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小时候的年是什么样子?

一笔一画一青年


小时候家里穷,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有新衣服穿,有荤菜可以吃,还可以去亲戚家拜年,还有几块钱的压岁钱。父母亲在过年的时候还不打骂你,真是早也盼晚也盼,一听见爆竹的声音,那个心情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事情。。。


君临天下kd2018


我是南方人,小时候一年最期待的有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过年;第二件事就是下雪,觉得只有下雪的年,才有过年的味道

这里先给大家分享一下小时候过年我们老家会准备的几样食材吧

一、临近过年之前,妈妈都会用自己家种的豆子磨豆腐,做白豆腐,做豆腐乳,在豆腐成型之前,给我们小孩子喝豆浆

二、2000年之前,我们村里有家里养猪的,过年之前挑一个日子,天蒙蒙亮的时候就烧水宰猪,妈妈也会从他们手里买几十斤猪肉回来,撒上盐,放在火头上做成熏肉,这样的肉,可以放上一整年也没有问题,那味道简直了!


三、老家还会用糯米做糍粑,如果谁家做糍粑,亲戚邻居都会过来帮忙,男人们就负责出力把熟糯米捣成面团,女人们都负责把面团做成糍粑的样子;如果谁家做需要做喜事,就会拿出一些,在糍粑的正中心点一点红墨水




到了年30的晚上,爸爸妈妈会给压岁钱,虽然不多,不过也很开心,因为一到开学就可以买辣条吃了;大年初一这一天,妈妈会很早叫我们起床,去给叔叔伯伯拜年,而在一天自己会特意穿上口袋很多的衣服,每去一家拜年,大人们除了给压岁钱,还会给我们糖吃,临走的时候还会给我们的口袋里装很多的糖,希望我们学习棒棒,身体健康;拜完年,闲下来的时候就跟同龄小伙伴一起数兜里装了多少糖!

过年热闹的气氛越来越淡,之前每年必下的雪,也变成了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奢望,而我们也从那个大年初一会穿很多有兜的衣服去讨糖吃的少年,变成了出门在外上班,回去会给父母长辈买礼物的成年人,去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年到头一家人回家团聚的那刻心!

每个地方的风俗都不同,欢迎大家在下面分享————过年那些有意思的事


气死周瑜


父母都是农民,孩子又多,我那大姐比我大二十多岁,邻近过年了,我大姐对姐父说:“我们早一点去我父母家拜年,那里大大小小弟弟妹妹,菜厨里的鸡了,鸭了,肉了,他们看得见吃不着,一个个都想吃,我们早点去拜年,拜完以后他们就可以吃了”。

父亲过年的时候,在家准备柴火,我们最爱吃的是麻糍,方方正正的麻糍在火红的锅里烤成黄色,看到麻糍在锅里渐渐变大,起泡泡,那糯米香,一阵阵泛着热气,母亲把麻糍上撒上红糖,吩咐我们不要烫着,用手pai开,里面冒出一股热气,甜甜的,糯糯的,香香的,这是小时候的最爱吃的。

过年了,一大桌人,我同外甥,侄儿,年纪相仿,外甥,侄儿抢了位置,那时,我父亲就会叫外甥站起来,位置让给我坐,嘴里说:给舅舅坐,你起来,我听到暗暗窃喜,我的辈份比他们都大。

一般开饭的时候,我母亲不上桌,在厨房里张罗,忙上忙下。

一大家人在过年的时候才吃荤菜,虽然猪栏里养着大肥猪,看到猪却难得吃上猪肉,那年代真苦,冬天还穿单裤,过年了会添一些新衣服,别说多高兴。

这就是我们小时候的过年,说起来寒酸,但其乐融融,欢天喜地。


淡竹841


我小时候过年那是两个字 热闹,就从年三十开始从早到晚村里鞭炮声响个不停,早上出去和几个玩伴放鞭炮,玩到中午肚子饿了回家吃饭,天气正热的时候妈妈把我的头洗的干干净净,怕出去又弄脏不让我出去玩了,只好在家待着,我爸爸开始准备煮肉,妈妈包饺子蒸包子,全部准备好了也到下午五六点了,爸妈让我去爷爷奶奶家叫家人,来过年三十,我那是一个高兴,终于要过年了,把家人全都叫齐开始吃饺子包子了,大人小孩一大堆,热闹了,有说有笑,一直到晚上十二点多,才休息。

