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这位90岁的老人对美国政府和媒体啪啪打了2个耳光

首先要生存,其次才可能有成就

R君说

“我们发展了、进步了,

但反而给自己带来了贫困;

我们学得更加聪明了、乖巧了,

但反而变得冷酷无情。

我们头脑越用越多,但情感却越用越少。

我们需要的不是机器,而是人性;

我们需要的不是聪明乖巧,而是仁慈温情。

缺少了这些东西,人生就会变得凶暴。”

(查理.卓别林)

这位90岁的老人对美国政府和媒体啪啪打了2个耳光

还有几个月就要过90岁生日的“东木(Eastwood)”老爷子去年竟然还拍了2部片子, 除了《骡子》外,就是这部《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了。

对老爷子水平的致敬,可以参看R君上一部《骡子》的影评(《骡子》:来见见世界上最老的毒贩)。但是,其实比老爷子拍电影水平更值得令人尊敬的,其实是他斗士般的精神。

无论是《不可饶恕》,还是《老爷车》,无论是《硫磺岛家书》,还是《萨利机长》,你都可以感到老爷子骨子里的那股牛仔般倔强和毫不退缩的精神。但凡他的作品,绝对能感受爱憎分明的立场。他可以不畏权贵,不讨喜大众,甚至逆主流而行,只为了表达他的观点,发挥他自己的正义感,这样的勇气实在是令人钦佩和喜爱。

他真的像极了自己的作品《不可饶恕》里的那个老牛仔,用最old fashion的方式捍卫着社会的正义。 影迷们还真的希望他能好好多活几年,可以多看看他如何过瘾的鞭挞着各种社会偏见,不公,为一些小人物的命运呼喊.......

这位90岁的老人对美国政府和媒体啪啪打了2个耳光

这一次,《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又是这样一部为正义呐喊的作品。

这部豆瓣8.3分的作品当然延续了东木老爷子一贯的水准,但却在商业上算是非常失败。(4500万美金的制作费只在全球换来不到1000万美金的票房,在中国上映,截止到现在也只收到了569万人民币的票房......)

平心而论,这当然不是老爷子最好的作品。在电影后段,对女记者突然洗白的处理甚至显得有点做作而显得非常“画蛇添足”,导致整部电影的犀利程度直接降了一整个层次......

但是,这依然不妨碍老爷子在整体上给美国式的公平、正义和媒体自由啪啪打了2个响亮的耳光。

历史的回放,朱维尔经历了什么

这位90岁的老人对美国政府和媒体啪啪打了2个耳光

1996年7月27日,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奥林匹克公园内,保安理查德.朱维尔发现了一个可疑的背包。经过检查,发现着是一个装有三枚炸弹的背包,于是立即通知警方并疏散人群。但是,炸弹依然还是很快爆炸了,造成1人死亡,另外1人心脏病发作死亡,其余111人受伤。

伤亡率如此之轻微,的确要归功于保安理查德.朱维尔发现及时。所以很快理查德.朱维尔成为了媒体上的英雄人物。

本来,对所有当事人的调查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没有想到,爆炸案发生3天后,《亚特兰大宪法报》(The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 简称AJC)的女记者凯西.斯克鲁格斯在报纸头条发了一篇报道,称FBI已经将理查德.朱维尔列为爆炸案的头号嫌疑人。

“奥运爆炸案+英雄反转变成嫌疑人”的题材一下子就成为社会爆红的话题,而FBI也正式对理查德.朱维尔展开了全面的调查。于是,可以想象,理查德一家在各种媒体的聚光灯和社会的怀疑声中要度过怎样的日子。

这位90岁的老人对美国政府和媒体啪啪打了2个耳光

在那段时间内,理查德一家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他们的律师沃森.布莱恩特(由山姆.洛克威尔饰演)。

经过近3个月(实际88天)的调查,到1996年10月26日,美国司法部才正式澄清了理查德.朱维尔的清白。

1997年7月,美国司法部长公开对朱维尔表示歉意,承认FBI不应该在未确认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将案件信息透露给《亚特兰大宪法报》。

随后理查德.朱维尔对大多数参与报道的媒体都发起了诉讼,并基本获得了赔偿和解。但《亚特兰大宪法报》则始终坚持他们是基于现实发送的报道,并拒绝和解。

同年,美国调查记者、作家玛丽.布伦纳在著名的美国生活杂志《名利场》上发表了报告文学《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将此事的来龙去脉公布于众。

这位90岁的老人对美国政府和媒体啪啪打了2个耳光

1999年6月,披露朱维尔是主要嫌疑犯的两名记者凯西.斯克鲁格斯和朗.马茨因拒绝透露消息来源而被起诉。

2007年,理查德.朱维尔因病去世,年仅42岁。他的母亲认为,儿子的身心在当时不公平的审查中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因此才会英年早逝。

