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茶書記”引領鄉村振興路 記天台縣車門灣村科普協會會長樑日明

“茶書記”引領鄉村振興路 記天台縣車門灣村科普協會會長梁日明

貧窮、落後,在浙江省天台縣三州鄉車門灣村逐漸成為歷史。從1984年開始,有一個人帶領村民一路走過了風風雨雨,開山種茶、建市場、興市場、辦加工廠、打品牌。他就是已73歲、被人尊稱為“茶書記”的梁日明。

正是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熱情,將車門灣村從一個窮山村變成全國“一村一品”(茶葉)示範村,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生活好起來。

“茶書記”的由來

叫他“茶書記”,不僅因為他是三州鄉車門灣村的老書記,也是因為他是村科普協會會長,科普惠農的帶頭人。

他不僅僅自己學習鑽研種茶、產茶、保茶、泡茶和售茶的門道,他還將這“五茶共進”的技藝與其他茶農分享,是他組織茶農學習種茶技術,是他幫助茶農提升炒茶能力,是他將山外向往這滿山茶香的客商帶入大山;將那滿溢清香的茶葉帶出山外,讓茶在三州成為產業。

開發低丘緩坡,種植生態茶葉

車門山灣地處偏遠山區,地勢陡峻,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生活水平較落後。當上村黨支部書記後,梁日明一心想著如何幫村民增收,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為此,他馬不停蹄地到新昌等地考察。

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依據山區氣候、地勢等特點,他先是發動村民開發低丘緩坡,按照“生態化、良種化、規範化、標準化”要求,以建設生態茶園和發展綠色、有機茶為重點,全面實施“肥藥雙控”,實行種植生態有機茶葉,大力推進標準化茶園和有機茶園建設。

車門灣村茶葉自獲得有機產品認證以後,每斤幹茶價格提高了20元的純利潤,在看到村民獲取了高效益後,又決定由黨員對村民們進行一對一幫扶,發動全村村民都來種植茶葉。現在村裡的荒坡、旱地全都種上了茶葉,茶葉種植面積達到了500畝,每年全村增收至少20萬元。

改善加工技術,提高產量品質

三州鄉成功入選全省首批農業“機器換人”示範鄉鎮,這離不開梁日明的積極推動,傳統的手工炒茶耗時耗力,新手不容易掌握火候,而機器炒茶大大節省了時間。在瞭解了炒茶機的工藝後,梁會長自己先掏出錢買了一臺,學習炒茶新技能。

他在村裡大力推行“機器換人”,只要有村民感興趣,他就邀請村民去他家裡學習如何使用炒茶機,“茶書記”變成了“茶師傅”,茶農們逐步購置了炒茶機,現在車門灣村幾乎每戶人家都有1-2臺炒茶機,機炒技術幫助茶農加快了製茶的步伐,幹茶年產量逐年增加。

興建茶葉市場,壯大鄉村經濟

對於茶農來說,茶市是一個將茶葉變成現錢的好地方。早上採茶,晚上炒成幹茶,第二天拿到市場賣出去。採、制、售連成一線,每筆生意換來的都是滾熱的現金。

三州以前並沒有茶市。2000年,第一個茶葉市場誕生在鄉政府的天井裡,攤位是學生的課桌凳臨時搭起來的,茶商是鄉領導和“茶書記”去新昌請來的。18年前,茶市開張的那天,誰都不知道它會給三州帶來什麼。

第一年,賣茶的茶農很多,而茶商只有七八個。但憑藉優質的茶品,幾位茶商表示,明年還來。第二年,一下子來了近30位茶商。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茶商越來越多,茶市也越來越鬧熱。

如今,車門灣三州茶葉市場,設立的固定攤位有21家,流動茶攤80個,早已成為遠近聞名的茶交易市場,每年給全鄉帶來至少400萬的銷售額。“現在,在茶市賣茶的不僅有本地茶農,連新昌的茶農都倒流回三州賣茶。”梁日明自豪地說。

打響茶葉品牌,拓展多元產業

如今的車門灣村茶葉產業實現了要茶有茶,要加工能加工,要賣有市場。但梁日明並不滿足,他要將茶葉包裝打品牌,讓老百姓多賺點錢。

2012年,“三州潭”商標申請註冊了,車門灣村的茶葉走向產業化生產經營,每斤幹茶在品牌帶動下,價格已經翻了一番。這都是因為三州的茶葉品質好,炒制也好,在市場裡的價格高。

現如今,村裡茶農的茶葉已經滿足不了加工廠的產能,隨之產生了一群由40人組成的收茶的隊伍。把周邊各地的茶帶到三州來炒制,收入也很可觀,每人一年大概能賺4萬元。

在梁日明的努力下,村裡又建起了茶葉集中加工廠,組建了“越峰茶葉合作社”。現在,連出去打工的年輕人,在春茶上市的時節,也會趕回來幫忙。等茶賣完後,大家又再出去打工。

目前,茶葉和西瓜已成為車門灣村的主導產業,僅這兩項,村民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其中1/3農戶人均年收入超過萬元,楊梅、獼猴桃等水果作物也多元化發展起來。

作為帶領車門灣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鄉村振興“領頭雁”、科創致富帶頭人,梁日明用比茶葉的馨香更沁人心脾的品質,為三州茶農開闢了新的天地,也鑄就了新鮮的農村精神面貌。在他們的引領激勵下,我們有信心,三州的茶香能夠飄得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