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绚烂如花飘零的人生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绚烂如花飘零的人生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绚烂如花飘零的人生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绚烂如花飘零的人生


人世阴晴难定,我亦风华绝代。”走进李清照的一生,拼味她七十一年的侠骨与柔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相信大家对这句词都十分熟悉,这正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这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境界优美怡人。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绚烂如花飘零的人生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1、花一样的年华,花一样的梦

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正值北宋王朝最为煊赫繁华的时期。期间杰出人物灿若星辰,此时的词人们,更是几乎集北宋名家之大成,苏轼、秦观、周邦彦、晏几道、贺铸等均在世。

一位聪明灵秀的才女,更有幸成长于这样一个文风阜盛、安乐太平的世道,又怎能不迸发出惊才绝艳的辞章,为盛世添就一抹风韵?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得到父亲李格非悉心的教导,聪慧开朗且多才多艺。

夕阳西下,彩霞漫天之际,一群带着醉意的小姑娘划着小船在碧绿的荷叶间穿梭喧闹。荷花的亭亭玉立、蓬勃艳丽,也许便是李清照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最好的写照。

那时的她,有着花一样的年华,花一样的梦。

她少年即有才名,16岁前后随父母来到京都汴京。父亲的本意是为了李清照的婚事,而李清照却是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写词创作中。“理琴”、“斗草”等闺情闺事,都被她独出机杼地摄入词作中,诸如“倚楼无语理瑶琴”、“海燕未来人斗草”。

透过这些诗句,一个灵动、调皮的少女形象呼之欲出。也在那一年,她写出了一首名震朝野的词作——《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词在当时受到的赞赏可说无以复加,“文士莫不击节赞赏”。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绚烂如花飘零的人生


2、如花般秀丽,如竹般坚韧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从小就饱读诗书,文学基础扎实。之后遇见了她的丈夫赵明诚,与赵明诚两情相悦。

赵明诚作为宋代著名的金石专家,经常收集一些古董玩物。作为出身官宦之家的赵明诚,与李清照也算是门当户对,最重要的是赵明诚与李清照是自由恋爱,这在古代本来就不多见,更何况是封建礼法极其严格的大宋。

18岁那年,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缔结了一段令当代后世都倾羡不已的美满姻缘。

而她在出嫁前夕所作的一首词《点绛唇》,便被后人自然地看作是情窦初开的李清照真实的映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词化用了晚唐五代诗人韩偓《偶见》诗中的“见客人来含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许多人认为词中的“客”即是赵明诚。

李清照以“青梅”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天真纯洁、美丽多情而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妙龄少女的形象,“却把青梅嗅”更将少女有意无意掩饰自己娇羞和心事的绝妙情态展现了出来。

这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单纯快乐的一段,18岁后成为人妇的她,感受着爱情的甜蜜,也将不得不承担婚姻的苦涩。

婚姻的最初,两人琴瑟相知、诗文相和,生活过得美满而充实。每逢初一、十五,赵明诚便请假到相国寺购买碑文拓本,还不忘给李清照带回一些她喜欢吃的干鲜果品。

新婚燕尔的李清照,写下一首闺词名动天下,却把丈夫羞得满脸通红,作品无不透露出了十足的娇媚。

新婚不久后的一个夏日夜晚,李清照与赵明诚像往常一样饭后乘凉,一阵突如其来的风雨带走了一整天的暑气,李清照瞬间心情大好,于是想趁这良辰美景最舒适的时候,翻几朵云覆几场雨。害羞的她无法言说,便取来纸笔写下一首闺房词,交给了丈夫。


《丑奴儿》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丑奴儿》又叫《采桑子》,又名《罗敷艳歌》,是歌颂美艳罗敷的大曲,李清照以此为词牌,足见其用意。与其他易安词所不同的是,这首词花费了很大的篇幅用来描写李清照的娇美,别说赵明诚了,千年后的我们读了都会忍不住动心。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夏天的风雨有时就是乍来乍去,突然一阵瓢泼,尔后便又放晴。这场雨仿佛是特意来祛除夏日炎热的。这两句词作起兴之用,一来介绍故事背景,二来为李清照的下步行动做铺垫。