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了,高兴的睡不着觉,怎么办?又开始想,明天穿新衣服的事,明天去哪玩好,想着想着睡着了,第二天,妈妈取出我的新衣服,穿的整整齐齐,吃过早饭就到爷爷奶奶家拜年了,全家人穿的新新的,到爷爷奶奶家,又和玩伴们翻天,房子里坐满了大人,我们就到外面玩,过会爷爷就叫我们小孩们过去领压岁钱,然后所有的小孩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爷爷奶奶就给大家发压岁钱,虽然不是很多,但大家都很开心,爷爷奶奶家拜完年就到叔叔阿姨家拜年了,从大到小每个家人家拜年,一天下来也领了不少压岁钱,吃的肚子感觉鼓鼓的,到晚上开始到其他家人家热闹去了,吃菜吃肉,喝饮料,跳跳舞热闹极了。

从年三十一直到初八,我们有八九家子家人,一家一晚上,天天晚上热闹,这是一年中最难忘的时刻。


6月拍影


我的小时候,那是80年代,过年最大的兴趣就是穿新衣,放鞭炮,吃大肉。

一、穿新衣。

自然不用说,毕竟那个年代平常是穿不上崭新的衣服的。只有过年,可以买一件新衣服,所以一到腊月,就盼望这新衣服的到来了。妈妈带着,集市上逛,先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家一家看,然后就是谈价钱了。毕竟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有钱,一件衣服要讲价钱很久的。最后妈妈忍心买下,然后回到家里,再试试,就要放到衣柜了。因为还没有过年,不能穿的,怕穿脏了。只有等到当年初一,才可以正式的穿上,那叫一个幸福。

二、放鞭炮。

一过腊月,一放寒假,噼里啪啦,每天就要开始放鞭炮了。先是买一大盘鞭炮,然后扯开,拿出一些 一个一个的放,剩余的还要留着,大年初一下饺子放。想想小时候的乐趣,真的好多好多,随便一个东西都可以高兴半天。哪像现在,大城市都要禁止放鞭炮了,现在的小孩也自然少了很多兴趣,也遗忘了很多中华的传统文化。

三、吃大鱼大肉。

毕竟小时候的生活条件不好,平时也就是家常便饭,很小像现在每天都可以吃大鱼大肉。小时候,也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大肉。记得小时候,偶尔吃饭会咬到嘴唇,大人就会说,是不是想吃肉了,那就是馋的。哈哈


小鱼在越南


我小的时候过年,有几件事情是永不忘怀的!

1,穿新衣。天天盼望新年到来,从放寒假开始就期待,望眼欲穿,到了腊月,父母就带着我们姐弟三个,走路五十分钟到达县城,购买新衣。新衣买来恨不得马上穿上,但是母亲还要检查纽扣是否掉落、袖子和裤脚长短等。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到也是幸福的。

2,杀年猪。一年到头,杀年猪最开心了,几个青壮年抓住一头肥猪,十多分钟后杀死,开膛破肚的时候,里面的槽血是最引诱人的了,大人们抓起来就往嘴里塞,看着流口水,也跟大人要一点,吃完满嘴的鲜血。

3,守红包。小时候除夕夜看着满桌子的菜,狼吞虎咽下去两碗饭,就到隔壁家询问发红包没有?有人已经拿到自己没有就难过,直到父亲将几张从银行兑换的新票子递过来,才满心欢喜地出去炫耀了。

4,走亲戚。从大年初一开始,就就行走亲戚了,什么七大姑八大姨的,至少七八家。那时物资匮乏,就是背着面条、面粉、大米就出门。妈妈家里的亲戚在三千米左右海拔的高山上,走路大约三个小时到达。一路上山峰雄奇俊秀,冰凌映衬整个苍茫大地。去了外婆家都是玩雪,忘记了忧愁和烦恼,山谷里回荡的是银铃般爽朗的笑声!

