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韩赵魏不相互兼并?

ciaoshuang


说到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也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个时期了,因为当时的诸侯国实在是太多了,所以相互吞并这件事情也还是显得十分的长江的,话说其实赵国,魏国和韩国在一起灭了智国之后,他们好像就停止战争了,那么他们为什么不选择像田氏代齐那样继续互相吞并直到一家独占晋国呢?下面就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

赵魏韩三家灭智后,为什么不继续互相吞并最后独占晋国呢?

三家灭智的时候是因为唇亡齿寒的缘故,因为当时智家太过强大,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韩赵魏三家的主城都是建在大河边上,今日可以水淹晋阳,灭掉赵家。明日会不会以相同的手段,吞并韩家、魏家?智家咄咄逼人,智伯骄傲自满。对韩魏两家防备不严,夜里就被说反了,导致了智家的灭亡。从此,晋国成为了韩赵魏三家的舞台。

一、初期巩固政权,确定地盘范围

从公元前453年三家灭智,到公元前403年三家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中间有着长达五十年的空白期。赵家被三家围攻了一年多,损失惨重。韩家、魏家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说,这一段时期,三家势均力敌,半斤八两,谁也吃不掉谁。

此时的晋国公室已经名存实亡,君主只是一个被操纵的傀儡。三家的封地起初并不是连在一起,犬牙交错,飞地情况十分严重,十分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发展。比如,韩国一开始被魏国四处包围,无法与其他国家建交,简直就是“国中国”。于是,三家先后相互交换土地,然后才是发展农业,建立城邑,发展经济,巩固政权。要将封地转为国家,这一步是一件艰难的大事。它需要长期的经营,而不是短期战争能解决的。

三家虽然在晋国内说一不二,在国际上只能算是二流水平。如果此时他国联合进攻晋国,那么三家很有可能覆灭。晋国的中央军只是掌握在三家的手里,并不是属于他们各自家族的私军。所以,军队的分割也是很有必要的。三家灭智之后,晋国公室手上已经没有军队,只剩下公室的护卫队,已经不值一提。到了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废掉晋静公,晋国彻底灭亡。

二、田氏代齐与三家分晋的背景差异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天子册封为齐侯,田氏正式代替了吕氏成为了齐国的主人。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吕氏退出了齐国的历史舞台。

说起来,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还是有历史渊源的,差不多是同一时期。公元前404年,三晋联军攻打齐国,俘虏了齐国姜姓吕氏最后一位君主齐康公,押到周天子面前,要求被封诸侯。随后,齐康公被放逐于海上,田和掌握了国家大权。田氏家族在民间素有声望,深得民心,著名宰相晏婴就曾预言过将来田氏代齐。田和得到了齐国百姓和贵族的支持,因此它的篡位阻力很小,属于一家独大。

赵魏韩三家灭智后,为什么不继续互相吞并最后独占晋国呢?

公元前672年,田氏始祖陈完避难到齐国,受到齐桓公的礼遇,田氏家族在齐国扎了根。齐国有庆氏、栾氏、高氏、鲍氏、田氏五大家族。公元前545年,是齐国政权田桓子联合其他三家灭掉了庆氏家族。随后,又联合鲍氏灭掉了栾氏、韩氏家族。公元前489年,田乞放逐齐国公族,自立为相,田氏家族从此掌握了齐国国政大权。

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杀齐简公及齐国公族、鲍氏、晏氏等四大家族,进一步巩固政权。田成子时代,田氏家族8人丁不旺,而齐国公族人口旺盛。于是,采取代孕的模式,开放后宫,让宾客自由出入,一下子多了70多个儿子,让这70多个儿子归心田氏,壮大人口,管理郡县。最终,田氏家族的规模超过了王族,取而代之只是时间问题。

从这里可以看出,从公元前672年田氏家族立足齐国,到公元前386年成为齐国的主人,花了近三百年的时间,这种徐图进,让它的政权得以顺利交替。从齐威王开始,田氏家族领导的齐国再次称霸中原。

三、三晋一统的机遇与磨难

强大的晋国从晋文公时代一直是北方的霸主,中原诸侯已经在它的霸权统治下度过了百年。齐国、秦国出头无望,楚国虎视眈眈。韩赵魏三家分晋正好是诸侯们趁机崛起的历史机遇,所以齐秦楚是断然不会再让晋国一统,这也就断了晋国公室想力挽狂澜,获得外援的念头。甚至,也不会让韩赵魏三家处于同盟状态,或拉或打,分化瓦解。晋国的霸权时代终究一去不复还。