"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因为宋代有一种装饰有菱形花纹的铜镜,故以"菱花"代指镜子。从这两句可以看出,李清照的确是十分之兴奋开怀,先是弹奏一番乐器,接着又对着美镜画美妆。然而令人疑惑的是,这都已经是晚上了,本该是卸妆的时间,而李清照为何又花费心思涂涂抹抹呢?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这一句堪称是史上描写李清照最美最艳的句子了!绛红薄绡的透明色的睡衣朦朦胧胧,轻轻覆在身体上,使雪白细腻的肌肤若隐若现,同时令人酥醉的体香阵阵袭来。既有视觉的艳丽,又有嗅觉的引导,极尽温柔娇媚,令人心驰神往。

这两句的妩媚恰恰戳穿了李清照的"谎言",她在上一句中轻描淡写地说是"淡淡妆",然而实际画的却是惊艳十里八乡的盛世美妆。她的口是心非,她的顾此失彼,衬托出了一个可爱俏皮的形象。那么,李清照画得这么好看是为了什么?这与她为何晚上化妆的答案是相同的,那就是取悦丈夫,意一场云雨。

"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檀郎"是指西晋的美男潘安,他小字檀奴,因此后世便以"檀郎"代指情郎。李清照轻轻对丈夫说:今天晚上的竹席可真凉爽呵。言外之意:这么舒适的竹席,你不来试试?在床上铺竹席降温,是一种至今仍在使用的避暑方式,李清照说竹席,就等同于言床。那么她的用意就十分明显了,就是在邀约丈夫共寝。

这首词染着淡淡的墨香,却散发出令人害羞的迷醉,相信当赵明诚读到它之后,同样是嘴角含粉面颊带红。李清照果真是"花中第一流",开得妖冶,香得绚丽,让人不得不爱。这位千古才女在词坛所惊起的一滩鸥鹭,惊艳千年。

在这样的甜蜜里,李清照诗词中,也便多以好花、皎月自况。如《渔家傲》“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写梅花的风姿傲骨,连大自然都偏爱梅花,作为陪衬,才让月色这样皎洁清澈。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随着元祐党争,李清照一家受到牵连,她不得不与丈夫分离,忍受离别之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李清照以菊花自喻,菊花被秋风摇撼蹂躏,自己也被那相思的愁苦折磨得日渐消瘦。

大约在公元1104到1105间,李清照写了一首名为《行香子·七夕》的词作: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梧桐自古以来就是伉俪情深的象征,“梧桐相待老,鸳鸯和双死”。在这首词里,李清照借牵牛织女离多会少的神话传说,写人间的离愁别恨,抒发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最后一句,似是在写大自然的天气难以预料,又似在隐喻政治斗争的变幻莫测。

果然,1107年,曾经深受皇帝信赖的赵明诚一家,被复相后的蔡京诬陷,赵明诚的父亲去世,赵明诚也失去了家族荫封的官职,不得不屏居青州。

而这时,李清照却是不但对其不离不弃,更念念不忘这段读书生活,巴不得“终老是乡”。中国妇女深情、宽容、贤惠、忘我的品格尽皆在李清照身上体现。

青州屏居的十年,对李清照来说,是平生少有的和美岁月。在《金石录后序》里,她写道:

在这闲居的十年间,赵明诚接连做了莱州、淄州太守,两人衣食无忧。得到书画和酒器,便一起摩挲把玩,指摘上面的毛病。

每次吃完饭,两人便一起坐在归来堂上烹茶,互相猜典故的出处,猜中的便能先饮茶。清词大家纳兰容若“赌书消得泼茶香”的典故,便是出自这里。

正当李清照在淄州协助赵明诚搜集、考订金石文物时,金兵的铁蹄已兵临汴京城下。不久,京城失陷,霎时间,山河破碎,天地一片凄风苦雨。

赵明诚因奔母丧南下金陵,此时,处理青州大批珍贵收藏的重担便全部落到了李清照的肩上。而她的人生也随着国家命运一路急转而下,打击和损失接踵而来。

他们二人的幸福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靖康二年,金军攻破开封,时任建康知府的赵明诚置全城百姓于不顾,弃城逃跑。自己深爱的丈夫背叛了百姓,抛弃了自己,这使得饱读诗书的李清照备受打击。