其他令人难忘的事情太多了,这几件记忆比较深刻!


张长国聊旅游


首先是热闹。小时候过年印象最深的就是热闹。我小时候,恰好是农村初中毕业生外出打工开始流行的时候。每到过年,这些打工子弟就回家来,穿着最流行的西装,兜里装着钱,三五成群,聚在小镇上,抽着好烟,买很多的当时最烈的鞭炮,开始做各种各样的恶作剧。他们最喜欢把鞭炮往人群堆里扔,尤其是女人多的地方。鞭炮爆炸的声音伴着女人的尖叫声,最容易激发青春的荷尔蒙。然后是叫好声,哄笑声。当然,也常常听说谁和谁又打架了。我是孩子,喜欢看这样的热闹,自然也是羡慕最流行的西装和兜里的钱,鞭炮声、尖叫声、叫好声、哄笑声也很吸引我。现在看来,那是顶顶无聊的事儿了,不过在90年代,那时过年这是最难忘的了。

其次是看电影。八九十年代的农村,电视是很稀罕的玩意儿,过年看春晚已经是快2000年的事儿了。小时候过年,吃过年夜饭,有几次去镇里的电影院里看电影。电影已经忘记了,但是夜里的下大雪,大人带着小孩子在满是泥泞的雪地里回家的画面特别难忘的。2000年以后,家里开始有电视了,于是一家人围着电视看春晚成为固定的节目。最喜欢赵本山的小品,可惜他出场时总是12:00,正好是家家户户放鞭炮和烟花的时间。于是把音量调到最大,也听不清台词。等鞭炮声停了,小品也结束了。只好看第二天的重播了。

小时候过年,还有一点印象最深,那就是过年很有仪式感。吃并不见得很丰盛,但是该有的如鸡、鸭、鱼、肉等。年糕一定是要有的,而且是炒成甜的,大家都要吃。吃完以后,碗进而一定要剩下点饭和肉,寓意来年有余。吃过年夜饭,开始炒花生、瓜子,然后大家可以把这些干果塞满口袋去串门了。穿也是讲究的,家里经济再紧张,新衣服是不可缺少的。记得我小时候,有一年的新衣服是一件花棉袄,男孩子穿上花棉袄,虽然有点别扭,但还是很快乐。尤其是新衣服不能早上穿,必须吃过年夜饭,再洗了脸,才能穿。我小时候,很少有守夜的,12点一过,鞭炮一放,就开始睡觉。曾经尝试过,换来的是第二天的迷糊。其实大年初一才是最热闹的。出行也特别有意思。到了大年初三,必定要去外婆家拜年。然而,坐车是个大难题。父亲是位拖拉机驾驶员。他就把拖拉机改装成一个有车盖的车子。这时,他就成了大家英雄。凡是同路的邻居,必定早早地来预定位置,放上一条小板凳。到了约好的日子,大家就兴到采烈地上路了。外甥到外婆家玩,那是最受宠的。舅舅老是说,今天你们外甥王,你们最大。于是,好吃的都摆上来了。自然也要玩,大家结伴一起放鞭炮:炸牛粪、炸鱼、炸泥巴……鞭炮实现了孩子们的英雄梦。走的时候,还有压岁钱拿,大人包的也不过是一毛二毛。但那时口袋里有了三五毛钱,我们就恍如成了富翁,走路也飘起来。

拜年结束时,已经到了大年七八光景了。这时,打工的青年也开始陆续离家了,大人也渐渐忙起来。记得小时候开学的日期太约是正月十二三的样子。于是,春节味道就开始淡了。至于元宵,小时候并没有过元宵的印象,许是忘了。

这就是我小时候的年。


飞哥的小故事


我是农村孩子,小时候过年印象深刻,不过当时由于条件限制,没有照相机,因此也未能留下影像资料。现在我每次过年都在寻找小时候的味道,并且用相机记录了那一瞬间。我经常担心等我老了,这种对过年的眷恋得不得继承,因此我会刻意的带着我儿子,与我一起体验我小时候的经历,幸运的是我儿子对此很喜欢。

1、小时候喜欢看放二踢脚,还有点害怕,如今我家儿子跟我小时候一样,喜欢看,也有点害怕。放二踢脚的任务只能交给我了。

2、还有就是除夕夜看村里的烟火,自己家放的由于距离太近,看的不够完整,而看别人家放的烟火能够饱览烟火升空到绽放的全过程。除夕夜,我带着儿子穿上厚厚的大衣,站在院子里,儿子喊:“爸爸你看那边,蓝色的火球好漂亮!”

