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历史上刘邦是不愿意动吕后还是没能力动吕后?

只发历史


能动的时候,不想动,想动的时候,动不了。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吕雉的出生年月,现在倒是有了准确的时间,为公元前241年。如果按时间算起,吕雉小刘邦15岁,也就是说一个二十多岁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嫁给了一个大器未还成的中年男人。都说老夫如父,尽管如此,吕雉并没有得到女人应该有的呵护和恩宠。刘邦娶吕雉之前,不但与许多女人有染,而且与他斯混的曹氏还为刘邦生了儿子。婚后,刘邦依然朝秦暮楚,经常以公务为由忙的“不可开交”,一年到头也不下地干活,还经常往家里领一堆朋友吃喝。本来就家境不好,那能经的起如此折腾,惹的嫂子横眉竖眼,吕雉则默默承受。而整个一大家子的里里外外、大事小情、吃喝拉撒全部由吕雉操持。



据说有一日,吕雉照旧在田地劳作,忽然出现了一个相士,说她大富大贵之命,但她的富贵源于在一旁玩耍的小男孩,以及孩子不知所踪的父亲。也许这就是一个心理暗示,因此也给了吕雉一个信念,那就是她迟早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因为,古代的相士话就是金口玉言,好多人把一生哀荣,都寄托在了相士的这张嘴上。

刘邦因放囚事件,躲进了芒砀山,吕雉又不辞辛劳、隔三差五给刘邦送食物和衣物。彭城之战后,吕雉及刘老太公等人,又被项羽抓为人质,整整过了28月胆战心惊的日子。虽然项羽不至于为难她,但毕竟阶下囚的生活太受煎熬,而且她还要照料一个磨磨唧唧老爷子的生活起居。因此,在刘邦眼里,吕雉就是一个完美的贤妻良母,对家庭任劳任怨,对他不离不弃。所以刘邦称帝后,感念发妻这么多年的辛苦付出,尽管当时极度宠幸与他从战火纷飞中一起走来的戚夫人、戚夫人还生有聪明伶俐的刘如意,但刘邦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吕雉册封为皇后,立刘盈为太子。


当上皇后的吕雉,生活上翻天覆地,性格上脱胎换骨,再也不是那个相父教子、安分守己的女人了。因为做为六宫之主的吕雉,已经不满足于在后宫呼风唤雨,而是对朝中事务也事无巨细、了如指掌。因此吕后在刘邦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韩信诱杀,刘邦本来将彭越流放蜀地,而吕后又将其骗杀,此时吕后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洞若观火的刘邦不可能看不出端倪。如果此时,刘邦收拾吕后完全没有问题,尽管朝中大臣都拥护吕后,也会出面阻拦,那不过是受祖制及礼教思想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愚忠和顽固不化,最终还会向眼前的即得利益妥协,刘邦最多就是受一些非议而已。但是刘邦对自己过于自信,对吕后又心慈手软,因为刘邦认为和群臣立下的那个海枯石烂的《白马盟誓》,足可以制衡日后吕后的不轨行为,另一方面他还不想做一个杀母立子、冷血无情的人。所以,此时刘邦能动吕后,但不想动。


公元前196年,英布造反,刘邦万般无奈带病出征。刘邦本想将儿子刘盈推上战场,让其自求多福,但是吕后经商山四皓的指点,恍然大悟,于是跑到刘邦床前大哭大闹,刘邦只好御驾亲征,再战英布。虽然英布被灭,但高祖再次负伤,凯旋归来后身体每况愈下。吕后第一时间请来了名医为刘邦疗伤,医生还信誓旦旦的说伤可痊愈,吕后还亲自给刘邦端来了煎好的汤药。但是刘邦抬手将药推翻,然后慷慨陈词:“我凭手中三尺剑,以一介布衣夺取了天下,这难道不是天命吗!我的生死在天,即使扁鹊复生又有什么用!”,刘邦真的是大义凛然而知天命吗?显然不是,他只不过是想多活几天,因为刘邦多活一天对吕后就是一天惴惴不安的煎熬,谁能保证吕后的居心叵测!所以此时的刘邦已经是“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的迟暮英雄,内心纵有千般的壮怀激烈,也只能向苍天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更像是一支被风吹的东摇西摆、忽明忽暗的蜡烛,等待他的只有慢慢临近的油尽灯枯。


