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历史上有哪些克服了艰难的地理环境远征突袭对方的经典战例?

yvdlhq


奇袭战,是战争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式,指的就是出其不意的打击敌人。在历史上诸多的典型战例中,长途奔袭取胜的战例并不少见,即使考虑到克服艰难地理环境这一因素,这种长途奇袭的战例仍然有不少,简单列举三例。

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奇袭上千里,跨越沙漠攻打伊稚斜单于

元朔六年(前123年)漠南会战后,对于汉军的打击已经是一筹莫展,无奈之下便企图“诱罢汉兵,缴极而取之”,意思是引诱汉军攻打漠北,企图以逸待劳的击溃汉军。而汉武帝为了彻底消灭匈奴,在经过认真准备后,也决心向匈奴单于本部和东北部的左、右贤王发动总攻。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为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是制定了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的作战方针。为此,汉武帝先后调集14万骑兵,随军战马14万匹,步兵及转运夫10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统帅,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发。

卫青出塞后,得知了伊稚斜单于的确实驻地,便令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两部合并,从东路出击匈奴军侧背,自率精兵直攻匈奴军。卫青大军出塞一千余里,越过大沙漠与伊稚斜单于所部相遇,双方激战一整天,卫青利用沙尘暴派兵从左右包抄,将匈奴军队团团围住,伊稚斜单于见势不妙率壮骑数百从西北方向突围逃走,汉军追击不及。此战卫青歼敌1.9万余人。

另一路,霍去病率军出代郡后,北进两千余里,越过大沙漠,与匈奴左贤王部遭遇,霍去病率军猛攻,大破匈奴军,俘获屯头王、韩王等3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以1万的己方损失,歼敌七万余人,匈奴左贤王部精锐几乎损失殆尽。左贤王率亲信弃军逃走。霍去病挥军追杀至狼居胥山,在山上祭天,又在姑衍山祭地,得胜而回。

漠北之战汉军共歼灭匈奴九万余人,匈奴左右两王所部主力几乎全部被歼,匈奴单于不敢再在大漠北缘立足而向西北方向远遁,因而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危害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已基本得到解决。

魏灭蜀之战:邓艾翻山越岭偷渡阴平,奇袭成都蜀汉灭亡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曹魏“征四方之兵十八万”,兵分三路进攻蜀国,其中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自狄道向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率兵三万自祁山向武都、阴平桥头,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十余万,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

由于蜀汉内部政治斗争,导致主帅不在汉中,虽然姜维通过巧妙的指挥避免了被围歼的危险,但没有主力驻守的汉中还是被钟会主力拿下。听说汉中和阳平关失守后,姜维率军与北上来援的廖化、张翼、董厥等部队会合后退守剑门关,与钟会主力相互对峙,而邓艾则抵达了阴平路口。

由于阴平道人迹罕至,很难容许军队通过,因此蜀汉对于此路根本没有任何防备。由于钟会十三万主力被剑阁关挡住,邓艾便提出了“偷渡阴平,从涪城走左儋道进攻绵竹”的大胆计划,于是“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邓艾偷袭成都路线

当邓艾率领着精疲力竭的军队渡过阴平后,涪城守将马邈投降,邓艾大军得到补充后继续前进,又击败诸葛瞻,进而攻占绵竹,之后立即向成都进军。当邓艾率军抵达成都后,刘禅接受谯周的意见开城降魏,魏军占领成都,蜀汉正式灭亡。

蔡州之战:李愬雪夜入蔡州,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唐宪宗李纯在位期间曾大力削藩,自元和九年(814年)起便开始对淮西用兵,讨伐拥兵自立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但却久战无功,至元和十二年(816年),唐邓节度使高霞寓大败于铁城,又命袁滋挂帅,袁滋也无战功,李愬便上疏自荐,愿到前线效力。

元和十三年(817年)十月初十,李愬利用风雪交加的天气,趁着叛军放松警戒,命史旻留镇文城,命李祐等率训练有素的敢死队三千人为前锋,自己与监军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进城率三千人殿后,一路势如破竹直取吴元济。此时夜深天寒,风雪大作,旌旗为之破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于道,夜半,雪愈下愈大,唐军强行军三十五里,迅速抵达蔡州。

四更时,李愬军到达蔡州城下,然而由于守城将士松懈,始终未曾发现敌军到来。李祐、李忠义便在城墙上掘土为坎,身先士卒,登上外城城头,杀死熟睡中的守门士卒,随后打开城门,唐军顺势入城。接着,唐军又依法袭取内城。到鸡鸣时分,李愬已经进兵至吴元济外宅,直到此时叛军才有人反应过来,急告吴元济官军来临。

十二日,唐军再次攻打牙城,蔡州百姓争先恐后地负柴草助唐军焚烧牙城南门。黄昏时分,城门毁坏,吴元济投降。申、光二州及诸镇兵二万余人亦相继降唐,淮西遂平。


香茗史馆


不管是外国战史还是中国战史,翻越和克服了地理上的艰险环境出奇兵的事例有很多。

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越是看似不能通过的地方也恰恰是敌人防守最疏松的地方,这叫兵出险着,它是一个奇案,但也是一个险案,不险不奇、以奇制胜。