随着局势日益动荡,李清照却是在此刻显出了过人的胆识与魄力。她当即对两人收藏多年的文物进行整理、遴选,“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 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李清照独自一人押运着这十五车器物,一路“连炉渡淮,又渡江”,且不说兵变不断,觊觎她大批文物的人更是不在少数。但最终李清照却是将这一大批稀世珍宝押抵江宁,完璧归“赵”。

只能独自一人向南逃亡的李清照,在路过乌江的时候,看看乌江滔滔江水,不禁想起来当年自刎于乌江的西楚霸王项羽,再联想自己的丈夫,李清照心灰意冷,从而有了那首千古名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有这样的胆识、气魄,她敢于写下《夏日绝句》,借着项羽当年垓下战败,不肯回到江东的事,对南宋政府表示强烈的愤慨,也便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了。


赵明诚也看到了这首诗,他内心感到无比羞愧,自此夫妻二人再也没有了从前的夫唱妇随,没过多久,赵明诚就因为抑郁症魂归九泉。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绚烂如花飘零的人生


3、乱世中的美神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只得从深挚的悲伤中勉强走出,带着沉重的书籍开始逃难。

她从建康出逃,一路追随着高宗皇帝逃亡的线路,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

世乱流离之际,她却要以柔弱的身躯,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夫妇两人收集半生的文物书籍,苦苦支撑。不过是为着赵明诚的生前所托:这些文物舍命也不能丢!

她知道以自己一人之力恐怕难以保全,便想要追上皇帝送给朝廷,但最终她没能追上,身边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都被贼人破墙盗走,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也被焚掠一空。

无论她再怎么刚强,她终究也只是一个柔弱女子,国破家亡,毕生心血也损毁殆尽。她居无定所、身心憔悴,此时诗词是她唯一的安慰与宣泄之所。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清平乐》

她写梅花,却再也不复有从前插梅、赏梅的情致,如今的她两鬓斑白,不知还能否得见那梅花盛开的绚烂。“梅花”已由前期高洁雅趣的象征物,转化为词人晚年身世飘零的隐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她写菊花,虽仍是萧条之景,却已不再单单是“人比黄花瘦”的相思愁苦,那时两人虽分居两地,但毕竟都还在人世,有重见之日;而今却是天人永隔,梦魂难寻,那种凄惨孤寂不知厚重了多少?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更加没有依靠,飘零无助,因愁苦过甚,终于病倒,便在这时,一个叫张汝州的人不仅频频献殷勤,更对病中的李清照关怀备至,一再遣媒撮合。

也许是为了从悲痛中走出,也许是需要一个依靠,李清照勉强答应了这桩婚事。

张汝舟,时为右奉承郎监诸军审计司,的确可以给李清照提供更好的生活,但万万没想到,张汝舟肯娶李清照,只是看上了李清照手里那些赵明诚留给她的古董文物。

李清照肯嫁张汝舟,并不是自己失了眼,听信了张汝舟的花言巧语,颠沛流离的李清照的确很需要一个能让她安身立命的依靠,所以即便在崇尚女子三从四德的宋代,李清照仍旧选择了改嫁,这也体现了李清照感与追求幸福,追求属于自己的婚姻生活。

只不过张汝舟的图谋很快便显示了出来,当他发现李清照没有将自己保管的文物交予自己的意图时,就开始对李清照拳打脚踢。在李清照跟兄弟的通信中,我们可以窥见张汝舟对李清照的家暴情节。

“试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 ”“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壁之将往,绝欲杀之。”