所以此时,刘邦想动吕后,已经有心无力。看看曾经和他歃血盟誓那几个重臣的现状,就可明白刘邦的晚景是如何的凄凉。首先,第一功臣萧何装疯卖傻,自污保命,运筹帷幄的张良,明哲保身、不问朝政,但关键时刻为吕后出谋划策请出商山四皓;其次,功劳第二的曹参碌碌无为,夏侯婴对太子刘盈寸步不离,同勃毫无主见,陈平骑在墙头上,摇摆不定、投机取巧;再者,王陵不识时务,陆贾与世无争,而随刘邦出生入死的樊哙,更成为了吕后的坚强后盾。放眼望去,孤独寂寥,朝不保夕的刘邦已经沦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更没有人会把自己的切身利益寄托在一个风烛残年的人身上,所以刘邦到死也没有见到陈平给他送来樊哙的人头,这就是骨感的现实。


总之,刘邦与吕后的恩怨纠葛、爱恨交织,很复杂。刘邦雄才大略,远见卓识,但最终让吕后把汉朝江山搅了个天翻地覆,不能不说是其人生的一大败笔。历史即没有如果,也没有假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汉武帝刘彻做到了未雨绸缪。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我读《资治通鉴》以来,对涉及到的帝王都有过思考,我感觉,刘邦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弑杀的大魔头,不用说跟人屠朱元璋比,就是跟他的后人汉武帝比,刘邦都算是很温和的了。我举几个例子:

该杀或能杀而未杀的人

衣赐履说:这一点,是我非常佩服刘邦的,我觉得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多,做到这一点的帝王恐怕更不多。即,不少之前差点要了刘邦老命的家伙,他居然都赦免了,不但赦免了,而且大都封官了,这个心胸宽广度,不是一般人能够比的。

第一个,季布

这家伙非常有名,有个成语叫“季布一诺”,说的就是他。意思是,只要季布曾经承诺过什么,一定说话算话。季布是上面那个倒霉蛋儿丁公的亲外甥,也是项羽的将领,曾多次使刘邦蒙羞。我们不知道究竟他干了些什么,但项羽灭亡后,刘邦悬赏千金捉拿季布,下令说有敢收留窝藏季布的,罪连三族,可见连刘邦脸皮这么厚的人,都无法忍受,呵呵。前202年,项羽败亡之后,季布逃亡,剃去头发,用铁箍卡住脖子当奴隶,把自己卖给鲁国的大侠朱家(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游侠之一,这是生活在汉初,如果在武帝时期,估计朱家没有立身之地,到时我们会讲到武帝时的大侠郭解,被武帝干掉,不需要什么理由,就是个人影响太大而已)。朱家心里明白这个人是季布(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朱家知道这个人是季布),就将他买下安置在田庄中。朱家随即到洛阳去进见滕公夏侯婴,劝他说,季布有什么罪啊!臣僚各为他的君主效力,这是常理。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掉吗?如今皇上刚刚取得天下,便因私人的怨恨去抓人,这不是显得太小肚鸡肠了吗!况且,季布这家伙很有能力,官府如此急迫地抓他,这不是逼着他要么向北投奔匈奴,要么往南归顺百越部族吗?我觉着,您得跟皇上说说这事儿。

夏侯婴觉得有理,就按照朱家的意思,向刘邦说了季布的事。刘邦想了想,赦免了季布,并任他为郎中(宫廷禁卫官)。朱家果然是大侠,将季布解救之后,再也不见季布。

第二个,贯高等

前200年,刘邦征匈奴大败而归。十二月(十月为岁首),刘邦返回长安,途经赵国。赵王张敖是刘邦的女婿,刘邦对张敖的态度非常轻慢,以致于张敖的宰相贯高等人非常愤怒,认为刘邦在羞辱他们的主子。于是,决定刺杀刘邦。前199年,冬季,刺杀刘邦未果。前198年,刺杀事泄,贯高与张敖都被抓捕。正月,经审讯,张敖并未参与刺杀行动,赦免,但王爵贬为侯爵。刘邦觉得贯高忠于主子张敖,品性不错,一并赦免。贯高自觉没脸事奉刘邦,自杀。另有张敖手下田叔、孟舒等,刘邦同时赦免,并重用(详见拙文《刘邦清理异姓王,先拿亲女婿开刀》)

第三个,蒯彻

前196年,刘邦平叛陈豨之后,回到洛阳,得知韩信已死,问吕后,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

吕后说,韩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彻的计谋。

刘邦诏令齐国(刘肥为齐王,蒯彻是齐国人)捕捉蒯彻。蒯彻被带到,刘邦说,你唆使淮阴侯反叛吗?

蒯彻说,是,我的确教过他,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有自取灭亡的下场。假如那小子采纳我的计策,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

刘邦怒了,说,煮了他。

蒯彻说,哎呀,煮死我,冤枉啊!