举个例子讲,在三国时期邓艾利用钟会在剑阁拖住姜维的机会,兵出险着偷渡阴平关,从阴平小道出奇兵直奔成都,一举消灭蜀国。

第二个战例是1940年的阿登之战,发过自知在未来一定会与德国发生战争,所以在当时倾尽全国之力修建了一条沿德法边境线的一条坚固的防线,并命名为马奇诺防线。

这是一条非常坚固的防线,在当时德军如果正面进行强攻是不可能突破的,于是他们选择了从比利时越过阿登山区绕过马奇诺防线的方案,结果是一举成功。

类似于这样出奇制胜的战例有很多,不胜枚举。

但我今天想在此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一次真实性的战例。

这是一个真实而成功的战例,后来被拍成了电影,它的名字叫《蛇谷奇兵》。

在战斗打响之后,当时的我军一个师意欲对当面的越军一个团发起围歼,为了保证一个不剩的全歼对面的越军,需要派一个坦克连突入敌后堵住敌人的后路。

当时的方案有两个:第一个方案是坦克沿四号公路实施穿插到达敌后的班岗。

而另一个方案是由师参谋肖军提出的从蛇谷一带实施穿插到达班岗。

四号公路地势平坦,坦克容易通过,但是敌人防守很严。

而蛇谷一带地势十分的险要,如果从驻地出发到达敌后的班岗,一路需要通过蛇谷、石板坡、齐河和蛇口崖。

四道关口中的任何一道如果稍加不慎都会令我军的坦克营损失惨重甚至全军覆没。

但是任何事情都以不利的一面,也同样有有利的一面。

在这条充满险峻的道路上,没有敌人的一兵一卒的把守。

用敌军团长的话说,我们处于兵力不足,而兄弟部队也没有进行布防。

在四号公路无法突破的情况之下,师长采取参谋肖军的建议派一个营的坦克,并由肖军任营长率兵出发。

坦克营出发不久就进入了蛇谷,蛇谷不仅毒蛇随处可见,而且森林茂密根本就没有道路。

在坦克营历尽艰险强行突出蛇谷之后,又遇到了下一个关口——石板坡。

石板坡倒是没有毒蛇猛兽,但这里的地势是一个斜度很大的陡坡,用坦克驾驶员赛德胜的话说,连猴子在上面走路也要四处拐弯。

连长华东也说过这样的陡坡,在装甲兵作战史上从来就没有发生过。

但是营长肖军显然在战前对这一地势进行了了解,凭借事先的充分准备,他们最终通过了石板坡,并将此消息报告了师部。

在通过蛇谷和石板坡之后,一路前往班岗的道路再无天险可言,我军顺着乡间小道一路前行。

但后面的道路虽说相对平坦,但却充满着隐隐的杀机。

在到达齐河之后,坦克营本想及时通过,因为齐河的水刚刚达到腰部,对于准备充分的坦克营来说算不上难事。

但不料我军的这一动机被越军察觉了,他们开闸放水对我军坦克营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但营长肖军在坦克还尚未渡河之时,早已派出了侦察小分队摸到了敌人的水站,在他们刚刚打开闸门之后,司马排长就消灭了他们。

在通过齐河之后,我军坦克营全速前进,一路直插敌后如入无人之境。

但这时我军坦克营深入敌后进行穿插的行动被敌人完全知道了,再无任何秘密可言。

他们不甘心就此被歼,蛇口崖是他们的最后一个关口,如果我军一旦通过蛇口崖就会到达班岗,完全堵住他们的退路。

他们急速派出一个特工队,抢在我坦克营到达之前占领有利地势,堆放炸药进行爆破 ,将巨大的石头从山顶炸到公路上,巨石堵住了我刚刚到达的坦克营。

我军坦克营面对巨石无法通过,正在着急之际,对越南民俗十分了解的我边防民兵覃队长却打探到了还有另一条通往班岗的小道。

于是,营长肖军决定留一个坦克连在蛇口崖继续与越军周旋,由他率领另外两个坦克连沿刚刚打探到的小路绕道省城直奔班岗。

肖军在出发之时是午夜零点,根据他和师长的约定到达班岗的时间是二十四小时,也就是午夜零点。

他们为了取得奇袭的效果,来了一个大穿插中又搞了一个小迂回,一路实行无线电静默。

就在指挥部无法和肖军他们取得联系而着急,参谋长眼瞅着手表的分针在逐步指向零点时,师长问了一句:“肖军他们有消息么?”

参谋长无奈的摇了摇头,便问:“要不要实行第二方案?”

就在这时,电台里传出了营长肖军激动和兴奋的声音:“报告师长,我们已经按时到达了班岗!”

师长传令,部队按时发起围歼。

经过一夜的激战,由于营长肖军在班岗地区堵住了敌人的后路,使得敌人无一漏网,被我军全歼。


东方评史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一战,绝对就是这样的一场最为经典的战役。

我们从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场远征突袭的战役。而且在远征的过程中,刘邓大军克服了种种艰难困阻。

缺粮少衣,这个都是要靠自己的部队来解决,没有任何的后援可以支持自己。

我们说一下,为何会有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场战役。

当时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之间打的战役,主要都是集中在黄河以北的广大领域上。很显然在黄河以北这样的一块土地上作战,对我军作战是不利的。

毕竟我军善于打运动战和打歼灭战。

可是,仅仅在黄河以北这一小块土地上作战,国民党的军队,太过于集中了。这样不利于我军发挥作战的优势。

在当时看来最好的情况,就是把战火烧到长江沿岸。把国民党的大军也吸引到长江沿岸,这样北方作战的压力就小多了。

因此,才有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一战的。

当时刘邓大军,要想到达大别山一带,黄河就是难以越过的一道天堑,一个鸿沟。

蒋介石在发现刘邓大军的身影出现黄河边缘之后,他还特意的调遣了十几万大军,在黄河的对面阻击刘邓大军过河。

尽管说蒋介石派了重兵来把守黄河,阻止刘邓大军到达黄河以南。

但是,刘伯承和邓小平在合理的时间内,利用大雾的天气,还是偷偷的渡过了黄河。

国民党的军队,并没有感觉到任何的异常,蒋介石见刘邓大军不在黄河沿岸了,他就以为刘邓大军这是撤退回去了。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刘邓大军正在悄悄的突袭到了大别山。

当时的大别山是属于敌人的心脏地区。

刘邓大军在孤军深入的情况下,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在大别山杀出一条血路来,才能彻底的打开局面。

可以说在刘邓大军渡过黄河,踏入到大别山一带的那一刻起,他们所有的人,就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因此在大别山遇到敌人的时候,他们奋勇杀敌把敌人都吓破了胆寒,最终取得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胜利。

正是这一次战役的胜利,为解放战争的大反攻拉开了序幕。所以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远征突袭取得的伟大的胜利。


史学达人


最为经典的战役应该是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汉尼拔带领迦太基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进攻罗马本土的战例。

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前的形势

第二次布匿战争是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延续,第一次布匿战争前夕,罗马与迦太基都成为了地中海上最为强大的国家,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两个数一数二的国家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前夕,其扩张的边境在西西里岛装车,双方谁都不愿意放弃西西里岛,战争由此开打。

▲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前罗马与迦太基的形势

第一次布匿战争持续了20多年,虽然战争始终局限在西西里岛,但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一次布匿战争最终以罗马的胜利而告终,罗马得到了整个西西里岛。

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和第二次布匿战争的间歇期,罗马乘着迦太基的内乱夺取了柯西嘉岛和撒丁岛,而迦太基则在其名将哈米尔卡(汉尼拔的父亲)的带领下,在西班牙开阔了新的领地。

顺便提一下,在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虽然迦太基是地中海上的传统航海强国,但是在海战中败给了罗马,由此罗马获得了地中海的制海权,所以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迦太基的海军始终不能与罗马海军正面抗衡。

▲哈米尔卡经营西班牙,为将来再次与罗马的战争做准备

公元前221年,汉尼拔成为了迦太基的西班牙总督,正是接管了家族在西班牙的事业(哈米尔卡在一次战斗中意外身亡),当时汉尼拔年仅25岁。

公元前218年,汉尼拔主动挑起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罗马与迦太基的战争由此打响。

为什么汉尼拔会选择翻越阿尔卑斯山

其实我们现在来看,汉尼拔历经千年万险翻越阿尔卑斯山,期间可以说是损失惨重,从西班牙出发的时候的6万人,到了翻越阿尔卑斯山后减少到了2.6万人,大多数都消耗在了路上,这样的损耗值得么?

