時的景物的,大意是:月光明亮,星星稀疏,烏鴉向南飛去,繞樹轉了三週,沒有找到可以棲息的樹枝。後四句詩表達了再操希望得到賢才的心情:山是不嫌高的,水是不嫌深的。同樣地,明主訪求賢才也應當是越多越好。不久以後,他一定會象古代大政治家周公那樣,把全國的賢才聚集到自己的周圍,使他們為自己服務,幫助自己實現安定天下的政治思想。曹操朗讀完這首詩,文武官員都連聲稱讚。只有一個叫劉馥的文臣對曹操說,這首詩有幾句不夠吉利,預示著我們南征不會成功。曹操聽罷大怒,乘著酒氣,一矛把劉馥刺死了。這個故事是文藝創作,不是真有其事。但是,當時曹操對戰爭實際存在的困難沒有正視,盲目樂觀和驕傲自滿的情緒,確實已經發展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小說中的描寫,倒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真實情況。

黃蓋獻計,火燒戰船

周瑜的部將黃蓋,字公覆,是孫氏政權的三朝元老,很有軍事經驗。這次,他也跟隨周瑜參加了抗曹的戰爭,來到赤壁。他看到長江裡的曹軍戰船,船頭連著船尾,鎖在一起,就向周瑜獻計說:“現在曹軍船隻連在一起,我們可以用火攻戰術來擊破它。”周瑜認為黃蓋的計策很好,決定照計實行。

不過,當時正在寒冬季節,經常刮西北風。在江上放火,容易燒著聯軍自己的船隻。黃蓋的火攻計劃實行起來是有困難的。經過周瑜、諸葛亮等人的研究,估計在冬至前後可能有東南風出現。於是,聯軍方面,積極進行了火攻前的一切準備工作。

黃蓋為了騙取曹操的信任,使他放鬆戒備,特意寫了一封降書,派人送到曹操帳下。信中的大意是:“我黃蓋受孫氏政權的厚恩,官位升到將帥。這種待遇可說是不薄了。然而從天下大勢來看,江東如果要用六郡的兵力,來抗拒您的百萬大軍,力量實在差遠了,這是天下的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的。因此,江東的文臣武將同我的意見一樣,都不願意同您的大軍交戰。只有周瑜和魯肅兩人,心胸狹窄,見識短淺,硬要作無謂的抵抗。我不忍江東地方被他兩人斷送,所以情願向您歸順。周瑜統領的軍隊有限,是不難打敗的。等到雙方交鋒的時候,我願意利用自己擔任先鋒的有利條件,尋找機會,為您效勞。”曹操看了這封信,起初還有些懷疑。但是,他想到自己在政治上、軍事上的“絕對優勢”,足以使江東文武百官喪失鬥志。因此,他認為孫氏政權內部發生分化,也是有可能的。他召見送信的人,對他說:“黃蓋如果真心歸降,我一定身體感覺用他。”曹操的驕傲輕敵思想一直在滋長著。對於黃蓋的歸降,他實際上已經是信而不疑了。

公元208年十一月的一個夜晚,黃蓋帶領十隻衝鋒戰船,向曹操的水寨急速駛去。船上裝滿了澆了油的枯柴乾草,還有大批硫磺、煙硝等引火的東西,外邊圍著布幔。另外,還有一些輕快的小船,系在船梢。衝鋒船行駛到江心,黃蓋命令各船都張起帆來。船前進得更加快了。黃蓋手中高舉火炬,命令官兵齊聲喊道:“黃蓋來降!”曹營中的官兵,聽說黃蓋來投降了,都走出營門,伸著脖子觀望。說話之間,黃蓋的船隻已經駛近曹操的水寨了,只離開二里多路。於是,黃蓋拔刀大喊:“放火!”號令一下,十隻戰船就一齊放起火來。當時正颳著猛烈的東南風,十艘戰船像十條火龍,直向曹操的水寨衝去。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只見煙火沖天,江面上一片通紅。曹操的水寨立刻陷入火海當中。曹操的水軍在戰船上你擠我撞,爭著逃命。“連環船”一時間又分散不開,士兵被燒死、淹死的真是數也數不清。火勢越來越猛,一會工夫,曹軍岸上的營寨也被延燒著了。周瑜在南岸望見北岸火起,知道黃蓋已經得手,立刻指揮快速戰船,擂動戰鼓,全力猛衝上去。這一仗,把曹軍殺得人仰馬翻。曹操的大部人馬和所有戰船,頃刻間都灰飛煙滅了。