韩赵魏立国初期,因为自身实力不强,底蕴不深,国家不富,军队不多,名声不响,在国际上遭受白眼和歧视不在少数。为了获得独立,打开出路,初期的报团取暖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此时内讧,那么只会死的太快。刚刚获得立国的韩赵魏,只是比郑国、宋国、鲁国稍强,比起秦楚燕齐太弱。

战国时代的开幕,最先强大起来的不是春秋时代的老牌诸侯国,而是战国新秀—魏国。魏文侯开创了魏国百年霸业,魏武侯奠定了基础,到了魏惠王由盛转衰。文侯时代,主张三晋联盟,自己当盟主。武侯时代,拳头大的说话。惠王时代,三晋互相攻伐,魏国攻伐赵国,赵国的首都邯郸都被攻占。韩国一直当魏国的小弟,不听话还是要挨揍。可惜,文侯、武侯没有合并三晋的雄心壮志,而魏惠王有心无力回天,将魏国称霸的资本败光,只能求自保。

随着齐国、秦国的先后强大,三晋处于东西方两大国的缓冲区,日夜惴惴不安。齐国经过威王、宣王、闵王的三代治理,国力蒸蒸日上。威王时代,魏国的两次大战,称霸一统三晋的资本被齐国消耗殆尽。韩国依旧当起了齐国的小弟,但内政被频繁的干预。赵国不甘于现状,背信弃义,频繁对齐国做出试探,双方边界战争不断。一直到公元前285年,五国攻齐,三国之后在无战争,处于联盟状态。

赵魏韩三家灭智后,为什么不继续互相吞并最后独占晋国呢?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开启了征伐六国的战争。首当其冲的是魏国,两国可谓是百年宿敌。魏国当霸主的时候,秦国被欺负的很惨。咸鱼翻身后的秦国,马不停蹄的进攻魏国。第五次河西之战,魏国惨败,河西和河东全部丢失,魏国的大半地盘被攻占。公元前293年,秦国名将白起东进中原,伊阙一战,斩首韩魏联军24万,韩国主力被消灭,国土损失大半,魏国战败割地求和。随后,韩国投靠了秦国,三晋联盟再次破灭。公元前273年,魏赵联军进攻韩国,白起在华阳再次覆灭了魏赵联军,斩首魏军13万,赵军2万,秦军兵临大梁城下,对于联盟又是一次重击。魏国在这场大战中彻底元气大伤。后来信陵君率领的十万大军是魏国最后的家底。

随着秦国将魏国、韩国主力消灭,战争转向了赵国。赵国在齐国、魏国、韩国相继被拖垮后,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强大起来。赵国一有名将,二有武灵铁骑,与秦国直接长达数十年的硬碰硬战争。赵国此时对韩魏很有想法,但平原君一派力争联盟,没有实施。魏国、韩国惧怕秦国,也巴不得秦赵两败俱伤。这种人心,从来没有齐过,又怎么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联盟?

其实,赵国在长平之战惨败后,秦国兵围邯郸城,赵国灭亡危在旦夕。魏王虽然派出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大军救赵,但也只是作壁上观。一方面是秦国的威胁,另一方面是巴不得两国再次两败俱伤。幸好,信陵君的窃符救赵,在邯郸之战让秦国损失惨重,无力再连续进攻,给了三晋六国苟且了几十年。

赵魏韩三家灭智后,为什么不继续互相吞并最后独占晋国呢?

三晋既没有实力重新合并,也没有因为联盟板上钉钉。三者各怀鬼胎,相互猜疑、算计。三晋之间分分合合,拉拉打打,注定不能长久。最终,到了公元前230年,韩国、魏国只剩下都城及附属城郭,赵国也只剩下都城和代地。三国各自被灭,也没有其他国家前来救援,大家的心态都崩掉了。







谈事论


韩赵魏三家不是不想搞兼并,吞了其他两家;而是实力不允许,根本做不到。

首先,三家分晋初期,赵家实力最强大,韩赵双方蠢蠢欲动,魏文侯居中调解。首先是赵家,打算联合魏家灭了韩家,魏文侯很聪明,唇亡齿寒的道理理解的很透彻,绝不干这种傻事,果断拒绝了赵家;韩家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恼火,于是就打算联合魏家,干掉赵家,魏文侯同样拒绝了。韩赵两家中间隔着魏家,魏家按兵不动,双方自然打不起来。

其次,魏国率先改革后,虽说实力很强大,但要想兼并其他两家,根本做不到。第一,其他国家不会眼睁睁地看着魏国坐大——处于四站之地的魏国称霸还凑合,但要多线开战还办不到,毕竟底蕴有限;第二,魏国最强大的时候,花了三年的时间、耗损了极大的精力才灭了中山国,中山国实力可比韩赵差远了——灭中山尚且如此艰难,灭韩赵根本就办不到。

