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ICU裡的“紅色娘子軍”:在重症病房,有我們堅守

每一個危重病人的好轉,都凝聚著她們難以言說的努力;每一個重症病人的恢復,都寄託著她們最深厚的祝福。

一次次,在與病魔最兇險的戰鬥中,她們勇敢地築起了一道道堅韌的防守線。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ICU病房,在這裡,駐守著一支英勇的“娘子軍”。

ICU里的“红色娘子军”:在重症病房,有我们坚守

2月28日上午9時30分,華科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ICU病房,同濟醫院、華山醫院兩個團隊醫生開始為王強實施有創呼吸機試脫機,在氣管插管內給氧5L/min的情況下,王強(化名)的各項生命體徵十分平穩。2個多小時後,醫生將ECMO管道撤除出王強的血管,他成功脫離了ECMO支持。不久將轉到普通病房。

50歲的王強病情好轉,猶如一支強心劑,給醫護們帶來了信心。在重症病房,給重症病人上ECMO難,撤ECMO更難,而最難的,是這一過程中沒日沒夜的守護人員。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護心隊隊長、心內科主任汪道文教授說,“ICU管理,稍有不慎就不是救命而是致命,這裡功勞最大的就是我們的‘娘子軍’們。”

新冠肺炎是呼吸道疾病,絕大部分危重症病人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肺部功能受損,組織缺氧,呼吸衰竭。“如果說醫生是刀尖上的舞者,那麼麻醉科醫生,就是在刀尖上和病毒跳的‘貼面舞’。”麻醉醫生每一例氣管插管都是從“鬼門關”搶回生命,但她們正臉貼近病人口鼻處實施氣管插管,近距離直面病人呼吸道,危險可想而知。

深夜,電話鈴響起。“病人需要緊急氣管插管!”“好,馬上到!”

熟練穿上隔離服,戴上護目鏡,套了三層手套,罩上一個大大的頭罩。錢巍慢慢伏下身,小心翼翼摘掉病人的無創呼吸罩,輕輕打開病人口腔,將喉鏡插入,慢慢摸索著聲門。戴著三層手套,手感很差,再加上厚重的防護服,視線很大受阻。霧氣慢慢擋住視線,壓低身子,緊貼病人的面部。她只能側過頭,在霧氣斑駁之間尋找較為清楚的部分。終於插管順利完成。

“我們只有一次機會。”錢巍說。藥效發揮作用後,患者全身肌肉鬆弛下來,胸腔的起伏消失,自主呼吸也停止了。

錢巍,麻醉科主治醫生,今年38歲,她是兩個寶寶的媽媽。2月6日,在經過培訓後,錢巍開始在中法新城院區值第一個班。因為人手吃緊,麻醉科醫生們每個班次是24小時。剛開始一天插管4到5個病人,後來病區越來越多,危重病人又比較集中,3個同事連著跑,一天要做9個插管。

一天值班時,ICU病區一名危重症、肥胖病人需要做氣管插管。在肺部疾病中,肥胖病人危重的概率要比普通病人更高。錢巍說,一般人嗆口水會咳一陣,身體有應激反應,插管對病人來說,是相當痛苦的經歷。用藥適當,讓病人停止呼吸後,一是緩解病人痛苦,讓他能配合呼吸機節奏,二是對醫生的一種保護,防止病人在抗拒時的反應,使更多的體液、飛沫噴濺傳染給醫生。

“但肥胖病人的嘴巴不能完全張開,稍微先進一些的可視喉鏡根本放不進去。”錢巍試了幾次都不行。於是她馬上決定換用傳統老式喉鏡,依靠平時的經驗積累和手感,終於一次成功。“對病人來說,關鍵時刻要緊的是醫務工作者專業的判斷。”因為穿著隔離服,插管結束後不能使用聽診的方式確認氣管位置深淺是否合適,她只能靠觀察病人左右胸腔隆起高度進行判斷。

觀察了一段時間,病人沒有異樣,錢巍並沒脫掉防護服回去,而是選擇在ICU病區待命。“當時我們的防護服不夠用,而且病人那段時間發病率高,可能早一分鐘插管就能早一分安全。”

錢巍坐在門前的板凳上,調整呼吸,保持原地不動,儘量節省體力。等她緩過神來,剛才還悶熱的狀態,現在卻感覺後腰發涼,是裡面的衣服被汗浸透了。那天,她穿著這套衣服在ICU病區裡呆了4個小時,獨自完成了4例插管。

新冠疫情以來,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完成氣管插管近200例,無一例失敗。新冠肺產婦剖宮產麻醉5例,新冠肺病人腸梗阻剖腹探查麻醉1例,新冠肺病人腦外手術麻醉1例,病人均安返病房。