一个内心感情细腻丰富的才女,遇上一个品行肮脏恶劣的市侩,恶魔可以想象李清照内心的绝望。但此时,李清照做了一件那个时代的女子绝对不敢做的事情——离婚。

可是按照当时的规矩,休书只能男子来写,可是一旦离了婚,李清照手里前夫搜集一辈子才寻得的文物,也只能判归给丈夫。

为了脱离苦海,李清照将张汝州告上宋廷。在当时,依据宋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这自然是极大的不公,可是李清照,她是宁愿受皮肉之苦,也决不能接受精神上的奴役。

但追寻自由的意志占据了李清照的全部想法,李清照做了一个大胆地决定:揭发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也就是说,张汝舟的官位,是他通过虚报考试次数获得的,作为欺君大罪,张汝舟被发配边疆。

大宋律法中记载,丈夫被发配边疆的,则妻子可以离婚,且保留自己的财产,但是妻子揭发丈夫的罪过,要坐两年牢。

可见,李清照此举,是抱着玉石俱焚的心态,即便要承受牢狱之灾,也一定要和“渣男”分手。庆幸的是,在前夫学生綦崇礼的帮助下,李清照只在牢里待了9天就得以释放。

李清照的行为,在当时招来不少人的嘲笑,大家认为她不守妇道,违背礼法。但李清照追求自己幸福的行为,却被后世讴歌。在封建礼制的压迫下,一个女子敢做出如此举动,该是多大的勇气。

清代的沈谦在他的《填词杂说》里说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在《中国文学史》一书中,林庚提到:“北宋的词坛,虽然充满了慢词的势力,却依然以小令为主。而结束这北宋词坛的一位作家,便是李清照。中国女作家中,能够在文学史上占一席地的,这是唯一的一个人了。”

李清照的一生,传奇多彩,她的词,既有如“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的婉约清丽,又“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掊土”的万丈豪情。她有女儿的柔情,也有大侠的侠骨,她追求幸福与自由的一生,都收录在了《李清照传》里。

容肇祖评价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有天才的女子”,“她论词对于北宋诸大家,多有不满,可见她的眼光之锐敏。她的词在当日很受人崇敬,如辛弃疾有时自称‘效李易安体’。可见她的影响。”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绚烂如花飘零的人生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绚烂如花飘零的人生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绚烂如花飘零的人生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绚烂如花飘零的人生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绚烂如花飘零的人生


1、花样的年华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李清照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这一时期正是北宋王朝最为煊赫繁华的时候,如苏轼、秦观、周邦彦、晏几道等词坛大家均在世。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在父亲亦是著名文学家李格非的悉心教导下,很早就流露出了诗词创作的才华。

这首《如梦令》,便是那个花样年华里最美的产物。

夕阳西下,彩霞满天,一群小姑娘划着船儿在碧绿的荷叶间穿梭,船桨摇动间,是一阵阵的欢声笑语,惊起了一群鸥鹭。

2、雏凤清鸣,声震千里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16岁时,李清照随着父母来到京都汴京。便在那一年,她写出了一首名震朝野的词作,这便是《如梦令》,“文士莫不击节赞赏”。

“绿肥红瘦”四字用得极是精妙,以“绿”代叶,以“红”代花,形象地描写出春日的衰落,夏日繁茂的来临,历来为后人激赏。

3、少女情怀总是诗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18岁时,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这段姻缘都被看作美满。婚后两人琴瑟相谐,诗文相和。

而她在出嫁前夕所作的这首《点绛唇》,也便被后人看作是情窦初开的李清照真实的映照。李清照以”青梅“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天真纯洁、美丽多情而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妙龄少女的形象,“却把青梅嗅”更将少女有意无意掩饰自己娇羞和心事的绝妙情态展现了出来。

4、此时此夜难为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人生的聚散本是常态,有相守时的快乐,也便有别离时的凄苦与思念。随着朝廷中元祐党争愈加激烈,李清照一家也受到牵连,她与丈夫不得不短暂分离。

许是在一个重阳佳节里,日暮黄昏,词人独自东篱把酒。李清照以菊花自喻,菊花被秋风摇撼蹂躏,便有如自己被那相思的愁苦折磨得日渐消瘦。

5、死亦为鬼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公元1117年前后,金兵的铁蹄终是兵临城下。转眼间,便是山河破碎如柳絮,个人的命运也便有如浮萍,随处漂泊,难以自主。