刘邦说,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

蒯彻说,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秦失其鹿,天下人共逐之,谁牛逼谁就率先得到它。盗跖(春秋时代著名大盗,跖读如直)的狗,对着帝尧狂叫,并不是尧不仁德,只不过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我给韩信出主意时,我只知道他,并不知道陛下。况且天下磨快刀子想干陛下争夺天下的人多了去了,只不过都不是您的对手罢了。您总不能把他们都煮了吧?

刘邦笑了,说,放了他吧。于是,赦免了蒯彻的罪过。

第四个,栾布

前196年,三月,刘邦以谋反罪夷彭越三族,割下彭越的首级在洛阳示众,并颁布诏令,有来收敛尸体者,一律逮捕。梁国大夫栾布出使齐国,回来后,在彭越的头颅下奏报情况,祭祀后大哭一场。官吏将他逮捕,报告刘邦。刘邦召来栾布,痛骂一番,说,给我煮了他。左右正提起他要投入滚水中,栾布回头说,请让我说句话再死。

刘邦问,还有什么话?

栾布说,当年皇上受困于彭城(江苏省徐州市),战败于荥阳(河南省荥阳市)、成皋(河南省荥阳市西北汜水镇)之间,而项羽却不能西进,只是因为彭越守住故魏国(河南省东部)土地,与汉联合而使楚为难。当时,只要彭越一有倾向,与项羽联合则汉失败,与汉联合则楚失败。而且垓下会战,没有彭越,项羽就不会灭亡。如今天下已经平定,彭越接受符节,被封为王,也想传给子孙后代。而如今陛下向梁国征一次兵,彭越因病不能前来,陛下就疑心以为造反;未见到反叛迹象,便以苛细小事诛杀了他。我担心功臣会人人自危。现在彭越已经死了,我活着也不如死,请煮死我吧!

刘邦认为有理,便赦免了栾布的罪,封他为都尉(民兵司令)

衣赐履说:结合八个异姓王的结局,我们看看刘邦诛杀人或赦免人的标准是什么。
杀或贬的是哪些人?七个异姓王(燕王臧荼、韩王韩信、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赵王张敖),加上陈豨和丁公,这些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谋反,或者被怀疑谋反,除丁公外,每一个都有谋反的行为,或者至少具备谋反的实力。
也许,我们在谈到韩信、彭越、英布,包括韩王韩信、卢绾时,会觉得他们或多或少有点冤枉。是的,他们可能是值得同情的,但,在政治层面上,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说某人冤枉还是不冤枉,是他们造反之后被诛,还是皇帝要诛他们逼得他们造反,这种讨论意义不大,因为,绝大多数这种情况,就是黄泥掉进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
因此,刘邦诛杀他们只遵循一条标准,即,不要对皇权发起挑战,或者,不要有向皇权发起挑战的能力。
那么,刘邦放过了哪些人?季布、栾布、剻彻、贯高等。这些人,刘邦有充分的理由杀他们,季布追杀羞辱过他,贯高刺杀过他,剻彻鼓捣韩信谋反,栾布简直明目张胆违反刘邦的禁令,但,刘邦一个都没有杀,甚至还给季布、栾布、贯高等封了官,除了贯高自觉没脸而自杀之外,其他人都任职了。这透露出一个什么信号?刘邦需要忠诚。这些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对故主忠诚度非常高,以此思之,他们对刘邦也会保持忠诚。然而,却偏偏杀了曾经放他一马的丁公,其实是要昭告天下,我需要的是忠心,忠诚的人,就算是我的仇人,我也给他官做;有二心的,即使是我的恩人,我也不放过他。

对,我没说剻彻。刘邦只是放了剻彻,但并没有封他做官。因为,剻彻类似于战国时的策士,他为谁出主意,并不是出于忠诚,而是为了某种“自我实现”,这样的人,用起来不放心。因此,刘邦虽然放了他,但没有任用他。
如果说刘邦放过季布这些人,还带有某种政治目的,有那么一种舆论引导、宣传教育的意思,那么,刘邦放过剻彻,则真正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人的自然属性——他不是一个嗜杀魔头,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宽厚的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个人认为,只要不会危及汉朝政权,刘邦一般是不会杀的。吕后是刘邦的老婆,惠帝刘盈是刘邦的儿子,刘邦断然不会相信吕后会断送刘家的江山,因此,虽然对吕后也有不满,产生过想把太子换为赵王刘如意的想法,但终究还是放弃了。如果硬要说不杀吕后是不能还是不忍,我认为,是不忍。