最后,三晋团结对大家都有利,三晋分裂则是互损。魏文侯时期,三晋团结,一起扩张,魏武侯打破了这个局面,魏惠王在位时兵戎相见,后果大家都知道了,魏国快速衰退,韩赵也没得到什么好处,反而是齐国、楚国、秦国趁机崛起。

综上所述,三晋兼并根本做不到,三晋团结则对大家都有利。


小杨品史


进入战国时期,晋国政权被智 ,范,中行,韩,赵,魏六家大夫所控制。

在这六家大夫中,实力最强大的是智氏,其余五家联合起来对抗智氏,最后智氏被消灭,中行氏也被消灭,剩下的四家大夫中,以范氏最强大,于是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消灭了范氏。晋国政权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控制,公元前403年,三家正式分晋。

韩,赵,魏三国立国以后,由于是协商分晋,三国保持了友好关系,而且延续了很长时间,由于面临其他国家的威胁,韩,赵,魏三国有时联合起来,向东对付齐国,向西对付秦国,向南对付楚国。

魏文侯时期李悝实行变法,魏国迅速强大起来。又经过魏武侯,魏惠文王的统治,魏国实力进一步增强,取得了独霸中原的地位。就连经历了商鞅变法的秦国都非常害怕魏国,这一时期,魏惠文王对韩,赵采取兼并政策,不断发动进攻,削弱了韩,赵两国。公元前342年,魏惠文王派庞涓率10万大军进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齐国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进攻魏国都城大梁,这就是围魏救赵的故事,在随后的马陵之战中,魏军10万人几乎被消灭,庞涓自杀。魏国从此衰落下去。

在以后的历史演变中,赵魏两国实力相当,韩国成为小伙伴儿。又面临西方秦国的威胁,这就是韩,赵,魏三国不可能互相兼并,以后赵国一度非常强盛,但主要战争方向是秦国,因而就不存在韩,赵魏互相兼并的形式了。



谷老师


因为在他们合力灭了知氏之前,赵国已经被淹了三年,实际上,当时知道知氏与韩魏两家继续合作并耗下去的话,最后被灭的就是赵氏了。而且,当时三家的实力差不多,独大的只有知氏罢了,所以赵氏根本就灭不了另外两家。所以,这三家一直都是相互制约,一直到分侯。。。 这三家不争的原因,我认为是实力相当,如果真的斗起来,国家会内乱不说,西方的秦国也会虎视眈眈,趁乱而入,而且,实力相当的对手,互相争斗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两败俱伤,这个时候渔翁就会得利,没准他们内斗,晋国皇族会崛起,趁他们虚弱把他们都灭掉。。。还有,这三家的家主都不想使自己的实力衰弱,都想等实力远胜于另外两家了再动手,所以便都不争。


用户366664159275


其实不是韩赵魏三家之间不兼并,而是如果他们三家之间可以互相兼并,那也就不会出现三家分晋的局面,而是一家独大了。

因为三足才能鼎立,如果失其一足,那一方早晚会被另一方所吞并。

而且他们并非没有尝试兼并。

最初晋国共有六个手握大权的家族,除了韩赵魏三家,还有智氏、范氏、中行氏。

只不过在斗争之中,智氏、中行氏、范氏都相继被灭,唯独留下了韩赵魏三家。如果他们三者之前,还有相互兼并的实力,又怎么会许选择三家分晋,而不是一家独大呢?

那么三家分晋之后,魏国虽然通过李悝变法迅速强大了起来,但也只是强于某一个国家,无法抵御两国联手,自然无法进行兼并。

而且随着东方的齐国、西方的秦国日益强大,韩赵魏三国抱团取暖还来不及,又怎么会内斗来消耗自身实力呢?

其实说白了,就是韩赵魏都有兼并的野心,但三国的实力都不够强大,所以无法完成兼并。

我是@盗帅夜留香YE,关注我,一起交流更多的文史话题。


盗帅夜留香YE


本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但是看到有些答题者的答案,实在是不敢苟同。再者,长篇大论,不知所云,为了凑字数么?

韩赵魏不是没有相互兼并,而是没有兼并成功而已。

早在魏文侯、魏武侯时期的李悝吴起变法使得魏国空前强大,接过强大魏国的魏惠王便开始不安分了。三晋本一家,所以魏惠王一直想再回复昔日晋国的国土,于是就有了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通常称为围魏救赵的那一战役,马陵之战是攻打韩国,解韩国之围的还是齐国,这次魏国损失更惨,主帅庞涓自杀,太子被俘虏。

更雪上加霜的是,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也强大了起来,把秦献公时期被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再度夺了回去。