便在这时,李清照写下了这首《夏日绝句》,借着项羽当年垓下战败,不肯回到江东的历史故事,对南宋政府表示强烈的愤慨。

在清丽柔婉的外表下,李清照所有的是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以及男儿亦少有的骨刚之气。

6、人生向晚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公元1129年,与之相伴数十载的丈夫赵明诚去世。然而还不待李清照从悲伤中走出,金兵便已南犯。此后,她便开始了艰难的逃难生涯。

世乱流离之际,她一个弱女子,只携着与丈夫半生收集的文物书籍,苦苦支撑。人生向晚,那暮色里的凄凉晚景,那满地黄花堆积,那点点滴滴细雨,那淡酒,那风急,无处不是个“愁”字。

不知是谁说过,女子的一生只是一朵花的时间。由青涩萌芽,到妍丽枝头,再到零落成泥,生命的花事里,甜蜜有之,愁苦有之,寂寞有之,苦涩有之,但最终,是千帆过尽后的淡然从之。

她青少年时过着非常优雅、富足、无忧无虑的生活,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她的父亲李格非曾任礼部员外郎,而且是大文豪苏轼的学生,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是个大学者,大文学家,著作颇丰,藏书甚多。母亲也是很有文学修养的人。

李清照得天独厚,又天资聪慧,在书香的濡养下,很快就成长为名满京师的才女。

她此时写的诗文,令当时的文人大家赞赏不已,纷纷著文予以极高评价。最为人推崇的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驟》。

写的是一夜狂风和淅淅沥沥的细雨之后,海棠绿叶渐肥,而红花渐少的情景,在诗情画意之中,形象的细致入微的表达了一个青春少女惜花伤春的心情,使得“当时士人莫不击节称赏”。

我却最喜爱她那阙《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写一个妙龄少女(其实就是作者自己),荡完秋千,似乎有点累了,慵懒地整整发麻的一双纤纤玉手,香汗细细,浸湿了罗衫,就像沾上露水的一株鲜花。

此时,忽然看到有个年轻后生走进园中,顿时慌得袜子都脱落了,金钗也掉了,含羞走去,却又不肯离开,靠着园门,回头打量着这位后生,装着在嗅青梅的样子。

此词的表现手法,可以说臻至艺术创作的绝佳境界。像是一幅工笔画,情景交融,维肖维妙;又像一部短小的动漫电影,将一个怀春少女娇羞之态,活灵活现地跃然于人们面前。

这正是这位一代才女,在妙龄时,青春靓丽,妩媚婀娜,而又怀有纯情少女的羞涩的写照。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绚烂如花飘零的人生


李清照志同道合又充满悲欢离合的婚姻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她的才华与美丽赢得了青年才俊赵明诚深情的爱慕之心。

当时身为太学士的赵明诚,久知她的才名,在一次赏花灯时与她邂逅,就再也放不下对她的爱的追求。

回去编了个字谜:“言与司和,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给父亲看。

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官居礼部侍郎,后又升至右仆射(丞相),是李清照父亲李格非的上司与同事。

然而二人政见截然不同。赵属于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称新党);而李则属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称旧党)。王安石与司马光同于1086年去世,本来新旧党争可以缓和一些了。偏偏又来个“元佑更化”,旧党重新得势。

赵便想与李修好关系,加之又素闻李清照的才名,破解儿子的字谜明明白白是“词女之夫”四字,是要娶清照为妻,便同意了赵李两家联姻。一一但是党争却种下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姻不幸的种子!