3、大年初一登高求好运,其实就是登上老家的东山或者西山,看一看沉浸在节日中的山村,听一听喜鹊叫,筹划一下新的一年的打算。


世外惊雷


小时候的过年仿佛“时空穿越”一般,神奇的经历了“十里洋场”的上海&“六朝古都”的南京以及“京东商城”刘强东的家乡宿迁的三地“过年”,而所有发生的这一切都是历历在目,没齿难忘。

儿时父母从上海工作调动到南京,风帆每年过年前首先盼望的是“坐火车”(那个心情和现在孩童去迪士尼差不多)。
南京和上海之间每天有8趟火车往返,加上北京和上海之间每天6趟火车往返共有14趟列车。南京至上海这个路段,当时最快的是91次宁沪快客列车,上午7点03分发车,下午13点07分到达上海,沿途停靠12站,历时6小时04分。而最慢的303次宁沪普客列车,下午14点45分发车,要到晚上23点45分才能到达上海,沿途停靠33站,历时整整9个小时。

南京到上海91/92次列车是每年回沪过年的必乘列车,当时票价6.50元,列车上面有小人书可以借用,其中一个细节记忆犹新,是一个不认识的清华大学的哥哥一直为我不停的去借小人书。(那时候人与人的关系是淳朴与亲密无间的,没有严重的“环境污染”没有有毒有害的“黑心食品”,化肥、农药在农民那里是“奢侈品”,养鸡是没有激素和抗生素的。)

那个年代物质非常匮乏,过年和平时几乎没有什么两样,所有东西是凭票供应的。



回到了上海,又可以吃到全国独一无二的“咸豆浆”,淡豆浆和甜豆浆是不要粮票的,而咸豆浆是另外要加“两钱”粮票,也就是0.2两/10g,你知道为什么咸豆浆要加粮票吗?

那个年代全中国人民都认为上海人“小气”,粮票是分为0.1两,岂不知上海是经历了资本主义的“熏陶”,早早进入了工业社会的“精细化管理”,所以当时上海的轻工业产品是被全国认可并作为家庭拥有一到两样为傲。(永久、凤凰牌自行车;上海、钻石、春蕾牌手表;飞人、蜜蜂牌缝纫机,购买还都要工业券)
有轨电车也是难以忘怀的,过年回上海期间会拿大人给的一分两分硬币,放在轨道上让列车开过去,然后拿这个去当裁纸刀。

拿着外婆给的零花钱,买了三分钱一包的“老鼠屎”(咸金桔),比米粒大一点的颗粒,放在嘴里允吸着那个味道。(那个美味盖过舌尖上的美食)

过年期间还有一个“节目”是站在弄堂里,“里弄工厂”(在外地俗称街道工厂)的门外,看着工厂里的叔叔阿姨们用手工在制作着赫赫有名的“大白兔奶糖”,贪婪的用鼻子闻的那个香味,那个美比现在吃的美食还要美。
童鞋们可能会感觉到非常奇怪,名牌产品怎么会在“弄堂”里生产,上海在改革开放之前只有浦西有限的地产资源,有许多全国闻名的名牌产品,大多数同一家公司生产都是分布在各个不同的街巷里,完成不同的工作最后再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组装合成。(计划经济的年代,一切都是要按票供应,风帆后来到了农村,上学用的练习本买不到,专程到了上海找到一起在弄堂里天天讲故事玩耍的“发小”,在上海第一百货公司“开后门”买了60本练习本,此乃是后话)弹指一挥间,现在中国已经进入到了“无人工厂”的时代,一次非常大的飞跃。

一声令下,抓革命促生产,“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于是乎没有了春节的三天假期,只能留在南京过春节了。
南京过节,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十样菜”