在煙火瀰漫裡,曹操帶領著殘兵敗將,向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小遣撤退。不料,又遇上狂風暴雨,道路泥濘,簡直沒法通過。曹操命令所有老弱殘兵,找來樹枝雜草,鋪在爛泥路上,騎兵才勉強地走過去。那些老弱殘兵被人馬碰倒,受到踐踏,又死傷不少。劉備、周瑜的軍隊水陸並進,把曹操一直趕到江陵縣境。打了這一仗以後,曹操元氣大傷,兵員損失了一大半。他只好留下一部分軍隊防守江陵和襄陽,自己率領殘部退到譙郡(郡治在今安徽亳縣)去了。



名留青史


鄧艾的得意之作:偷渡陰平,奇襲滅蜀。

鄧艾似乎是蜀漢的剋星。公元255年,鄧艾被封安西將軍,假節鉞,併兼任護東羌校尉。而後將近十年間,鄧艾先後與蜀漢大軍交鋒數次,鮮有敗績。

公元256年,鄧艾料敵機先,搶佔有利地形,先相持,後反擊,大敗姜維。

257年,姜維出兵洛谷。鄧艾與司馬望堅守不出,數月後,姜維無功而返。

262年,姜維率軍攻魏,進佔洮陽。鄧艾以逸待勞,犀利反擊,姜維再次敗走。

……

263年,魏軍兵分三路(鄧艾、諸葛緒、鍾會),開始滅蜀之戰。

諸葛緒作戰失誤,蜀漢兵合一處,姜維據守劍閣。鍾會大軍久攻不下,糧草不繼,便有了退兵之意。鄧艾上書,願率領本部走小路奇襲成都,改變不利的戰局。

十月,鄧艾率軍從陰平進軍。不畏道路艱險,三軍用命,披荊斬棘。首先穿越七百多里無人區,然後攀山越嶺。本來就是無人走過的道路,只能逢山鑿路修棧道,遇水重建橋樑。崇山峻嶺間,隨時都可能遭遇危險。在無法修路的山谷,鄧艾身先士卒,用氈布裹在身上,毅然滾下山坡。見主將拼命,將士們無不士氣大振,緊隨其後。

進入蜀境,鄧艾先突襲江油城,守將馬邈不戰而降。蜀漢衛將軍諸葛瞻領兵在綿竹擺好戰陣,蓄勢以待。鄧艾命令軍隊進攻,第一陣便失敗而歸。鄧艾大怒,軍隊再次發起進攻。這一次全軍拼死作戰,打敗了蜀漢大軍,並斬殺了諸葛瞻。

而後一路勢如破竹,鄧艾領軍抵達蜀漢都城成都。蜀漢後主劉禪迫於內外壓力,出城投降。

鄧艾,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將領。他有著遠超他人的戰略眼光和軍事素養,在戰爭中往往能佔據主動,隨機應變。偷渡陰平,迂迴穿插,長途奔襲,直搗成都,最終成功滅掉蜀國,此戰成為戰爭史上的經典戰例。







史文書苑


新四軍與偽軍的官陡門之戰,粟裕用了三天時間,克服天氣、地理等不利因素,穿過日軍數道封鎖線,輾轉奔襲一百多里,最終僅用八分鐘結束戰鬥,在幾乎沒有損傷的情況下,大獲全勝,書寫了新四軍抗日戰場上一個經典戰例。

1939年初,挺進敵後的江南新四軍處於日偽軍和蔣軍的夾擊之中,周圍環境錯綜複雜,形勢也愈加嚴峻,地處小丹陽地區的新四軍第二支隊,被日軍在周邊拉起的封鎖線壓迫圍困,處境艱難,副司令員粟裕為了爭取主動局面,打擊為日偽軍的囂張氣焰,決定對敵實施反擊,並把目光盯在了官陡門。



官陡門據點位於蕪湖近郊,是整個封鎖線的中心,駐有三百餘名偽軍,防守力量相對較差,粟裕量力而行,決定先攻弱敵,以確保勝利。

但官陡門距離根據地一百多里路程,路上地理條件複雜,河流溝壑交錯,還要穿過數道敵人的封鎖線,並且據點周圍幾里內有好幾處其他日偽據點,極易在短時間內獲得增援,所以長途奔襲官陡門計劃也具有一定的風險性。

但粟裕認為,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看似地處中心、固若金湯的官陡門據點,實則疏於防範,不堪一擊,只要計劃周密,行動果斷,必能克敵致勝。



在經過反覆的籌劃和精心的準備,1月18日上午,粟裕率二支隊三團冒著寒風冷雨輕裝出發,向北行軍50餘里後,部隊隱蔽宿營,按兵不動。

直到19日下午,粟裕才組織部隊上船,轉向西行,在敵人眼皮底下渡過丹陽湖,中途又換乘幾艘不易讓人發覺的裝肥料的貨船,抵達預定地點後,再次宿營待命。

至20日傍晚時分,粟裕才帶領部隊冒著凜冽的寒風繼續向西突進,或水或陸穿插疾行,至21日子夜時分,距官陡門20餘里時,又一條大河擋住了去路,粟裕也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如果走水路,敵人可能己封鎖了渡船,不能保證會及時渡河,如果走陸路,則會多繞十餘里路,此時部隊已行軍近9小時,十分疲勞,可一旦不能在天亮前趕到官陡門發起攻擊並結束戰鬥,將會前功盡棄,甚至還得不償失陷入敵人重圍。