李清照与赵明诚于1101年喜结伉俪。时年清照18岁,明诚21岁。

明诚是“金石家”和收藏家,喜爱金石研究,字画收藏,也精于诗词和著书立说。所以夫妇二人,志同道合,相濡以沫,十分恩爱,绝对称得上是美满婚姻。

而且,二人非常有志气,不愿靠权大财大的父母生活,宁愿过着清贫的日子,直到明诚谋得了官职,才好了起来。

然而,灾难很快就降临在了这对无辜的青年夫妻头上,党争所带来的隐患终于显露了出来。

原来所谓“元佑更化”,是垂帘听政的高太后做的主。待宋熙宗亲政以后,便完全颠覆了祖母所做的一切,重新重用新党,被称为元佑党人的旧党纷纷又倒了霉。

这旧党人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苏轼苏辙兄弟,苏门后四学子的李格非自然也难逃厄运。就在清照婚后的第二年,即1102年,李格非被一撸到底,罢了官,回到了济南章丘老家。

这还不算,封建专制是要搞株连的,明令元佑党人亲属一律不得留在京城,1103年,清照无奈告别了丈夫,也去了章丘。

此时宋王朝的党争是十分惨烈的,不但有新旧党之争,而且新党内部也在进行着争权夺利的相互倾轧。宋徽宗上台之后,越演越烈。1107年,赵挺之与权奸蔡京之间的争斗,最终已赵的失败告终,也被罢了相,后抑郁而死。

曾经显赫一时的李赵两家,就这样“转眼乞丐人皆谤”,彻底垮掉了。

赵明诚虽然“幸运”的还做着官,但大势已去,在京城也待不下去了,只好移居青州。

李清照便也到了青州,将居所取名“归来堂”,为自己取名“易安居士”,这就是她又名“李易安”的由来。

“归来”“易安”都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词语,李清照用此表达了她决心隐于市井,与世无争的心情。此时她才25岁,已经尝试了人世间的雨雪风霜。

在青州,她在家整理明诚的《金石录》,明诚在外做官维持生计,开始了两人时常离别的生活。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也就是现在大家传唱的“月满西楼”,就作于这一期间: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正是她们夫妻分离,相互思念,凄苦又无奈的真实写照。

夫妻二人就这样在青州待了近二十年。而李清照也到了44岁,步入了中年。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绚烂如花飘零的人生


李清照颠沛流离的南渡生活与再嫁风波

内忧未息,外患又至。

金兵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宋王朝的侵略。1127年,即宋钦宗靖康二年,金兵攻陷了宋京汴梁,大肆烧杀掳掠之后,还将徽钦二帝及宫中妃嫔与大臣数千人,尽皆押送往金国。这即是中国历史最著名的“靖康之耻”!

整日只会在内部搞党争,只会穷奢极欲过着荒诞的生活,只会自顾自的作画写字的宋家皇帝,就这样使汉民族蒙受了最大的耻辱和灾难,也断送了北宋王朝。

同年五月,赵构在商丘宣布登基,组建了南宋小朝庭,后南渡长江,在建康(南京)建都,继而又跑到临安(杭州),偏安于一隅。

中原的老百姓又经历了一场大浩劫,大灾难。除了辛弃疾等这样的忠义之士,组织抗金武装,坚持着战斗之外,绝大多数的人都在向南逃,逃难大潮席卷了整个北方。

由于明诚先期去往南京奔母丧,清照便独自随着逃难的人流,南渡寻夫。随身还携带了十五车,她们夫妇二人集二十余年之久,收集的珍贵书画和金石诸物,一路风波,几经遇险。

与明诚会合后,二人辗转流离于江浙皖各地。不料明诚染疾不治,于1129年客死于南京。此时她已经46岁了。

孤苦无依的她,怀着满腔悲怨,决心继续完成丈夫的遗愿,编纂完《金石录》,又飘零了三年,于1132年来到杭州,便一头栽倒,害了场大病。

此时,一个名叫张汝舟的小官吏,乘人之危,觊觎她所携带的财物,使尽浑身解数,骗她为婚。

哪知婚后,这个张发现清照并不像他想的那么富有,便露出中山狼的狰狞面孔,对清照非打即骂,百般虐待。清照忍无可忍,提起了离婚诉讼。揭露了张在科考当中舞弊的罪行,张得到了应得的惩办。

但按宋律,妻告夫,要做两年监狱。多亏了父亲好友与正义之士的奔走相救,她坐了九天牢就被释放。而这一再婚风波,已折磨得年近半百的她心力交瘁了!