衣赐履和金大妞


只能说二者皆而有之吧。当然刘邦到最后其实都是可以除掉吕雉的,如果刘邦这么做了,当然对于大汉帝国的影响会非常大。所以刘邦并不是没有能力去动吕雉。

当然一开始来说,刘邦确实没有心思去动吕雉的,如果从吕雉开始嫁给刘邦说起的话,那么吕雉对于刘氏家族的所做出的的贡献可以说是非常大的,而且刘邦能够取得天下,吕雉也是功不可没的。从这点来说刘邦在建立大汉王朝之后也就不想动吕雉了,首先来说毕竟是夫妻,其次吕雉对于刘邦也是一心一意的。吕雉是一个非常强的女性,对于刘邦的贡献不只是在家庭上,更是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中所做出的的贡献,我们都知道刘邦就是一个小地痞,虽然很多人跟着他,但是他也是经常犯浑,每次听不进去话了,张良萧何陈平等人都是去找吕雉说服刘邦,从这点来说吕雉比刘邦可能更出色。但是那时候毕竟是男权社会。

所以刘邦也是知道吕雉的能力,也知道吕雉的野心,但是一直没有动吕雉,也是因为吕雉为自己所做的一切。

到了后来刘邦确实也是有想过要动吕雉的,但是这个时候来说可以除掉吕雉,但是刘邦不能这么做,首先来说吕雉这个时候的实力已经是不弱了,樊哙就是吕雉的妹夫,刘邦在临死之前要除掉樊哙的原因也就是因为他是吕雉的妹夫。而且不管是张良还是萧何,陈平等等跟随刘邦打天下的这些人其实和吕雉也都事或多或少有一点联系的,这些人也知道吕雉的能力。这个时候如果一旦刘邦动了吕雉,可能真的就动摇了整个大汉帝国的根基。一旦吕氏家族起来反抗的话,那么刘邦一手建立的大汉帝国就此夭折了。

其实吕雉对于大汉的贡献在刘邦之后也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没有吕雉这个女强人掌控者大汉江山,那么就凭刘盈或者刘恭,亦或是刘弘这几个人又能撑起大汉的天下吗?很显然这几个人都不太可能。吕雉可以说是在刘邦之后和刘启继承皇位的这段时间里起到了传承的作用,如果没有吕雉,那么难保大汉的天下还能够延续四百年。


中国历史研究所


每个女人的动力不是在丈夫的纵容,几乎是在孩子的手里,过去是,现在是,以后还是,孩子对母亲的私心永远排在第一位,有的母亲可以放弃孩子,也像慈禧,可以猎杀,从沒还手,母亲是对是错,只能当作耳边风,戚夫人没事孩子,才至到悲惨的命运。为什么皇帝宠妃是没加害女,几乎是加害宠妃的孩子,怀孕知道后,必须下手,为什么现在离婚像便饭,如果在父母选择,多数是选择母亲,这叫作骨肉相连。


用户8161953938056李


依我个人之见:不是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他对吕后的感情应该是比较复杂的,而且说的上吕后是他这辈子最愧对的女人。


在刘邦还是个不起眼的泗水亭长时,吕父就把不满二十的吕后嫁给了四十三岁还带着一个未婚子的刘邦。

吕后出身富贵,却没有嫌弃一无所有的刘邦,婚后替操持家务,生儿育女,侍奉公公,善待继子刘肥。

刘邦在一次押解囚犯时,就因为醉酒放走逃犯,最后自己亡命芒荡山下的沼泽地区,吕雉一人以瘦弱的肩膀,独立支撑家庭外,还要为丈夫长途跋涉的送去食物和衣服。

当时的项羽势力强大,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刘邦不服气,于是有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

刘邦在彭城败给项羽,仓皇逃走之余,妻儿老小却被项羽所俘虏,成为人质的吕雉在敌营中度过了两年零四个月,在这期间甚至差点被项羽烹煮了。

这两年多是何其的漫长,期间所受的苦难更不是三言两语能说的尽,直到两年后(公元前203年),刘邦和项羽议和,签订“鸿沟之约”,吕雉才得以回来。



吕雉年纪渐长,色衰而爱驰,常留守宫中,刘邦每次出游都是戚夫人陪同。

妻子当初受苦受难,性命难保,丈夫却怀抱美人,莺歌笑语,这一切的一切,稍微有良心,刘邦都会从心底里感到对吕后有所愧疚。

当时的太子刘盈仁慈软弱,且长的不像刘邦,刘邦以刘盈仁弱“不类我”为理由,想要改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因为“如意类我”。

吕雉是有政治手腕之人,她有吕氏一派的家族势力支持,又借助朝廷对“废长立幼”舆论之力,打击刘邦和戚夫人的废立。

更是请来了连刘邦都请不出山的“商山四皓”来辅佐刘盈,刘邦见事已至此,再也不提废立太子之事,并对戚夫人说:“太子羽翼已丰满,难以撼动,吕后真而主矣”。

吕后与刘邦是患难夫妻,且吕后更无犯任何大错,加上还是太子的母亲,所以刘邦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可动吕后。

尤其吕后还在政事上为刘邦分忧不少,当初刘邦在外平乱,韩信在关中造反,是吕后采用了箫何建议,成功诛杀了韩信,使得刘邦当时不用内在受敌。

吕雉的一生有过亦有功,她的“人彘”手段虽残忍的令人发指,但在政治功绩上,还是值得后世称赞的。

在她统治的十五年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提倡勤俭治国、严厉治理铺张浪费的风气,并鼓励生产,放宽经商政策。更是下令废除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制定的挟书律,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南枝写历史


进击de策略师为你解答!