南京的炒‘什锦菜’,又叫‘十样菜’,里面有荠菜、菠菜、胡萝卜、蘑菇、木耳、香菇、黄花菜、豆腐果、面筋、腌菜、花生果、莲藕、茨菇、笋尖、山药、芹菜、黄豆芽、豆皮、香干之类。(当然,这个菜谱是现在的菜谱,那个时候比这个简单得多)

“斗鸡”、“打梭”、“滚铁环”、“打画片”、“光明捉强盗”、“老鹰斗小鸡”……,是小时候南京的孩子们的过年玩耍的标配。(风帆很少参与,只和两个发小抓紧宝贵的时间一起做航模,“航空模型”对人的智力以及对动手能力的开发是现在的一般性玩具不可同日而语!当时“航模器件”全国只有上海有卖,在南京西路有一家店在卖,不像现在连超市都有卖,孩童无人机以及各种各样的玩具,那个年代还没有北京的中关村和南京的珠江路“电子一条街”,而在上海南京东路,则已经有了一家,华东地区电子器件采购配套公司,里边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的电子元器件,是风帆流离往返的地方,风帆的“脑洞大开”无数的发明创新,现在看来可能与这个分不开。)


又是一声令下,“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到农村去,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
。那正巧是一个过年前的冬天,来到了江苏苏北农村宿迁,而那时刘强东才刚刚三岁零一个月。
恰逢生产队杀驴


,那一头驴受伤后腿瘸了,生产队正好把驴杀了,每家每户分驴肉。家家户户欢欣鼓舞,孩子们在生产队的广场上跑前跑后欢腾雀跃。(要知道这个生产队当时一个壮劳力,每天的工钱是0.08元,青黄不接的时候是全天一日两顿,吃的是山芋叶子和榆树叶和玉米混合的稀饭果腹,有时候做一块玉米饼是要供给家里的壮劳力吃。)所以当分驴肉的时候大家开心的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2006年风帆非常怀念和惦记曾经照顾过风帆全家和生活过的第二故乡,特地带着妈妈,夫人回到故地。,老队长已经半身不遂,风帆当时略表心意。


风帆印象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年味淡了,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欢喜,每天盼望着过年的到来。不过确实是,小时候的过年满满都是喜庆的气息,有年味,怪不得如此多人怀念,心生向往。

小时候临近过年,就闻到过年的气息了。

年前,每家每户进行大扫除,把所有的木质家具都搬出来擦洗,包括衣服棉被,再放到太阳下晒晒,意味着把霉气驱走。村里的各个小巷小道,都可以看见一堆村民在忙碌着,边说笑边团结把路道清理干净。年前的每天凌晨三四点,都会飚出凄惨的杀猪声,白天肉味飘香,领居间串门吃饭。


除夕那天,我们会把桂叶和香蔴放在水锅里煮,然后当天必须用这水洗澡,干干净净迎接新年。晚上一家人吃完饭后,围着木炭火炉聊天,或是村里邻舍之间相互串门聊天,做些互动的活动。其实,也算是守岁,全家人必须等到12,放完鞭炮才能睡,把所有的房间灯打开,没有灯的房间点油灯,家里的大门要开着直到天亮。

初一那天,估计是我们这些小孩子最开心的了,因为有利是收,有瓜子糖果水果吃。我们早早就起来着新鞋子,穿好新衣服,兴高采烈地串门去拜年,见到哪个大人都问新年好,恭喜发财,大人们都会掏出5毛或是一块钱,其实1块钱对于当时的我们是大款了。我们一般在压岁钱被妈妈收起来之前,偷偷去买炮仗,纸炮,丢在粪里、烂泥里、水里,期待它“嘣”的一声贱出来,玩得不亦乐乎。当天早上,家家户户的勤劳妈妈都忙着做汤圆。吃汤圆,寓意这新的一年,我们要过得圆满,甜甜蜜蜜。初一下午,就是村里的舞狮队开始行动了,进入每家每户舞狮,以舞狮助兴,祝福新的一年家家顺顺利利,而我们则习惯跟在狮子队后面欢呼,雀跃。



小时候的过年,就是这样欢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