容不得過多考慮,粟裕當機立斷,走陸路,他命令部隊克服一切困難,跑步前進,為了節省時間,官兵們餓著肚子在寒冷的黑暗中急行軍,並神不知鬼不覺的通過了沿途的敵據點,至凌晨4時許,終於抵達官陡門,粟裕這才鬆了一口氣。



按照預定方案,兵分兩路,粟裕率一部從西面進攻,而另一部則從東面突進,兩面夾擊。

隱蔽行進至據點不足30米時,在碰響最後一道鐵絲網的留鈴後,粟裕果斷命令部隊發起攻擊,頃刻間,東西兩路槍聲、手榴彈聲和“繳槍不殺”的喊聲,響成一片。

還在睡夢中的敵人,頓時亂作一團,他們打死也不相信,怎麼可能會有新四軍如神兵天降般的說到就到,稀裡糊塗中或送命或做了俘虜,轉眼之間,新四軍已佔領了偽軍司令部,極少數偽軍趁著黑夜四處逃竄了。



整個戰鬥過程只用了短短的8分鐘,連同打掃戰場,20分鐘全部結束,當週圍的敵人聞訊後,雖然都快速的抵達官陡門增援,但此時粟裕早已率部押著俘虜、帶著戰利品不見了蹤影。

新四軍以一名衛生員和一名司號員負輕傷的代價,殲滅偽軍200餘人,俘虜57人,並繳獲了大批槍彈物資,只可惜偽軍司令因外出未歸僥倖漏網了。

此戰過後,官陡門一帶立刻傳出了《四老闆是天神》的民謠:“四老闆是天神,一飛飛到官徒門,這邊唱著凱歌去,那邊急煞了小日本。”

官陡門之戰,雖然規模不大,粟裕也只是小試牛刀,但謀劃之卓、計算之棈、出兵之奇、戰鬥時間之短,都堪稱是突擊戰的經典戰例,也是粟裕軍事生涯中的傑出代表作之一。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東晉鹹康二年(336年),前燕文明帝慕容皝克服了艱難的地理環境,跨海奇襲遼東公慕容仁,出奇制勝,此戰可謂經典戰例。請看小牛如下分析。

一、兄弟戰端起

東晉咸和八年(333年),前燕帝業奠基者慕容廆去世,其第三子也是世子的慕容皝繼位,隨即拉開了兄弟相爭、骨肉相殘的大幕。慕容廆沒有看走眼,36歲的慕容皝絕對是一個幹練的君王。他胸懷大志,目光長遠,剛毅沉著,百折不撓,可以帶來慕容鮮卑入主中原並建立輝煌的。然而,慕容皝又是一個嫉妒心盛不能容人且心狠手辣之人,誰做了他的對手,誰就倒黴了。偏偏慕容家族的兄弟裡有許多能人,都有挑戰慕容皝的實力,這讓慕容皝惶惶不可終日,唯恐禍起蕭牆。他的那些兄弟更是預感大難臨頭,不肯坐以待斃,一個個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盤算著自己的前程。慕容皝的庶長兄慕容翰行動最早,因為父親慕容廆生前最賞識自己,前燕的文臣武將也都佩服自己的足智多謀、能征善戰,招致了慕容皝的忌恨。他想,惹不起還躲不起?我還是躲得遠遠的好。情急之下,他慌不擇路,投奔了段部鮮卑。

慕容皝的兩個親弟弟慕容仁和慕容昭可沒有慕容翰那麼好欺負,他們可不是省油的燈:你忌恨我們?我們還想收拾你呢。慕容仁身為徵虜將軍,頗有勇略,能征善戰,屢立戰功;慕容昭也是足智多謀,長於算計。慕容皝就怕出現一個“仁昭組合”,可這倆弟弟還真的勾結起來謀算自己了。老爺子去世時,慕容仁從遼東灣東岸的平郭來奔喪,一聽大哥慕容翰的事兒,也緊張起來,於是與弟弟慕容昭商量自保策略。