我的答案:不是刘邦不愿意或者没能力处置吕后,而是刘邦心底压根儿就没有起这层心思。

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做详细论述:

导读:看一个人,不是要看他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所以我会依据刘邦处理事情的角度来剖析刘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1. 前207年6月,刘邦率军攻占了南阳郡,郡守则逃至宛城,刘本想放弃追击。张良劝说此时若放弃会导致腹背受敌,务必要拿下宛城,这才解了后顾之忧;
  2. 10月,刘邦领军抵达霸上入汉中,子婴向刘投降,刘拒绝众将提议处死子婴,只是将其关押。刘在见到了秦皇宫的富丽堂皇和美丽的宫女后,迫切的想入驻秦宫,享受一回从未试过的荣华和温柔乡,后被樊哙和张良极力劝阻,这才有了后来的约法三章、去苛法、拒犒劳,从此深得秦人民心;
  3. 前201年正月,刘邦需要面对建国后诸多功臣的封赏事宜。封的公正又不失水准,可令众臣心服口服;倘若封的不好,则会导致部下心怀不满,从而丧失君王于群臣中的威信,会很大概率引发叛乱。群臣每日里各抒己见的辩论,让刘邦迟迟不能论功行赏,后在张良的建议下优先封赏自己最为痛恨的雍齿,这才安抚下来群臣们躁动的心思。(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雍齿素来轻视刘邦,且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反叛,虽随后又归降,也多次立功了。这就导致刘邦对雍齿的态度颇为拧巴。因为讥讽和难堪,刘邦也曾动了杀雍齿的念头,可又念及他确实立下不少功劳,忽又舍不得杀掉。)
  4. 商议定都一事中,娄敬主张定关中,另一派则劝定洛阳。刘邦左右不决,后问请张良,才最终决定定都关中。并拜娄敬为郎中、赐刘姓;
  5. 刘邦称帝后,连续两次发出诏书,公告天下朝廷采取轻徭薄赋的国策,实行十五税一制;下令遣散士兵回家,并下诏文规定各郡国进献供品的数量和时间;国家恢复因为战乱引发饥饿迫使百姓贱卖自己作为奴婢的这些人的平民身份;
  6. 处理异姓王:韩信由最先的齐王改为楚王。后又降为淮阴侯,被留居京城;由于削藩政策,最先起兵叛乱的燕王臧荼兵败被捕杀;韩王信在其封地国都马邑对战匈奴不利,被刘邦严厉斥责,因怕被杀遂叛逃匈奴,后被汉将柴武斩杀;陈豨于代国起兵后被刘邦亲征平叛,逃至匈奴时被汉军击杀;高祖亲征代国之际,督令彭越出兵助战,彭称病不愿亲身前往,只派出副将和几千人马,遂引起高祖不满,后加上小人诬告,被高祖削爵位贬为平民流放蜀地;此时汉初三大名将已死两个,最后的淮南王英布畏惧被杀,故而起兵反叛,兵败后死于逃亡的路上;萧何以自毁名誉的手段来释疑高祖的猜忌;刘邦临终之前为护戚夫人母子,命陈平和周勃于营中斩樊哙。
刘邦在对待子婴、雍齿、韩信、彭越等人上都没有采取赶尽杀绝。唯二的两次杀举:一是陈豨反叛后因对东桓屡攻不下,又被陈部下大肆辱骂,才下了狠手;二是为了护住戚夫人母子,命陈平和周勃于营中斩樊哙。(在处理异姓王的过程中,除了主动举兵反叛而招致灭杀以外,对待其他藩王都没有狠下死手。韩信是在高祖出征之际,惨死于吕雉和萧何的联手;而彭越的惨死是因为吕后的唆使,刘邦则处于帮凶的角色。)

在这一系列的事件当中,我们可以得出刘邦在政治远见和军事战略上较为短板的结论。

  1. 但因这块短板才促使刘邦能够广纳贤才,听取谏言的执政风格;
  2. 在面对敌手和百姓的态度上,刘邦一贯秉持着仁善的为政理念;
  3. 又因这短板和仁善,也才有了皇后吕雉参与政权的机会。

