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中国武术名拳·形意拳的发展渊源

形意拳历史渊源甚久,据记载始于明末,盛于晚清,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际可,字龙峰始祖所创,始曰"意拳",后称"心意六合拳",先生精大枪术,脱枪为拳,广传天下,得其真传者有马学礼(河南洛阳人)为南派一支。曹公继武(安徽池州人)曹公子康熙年间曾任靖远总后一职,后去职归隐,传艺于河南新安进士王自成、山西祁县戴龙邦(北派一支)。戴艺成归晋后将其技传子戴文英、戴文雄二人及郭维汉,李飞羽等人。

中国武术名拳·形意拳的发展渊源

形意拳是我国传统拳术中诸多内家拳拳种之一,是以锻炼形、意、气、力、神五方面内容为主的拳术,由于形意原刚柔相济,内外兼修,形意一体,通过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内外六合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内外兼修,体用一致的功效。形意拳是从心意六合拳衍化出的新拳种,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创始人李飞羽先生,河北深县人,后经商至山西太谷县,从师戴龙邦先生门下研习心意六合拳,他刻苦钻研,昼夜练功,十年艺成,为武林当代魁首。

中国武术名拳·形意拳的发展渊源

李氏得戴家心意六合拳真传之后,不断对其拳理、拳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反复实践,认为心与意本同一理,基于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之理,即内与外相合,意与形统一更为贴切,则易心为形,此后,形意拳之名广传于世。

李洛能先生不仅对形意拳的发展与光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对形意拳的改革创新做出了极大努力,将其拳理发展为三层功夫的练法(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和理论,并将其拳架中弓箭步练法改为将身体重心后移,比例为前三后七的"三七步",由此克服了以掌代拳形式,在练习上更加适应了人体松紧转换的机制与舒适自然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以心意六合拳为主,又有别于心意六合拳的形意拳术和系统的理论体系。

中国武术名拳·形意拳的发展渊源

李洛能先生胸怀坦荡,不计名利,深知学艺之艰,因而广泛授拳,择徒不论职业、地位、家财及文化程度,凡可造之材皆授之,故李氏传人最多,形意门之名师高手多出其门下、较之著名山西车毅斋、宋世荣、河北刘奇兰、郭云深,由于四人拳技风格特点各异,且所传弟子甚多,影响很大,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山西、河北两大脉系流传至今,久盛不衰。

中国武术名拳·形意拳的发展渊源

形意拳刘奇兰先生的著名弟子有长子刘文华、次子刘锦堂、三子刘荣堂和李存义、耿继善、张占魁、王福元、周明泰、刘凤春、田静杰等人。

存义先生的主要传人有人尚荣祥、郝恩光、李彩亭、李文亭、李跃亭(定兴三李)、黄柏年、马玉堂等人。

尚云祥先生的主要传人有其女尚芝荣、弟子陈子江、许羽、王凤章、高秀亭、李文彬等人。

郝恩光先生的弟子主要有:李玉琳、郝家骏、骆兴武等人。

李文亭传艺于唐凤亭、唐凤台、李敦素、李春博、李春航等人。

耿继善先生主要传人有其子耿霞光、弟子邓云峰、赵德祥、刘彩臣、董秀升、张秀等人。

耿霞光传世于其子耿德福、弟子陈尚毅。

邓云峰传艺于其子邓文英、邓文顺、弟子吴子珍、李钢、张文源等人。

刘彩臣传艺于其子刘清泉。

形意拳主要传人郭云深先生的著名弟子有其子郭深,弟子李魁元、许占鳌、钱砚堂、王芗斋等人。

李魁元先生的主要传人有孙禄堂、田慎泽、李汉章、马礼堂等多人。

孙禄堂先生传世于其子孙存周,其女孙剑云、弟子齐公博、郑怀贤、李玉林等多人。

形意拳,象形取意,用语言说不好理解的时候,就用动物来形象的表达出来,更容易理解,是不同的劲力以及劲力的用法,身法,步法。长期练习后,身体,反应,速度都会发生变化,有结实的肩膀,有力的两腿,刚爪,非常快的启动速度,腰胯的灵活,腰胯蓄藏力量的开发,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性的学习。

中国武术名拳·形意拳的发展渊源

形意拳代有传人、事迹昭著影响极大,为宏扬中国传统武术,在承传、发展、提高中国传统拳技理论水平,宏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