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劉備東征伐吳慘敗,僅僅是想為關羽報仇嗎?諸葛亮為何不阻止?

劉備東征伐吳慘敗,僅僅是想為關羽報仇嗎?諸葛亮為何不阻止?


公元221年七月到公元222年八月,吳國和蜀國之間爆發了一場最為激烈、損失最為慘重的戰爭,這便是夷陵之戰。

在陳壽的三國志和小說裡面,都認為劉備之所以出兵孫吳的原因是要為義弟關羽報仇。可是已經年過六旬的劉備真的會如此一意孤行去斷送大好江山嗎?


劉備東征伐吳慘敗,僅僅是想為關羽報仇嗎?諸葛亮為何不阻止?


況且夷陵之戰是關羽去世一年以後,內心的感傷恐怕早就沒有了,顯然答案是否定的,當我們揭開歷史的面紗,就會看見裡面的利益鏈鎖。

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諸葛亮就為求賢若渴的劉備制定了奪取天下的藍圖。這是諸葛亮根據當時的勢力強弱為劉備量身定製的,裡面有一步關鍵性的行動便是,“跨有荊、益”。在諸葛亮看來,益州的劉璋目光短淺,可以奪得益州當作建立功勳的大本營。


劉備東征伐吳慘敗,僅僅是想為關羽報仇嗎?諸葛亮為何不阻止?


而荊州戰略重要,是奪得天下的關鍵性一步,諸葛亮明確的說出了荊州對於奪得天下的關鍵作用,所以劉備把鎮守荊州的重要任務交給了關羽。諸葛亮提出的戰略被後人稱為“隆中對”。

但是比隆中對早七年的是吳下對,同樣是求賢愛才的孫權和魯肅徹夜長談,孫權提出自己的霸業理想。

魯肅跟他提出的戰略宏圖便是,佔據荊州,再西征佔據益州,進而統一江南稱帝,最後奪取天下。顯然諸葛亮和魯肅的想法都是差不多的,荊州的戰略地位對於三國來說,無疑是成功的關鍵。


劉備東征伐吳慘敗,僅僅是想為關羽報仇嗎?諸葛亮為何不阻止?


建安十三年,劉表因為生病去世,魯肅建議孫權佔據荊州,吳國也就實現了吳下對的第一步目標。但是後來曹操南征,兩國不得不聯手對抗。

魯肅建議減輕長江下游的防守任務,將荊州的一部分先“借”給蜀國,這對於蜀國來說,正中下懷。建安十九年,劉備實現了隆中對的第一步,奪取了益州,孫權派了和諸葛亮同父異母的兄弟諸葛瑾來討還荊州,遭到拒絕。

吳國和蜀國的矛盾就此激化,所以夷陵之戰、關羽敗走麥城都是隆中對和吳下對矛盾的結果。建安二十年,孫權派呂蒙率軍奪取荊州,另一面,曹操又南征漢中張魯。


劉備東征伐吳慘敗,僅僅是想為關羽報仇嗎?諸葛亮為何不阻止?


無奈的劉備只好和孫權議和,以湘江為界,劃而治之。建安二十四年,在謀士法正的謀算下,劉備用計大敗曹操,奪取了漢中。

一面他又讓關羽發動了樊城戰役,關羽水淹七軍,大困曹仁,這一戰是震驚華夏的。曹操和孫權都感受到了來自蜀國的威脅,於是兩方私下互通了氣,曹操表面上南征關羽,這時的孫權又派兵去襲取了荊州。

頭尾不能相顧的關羽損兵折將,後勤也沒能得到保障,落得一個父子被殺的慘烈結局。這主要是由於孫權的背信棄義,五年的盟約被他違背,五年之前,吳蜀和約,是劃江而分之的。


劉備東征伐吳慘敗,僅僅是想為關羽報仇嗎?諸葛亮為何不阻止?


蜀國這五年是放鬆了對吳國的戒備,在這節骨眼上,孫權違背盟約不僅讓劉備失去了他的左臂關羽,還失去了成就他霸業的一個戰略要地荊州。

如此看來,劉備之所以要發動夷陵之戰的原因也很清晰明瞭了。為了奪回荊州,劉備休養生息,在一年以後,劉備率十二萬大軍,這都是善於山地作戰的精銳之師。

而孫權一面希望求和,一面派陸遜迎擊。有人很疑問諸葛亮為何不阻止劉備東征,在我看來,有以下幾點原因。


劉備東征伐吳慘敗,僅僅是想為關羽報仇嗎?諸葛亮為何不阻止?


諸葛亮的性格如此,他不像法正一樣敢說,他性格內斂。再加上吳國重臣諸葛瑾是他的兄弟,這可能會引起劉備的懷疑。

再者,孫權違背盟約的行為讓諸葛亮是十分生氣的,這可以從他後來的《出師表》得到答案。俗話說,“士為知己者死”,諸葛亮要感謝劉備的知遇之恩,否則就不會有如此地位和成就,所以反對劉備東征無疑是潑冷水的行為。


劉備東征伐吳慘敗,僅僅是想為關羽報仇嗎?諸葛亮為何不阻止?


諸葛亮也是一個很自信的人,從他後來北伐便能感受到他對蜀國的和自身實力的自信。所以他相信劉備能夠勝出吳國,若不是劉備之後犯了兵家大忌,也行歷史也會改寫。


劉備東征伐吳慘敗,僅僅是想為關羽報仇嗎?諸葛亮為何不阻止?


夷陵之戰的失敗,對蜀國政權的打擊是很大的。魏國和吳國的實力得到強大,蜀國成了三國裡面最為弱小的。

這也讓諸葛亮的隆中對破滅,蜀國再也沒有實力奪取荊州,之後諸葛亮也只能通過曲折的羊腸小道北擊魏國,這一戰斷送了蜀漢爭霸天下的雄心壯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