刘邦从沛县的一个小混混到位列一国之尊,他没有项羽的无脑虐杀,也没有吕雉的腹黑狠绝,历史评价其为人豁达大度。

做小混混时,虽然游手好闲不事生产,泡了寡妇曹氏还生了个儿子刘肥。身后虽领着一帮混子,但从欺压平民百姓的历史记载。

这个混混,油滑、贪色、世故、好逸、惜命、不作恶却也重情。


上面说了刘邦,接下来说吕雉:

  1. 初嫁之时,宽待私生子刘肥。刘邦时常不着家,由于家境困难,吕雉便带着子女做农桑针织的活,补贴家用,在家亦孝顺公婆;
  2. 刘邦因醉酒致使囚犯逃脱,遂跑至芒砀山避难,吕雉经常千里迢迢的跑去给刘送衣服和食物;
  3. 私放骊山囚徒招致县令大怒,刘邦家人及吕雉被迫入狱;
  4. 楚汉之争中,刘统领的汉军在睢水大败,刘太公、吕雉等一众家人被项羽部俘获,囚禁了两年才得以返回刘邦身边;
  5. 太子位之争的关键时刻,吕雉请二兄吕泽领兵逼张良献计,这才有了“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刘盈,从而最终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位;
  6. 趁高祖外征之际,联合萧何计杀韩信。为丈夫解决隐忧,同时也为自己立威;
  7. 在高祖出征平定叛乱、打击割据势力之际,吕雉居于幕后为高祖稳定朝局;
  8. 偶遇流放的庶民彭越,安抚后带回京城,唆使刘邦将其残忍杀死,以震慑各诸侯;
  9. 高祖病重时期,聘请良医前来医治,主动询问朝堂关键位置的人事任命。高祖病逝,吕雉被尊为皇太后,在“活人彘”事件后,开始亲政。

刘邦与吕雉,不难发觉他们是一对破有传奇色彩的夫妻。

前期吕雉操持家务、孝顺公婆、抚养子女,家中一应事物全都挑起,还要为这个不省心的丈夫整日里提心吊胆,会担心他是否会吃不饱穿不好。

这刘邦好不容易发迹了,眼看就可以结束这颠沛流离的苦日子。可汉军在睢水的大败,顿时又让赶来相聚的一家子人沦为了俘虏,这一囚禁就是两年之久。



吕雉终于可以和刘邦相聚了,可此时伴于高祖左右的却是年轻貌美且多才多艺的戚妇人,不要她吕雉。

千呼万唤盼来的相聚,等来的却是这般戳心的画面。这么多年拼命的维持这个家,付出了大好的青春年华,丈夫的心被后来人生生的夺走了。或许吕雉心底无数次唾骂刘邦“渣男”吧,可再如何,他终究还是自己牵挂并且挚爱的丈夫啊!

既然已经年老色衰,那就只有向事实低头,那就在皇后的位置上多做一点。为丈夫、为自己也为俩人孩子。

与刘邦而言,对于吕雉,他是愧疚的。逃亡的路上曾多次踢孝惠帝和鲁元公主下车,若不是夏侯婴,刘邦还要亏欠两个孩子,至于欠吕雉的就更多了。

吕雉后来参与政事,刘邦虽有诸多不满,却并没有付诸任何行动,由此可见一般。

在争夺太子位期间,我们并没有看到任何废后的历史记载。那是否可以大胆的推测一下:或许戚夫人曾动过这个念头,但就在刚萌芽的阶段,被刘邦给掐灭了,也从此不让再提及呢?


贱痞二叔


历史上刘邦是不愿意动吕后还是没能力动吕后?

  既是不愿意,也是没能力。

  怎么说呢,刘邦看起来是个狠人,面对自己的老父妻儿就要下油锅,还能“巧笑盼兮”就能明白,他要狠,杀起人可以不眨眼,吕后也是人,不是什么刀枪不入机器人,真要一剑砍下去,也逃不出自然规律,可是刘邦也是个精明人,他不是想杀谁就杀谁,要是他一直这样,也就当不了皇帝了,谁还跟他干?他当然知道吕后不能杀。

  吕后既是他的正妻,也是他的伙伴,想当年刘邦也不过是个小小亭长,黑道上混得还比较开,但如果没有吕家的资助,他成事也比较难。在他创业的过程中,吕后非常到位地扮演好了贤内助的角色,稳住了刘邦的后方,换句话说,没有吕后,刘邦的核心班子未见得有那么能耐。他真的为了小老婆,杀了吕后,这一帮子老功臣,谁都不会服气。人会想啊,你连老婆都给干掉了,我们这班老家伙不是更碍眼啊,别的人不好说,比如他连襟樊哙就肯定不会罢休,其他人也都差不多,这寒了的心,可就暖不过来了。

  再说了,吕后也给干掉了,太子刘盈怎么办?也给动了?刘盈是老班底们看着长大的,不说全部吧,最少也有一半是期望着自己的儿孙们眼着太子享福的,这一下刘邦真的废了太子,立刘如意那家伙,老兄弟们就算不冲着吕后的面子,冲着自己家族的百年富贵,也会跟刘邦闹,刘邦怎么操作?