ICU里的“红色娘子军”:在重症病房,有我们坚守

2月9日,管志敏作為同濟醫院心內科CCU護理骨幹,第一時間接到任務來到光谷院區。

隨著疫情防治戰更加激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成為“新冠定點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和光谷院區兩大院區分別設立發熱門診及隔離病房,集中收治新冠重症及危重症病人。臨床發現,20%危重症病人存在心臟損傷。ECMO體外膜肺氧合,俗稱“人工肺”,對重症呼吸衰竭有獨特療效。但ECMO日常醫療中並不是常規治療手段,很多其它專科醫護人員此前沒有專業培訓過,稍有不慎後果就不堪設想。

“機器一報警,大家都會很緊張。”管志敏說,“看到王強順利恢復中,現在能吃能喝,大家都很開心,因為過程實在是太艱難了!如果救不活,我們都會很受打擊。”

當時,光谷院區重症ICU裡,能熟練操作ECMO的專科護士只有管志敏一個人,因此從機器耗材準備、設備調試、預充、電源氣源、吸引裝置,只能她一個人完成。

“王強上ECMO的第一個星期是我最痛苦的時候。因為沒有人能夠接你的活,電話時刻響起,整晚睡不著覺。”管志敏回憶說。後來慢慢好了,醫院派人過來,華山醫院醫療隊護士也加入進來,大家一起協作,現在ECMO病人的護理工作順利很多了。

“雖然我熟悉操作醫療設備,但起初為病人ECMO上機,還是出現了不少困難。”管志敏說,以往設備直接接醫院牆體的中央供氧,但現在新冠肺炎疫情,全院所有病人都在用氧,氧壓肯定不穩定。一旦接到ECMO機器上,就可能出現不停報警。所以只能使用移動氧氣瓶,靠手動調整到合適氧壓使用值,即保證病人供氧,又保證機器能夠正常運轉。

“為了保險起見,那一天我提前兩個多小時進入到ICU調整ECMO設備上的各個參數,接移動氧瓶,一點點手動調節,最後才找到一個6-7左右的氧壓值,機器才沒有報警。”管志敏說。

“最難的不是技術層面,而是心理壓力。”同濟醫院心內科主任汪道文教授說,ECMO一分鐘兩三千轉速,一旦操作不嚴密,不僅連累其他設備運轉,還會毀掉整個系統,甚至發生患者噴濺情況,汙染整個病房。

由於ECMO專科護士緊缺,最初幾天,管志敏每天要在ICU病房裡呆很長時間。這中間只要有空閒,她都要對其他護士做培訓。這段時間,她每天肩負的擔子比平時重了許多,從設備預充、監護配合、日常護理、故障排查,等等,“每個環節,不能有絲毫疏忽。”她略顯疲憊地說。

ICU里的“红色娘子军”:在重症病房,有我们坚守

緊急狀況是對醫護的很大考驗。一天晚上8點,剛剛順利交班,值班陳紅護士聽到儀器報警。正常運轉的機器突然流量很低,只有零點幾,跟轉速三千的流量一點不匹配。“不能慌,想一想哪裡出錯了。”她讓自己冷靜,一邊排查管路有沒有打折,病人容量夠不夠,機器偶合劑夠不夠等外界原因,一邊呼叫醫生。

在所有外界因素處理和排查後,儀器仍報警提示依舊。陳紅立即啟動手搖泵以保障正常灌注。30分鐘後,醫院護心小分隊周寧、汪璐芸醫生和管志敏、張盼盼護士緊急趕到病房,排查出,可能因為病人體位改變,讓管路口緊貼血管壁,導致轉數速,但流量極少的狀況。隨即他們及時調整管路位置,流量升起來了,機器正常運轉。

ECMO成功置管後有一項很重要的參考指標ACT,是抗凝護理最重要的指標,必須保證在安全範圍200-220秒,過低會出現血栓最終導致管路堵塞,過高會引起全身臟器出血,比如腦出血等嚴重併發症。所以她們需要根據ACT值來調整抗凝藥使用及速度調控,常規2小時需要測一次,但是如果病人情況不穩定,需要1小時甚至半小時就要複查。但此時病人血管條件差,護士們必須要克服這些困難,規範ACT監測流程,確保測值準確性,為醫生準確抗凝治療提供保障。

ECMO從置管到拔管9天時間,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護理團隊7人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醫療隊6人專班守護,4小時輪班,24小時堅守。平時,這些操作可以很輕鬆完成,但現在全穿上全套防護裝備,動作很笨拙費力,4小時值守中,測定凝血時間、機器流量和觀察轉數,看氧氣瓶夠不夠,應對各種突發差誤狀況,同時還要負責臥床病人下肢康復鍛鍊,忙得沒有喘息的時候。

2月29日晚11時,ICU病房一位心、肺功能都不好的患者突發管道血栓,系統停轉。由於病人生命高度依賴ECMO系統,一旦長時間停機或者撤機,病人可能會發生意外。護心小分隊醫生周寧、汪璐芸和護士管志敏、張盼盼、陳紅連夜趕往醫院ICU病房,經過一小時重新調整、更換管道,重新打通病人生命線,贏取了生的希望。

ICU里的“红色娘子军”:在重症病房,有我们坚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