其实这样的损耗在汉尼拔出征之前他就已经计划好了。汉尼拔认为战争只有在罗马本土进行才能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并获得战争胜利,那么如果从迦太基进攻罗马本土,实际上只有三条路线可以选择。

▲从迦太基进攻罗马本土的两条海上路线

从迦太基进攻罗马本土,一条是从迦太基本土经西西里岛进入到意大利南部,这条路之所以走不通还是因为制海权在罗马人手里,战争爆发后罗马也肯定会重点防守西西里岛,而带领一支庞大的舰队避开罗马人是不现实的。所以这条路汉尼拔没有选择。

第二条路线是经柯西嘉岛,偷偷避开罗马的主力舰队(罗马主力舰队很可能在西西里地区)从而登陆意大利北部。但出征的队伍太庞大了,如果只是几艘船经过柯西嘉岛,或许能避开罗马人的监视,而一支庞大的舰队路过,罗马人也不是瞎子。

所以经过再三斟酌,汉尼拔选择了第三条路线,那就是从西班牙出发,从陆地一直开向罗马本土。

翻越阿尔卑斯山之路

这个计划看似冒险,其实是经过了汉尼拔的深思熟虑的。汉尼拔之所以被称为西方的战略之父,并不是因为一场坎尼战役,而是因为他是西方史上第一个制定了战略计划并付诸实施的人。

刚从西班牙出发的时候汉尼拔有9万名步兵和1.5万名骑兵及37头大象。他将其中的2万人派往了迦太基本土,用于防守罗马人对迦太基本土的进攻。在战争爆发后,罗马人果然囤重兵在西西里岛,迦太基本土受到了威胁,因为2万名士兵的存在,罗马人没有对迦太基本土进攻。

▲汉尼拔进入罗马本土路线

从西班牙出发,在越国了比利牛斯山到达今天的法国西南部的时候,一路上汉尼拔精选了部分士兵,将战斗力差的部队留在了西班牙。进入法国境内的时候,汉尼拔的人数在6万人左右。

当时罗马人以为汉尼拔会进攻罗马在法国西南部的同盟城市马赛,因此派了重兵在哪里等待汉尼拔的到来,但是汉尼拔并没有与法国西南部的罗马军队交手,而是直接把大军开进了法国西南部茂密的丛林里。

当时那片区域还是一片原始森林,开进去之后,大军的行踪就可以隐匿,罗马人也搞不清汉尼拔会往哪儿走了。不过此时罗马人已经意识到,汉尼拔应该会翻越阿尔卑斯山进攻意大利本土,于是罗马发动了紧急动员,组织了2个执政官军团前往意大利北部提防汉尼拔的进攻。

汉尼拔在法国西南部损失最大的事件是强渡罗纳河,在强渡过程中损失了1万多名士兵,到达阿尔卑斯山山脚下的时候大约有5万名士兵。

当然,在汉尼拔之前也有很多人翻越过阿尔卑斯山,但是带领大军翻越,还是人类史上的第一次。

翻越阿尔卑斯山汉尼拔用去了15天左右的时间,期间道路崎岖,很多时候连人带着大象一起跌入了谷中,行军其实是异常地困难的。

▲汉尼拔实现了人类史上第一次带领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壮举

好在最终汉尼拔的大军还是挺了过来。

进入罗马本土

那么此时问题来了,为什么罗马人不在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刚下来的时候狙击精疲力尽的汉尼拔大军呢?其实那个时候意大利北部还是高卢人的势力范围,罗马人的势力还没有达到阿尔卑斯山山脚下。

▲汉尼拔进入罗马本土后的进军路线

这也在汉尼拔的计划之中,他也知道一路下来军队损失肯定是很大的,翻越过程中,汉尼拔大约损失了一半的兵力,下山的时候只剩下了2万名步兵和6000名骑兵,但这些部队都是一路历经千难万险过来的部队,全都成了精锐。

下山之后,汉尼拔通过与罗马人几次交手的胜利,获得了高卢人的信任,大约有2万多名高卢人加入了汉尼拔的队伍,使汉尼拔的军队扩充到了5万人左右。

其实汉尼拔在进入罗马本土之后,他的计划就是通过几次大型会战,削弱罗马人的力量,同时震慑整个罗马同盟,最终在瓦解罗马同盟之后,实现战争的胜利。

这里就提一下当时罗马的情况。当时罗马同盟是以罗马为盟主,众多同盟国家和城市加入其中的一个同盟体系,整个体系拥有75万人的动员能力,其中罗马的动员能力在25万人左右。如果组建军队,一支罗马军团通常是一半的罗马公民兵和一半的同盟国士兵。

进入罗马本土之后,汉尼拔先后对罗马人展开了四次大型战役,分别是提契诺战役、特雷比亚战役、特拉西梅诺战役和坎尼战役。其中最为著名的坎尼战役歼灭了大约8万罗马军队,创造了罗马战争史以来最大的惨败。

▲坎尼战役是罗马史上最大的惨败,也是汉尼拔军事生涯的巅峰

顺便提一下的就是坎尼战役中罗马损失的8万名士兵,有4万人是罗马公民兵,另外4万人是罗马的同盟国士兵,并不全是罗马公民兵。

好了这些就是关于汉尼拔克服地理上的艰难环境,远征对方的经典战例。


老威观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是迦太基的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奇袭罗马。

第一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战败,被迫割地赔款,罗马一跃成为地中海头号大国。

迦太基人逐步意识到,罗马在地中海已经占据了海陆的绝对优势,常规作战是难以打败他的。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罗马人试图彻底打垮迦太基,消灭这个国家。

这种情况下,汉尼拔认为常规方法已经无法拯救迦太基,出了奇兵。

当时罗马和迦太基,基本是隔着地中海相对,罗马人用海军和南部海岸防御部队,对抗迦太基人。同时,罗马人建立了2支远征军,共有200多艘军舰,数万罗马精锐主力,准备入侵北非迦太基。

罗马人认为,这种战略是万无一失的。

而汉尼拔的计策是,在西班牙建立一支大军,突然翻越阿尔卑斯山,从北面突袭罗马。

由于罗马人认为大军团不可能翻越阿尔卑斯山,所以在北面没有什么防御部队。

汉尼拔率领6万大军,开始准备翻越阿尔卑斯山。

迦太基军队在五个半月的时间内行军1600余公里,沿途克服了险恶的天然障碍和许多部落的抵抗,终于翻越阿尔卑斯山,杀入了罗马人的后方。

此时,他的部队锐减到4万多人。

看到汉尼拔大军突然出现在北方,罗马人震惊万分,他们留守部队只有5万人,还分散在意大利各地。

当年是公元前200多年,人类的技术非常落后,士兵行军完全依靠步行。而当时罗马主力都已经远征,就算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是来不及了。

结果汉尼拔连续出击,击溃罗马拦截部队,大军直逼罗马城。罗马城中人心惶惶,将一切人员都武装起来。

在汉尼拔的猛攻下,罗马差点亡国。


萨沙


在1940年的西欧战役中,间接帮助法西斯德军击败法国的“最大坑货”其实是比利时,这个低地国家早在1831年就宣布自己是“永久中立国”,但是一战的经历已经告诉它,处在大国的夹缝之间“中立”并没有什么鸟用,所以1920年比利时明智地放弃了中立而与法国结盟。然而当希特勒重新武装德国的1936年,比利时再次愚蠢地宣布中立,这就是典型的驼鸟政策。



(古德里安)