  估计刘邦想来想去,也还是算了吧,所谓的请来商山四皓就罢手,不过就是个台阶,吕后不能动,刘盈也不能动,给小老婆安排下就算了,儿孙自有儿孙福。(文/宛如清扬)


宛如清扬


刘邦是不能动吕后 不存在不愿意或者没能力的情况

首先明确一点,刘邦从来没有封吕后为皇后。《史记》中没有记录刘邦封吕后为皇后的记录。因为刘邦在汉二年彭城之战时就得到戚姬,和吕后的关系就很平淡。

在刘邦宠幸戚姬的情况下,不会在击败项羽后,册封吕后为皇后。刘盈的太子之位是在汉二年就已经确定。

吕后的身份,在《史记》中有两个:

“微时妃”、“正后”

刘邦时的真实情况是:

刘邦只册封刘盈为太子,吕后被项羽俘虏,刘邦自然不会册封她。等吕后被项羽释放时,刘邦早就宠幸戚姬多年,对吕后早已没有什么感情,更加不会册封吕后。

刘邦称帝后,就册封刘太公为太上皇——还是为了避免父亲跪拜自己的尴尬。

刘邦不能动吕后的原因

1、刘盈是刘邦的长子,且在汉二年已经被立为太子。只有废刘盈的太子之位,吕后才失去权势。但刘邦废除刘盈太子的努力,受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且在张良的帮助下,吕后成功要求四大德高望重的老人辅助太子,造成太子获取天下舆论支持的局势。

内有朝臣的反对,外有舆论反对,刘邦难以强行废除刘盈太子之位。

实际上,刘盈只是比刘如意大2岁。刘盈是公元前210年出生,刘如意是公元前208年出生。

2、吕后势力形成。吕后的两个兄弟吕泽和吕释之,都以战功封侯,妹夫是刘邦好友樊哙,女婿是赵王张敖。

刘邦还活着时,就以反叛为名废了赵王张敖改封为侯,唯一没有成功处理的是拥有军权的樊哙——因为没有罪名。死前曾经借助谋反要杀樊哙,但因为陈平的左右观望而落空。

《史记留侯世家》记录刘邦意图废太子的无奈:

“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

“羽翼已成,难动矣”、“羽翮已就,横绝四海”,就表达了刘邦对吕后势力的无奈。

虽有有弓箭在手,但鸟羽翼已成,展翅高飞,也没有办法射倒了。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刘邦肯定“想动过”吕后,因为他曾经想废嫡立庶,也就是废掉太子刘盈,代之以赵王刘如意,既然要废嫡子,那自然就要涉及太子母亲的处置了。

事实上,当刘邦最终放弃了废太子的念头之后,就曾对戚夫人说:

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史记·留侯世家》)

失意之后,对戚夫人感慨“吕后真而主矣”,也就意味着,刘邦曾经想让吕后不是戚夫人之主,自然就涉及到废黜吕后的地位,而代之以戚夫人了。总不至于说,换了太子,还让吕后做太后,那不随时等着她翻盘弄死戚夫人母子吗?

事实上,刘邦在临死前为“废后”、“易太子”所做的准备言行并不少,一方面是讨论这个议题,受到叔孙通、张良等人的劝阻,另一方面,则是在军中派周勃、陈平杀死樊哙,而众所周知的,樊哙是吕后的坚定支持者,因为他老婆就是吕后的妹妹,也是吕氏集团在当时掌握最多兵权的亲族。

但是,这个斩除羽翼的举动,被周勃和陈平这俩骑墙派给“推太极”了,没有掺和,等于也是站在了吕后一边。

史书上可见的,确定站在吕后、惠帝一边的,至少有樊哙、张良、吕泽,列侯应属于该派系的有,靳歙、丁复、傅宽、蛊逢、郭蒙、朱轸等人,另有应有香火情分,起码不反对的,萧何(一直与吕后同镇关中)、曹参(其子在吕后称制是为御史大夫)。

在站队上,刘邦的基本盘,基本上都是和吕后共享的,哪怕是张良、陈平这样的外来户,都站在了吕后这边,实际上意味着刘邦在废太子的问题上,成了孤家寡人,这种情况下,以他个人的威望,当然能动太子,也能废吕后,甚至杀吕后,但是然后呢?

