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9 中共七大召开的曲折经历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已经召开了19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19次大会中,六大与七大之间相隔了17年之久。是什么原因让七大迟迟不能召开呢?

中共七大召开的曲折经历

七大会场

七大会期几度推迟

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就提出了要召开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但此时苏区正进行第一次反“围剿”。此后残酷的反“围剿”一直持续不断,之后红军又开始长征,党中央时时处于危险之中。长征结束不久又发生了“西安事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成为党中央工作重点。所以,中共中央一直无暇顾及七大召开。

1937年1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召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并成立了七大筹备委员会。但此时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任务繁重,再加上王明会后即前往武汉担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等原因,这个委员会并未开展实际工作。193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会议,讨论召开七大的有关事项,提出“立刻进行具体准备”。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并通过了《关于召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对七大报告的起草、议事日程、代表产生办法、代表名额分配都做了明确规定。1939年6月14日和7月21日,中央书记处两次发出了各地关于选举七大代表的通知,并要求各地务必于9月1日前选出代表。此后,各根据地、边区开始选举七大代表,有的地方选出代表后就开始奔赴延安,延安也在等待着代表们的到来。七大召开似指日可待。

但此时,周恩来骑马意外受伤胳膊骨折,随后去苏联看病。不久,国民党于1939年12月和1941年1月发动了两次反共高潮。党中央不得不把精力放在反击国民党进攻上。1941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于当年5月1日召开七大,但不久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日军疯狂“扫荡”清剿,国民党反动派严密封锁,中共中央和各根据地又把精力放到反“扫荡”和克服困难上。1942年,延安开始整风运动,同时,延安经济又发生了严重困难,七大又被推迟召开。1943年5月,共产国际解散,蒋介石觉得时机已到,准备“闪击延安”,我党又致力于与蒋介石的斗争。1943年7月17日,中央书记处向中央政治局提出在1944年春召开七大的建议。8月1日,中央又发出了《关于“七大”代表赴延安出席大会的指示》,但后又因中央政治局重新召开整风会议,已经启动的七大会议进程又再次中断。1944年5月1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决定:立即着手准备召开七大各方面工作,在7个月内召开预备会,8个月内开大会。1944年5月21日至1945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召开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党的七大主席团、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候选人名单和会议日程、政治报告、军事报告等,正式确定七大召开的日期和议程,为七大召开做好了最后的准备。

中共七大召开的曲折经历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千难万险 奔赴延安

由于七大几次决定召开又几次推迟,因此有的代表从1939年就出发了,有的则1945年才动身。加上路途远近不一,所以到达时间也不一样。

代表们大多来自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沦陷区,有的甚至来自国外。由于路途遥远、关山阻隔、交通落后、战争环境险恶、敌人封锁严密等原因,很多到达延安的代表都经历了千难万险,辗转曲折,付出了巨大努力,甚至是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但信仰和使命让他们不畏艰险,奔赴延安。

南方各代表团由于路途遥远出发的比较早。1939年11月,香港的5名代表先后进入东江游击区,然后由东江纵队护送至韶关与广东省委代表组成广东代表团,再由新四军派来的卡车送到黄山太平镇。之后,代表们徒步翻越黄山,到达泾县新四军军部。随后,又转移到中共中央东南局驻地丁家山。在这里与浙江、广西、湖南、江西、福建、上海、闽粤边、苏南等地代表会合,共计41人。1940年1月20日,代表们在新四军掩护下乘坐两条大木船,绕过日军的巡逻艇,渡过长江。之后又随罗炳辉的部队夜间穿越津浦线,辗转到达新四军江北指挥所半塔集。休整半个月后,又挺进皖东南,越过陇海路、台儿庄到达鲁南八路军115师师部抱犊崮。几天后在115师一个加强连的护送下前往鲁西。半路曾遭到日伪军包围袭击,在八路军和群众掩护下才脱险。之后紧急行军越过敌人几道封锁线经泰西、东平、湖西、鲁西进入冀南。8月,冀南根据地派出一个团护送他们两次过平汉线,一口气跑步十几公里进入冀西根据地。在冀西部队掩护下到达山西八路军总部,然后随八路军总部转入太行山区。9月,八路军总部派出两个团护送他们闯过同蒲路、汾河等五道敌人封锁线,有时候一晚上急行军70多公里。南方代表团历时一年多,行程5000多公里,终于于12月26日全部安全到达延安。

晋察冀代表团虽然距离延安较近,但同样困难重重。1940年4月,他们从阜平出发奔赴延安,为了安全,尽量走山路和小路,但走到太原西南白水镇准备穿越铁路时被日军发现。日军疯狂射击,部分代表团成员不幸牺牲或受伤,还有的被俘。后来又几次遇险,才于6月底到达延安。比晋察冀代表团更为不幸的是新四军和皖南代表团,他们一行24人,到达安徽无为时被国民党扣押,最后全部被杀害。

中共七大召开的曲折经历

刘少奇在七大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选址方案 几次变动

七大召开几经推迟,七大会址选择也是多次变动。

1939年,中央发出召开七大的通知后,延安开始为接待各地代表和召开七大做准备。首先就是选取会议地址。最初,中央考虑由于日军飞机经常轰炸,我们又没有有力的防空武器,所以会址应该选在比较隐蔽的地方,于是就选在了安塞县。为此,大会正副秘书长任弼时和李富春还特意去安塞真武洞实地考察。那里的窑洞都修建在山壁上,确实非常隐蔽,有利于防空。但比较麻烦的是,安塞交通不便,距离延安太远,且物资匮乏,代表们的食宿和交通无法解决,所以就放弃了这一方案。之后,又选择了离延安较近的枣园。枣园树木密集高大,便于防空,距离延安也不远,物资供应也没问题,于是开始动工修建窑洞和礼堂。但后来发现,选择的枣园后沟地方太小,住不下那么多代表。更为严重的是,这地方只有一口水井,而且水质很差,难以满足几百人同时吃水用水,最终只好又放弃了这一方案。

中共七大召开的曲折经历

朱德在七大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

经过中央综合考虑,会址最后定在了杨家岭。这里地势开阔平坦,并有很多现成的窑洞,而且这里中央党校的宿舍很多,再加上其他中央机关用房,基本上可以满足代表的住宿,只需建一座开会用的礼堂就可以了。此时,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日军飞机轰炸已经大大减少了。

杨家岭原来有个礼堂,因为火灾被烧毁,但地基尚在。于是,李富春请来设计人员重新设计。1941年底开始在原地基上动工修建。由于当时召开七大还处于保密阶段,很多人觉得在抗战进入最艰难的时期大兴土木是铺张浪费,为此还向中央提出了不同意见。

1942年,礼堂完工,礼堂外观为苏式设计,内部为陕北窑洞石拱设计,看起来朴素大方又不失壮观,可容纳千人开会。因为党的前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是在别人修建的房子里开的,所以当朱德看到礼堂时很感慨地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开代表大会。”

1945年4月23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终于开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