从德国杀向法国,共有三段地域可供运用,其一是绕道荷兰和比利时抚击法国北部,其二是突破法国东北部的德法边境地域,其三就是位于前述两者之间的“阿登台地”,这其中的第一和第三段都绕不开比利时,因此这个国家对英法联军抵御德军进攻至关重要。可惜,比利时为了一己之私,天真地认为希特勒“尊重比利时中立”的许诺非常靠谱,因此对英法那是各种不配合。

按照法国人的战略考量,在第一条路上,最好以英法联军主力前出至比利时境内,及早拦截德军的推进(一战时德军就这么来的);而在第二条路上,花费50亿法郎建设的“马奇诺防线”可保无虞(1936年已经完工);在第三条通道上,最好也建立一定的防御工事,从而能够与马奇诺防线连成一体,如此那就高枕无忧了。

(曼施坦因)

然而比利时在马奇诺防线竣工的当年宣布中立,完全打乱了法军总参谋部的计划,要知道所谓“中立国”的一项重要标志,就是境内不得有他国的军队、军事基地和军事工程。因此比利时在1939年二战爆发以前,禁止法国人在阿登山区修建筑垒地域(它位于法比卢三国边境地区),而在德军闪击波兰之后,又禁止英法联军进入本国境内布防,气得法国人直翻白眼。

法国人只好退而求其次,在东北部依靠马奇诺防线挡住德军可能的攻击,在北部的法比边境上部署重兵迎击德军,而至于两者之间的阿登山区,英法两军皆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并不适合大兵团突击,尤其不适合装甲部队的大规模应用,只需派出少量部队监视即可。事实上,德军最早以“施里芬计划”为蓝本的作战方案,也确实是以低地国家为主要突破方向,破坏比利时中立根本不在话下。

(勃劳希奇)

在西欧平原上,有这么一块面积约10000平方公里的森林和丘陵地带,其范围包括法国的默兹河谷地、比利时和卢森堡两国的各一部分,东北至西南走向,该地区50%以上为森林所覆盖,平均高度约488米,在一马平川的欧洲西部,这已经算是鹤立鸡群的高地了,因此准确称谓是“阿登台地”。它的最高点是位于比利时境内海拔694米的博特朗日山,地域内不仅森林茂密,还多有山丘和沼泽地,确实不利于机械化兵团开进。

结果有一个人改变了这种认知,也改变了二战进程,这就是德国军事天才曼施坦因,他强烈反对德军把主力放在右翼、通过比利时去进攻法国的“黄色计划”原定方案,拟以强大的装甲部队从左翼通过地势险峻的阿登山区。这样既绕过了重兵防守工事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又可以直插法比边境的英法联军身后,进而切断盟军南北两线之间的联系,分割合围盟军主力。

(德军坦克穿越森林)

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反对这一计划甚至开始厌恶曼施坦因本人,拒绝将计划上呈希特勒,同时还把原任A集团军群参谋长的曼施坦因调往作战部队第38军担任军长。而后者恰恰利用希特勒接见新晋军事主官的机会,陈述了自己的方案并阐明观点,得到了喜欢冒险的希特勒大力支持,并且最终压服了勃劳希奇和哈尔德(陆军总参谋长)。

于是计划修改为包克的B集团军群入侵比利时与荷兰,牵制和吸引联军主力;里布的C集团军群摆开架势对马奇诺防线进行佯攻(并且表演非常成功,使得战役打响后法国不敢从南线抽出部队);而龙德施泰特的A集团军群以三个装甲军为基干,秘密突破阿登山区迂回联军身后,成为决定战役结果的主攻部队。根据古德里安的回忆,当时除了希特勒、曼施坦因和他本人以外,几乎没有任何人对这个计划是具备信心的。

(德军机械化部队过河)

二战德国的三大名将都参与了这次战役,除了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坦因、第19装甲军长古德里安之外,后来的“沙漠之狐”隆美尔担任师长的第7装甲师,正是从阿登台地实施突破的装甲部队矛头。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军发起攻击,小国卢森堡当天不战而降,而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只用了两天时间便穿越阿登山区长达110公里的峡谷,5月13日突破马斯河法军防线,完全形成了联军主力被南北钳击的局面,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历史的诡异在于,1944年夏天踏上欧洲大陆的美国军队,似乎也忘记了英法联军四年前的教训,又被垂死挣扎的希特勒在冬季打了个“阿登反击战”,德军两个装甲集团军差点复制了1940年的辉煌。只是因为没有制空权以及油料的缺乏才功败垂成,阿登台地,由此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交战区,尽管它的地形和地貌是那么的复杂。

(绿色为阿登台地)


度度狼gg


赤壁之战不知道算不算?

曹操打败刘备,占领江陵以后,就打算顺流东下,乘势攻打孙权。他的部下贾诩向他建议说:“您在消灭了袁绍父子以后,紧接着又降服了汉南地方,您的威名已经远播国内,军事力量也比以前强大多了。如果能够利用荆州的丰富资源,休整部队,安抚百姓,使内部稳定下来,到那时候,江东就可以不战而服了。”从当时的情况来说,贾诩的建议是有道理的。但是,曹操由于轻易地取得了荆州,在军事上又获得一连串的胜利,因此,更加滋长了骄傲轻敌思想。他主观地认为,凭着自己当时的政治优势和军事力量,是有可能迫使孙权归降的。他手下有个谋士蒋干同孙权帐下的主将周瑜是老朋友。曹操就秘密派遣蒋干过江去劝说周瑜归降。

孙策死,孙权继承他的事业,执掌江东政权。孙权任用周瑜和长史(相当于秘书长的职务)张昭共同掌管军国大事。此后,周瑜就成为江东武将的首领了。曹军南下,周瑜正确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坚决主张抵抗。这次蒋干来访,他早已猜中了他的来意。为了先发制人,周瑜一见到蒋干,就对他说:“子翼(蒋干字)不辞辛苦,远涉江湖到我这里来,莫不是替曹操来做说客吗?”蒋干被这一问,只好连忙推说是前来拜访老朋友的。周瑜特意陪同蒋干参观了江东的营垒、仓库、军资、器仗,表示自己的实力非常雄厚,暗示他打消劝降的的幻想。蒋干在周瑜那里住了三天,也没有敢提起劝降的事。蒋干回到江北,向曹操复命说:“象周瑜这样有才气的人,不是用言辞能够说动的。”曹操的如意算盘因此落了空。《三国演义》和京剧中的“蒋干盗书”,就是根据这一史实铺演出来的。

孙、刘决策,联合抗曹

早在刘表病死的时候,孙权手下的政治家鲁肃就对孙权说:“荆州紧挨着我们的边境,形势险要,土地肥沃,百姓富足。如果占有了它,就可以创立帝王的事业。现在,刘表刚死,两个儿子孙 和,部下也各有打算。刘备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同曹操有仇。如果刘备同刘表的部下能够齐心协力,我们就应该联络他们,结成同盟。如果他们不能团结,我们就应该另外想办法去对付他们。”鲁肃要求孙权派他用吊丧的名义,去慰问荆州的当权将领,并且说服刘备,要他好好团结刘表部下,同孙权联合起来,对付曹操。鲁肃还说:“事情不能拖延。如果不赶快进行,恐怕曹操就要走在前头了。”