戚夫人和刘如意要面对的是整个列侯基本盘的离心,而这些人实际上是汉朝镇压天下的主要同盟军,他们的人心散了,队伍自然就没法带了。

所以,刘邦实际上是理智战胜了感情,拿戚夫人和儿子的生命做了代价,换取了王朝的存续,而两人也是心知肚明,所以,戚夫人痛哭流涕,刘邦连酒都喝不下去了。

而在刘邦死后,最能见吕后的威势的,是吕后死后,代国君臣的评价:

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张武等议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

“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刘邦杀人放火一辈子有威不奇怪,吕太后一个深宫妇人,也有“威”,而且让一群“习兵,多谋诈”的大将畏惧不已,岂是常人?


刘三解


帝王心术之所以神秘,那是因为帝王神秘稀少。如果能把帝王看作一般的平凡人,你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历史上会有大名鼎鼎的吕后的存在了。

对普通人家来说,事情分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但对于生在帝王家的人来说,家事即是国事,国事即是天下事。虽然自古就有女人不得干政的说法,但是,身为帝王的女人,哪个又可以置身事外呢?除非不想活了。



好死不如赖活着,绝大多数人是比较惜命的,吕后也不例外。她是以富家大小姐的身份嫁给身无分文,一清二白的刘邦的,虽然心里有苦,也可能不愿意,但在当时那个女人如衣服的社会,她要想活下去,却不得不依附刘邦,不管她愿意与否。刘邦死,她死,刘邦生,她生。她很早就看清了这个现实。

刘邦起义之初的核心团队都是和刘邦在沛县有过命交情的小混混们,而吕后是这些人的大嫂,且吕后很会做人,对刘邦的这些兄弟都照顾有加,还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了樊哙等等。吕后对刘邦的家人更是用心照料,在家任劳任怨,纵使被刘邦的哥嫂打骂嘲讽也依然如侍奉亲爹一样侍奉刘邦的亲爹。

吕后的付出是值得的,不仅让刘邦的兄弟只认她这一个大嫂,更是让刘老太公只认她这一个儿媳妇,而在外沾花惹草的刘邦更是对她感到愧疚万分。

在这些多种因素的交叉下,吕后慢慢的走上了她的权利之路,更是缔造了强盛的吕氏外戚,把持汉朝数十年之久。

刘邦和吕后的第一次争执是发生在刘邦起义后,第一次和吕后见面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刘邦已经在乱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身边也有了一些如戚夫人之内的美娇娘,可吕后却丝毫不在意,依旧向在沛县老家一样侍奉刘邦。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刘邦心里过意不去,每当政事闲暇之余,都会到吕后这里坐坐。

刘邦的举动,让深受刘邦宠爱的戚夫人心生不满,便用计赶走了吕后。这是吕后和刘邦结婚以来,第一次发生矛盾。刘邦虽然觉得对吕后有愧,但心中可能更宠的是戚夫人,就送走了吕后。

吕后的离开,让世上少了一个思念丈夫的妻子,却多了个弄权的女强人。



吕后虽然走了,但她在刘邦众多兄弟中的影响力还是在的,而且她是刘邦明媒正娶的正妻。不管刘邦在外面有多少女人,和别的女人生下多少孩子。但皇后只能是吕后,太子也只能是吕后的孩子。这就是刘邦的这些好兄弟对于这个唯一承认的大嫂的承诺。

刘邦击败项羽,登上九五至尊之位,建立大汉,册封群臣,封吕后为皇后,刘盈为太子。

对刘邦已经死心的吕后,一面含笑侍奉刘邦左右,一面加紧在朝堂中布置自己的势力,不知不觉间,无论是朝中文武大臣,还是朝外的骄兵悍将皆有多数被吕后操持在手中。

吕后也变得更加强势,不经意之间在刘邦面前流露出来的气势,让刘邦心惊之余,感到心凉。刘邦突然之间发现,大汉的朝局,吕后比他刘邦要掌握的好的多。

在戚夫人的撒娇,以及对吕后的不满,双重感情交叉之下,刘邦准备废掉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可不料,刘邦的计划还未来得及实施,吕后就帮刘盈请来了四老教导他,导致刘邦的计划胎死腹中。

看着势力已成的吕后,刘邦只好放下了心中的执念,默默的退出了朝堂,把很多军政大事交给了吕后处理。



所以,吕雉成长为吕后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并不是简单的取决于刘邦敢不敢与愿不愿。在刘邦刚起义那段时间,刘邦是不敢也不愿意动吕后的;在他登基为帝,册封皇后的时候,刘邦应该是想动吕后,却是不敢的。在刘邦想废刘盈太子位的时候,恐怕是惧怕吕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