但是,坚强的她,在艰难困苦之中,在生活的百般打击之下,在孤苦零丁的岁月里,还是完成了丈夫的遗作,还坚持著文赋词,鞕辟时政,抒发无比的悲愤之情,对黑暗的社会予以揭露和控诉,抒发凌云万丈的豪情,鼓舞着后人。

1155年,她溘然长逝于浙江金华,享年72岁。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绚烂如花飘零的人生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绚烂如花飘零的人生


李清照不朽的思想艺术成就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除了待字闺中的近二十年,她生活优裕、安定、幸福。之后,虽然遇到人生知己,有了一个理想的婚姻。但是,紧接着她就内逢党争,外逢强虏入侵,她便几乎一直生活于风雨飘摇和离恨别愁之中。她真是生不逢时,命运多舛啊!

她那首催人泪下的《声声慢》,所写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是她的一生!

但就在这动荡而坎坷的岁月,她一生呕心沥血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与文章,尤以词最为辉煌。

对这一伟大女性,史书并未给她作传。《宋史.艺文志》中有《易安居士文集》条目,但书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易安词》等,今人辑有《李清照集校注》,收集了她的所有诗词文。

她被尊奉为婉约词派的词宗,对婉约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她超越了前人柳永,又对后人姜夔产生了巨大影响。素有“男有李后主,女有李清照”之说,与李白并称“三李”。

她还创作了不少豪放的诗词,连她的同乡,豪放派的代表辛弃疾也赞赏不已。

她为民族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和精神财富,人民没有忘记她,凡她住过的地方:济南、青州、杭州、金华……都有她的纪念馆。

她在南渡经过项羽自刎的乌江时,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就是她,中国第一才女,万古流芳的心灵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历史上的不朽女性。

李清照爱花、怜花,更与花结缘一生。在她的笔下,那些甜蜜或愁苦的往事被浸入一枝、一叶、一花、一景中。一本薄薄的《漱玉词》里,溢满了各样芬芳。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是天真无邪少女的怀春情思;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里,是丈夫远行、独守空闺妻子的幽怨与思念;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里,是家亡国破、天涯沦落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绚烂如花飘零的人生


一代才女李清照跌宕起伏如花绚烂如花飘零的人生


李清照生在两宋更迭这样一个悲剧性的时代里,国仇家恨加诸在一个脆弱女子的肩上,她笔下本该艳丽多姿的花儿也便总是萧瑟凄苦,不是身在花残叶落的暮春,便是处于寒风冷雨的清秋。

李清照的诗词多清婉流丽,很少有这样壮怀激烈的诗作,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能抹去这位体弱骨刚女子的爱国之心和刚健之气。

一个17岁时就能写出“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鞭挞北宋末年腐败朝政的人;一个能够在国破家亡之际,写出“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这般豪情壮语的人;一个敢于写出“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期望相将过淮水”的人,是何等的刚烈与魄力!

她或许会为了挚爱的离去而苦痛悲伤,却绝不会在无耻之徒面前显出半点的软弱与妥协。

她最大的悲剧不过是因为她生在一个对女子不公的封建社会,而又偏偏站在了社会思想的制高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爱情之尊”,她不随波,不凑合,便难免环顾左右无相知,生出天地悠悠的孤独感来。

她的名字叫“清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她的一生也便如名字所昭示的,超群脱俗;她的词作亦如性情般,艾怨缠绵当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

李清照被誉为"古今第一才女",不仅在于她深藏在文字世界凝眸远望的倩影,还在于她能够同时玩转厅堂与厨房的开放个性。一株青梅,可以让她像小女生般眷恋地倚门回首;一叶扁舟,能使她不顾形象地于藕花丛间大醉;一帘幽梦,更把她的诗情画意颠沛成了一生的忧愁。


她的一生如花,有海棠的娇艳,有菊花的高雅,有荷花的清幽,也有梅花的刚直傲岸。“千百年后的我们,读到、看到、听到的,是她或在夕阳黄昏、或在风里雨里的花丛中含泪的微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