孙权同意了鲁肃的主张,立刻派他出发。鲁肃日夜赶路,不敢耽搁。等他到了湖北江陵境界,刘琮已经投降,刘备正在往南逃走。鲁肃赶了上去,在当阳长坂碰上了刘备。鲁肃就把孙权的意思面告刘备,并且同他谈论天下大事,建议刘备同孙权联合。鲁肃的意见同诸葛亮的主张,正相符合,刘备很是高兴。鲁肃又见到诸葛亮,说:“我是子瑜的好友。”由于他们都主张孙、刘联合,共同抗曹,因此,谈得十分投机,两人从此成了好朋友。刘备还采纳鲁肃的建议,把自己的军队进驻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县西北)。

当刘备到达夏口的时候,听说曹操大军即将从江陵顺江东下。他决定派诸葛亮和鲁肃一同前往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面见孙权,孙说利害,以便共同商定联合抗曹的大计。

诸葛亮见到孙权,首先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他说:“全国大乱,将军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南收集人马,一同跟曹操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已消除了他的劲敌,平定了北方,又南下攻破荆州,势力强大,威风得很。刘豫州英雄没有用武之地,逃到这里。希望您能根据自己的力量作出决定!如果您认为可以利用江东的人力、物力,同曹操对抗,不如趁早同他断绝关系。如果您认为自己的力量敌不过曹操,那么为什么不早点解散军队,收起武器,向曹操称臣投降呢?现在,您表面上装作服人,内心里却拿不定主意。事情已经到了紧急关头,您还不能当机立断。恐怕没有多久,亡国大祸就要临头了。”

诸葛亮的这一番话,正好揭出孙权当时的内心矛盾。孙权沉思了一会儿,用愤激的语句反问诸葛亮道:“如果照你这样说,那末刘豫州已经被曹操打得大败,为什么还不投降曹操呢?”

诸葛亮听孙权这样一说,不禁暗自高兴,就抓住他的话锋回答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尚且能够不受屈辱。保况刘豫州乃是帝王的后代,当世的英雄。人心都归附他,就像江河的水流归大海一样。他已经决定同曹操斗争到底了。就是不能取胜,也决不向敌人投降。”诸葛亮的这一段话,等于把孙权将了一军。孙权激动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怒容满面地说:“我不能拿整个江东地方和十万甲兵,让别人来支配。我的主意已经决定了!现在,没有刘豫州是难以抵抗曹操的。”孙权虽然这样说了,但是他对刘备的力量有怀疑,对曹操所宣传的声势有顾虑。所以,紧接着,他又向诸葛亮问道:“不过,刘豫州刚被曹军打败,又怎能有力量来抗抵这场灾难呢?”

诸葛亮为了解除孙权的顾虑,坚定他的抗曹决心,进一步向他分析了双方力量的实际情况,指出孙、刘联合作战,是可以打败曹操的。他说:“刘豫州虽然刚在长坂战败,从早到晚 逃散的战士,现在已经陆续回来,加上关羽从汉水而下的水军,合起来还有精兵一万人。刘琦统率的江夏军队也不下一万人。曹操的兵马,从北方远道而来,已经非常疲劳。听说他们为了追赶刘豫州,骑兵一天一夜要赶三百多里路。现在他们的力量好比射到尽头的一支箭,就连最薄的一层绸纱也穿不透了。兵法上认为:这样冒险作战,一定要损伤主将。况且北方将士,最怕水上作战;曹操收编的荆州部队,都是被迫参加的,并不是真心归服。因此,他们不会替曹操卖命。”

最后,诸葛亮对孙权说:“您如果真能调派几员猛将,率领几万名精兵,同刘豫州同心协力,联合作战,那就一定能够打败曹操了。曹操失败后,一定退回北方。这样,荆州的江东的局势就可以稳定下来,三分天下的形势也就出现了。是成功,还是失败,就取决于今天的决策了。”孙权听了诸葛亮的话,很是高兴,立刻召集部下举行会议,以便决定和战大计。

正当孙权召集群臣举行会议的时候,凑巧曹操给孙权送来了一封信。信中威胁孙权说:“我奉了天子的命令进行征伐,大军南向,刘琮已经束手投降了。现在我带领大军八十万人,打算在江东地方同将军比个高低。”孙权把这封信付给大臣们看,许多人都十分害怕。以长史张昭为首的一群投降派,只看到曹操信中吹嘘的兵力,而没有具体分析双方的实际情况。他们议论道:“曹操就像虎狼一样,动不动就假借朝廷名义,征讨四方。今天我们要抵抗他,在道理上说,就如同臣子反抗皇帝一样。况且我们可以依靠来抵抗曹操的,主要是长江天险。目前,曹操已经占领荆州,取得刘表手下成千只战船和在批水军。他指挥全部水陆大军,沿江东下。实际上,长江天险,他已占有了一半。而且在军队数量上,我方更是无法同曹操相比。当前最好的办法,莫如迎接曹操,向他投降。”

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只有鲁肃坐在一旁一声不响。孙权起身到厕所去,鲁肃追了出去。孙权知道鲁肃有话要说,就在屋檐下等他。孙权握着鲁肃的手,问道:“你有什么话要讲吗?”鲁肃爽直地说:“我认为张昭等人的意见,是要断送您的事业。您不能同他们商量大事。说到迎降曹操,我鲁肃倒可以做得,但是您却无论如何做不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投降曹操,总还能保持个一官半职;至于您,请想想看,将会落得一个怎样的结果呢?希望您慎重考虑,早一点决定大计,千万不要听信他们的话!”孙权听了鲁肃的话,叹息地说:“张昭等人的主张,很使我失望。你的分析很正确,同我的看法完全一致。”

但是,像这样关系重大的事情,孙权还不能一下子就决定下来。于是,鲁肃劝他把正在鄱阳(今江西鄱阳)的周瑜召回来,共同确定抗曹大计。

周瑜一到,就对孙权说:“曹操虽然在名义上是汉朝的丞相,其实就是汉朝的国贼。将军(称孙权)拿江东作根据地,民富兵强,本来可以为国家除掉坏人(指曹操)。现在,曹操自己前来送死,为什么反而要向他投降呢?”接着,他向孙权具体地分析了当时敌我双方形势和战胜曹操的充分可能性。周瑜指出,曹操这次用兵,有四大不利:第一、北方并没有完全统一,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活动,威胁着曹操的后方;第二、曹军多数是北方人,不善于水战。现在他们却离开陆地,跑到船上来,妄想同我们的水上健儿比个高低;第三、目前正是天寒地冻的时候,战马缺乏草料;第四、把北方的兵士赶到江湖地带作战,他们不服水土,一定要害病。因此,周瑜最后说道:“以上这些,都对曹操的军事行动不利,但是曹操偏偏要干冒险的事。您要想活捉曹操,今天正是大好机会。”周瑜要求孙权拨给他几万精兵,进驻夏口,保证能够打败曹操。

孙权听了周瑜的分析,抗曹的信心加强了。他对周瑜说:“你的主张同我的想法完全一样,我同曹操是势不两立了!”为了向群臣表示决心,他当场拔出身上的佩刀,狠狠地把面前的桌子砍掉了一个角,并且严厉地说:“从今天起,文武官员有再敢说应当迎接曹操的,就同这张桌子一样!”

