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苦难解救苦难,十字架下的捆绑与救赎

根据弗洛伊德的《释梦》,我们知道人的潜意识的存在,其中积累了人被文明规范外的欲望。梦是人潜意识冲破意识阻拦的重要表达形式。

《罪与罚》|苦难解救苦难,十字架下的捆绑与救赎

透过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前后的梦镜解读,我们能够更好的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从而更清晰地去探寻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背后对于苦难的理解与认识。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现实的苦难是对人心灵苦难的救赎,而灵魂的获救方能实现真正的解脱,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受到基督教思想影响的体现。


《罪与罚》可说是俄国心理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这本书与传统的小说是不同的,它不依靠情节推动小说发展,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描写上。

《罪与罚》|苦难解救苦难,十字架下的捆绑与救赎

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也称《罪与罚》是:"对一桩犯罪的心理报告"。另一方面,我们知道一些评论家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苦难怀一种反常的爱",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关注苦难的真正的意义在于何处呢?

在《漂泊的灵魂中》 中有:"《罪与罚》是一部表现犯罪—惩罚——通过苦难而获得新生与复活的小说,但同时我们清楚地知道,苦难的拯救意义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始终关注的问题。"

苦难的意义在于拯救,现实中的苦难是对身体的惩罚,但是确是对于人心灵上的救赎。比起现实意义上的苦难,他更关注人们精神上的"苦难",写人的灵魂,写人的心理。

梦,即使在生命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依旧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词汇。

我们可以确认的是,梦一定是和现实生活存在关系的,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内容有赖与觉醒生活"。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除了我们能察觉的意识外,还有潜意识。潜意识就像是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的水下部分,它是巨大的,对人的生理、心理都产生影响。潜意识额度部分巨大,我们无法察觉,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会隐秘的体现出来。

《罪与罚》|苦难解救苦难,十字架下的捆绑与救赎

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后,人们是生活在普遍规则中的,体现在人的外在行为中的更多的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我们在这里简称为"人性",与其相对的是人体内没有经过驯化的"兽性"。

现代文明要求人是克制的,克制属于兽性那部分的欲望。而这些却又是无法实现自我消解的,于是,这部分欲望转而储存在我们的潜意识中。

《罪与罚》|苦难解救苦难,十字架下的捆绑与救赎

我们大致可以形成这样的链条:现实生活影响潜意识,潜意识形成梦。同时,现实生活又影响着梦。梦的内容,赖于现实生活,人近期的生活遭遇,幼儿时期的记忆都能成为梦境凝结的素材。梦是由人的潜意识与现实生活而生,梦就是欲望冲破意识压抑的表达,梦境就成为通往人心理的一条便捷道路。

《罪与罚》的情节是较为简单的,其中并没有很多错综复杂的线索和人物关系。

它主要讲述的就是:落魄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杀人后,在妓女索尼娅的感召下自首,获得从轻处理流放后获得心灵救赎的过程。

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主要故事的内容,前文我们已经提到梦境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人潜意识有力表达。

在《罪与罚》的心理描写中出现了四处梦境描写,这是作家在被主人公的叙事立场限制后,企图跳出社会加在主人公的道德限制,个人欲望的隐秘表达。《罪与罚》所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心灵在苦难中的救赎。在拉斯柯尔尼科夫斯基的心里也是一段曲折的心理历程,从杀人前的逐渐确定的信念,到杀人后的惶恐不安,到自首流放后的重拾信念。

《罪与罚》|苦难解救苦难,十字架下的捆绑与救赎

梦境对他心理变化的揭示有出乎意料的作用,同时,作者创作这样的梦境也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接下来,我们就结合弗洛伊德的《释梦》透析《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意图,重点探索杀人前后两次梦境的潜在意义。

杀人前梦境分析

杀人前的梦境是一个血腥、残暴的噩梦。在梦境中一匹又矮又瘦、黄毛黑鬃的、农民的驽马被要求去拉大车,而因无力,最终被农夫米柯尔卡用铁棒打死。

《罪与罚》|苦难解救苦难,十字架下的捆绑与救赎

这个噩梦的素材来自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童年记忆,这与弗洛伊德的《释梦》中提到的幼儿期的记忆是梦的材料来源是相符合的。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性格长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所受到的外界刺激将会成为人性格中的潜在因素。

"天色灰暗,天气闷热,这个地方同留在他记忆里的印象毫无差别。甚至留在他记忆里的这个地方的印象要比现在梦里所出现的模糊的多。这个小城像摆在手掌似的一目了然,四周一棵柳树也没有;在那遥远的天边有一片黑压压的小树林。”