2019年,基于这个故事的新书《嫌疑犯:奥运爆炸案、FBI、媒体和漩涡中心的理查德.朱维尔》正式出版(The Suspect: An Olympic Bombing, the FBI, the Media, and Richard Jewel, the Man Caught in the Middle)。

这位90岁的老人对美国政府和媒体啪啪打了2个耳光

同年12月13日,电影正式在美国上映。

我们站在历史的时间线之后,当然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发生了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东木”老爷子充满愤怒的要拍摄这样一部作品,他毫不留情的在电影中给代表美国政府的FBI和美国媒体的女主角啪啪打了2个耳光,以致敬他们玩忽职守的行事方式,以及为了赢取眼球毫无底线的编造故事,混淆黑白,破坏正义的行事风格。

在电影中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I fear government more than I fear terrorism”(我比害怕恐怖主义,更害怕错误的统治),因为错误的管理和制度,会浇灭人们坚持正义的勇气,这才是老爷子最痛心疾首的事情。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正义和权威?

这位90岁的老人对美国政府和媒体啪啪打了2个耳光

其实电影本来的英文名字就是“理查德.朱维尔”,是在引进时改成了《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而R君不知道为什么,一直觉得应该翻译为《理查德.朱维尔的挽歌》更为恰当一些。

有人觉得翻译为“哀歌”失去了电影原名的中立感,但R君却觉得这个翻译恰好表达了老爷子的心情。

理查德.朱维尔当然是一个英雄,因为他,才有很多无辜的人幸免于难。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甚至得到公平的待遇,最后英年早逝,这曲“哀歌”正是恰到好处的契合了老爷子对他的哀悼,对他的精神的再度追忆和放大。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一部对朱维尔个人的挽歌,也是一部对平凡的正义和勇气的挽歌,更蕴含了老爷子让我们对这个故事的深度思考: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面对正义和权威?

这位90岁的老人对美国政府和媒体啪啪打了2个耳光

理查德.朱维尔是一个充满正义感,并且对权威和正义充满了近乎盲目的信仰的人。他在自己所做的任何工作中都一丝不苟,态度非黑即白,原则分明。

但是,正是因为他这样的风格和态度,他几乎没有朋友,也很少能在各种工作环境中生存下来。甚至用他自己对律师的话来说:“你是那里唯一一个还能把我当成是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的人。” 而他工作过的校园院长,还特别打电话给FBI,怀疑他就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会做很多“疯狂的事情”。而在奥林匹克公园里,即使在执勤的过程中,同僚,警察和FBI也都从来不尊重他......

这位90岁的老人对美国政府和媒体啪啪打了2个耳光

为什么这样一个有原则,甚至有能力(还是一个神枪手),始终相信法律和正义的人,却不被所有人接受?

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外形和生活:他是社会底层的白人,没有像样的工作,没有像样的生活,长期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没有伴侣(通常带有长期性压抑),没有像样的社交,喜欢枪支(暴力倾向),在多个工作中无法融入环境,与自己管理的对象产生冲突(挫败感),妥妥的是一个不良的生存和心理环境下的人物。(在FBI的定义中,特别吻合犯罪人物的成长和心理环境)。

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理查德对执法和正义原则又过于坚守,以至于自己在需要保护或者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都完全背道而驰,帮着要查他的探员翻出各种自己的底细和问题。甚至,他还觉得我不能对抗“美国政府”。直到律师提醒他,你面对的只是2个探员,他们只是为政府工作,他们不是政府本身。

这位90岁的老人对美国政府和媒体啪啪打了2个耳光

理查德和律师在最终FBI的聆讯时的一幕是非常强有力的。探员没有任何确实的证据,却只基于自己的逻辑,在那里大声的责问理查德:“你为啥坚持要站在公园里那个岗位上? 你为什么可以那么幸运的正好在你应该在岗位的另外一头,恰好没有被爆炸伤到?爆炸那么强烈,这么多人受伤,偏偏你没有一点事情。”

所以,正义和权威有时候会被扭曲,因为他们不是“正义和权威”本身,只是个别承担了正义和权威责任的普通人而已。正因为他们是普通人,所以他们会主观,会犯错,甚至会为了面子刻意去做一些事情。(据说对理查德的彻底调查就是因为FBI发现媒体已经曝光了他们的行动,为了维护面子也必须彻查下去,最好能确认他的罪。)

但是,他们真的没有想到,理查德会问倒他们的问题:“当下一次发现一个可疑的包裹时,你觉得还会有人愿意挺身而出,去报警吗?我想不会,因为他们都不想成为第二个理查德.朱维尔。”

这位90岁的老人对美国政府和媒体啪啪打了2个耳光

也许对管理者来说,要永远牢记:“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自由开道者,不可令其困厄于荆棘。”

而对每一个个体来说,也要永远牢记“子贡赎人”的故事,不要让过度的盲从成为自己前进的禁锢。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是东木老爷子的呐喊,更是我们要牢记的案例。

这位90岁的老人对美国政府和媒体啪啪打了2个耳光

R君,2020年1月27日,大年初三,于上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