联刘抗曹的大计,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当时,周瑜又去见孙权,对他说:“曹操在信上夸口说有水陆大军八十万人。实际上,他原有十五六万人,而且早已疲劳不堪。新收编的刘表的部队,最多不过七八万人罢了。何况他们对曹操都还怀有戒心,军心不稳。您想想看,曹操带着这样疲劳多病的军队,指挥着心怀二意的降兵,人数虽多,又有什么可怕!”孙权抵抗曹操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他选拔了精兵三万人,交给周瑜,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正副司令),鲁肃为赞军校尉(参谋长)。让他们带领部队,会同刘备的人马,一同西上,合力抗击曹操。

大战的前夜

当时,刘备正率领本部人马在樊口驻扎,诸葛亮出使柴桑还没有回来。刘备听说曹操的大军就要打来了,非常害怕。他每天都派出官员在江边上巡逻探望,等候着孙权兵马的到来。

有一天,一个担任巡逻的官员看到周瑜率领的大队战船,从东面开来。他赶忙去向刘备报告。刘备派人带了羊、酒等礼物,去慰劳周瑜的部队。周瑜对刘备的使者说:“我因为军务在身,不能抽身去拜望刘将军,假如刘将军能够屈尊到我这里走一趟,那真是再好也没有了。”

刘备得到回报,立刻乘了一只大船,来看周瑜。一见面,刘备开口就说:“现在贵军决定同我们共同抵抗曹操,实在太好了。但不知贵方可以调动多少人马?”周瑜答道:“三万人。”刘备忍不住说:“可惜少了一些。”周瑜充满信心地说:“这么多人已经很够用了,请将军放心。您看着吧,我一定能够打败曹操!”

孙、刘联军继续向西进发,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在长江南岸)同曹操的先头部队相遇。那时候,曹军士兵由于不习惯水上生活,很多人都得了疫病,士气很低。两军刚一接触,曹操方面就吃了一个小败仗。曹操被迫退回长江北岸,屯军乌林(今湖北嘉鱼西北),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为了克服北军不习惯船上生活的弱点,曹操命令工匠,把几艘或十几艘战船编为一组,用铁链、铁钉连锁在一起;又在上面铺好木板,以减少风浪的颠簸。这样,不但人可以在船上来往行走,甚至可以在船上骑马。这就是所说的“连环船”。曹操认为这个办法很好,更加得意了。

《三国演义》里,对曹操在大战前夕的得意心情,创造了一段“横槊赋诗”的故事。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在向江南发动进攻的前一个夜晚,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曹操,认为攻下江南,统一天下的日子就在眼前,非常高兴。他决定在水寨主帅的大船上,举行一次盛大的宴会,预祝即将到来的胜利。宴席摆设在大船的中央,文武官员们都分班坐在两边。侍从们个个穿着色彩鲜艳的锦衣绸衫,拿着明晃晃的武器,站在两旁护卫。夜幕渐渐降临,月亮慢慢从东山升起。皎洁的月光,照射在长江水面上,发出万道银光。曹操站在船头上,手里拿着长矛,向四野一望,只见江山景色好像图画一样的秀丽动人,心里真有说不出的喜悦。他觉得这锦绣江山,广阔国土,不久就要完全属于自己所有了。不禁乘着酒兴,吟起诗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诗的前四句,是描定当时的景物的,大意是:月光明亮,星星稀疏,乌鸦向南飞去,绕树转了三周,没有找到可以棲息的树枝。后四句诗表达了再操希望得到贤才的心情:山是不嫌高的,水是不嫌深的。同样地,明主访求贤才也应当是越多越好。不久以后,他一定会象古代大政治家周公那样,把全国的贤才聚集到自己的周围,使他们为自己服务,帮助自己实现安定天下的政治思想。曹操朗读完这首诗,文武官员都连声称赞。只有一个叫刘馥的文臣对曹操说,这首诗有几句不够吉利,预示着我们南征不会成功。曹操听罢大怒,乘着酒气,一矛把刘馥刺死了。这个故事是文艺创作,不是真有其事。但是,当时曹操对战争实际存在的困难没有正视,盲目乐观和骄傲自满的情绪,确实已经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小说中的描写,倒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情况。

黄盖献计,火烧战船

周瑜的部将黄盖,字公覆,是孙氏政权的三朝元老,很有军事经验。这次,他也跟随周瑜参加了抗曹的战争,来到赤壁。他看到长江里的曹军战船,船头连着船尾,锁在一起,就向周瑜献计说:“现在曹军船只连在一起,我们可以用火攻战术来击破它。”周瑜认为黄盖的计策很好,决定照计实行。

不过,当时正在寒冬季节,经常刮西北风。在江上放火,容易烧着联军自己的船只。黄盖的火攻计划实行起来是有困难的。经过周瑜、诸葛亮等人的研究,估计在冬至前后可能有东南风出现。于是,联军方面,积极进行了火攻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黄盖为了骗取曹操的信任,使他放松戒备,特意写了一封降书,派人送到曹操帐下。信中的大意是:“我黄盖受孙氏政权的厚恩,官位升到将帅。这种待遇可说是不薄了。然而从天下大势来看,江东如果要用六郡的兵力,来抗拒您的百万大军,力量实在差远了,这是天下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的。因此,江东的文臣武将同我的意见一样,都不愿意同您的大军交战。只有周瑜和鲁肃两人,心胸狭窄,见识短浅,硬要作无谓的抵抗。我不忍江东地方被他两人断送,所以情愿向您归顺。周瑜统领的军队有限,是不难打败的。等到双方交锋的时候,我愿意利用自己担任先锋的有利条件,寻找机会,为您效劳。”曹操看了这封信,起初还有些怀疑。但是,他想到自己在政治上、军事上的“绝对优势”,足以使江东文武百官丧失斗志。因此,他认为孙氏政权内部发生分化,也是有可能的。他召见送信的人,对他说:“黄盖如果真心归降,我一定身体感觉用他。”曹操的骄傲轻敌思想一直在滋长着。对于黄盖的归降,他实际上已经是信而不疑了。