这段景物描写,首先就奠定了这个梦境压抑低沉的基调,在一片灰暗的梦境中,鲜血就显得尤为触目惊心,暴力色彩也就更加浓重。

《罪与罚》|苦难解救苦难,十字架下的捆绑与救赎

梦里的印象比记忆里的印象更加清晰,也是符合梦的记忆,也更说明这段记忆中存在一些不好的东西,是经历者厌恶且尽力逃避的,所以这段记忆被不断地模糊化,最后掩藏到他的潜意识中,而在梦境中冲破了意识的压制浮现出来。

从后文看来这段记忆也并非完全是压抑的气氛,酒店附近还有一条道路通往一个教堂,拉斯柯尔尼科夫幼时每年跟随父母到教堂里去望一二次弥撒,带去一盘米饭。对这盘米饭,拉斯柯尔尼科夫是这样回忆的,"米饭是甜的,米做的,面上用葡萄干嵌成一个十字。"而且"他很喜欢这个教堂和教堂里那些古老的多半没有金属衣饰的圣像;他也喜欢那个时常摇晃着脑袋的年迈的神甫。"

从这些描述里,可以看出拉斯柯尔尼科夫斯基对这个教堂的印象是好的,并且有清晰的记忆,那他所逃避的是什么呢?

《罪与罚》|苦难解救苦难,十字架下的捆绑与救赎


"离城市尽头的一片菜园几步路的地方开设着一家酒店,这是一家大酒店,他同父亲一块散步打那儿经过的时候,这家酒店常常是它产生极不愉快的印象,甚至感到恐怖。那儿常常有很多人,他们叫嚷、狂笑、谩骂,不成腔地声音嘎哑地唱歌。并且时常打架;酒店周围常常有喝醉的和脸相可怕的人们徘徊着…….碰到他们的时候,他就紧紧地倚在父亲的身上,吓得浑身发抖。”

从这段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拉斯柯尔尼科夫对这家酒店的坏印象,所以在梦境中,残暴的打死驽马的行为也发生在这家酒店门口。

从酒店里走出来一群喝得酩酊大醉的、身体魁梧的乡下人,他们无所顾忌地肆意调笑、打骂,这些与拉斯柯尔尼科夫斯基的记忆中的印象是相应的。对于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生活描写是对他所处的俄国社会的真实反映,无论个人的作品还是梦境,都是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

《罪与罚》|苦难解救苦难,十字架下的捆绑与救赎

这个梦中的主要主人公是驽马的主任农夫米柯尔卡,鼓动众人用鞭子抽打无法拉动的大车的驽马,后改用辕木抽打驽马,最后使用铁棒打死了驽马。驽马与米柯尔卡是一对复杂的意象,在他们的身上似乎铁架两对相互矛盾的对象。首先,我们根据拉斯柯尔尼科夫自己醒来后的分析:

"天哪!"他忽然大叫起来。"难道,难道我真的会拿起斧头砍她的脑袋,打碎她的脑壳……溜滑地踏过一滩发粘的混血,撬开锁,偷窃,发抖……躲藏起来,浑身溅满鲜血……拿着斧头……天哪,难道?

他是将自己代入到米柯尔卡的位置,而将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诺夫娜视为梦中的驽马。米柯尔卡不断变换工具最终将驽马打死,似乎就对应着拉斯柯尔尼科夫不断确定杀死阿廖娜的想法。

梦境中"可怜的孩子发狂了。他叫嚷着,穿过人丛,向那匹黄毛黑鬃马跑去,抱住了它那没有气息的、血淋淋的头吻起来,又吻它的眼睛,吻它的嘴……"这反映了拉斯柯尔尼科夫对于杀人这件事是十分犹豫的,也对应了杀人后他愧疚

的心情,他的内心被自己的道德观所折磨。

《罪与罚》|苦难解救苦难,十字架下的捆绑与救赎

有一种观点认为《罪与罚》所描写的是一种极恶与极善力量的对抗,这两种力量矛盾的集中拉斯柯尔尼科夫身上,这就与米柯尔卡和驽马的另一层意象相关。

文中老太婆阿廖娜还有一个义母妹妹丽扎韦塔˙伊凡诺夫娜。"她住在姐姐哪儿,赶早摸黑替她干活,完全像个奴仆,看见姐姐会浑身发抖,甚至常常遭到殴打。"

这样的生活处境与驽马的地位更加相似,如此阿廖娜就自然的代入到米柯尔卡的位置。

如果我们跳出文本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视角,这对人物,更是指向19世纪的俄国社会现实。杀人的拉斯柯尔尼科夫身上无疑是有极恶的力量,那么怎么解释极善的力量呢?