慕容仁說:“咱倆一向驕橫跋扈,對老三慕容皝多有無禮之舉,而他又是一個記仇的人,無罪的人他都不放過,更何況我們這些冒犯過他的人了。”慕容昭分析更透徹:“咱們與老三都是先君的嫡子,國家都有我們的份兒,咱們不能學著大哥慕容翰逃到別人地兒上苟且偷生。你在遼東發動大軍,我在京城做內應,咱們協力除掉他慕容皝。”這哥倆一拍即合,商定好閏月起事。可是,沒有不透風的牆,仁昭組合的密謀被人告發了,慕容昭被老三賜死了。慕容仁的大軍本來已朝京城開拔,到了黃水。一聽密謀敗露,慕容仁迅速還兵平郭,據城固守。慕容皝派高詡等人率5000餘兵攻打慕容仁,不想各路兵馬都被打敗,還丟掉了遼東城和整個遼東地域。段部和各部鮮卑都與慕容仁遙相呼應,形成了東西兩方對慕容皝的夾擊之勢,前燕一下子陷入危境之中。


二、高詡獻妙計

東晉鹹康二年(336年)正月,慕容仁在遼東厲兵秣馬的消息,讓慕容皝惶恐不安。為除掉心頭之患,他決定東征討伐慕容仁。他琢磨著,早點下手吧,以免夜長夢多。可是,談何容易!一討論起遠方的慕容仁,前燕的多數官員都有些鞭長莫及、無能為力的感覺,心裡打怵。因為慕容仁佔據著平郭城,掌控著遼東廣闊的土地,經營此地已達十餘年,兵精糧足,士氣頗高,加上是以逸待勞,實在是塊難啃的骨頭。更要緊的是,進軍路線環繞遼東灣,迂遠曲折,在大淩河口、興隆河口和遼河口等地段又有大量的沼澤灘塗,人馬輜重難以通行。常言道,兵貴神速,可是,沿著陸路攻擊前行,蹤跡和路線早早暴露給慕容仁,不可能達成出奇制勝的效果。勞師遠征,徒勞無功,搞不好還要鎩羽而歸,甚至全軍覆沒的。

此刻,在慕容皝的期待中,有一個人的話語引領眾人跳出慣性思維。這個人手指一揮,把目光投向了冰封千里的渤海遼東灣,眾人有些不解。這是司馬高詡在嚮慕容皝獻計:天賜良機,老天要亡慕容仁!自從他反叛以來,渤海已是連續三年封凍,冰面凍得結結實實的。這是慕容仁想都沒有想過的,他一門心思都用再在陸路上嚴密佈防呢。我們就踏著海冰行軍,從背後襲擊慕容仁。慕容皝一聽,果然是妙計。眾人可害怕了,都說這是一件危險的事兒,還是陸路保險。慕容皝大怒:我意堅決,敢非議者斬!

其實,他們君臣定計渡海作戰是有依據的,也是有保險係數的。多數情況下,渤海浮冰呈現針狀或薄片狀,質性是鬆脆的,難以承受行人在上面的重量。不過,鹹康二年時,渤海連續封凍後,遼東灣北部海域鹽度明顯下降,新形成的冰體不僅厚度加大,而且變得堅硬,承受能力也增強許多。據計算,這樣的冰層只要達到7釐米厚度,就完全可以禁受行人通過,而這一年的遼東灣北部出奇地寒冷,冰層厚度很可能已超過10釐米。慕容皝決定,率領精銳的輕裝步兵騎兵,從大淩河口的昌黎東上冰,斜著走出一條直線,直抵遼東灣東岸。

三、奇襲平郭城

這條行軍路線大約有300裡,相當於現在的120公里,比陸路的攻擊路線少了30——40%。更重要的是,這是一條隱蔽的路線,是慕容仁等不曾想到過的,更不可能設防的。慕容皝的隊伍以每日40公里的速度行軍,只用了三天時間,就在遼河口附近的歷林口登陸。奇寒的天氣裡,海畔空蕩蕩,並無一人。前燕軍隊扔下輜重,輕裝前行,打了慕容仁一個冷不防。距離平郭還有7裡的時候,慕容仁的斥候才發現前燕大軍,可是為時晚矣。慕容仁雖是倉促應戰,卻也沒把來者放在心上。剛看到敵人,他還以為是慕容皝派出前來偵察騷擾的小股部隊,於是向部下誇海口:今天不會讓對手跑回去一匹戰馬。可是,做弟弟的到底是低估了慕容皝。後者以優勢兵力大兵壓境,形成了強大的威懾力,同時又玩起了圍而不打、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法。慕容皝愣是勸降了慕容仁的幾個將領,搞得慕容仁軍心浮動,無人戀戰。趁此機會,慕容皝指揮大軍掩殺過去,猶如秋風掃落葉,迅速殲滅了慕容仁的有生力量。慕容仁見大勢已去,兵敗如山倒,於是慌不擇路地逃跑去了。慕容皝不給他任何喘息的機會,追擊並俘獲了慕容仁,隨即將他賜死。至此,慕容皝完成了一項經典戰事,取得了跨海奇襲戰的完美戰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