公元208年十一月的一个夜晚,黄盖带领十只冲锋战船,向曹操的水寨急速驶去。船上装满了浇了油的枯柴干草,还有大批硫磺、烟硝等引火的东西,外边围着布幔。另外,还有一些轻快的小船,系在船梢。冲锋船行驶到江心,黄盖命令各船都张起帆来。船前进得更加快了。黄盖手中高举火炬,命令官兵齐声喊道:“黄盖来降!”曹营中的官兵,听说黄盖来投降了,都走出营门,伸着脖子观望。说话之间,黄盖的船只已经驶近曹操的水寨了,只离开二里多路。于是,黄盖拔刀大喊:“放火!”号令一下,十只战船就一齐放起火来。当时正刮着猛烈的东南风,十艘战船像十条火龙,直向曹操的水寨冲去。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只见烟火冲天,江面上一片通红。曹操的水寨立刻陷入火海当中。曹操的水军在战船上你挤我撞,争着逃命。“连环船”一时间又分散不开,士兵被烧死、淹死的真是数也数不清。火势越来越猛,一会工夫,曹军岸上的营寨也被延烧着了。周瑜在南岸望见北岸火起,知道黄盖已经得手,立刻指挥快速战船,擂动战鼓,全力猛冲上去。这一仗,把曹军杀得人仰马翻。曹操的大部人马和所有战船,顷刻间都灰飞烟灭了。

在烟火弥漫里,曹操带领着残兵败将,向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小遣撤退。不料,又遇上狂风暴雨,道路泥泞,简直没法通过。曹操命令所有老弱残兵,找来树枝杂草,铺在烂泥路上,骑兵才勉强地走过去。那些老弱残兵被人马碰倒,受到践踏,又死伤不少。刘备、周瑜的军队水陆并进,把曹操一直赶到江陵县境。打了这一仗以后,曹操元气大伤,兵员损失了一大半。他只好留下一部分军队防守江陵和襄阳,自己率领残部退到谯郡(郡治在今安徽亳县)去了。



名留青史


邓艾的得意之作:偷渡阴平,奇袭灭蜀。

邓艾似乎是蜀汉的克星。公元255年,邓艾被封安西将军,假节钺,并兼任护东羌校尉。而后将近十年间,邓艾先后与蜀汉大军交锋数次,鲜有败绩。

公元256年,邓艾料敌机先,抢占有利地形,先相持,后反击,大败姜维。

257年,姜维出兵洛谷。邓艾与司马望坚守不出,数月后,姜维无功而返。

262年,姜维率军攻魏,进占洮阳。邓艾以逸待劳,犀利反击,姜维再次败走。

……

263年,魏军兵分三路(邓艾、诸葛绪、钟会),开始灭蜀之战。

诸葛绪作战失误,蜀汉兵合一处,姜维据守剑阁。钟会大军久攻不下,粮草不继,便有了退兵之意。邓艾上书,愿率领本部走小路奇袭成都,改变不利的战局。

十月,邓艾率军从阴平进军。不畏道路艰险,三军用命,披荆斩棘。首先穿越七百多里无人区,然后攀山越岭。本来就是无人走过的道路,只能逢山凿路修栈道,遇水重建桥梁。崇山峻岭间,随时都可能遭遇危险。在无法修路的山谷,邓艾身先士卒,用毡布裹在身上,毅然滚下山坡。见主将拼命,将士们无不士气大振,紧随其后。

进入蜀境,邓艾先突袭江油城,守将马邈不战而降。蜀汉卫将军诸葛瞻领兵在绵竹摆好战阵,蓄势以待。邓艾命令军队进攻,第一阵便失败而归。邓艾大怒,军队再次发起进攻。这一次全军拼死作战,打败了蜀汉大军,并斩杀了诸葛瞻。

而后一路势如破竹,邓艾领军抵达蜀汉都城成都。蜀汉后主刘禅迫于内外压力,出城投降。

邓艾,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他有着远超他人的战略眼光和军事素养,在战争中往往能占据主动,随机应变。偷渡阴平,迂回穿插,长途奔袭,直捣成都,最终成功灭掉蜀国,此战成为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







史文书苑


新四军与伪军的官陡门之战,粟裕用了三天时间,克服天气、地理等不利因素,穿过日军数道封锁线,辗转奔袭一百多里,最终仅用八分钟结束战斗,在几乎没有损伤的情况下,大获全胜,书写了新四军抗日战场上一个经典战例。

1939年初,挺进敌后的江南新四军处于日伪军和蒋军的夹击之中,周围环境错综复杂,形势也愈加严峻,地处小丹阳地区的新四军第二支队,被日军在周边拉起的封锁线压迫围困,处境艰难,副司令员粟裕为了争取主动局面,打击为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决定对敌实施反击,并把目光盯在了官陡门。



官陡门据点位于芜湖近郊,是整个封锁线的中心,驻有三百余名伪军,防守力量相对较差,粟裕量力而行,决定先攻弱敌,以确保胜利。

但官陡门距离根据地一百多里路程,路上地理条件复杂,河流沟壑交错,还要穿过数道敌人的封锁线,并且据点周围几里内有好几处其他日伪据点,极易在短时间内获得增援,所以长途奔袭官陡门计划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但粟裕认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看似地处中心、固若金汤的官陡门据点,实则疏于防范,不堪一击,只要计划周密,行动果断,必能克敌致胜。



在经过反复的筹划和精心的准备,1月18日上午,粟裕率二支队三团冒着寒风冷雨轻装出发,向北行军50余里后,部队隐蔽宿营,按兵不动。

直到19日下午,粟裕才组织部队上船,转向西行,在敌人眼皮底下渡过丹阳湖,中途又换乘几艘不易让人发觉的装肥料的货船,抵达预定地点后,再次宿营待命。

至20日傍晚时分,粟裕才带领部队冒着凛冽的寒风继续向西突进,或水或陆穿插疾行,至21日子夜时分,距官陡门20余里时,又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粟裕也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如果走水路,敌人可能己封锁了渡船,不能保证会及时渡河,如果走陆路,则会多绕十余里路,此时部队已行军近9小时,十分疲劳,可一旦不能在天亮前赶到官陡门发起攻击并结束战斗,将会前功尽弃,甚至还得不偿失陷入敌人重围。

容不得过多考虑,粟裕当机立断,走陆路,他命令部队克服一切困难,跑步前进,为了节省时间,官兵们饿着肚子在寒冷的黑暗中急行军,并神不知鬼不觉的通过了沿途的敌据点,至凌晨4时许,终于抵达官陡门,粟裕这才松了一口气。



按照预定方案,兵分两路,粟裕率一部从西面进攻,而另一部则从东面突进,两面夹击。

隐蔽行进至据点不足30米时,在碰响最后一道铁丝网的留铃后,粟裕果断命令部队发起攻击,顷刻间,东西两路枪声、手榴弹声和“缴枪不杀”的喊声,响成一片。

还在睡梦中的敌人,顿时乱作一团,他们打死也不相信,怎么可能会有新四军如神兵天降般的说到就到,稀里糊涂中或送命或做了俘虏,转眼之间,新四军已占领了伪军司令部,极少数伪军趁着黑夜四处逃窜了。



整个战斗过程只用了短短的8分钟,连同打扫战场,20分钟全部结束,当周围的敌人闻讯后,虽然都快速的抵达官陡门增援,但此时粟裕早已率部押着俘虏、带着战利品不见了踪影。

新四军以一名卫生员和一名司号员负轻伤的代价,歼灭伪军200余人,俘虏57人,并缴获了大批枪弹物资,只可惜伪军司令因外出未归侥幸漏网了。

此战过后,官陡门一带立刻传出了《四老板是天神》的民谣:“四老板是天神,一飞飞到官徒门,这边唱着凯歌去,那边急煞了小日本。”