《罪与罚》|苦难解救苦难,十字架下的捆绑与救赎

我们可以从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的原因以及杀人后的反映进行分析。

最后确定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想法的是一位大学生与军官的对话,在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察觉到所有人对阿廖娜的厌恶,杀死她是伸张正义,尽管拉斯柯尔尼科夫杀死阿廖娜依旧是有获取财物帮助自己的母亲和妹妹摆脱困境的自私需求,但更多的是作为这个社会中的青年人对社会上作为阿廖娜这类人所做出的道德选择。

同时,他也并没有因为阿廖娜的罪恶而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杀人的合理性,他的心灵受到了惩罚,这样的人,我们无法说他是一个完全的恶人,在他身上矛盾地凝结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良知

杀人后梦境分析

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杀人后做的梦更加诡异。

由于杀人后的惊吓和慌乱,这个时期拉斯柯尔尼科夫已经区分不了现实和梦境,潜意识最大程度地冲破意识的阻拦反映出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真实想法。他梦到他的女房东被警局的副局长伊里亚˙彼得罗维奇在楼梯上殴打。这些由对应着什么呢?

《罪与罚》|苦难解救苦难,十字架下的捆绑与救赎

梦不是突发的,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这些意象的由来。

警局副局长伊里亚的出现是很好解释的,因为杀人,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惧怕被发现,而后被抓。所以伊里亚自然的成为了楼梯上的施暴者,拉斯柯尔尼科夫自然地把自己当做了女房东。

施暴地点为何选择在了楼梯呢?

这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过程有关,根据文本,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杀人后,并没有十分顺利离开,而面临被发现的危险,这一系列信息的得来来自楼梯上的脚步声。梦中楼梯上的施暴行为,也就指向了他对被楼梯上的人发现的后怕。

<code>同时,这个梦境中还出现了许多杂乱的声音:"那样的哀号、狂叫、咬牙切齿声、眼泪、殴打和谩骂。"/<code>
<code>"她痛哭、尖叫、边哭边数落,匆忙地、急促地、不连贯地,所以弄不清楚她再哀求什么"/<code>
<code>"听起来只是一片嘶哑声"、/<code>
<code>"女房东哼叫着,呻吟着。"/<code>
<code>"他们叹息着、争论着、互相呼喊着,一会把话说得很响,像在叫喊,一会儿又压低到像在窃窃私语。"/<code>

这些声音是什么呢?女房东的哀号不就像是被杀的阿廖娜和丽扎韦塔在哀嚎吗?他们的呻吟、哼叫在拉斯尼科夫的心里,将他缠绕,他心理的惭愧愈发的浓重,密密麻麻地将他往下拽去。

哪些叹息声,是他的想象,他想象是否他们已经发现了蛛丝马迹在怀疑自己,在讨论、在猜测这个杀人犯拉斯柯尔尼科夫。所以他"忽然像一片树叶般地哆嗦起来","恐惧好比冰块包围住了他的心,使他痛苦,使他麻木了……"

《罪与罚》|苦难解救苦难,十字架下的捆绑与救赎

从这些梦境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是恐惧的、愧疚的,但是并没有后悔,他的心中仍旧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但是对被杀者是愧疚与怜悯的这是他的心灵已经在遭受着折磨

结语

根据弗洛伊德的《释梦》,梦是通往人的潜意识的便捷之途。我们通过对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前后的梦境分析,可以更接近他的心理。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物,这是不可否认的,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他的身上凝结了极善与极恶的两种力量。

《罪与罚》|苦难解救苦难,十字架下的捆绑与救赎

  • 杀人前,他对生命怜悯,但物质压力和"履行对人类的人道主义义务"的理念的驱使下杀掉了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诺夫娜,他将她视为一个该死之人;
  • 而在杀人后出乎意料的愧疚情感折磨了他的心。上帝的真理、世俗的法律占了上风,结果他自首了。

他的被迫,不是对于社会他人的诚服,是对自己心灵的诚服,罪犯自己在道德上要求得到法律惩罚。杀人后的拉斯柯尔尼科夫不在将自己视为"人",而更多的认为自己是撒旦,是魔鬼,在他的心中自己已经脱离了人,脱离了社会,他的心受到了折磨,承受了精神上的苦难。

这种压力迫使他自首,承受身体上的苦役,才能使他从精神的苦难中获得救赎。

《罪与罚》|苦难解救苦难,十字架下的捆绑与救赎

在《罪与罚》拉斯柯尔尼科夫通过苦难,解救精神苦难,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苦难热爱的一个解答。

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思想中的一贯主题:人只有在对上帝的信仰和灵魂不朽的信仰中才可以通过自身经受的精神苦难获得最终的解放,现实苦难则是精神苦难获得解救的唯一之途。这也是他的作品中的"上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