官陡门之战,虽然规模不大,粟裕也只是小试牛刀,但谋划之卓、计算之棈、出兵之奇、战斗时间之短,都堪称是突击战的经典战例,也是粟裕军事生涯中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微点


东晋咸康二年(336年),前燕文明帝慕容皝克服了艰难的地理环境,跨海奇袭辽东公慕容仁,出奇制胜,此战可谓经典战例。请看小牛如下分析。

一、兄弟战端起

东晋咸和八年(333年),前燕帝业奠基者慕容廆去世,其第三子也是世子的慕容皝继位,随即拉开了兄弟相争、骨肉相残的大幕。慕容廆没有看走眼,36岁的慕容皝绝对是一个干练的君王。他胸怀大志,目光长远,刚毅沉着,百折不挠,可以带来慕容鲜卑入主中原并建立辉煌的。然而,慕容皝又是一个嫉妒心盛不能容人且心狠手辣之人,谁做了他的对手,谁就倒霉了。偏偏慕容家族的兄弟里有许多能人,都有挑战慕容皝的实力,这让慕容皝惶惶不可终日,唯恐祸起萧墙。他的那些兄弟更是预感大难临头,不肯坐以待毙,一个个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盘算着自己的前程。慕容皝的庶长兄慕容翰行动最早,因为父亲慕容廆生前最赏识自己,前燕的文臣武将也都佩服自己的足智多谋、能征善战,招致了慕容皝的忌恨。他想,惹不起还躲不起?我还是躲得远远的好。情急之下,他慌不择路,投奔了段部鲜卑。

慕容皝的两个亲弟弟慕容仁和慕容昭可没有慕容翰那么好欺负,他们可不是省油的灯:你忌恨我们?我们还想收拾你呢。慕容仁身为征虏将军,颇有勇略,能征善战,屡立战功;慕容昭也是足智多谋,长于算计。慕容皝就怕出现一个“仁昭组合”,可这俩弟弟还真的勾结起来谋算自己了。老爷子去世时,慕容仁从辽东湾东岸的平郭来奔丧,一听大哥慕容翰的事儿,也紧张起来,于是与弟弟慕容昭商量自保策略。

慕容仁说:“咱俩一向骄横跋扈,对老三慕容皝多有无礼之举,而他又是一个记仇的人,无罪的人他都不放过,更何况我们这些冒犯过他的人了。”慕容昭分析更透彻:“咱们与老三都是先君的嫡子,国家都有我们的份儿,咱们不能学着大哥慕容翰逃到别人地儿上苟且偷生。你在辽东发动大军,我在京城做内应,咱们协力除掉他慕容皝。”这哥俩一拍即合,商定好闰月起事。可是,没有不透风的墙,仁昭组合的密谋被人告发了,慕容昭被老三赐死了。慕容仁的大军本来已朝京城开拔,到了黄水。一听密谋败露,慕容仁迅速还兵平郭,据城固守。慕容皝派高诩等人率5000余兵攻打慕容仁,不想各路兵马都被打败,还丢掉了辽东城和整个辽东地域。段部和各部鲜卑都与慕容仁遥相呼应,形成了东西两方对慕容皝的夹击之势,前燕一下子陷入危境之中。


二、高诩献妙计

东晋咸康二年(336年)正月,慕容仁在辽东厉兵秣马的消息,让慕容皝惶恐不安。为除掉心头之患,他决定东征讨伐慕容仁。他琢磨着,早点下手吧,以免夜长梦多。可是,谈何容易!一讨论起远方的慕容仁,前燕的多数官员都有些鞭长莫及、无能为力的感觉,心里打怵。因为慕容仁占据着平郭城,掌控着辽东广阔的土地,经营此地已达十余年,兵精粮足,士气颇高,加上是以逸待劳,实在是块难啃的骨头。更要紧的是,进军路线环绕辽东湾,迂远曲折,在大凌河口、兴隆河口和辽河口等地段又有大量的沼泽滩涂,人马辎重难以通行。常言道,兵贵神速,可是,沿着陆路攻击前行,踪迹和路线早早暴露给慕容仁,不可能达成出奇制胜的效果。劳师远征,徒劳无功,搞不好还要铩羽而归,甚至全军覆没的。

此刻,在慕容皝的期待中,有一个人的话语引领众人跳出惯性思维。这个人手指一挥,把目光投向了冰封千里的渤海辽东湾,众人有些不解。这是司马高诩在向慕容皝献计:天赐良机,老天要亡慕容仁!自从他反叛以来,渤海已是连续三年封冻,冰面冻得结结实实的。这是慕容仁想都没有想过的,他一门心思都用再在陆路上严密布防呢。我们就踏着海冰行军,从背后袭击慕容仁。慕容皝一听,果然是妙计。众人可害怕了,都说这是一件危险的事儿,还是陆路保险。慕容皝大怒:我意坚决,敢非议者斩!

其实,他们君臣定计渡海作战是有依据的,也是有保险系数的。多数情况下,渤海浮冰呈现针状或薄片状,质性是松脆的,难以承受行人在上面的重量。不过,咸康二年时,渤海连续封冻后,辽东湾北部海域盐度明显下降,新形成的冰体不仅厚度加大,而且变得坚硬,承受能力也增强许多。据计算,这样的冰层只要达到7厘米厚度,就完全可以禁受行人通过,而这一年的辽东湾北部出奇地寒冷,冰层厚度很可能已超过10厘米。慕容皝决定,率领精锐的轻装步兵骑兵,从大凌河口的昌黎东上冰,斜着走出一条直线,直抵辽东湾东岸。

三、奇袭平郭城

这条行军路线大约有300里,相当于现在的120公里,比陆路的攻击路线少了30——40%。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条隐蔽的路线,是慕容仁等不曾想到过的,更不可能设防的。慕容皝的队伍以每日40公里的速度行军,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在辽河口附近的历林口登陆。奇寒的天气里,海畔空荡荡,并无一人。前燕军队扔下辎重,轻装前行,打了慕容仁一个冷不防。距离平郭还有7里的时候,慕容仁的斥候才发现前燕大军,可是为时晚矣。慕容仁虽是仓促应战,却也没把来者放在心上。刚看到敌人,他还以为是慕容皝派出前来侦察骚扰的小股部队,于是向部下夸海口:今天不会让对手跑回去一匹战马。可是,做弟弟的到底是低估了慕容皝。后者以优势兵力大兵压境,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同时又玩起了围而不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法。慕容皝愣是劝降了慕容仁的几个将领,搞得慕容仁军心浮动,无人恋战。趁此机会,慕容皝指挥大军掩杀过去,犹如秋风扫落叶,迅速歼灭了慕容仁的有生力量。慕容仁见大势已去,兵败如山倒,于是慌不择路地逃跑去了。慕容皝不给他任何喘息的机会,追击并俘获了慕容仁,随即将他赐死。至此,慕容皝完成了一项经典战事,取得了跨海奇袭战的完美战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