自此,魏国基本上是一蹶不振,一直走的下坡路。

韩国更没有那个实力,虽然经过申不害短暂的变法,但是外强中干,跟魏国的马陵之战,也消耗殆尽了。

赵国,除了防备匈奴,还有腹心国中山国,这就够他忙活的了,哪有什么精力和实力吞并魏韩。


知忆史话


韩国、赵国、魏国是由原本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卿大夫分裂而来,也是春秋走向战国的标志。至于韩赵魏为什么不相互兼并,我认为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韩赵魏刚灭晋国,封为诸侯

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大部分土地,并且要求周天子册封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由此拉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而三国初立,实际上是危机重重,不得已而抱团取暖。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便将此事作为开篇进行数落,称其“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也”。

“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

“三家分晋”给众诸侯国起了一个坏头,所以后来又有“田氏代齐”。而赵、韩、魏三国的行为虽做了众诸侯国想做而不敢做之事,但仍然犯了天下之大忌,想要在立国初期存活下来,三国必须联合起来抵御外敌,哪来的闲情互相兼并呢。

中期阶段,三国开始发生仇怨

随着三家各自内政的巩固,扩张领土就需要摆上日程。而魏国经过魏文侯启用变法以后已经成为三家的老大哥,赵韩两国也以魏文侯为首。《战国策·魏策一》记载韩、赵两国相难,


韩、赵相难。韩索兵于魏曰:“愿得借师以伐赵。”魏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不敢从。”赵又索兵以攻韩,文侯曰:“寡人与韩兄弟,不敢从。”二国不得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以构与己也,皆朝魏。

由此可见,韩、赵两国已经发生了嫌隙,只是碍于魏国强大而不敢发作,勉强隐忍,随着冲突的不断扩大,魏国也会加入其中,三家联盟的关系就将破裂。

而把魏国也拉入泥潭的事情便是韩、魏互换土地。

韩、魏易地,西周弗利。樊余谓楚王曰:“周必亡矣。韩、魏之易地,韩得二县,魏亡二县,所以为之者,尽包二周,多于二县,九鼎存焉。且魏有南阳、郑地、三川而包二周,则楚方城之外危;韩兼两上党以临赵,即赵羊肠以上危。故易成之曰,楚、赵皆轻。”楚王恐,因赵以止易也。——《战国策·西周》

由于魏国换土地图谋不轨,将严重侵害赵国利益,于是赵国出面组织了。可以预料到,魏国必定心生不满,这也是联盟破碎的导火索。

后期阶段,撕下脸皮,互相攻伐

赵、魏撕破脸皮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中山国。本来中山国便是赵国的心腹大患,而魏文侯要打这块并不相连的土地,赵烈侯本着两败俱伤的原则,欣然答应。结果魏国实力太强真的消灭了中山,并派太子驻守,使得魏国对于赵国的更大了。

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击守之。——《史记·赵世家》

这就牵扯到了原则问题,在赵国的阻挠下又使得中山复国。于是赵、韩两国爆发了战争,三国联盟就此破裂。此时,韩、赵、魏三家已经算是在互相兼并了。

结语

韩、赵、魏三家是否互相兼并,在于他们有没有共同的利益。如果有相同的利益就不会互相兼并,没有相同的利益就会互相兼并,这个需要看阶段再下定论。


温明昊


自三家分晋之后,历史就进入了一个更加动荡残酷的时代——战国。

题目中问为何不相互兼并,这种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进入七国争霸的时代,谁不想一统天下,只是要看国家有没有英名的君主和实力。

一步一步兼并

比如魏文侯率先变法图强,从而使魏国成为了第一个最强大的国家。有道是,人一强大就会膨胀,魏国强大后,一时之间成为七国中的霸主,韩赵根本不是其对手,于是一步步减小生存空间,不断割地求和。

所以,在战国前期,人都还是比较单纯的,空间是一步步被压榨的,兼并也是一步一步的。

不是想灭就能灭的

这人的心理都是不想别人坐大比自己强的,自古而然。一个国家强大起来欺负他国,那势必会形成同盟,从而遭到反击。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战国时期,总是今天你联合他打我,明天我联合你打他。韩赵魏三国,其实也是这样。比如魏国攻打赵国的时候,来了个围魏救赵。

诸如此类战争,在战国时期再常见不过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常态。所以不是你想灭就能把他给灭了。


更多精彩历史,尽在愚人之娱。期待您的关注哦!


愚人之娱


搞过没成功。围魏救赵,大家都知道。魏国当时想灭掉赵国。被齐国围魏救赵。周边的秦旗楚三大强国绝对不能容忍,赵魏韩三国在统一。三国分裂符合三大强国的利益。强大的晋国存在对三个国家都是威胁。晋国分裂为赵魏韩三国三个国家是非常高兴的。


海中岩haha


三家灭智的时候是因为唇亡齿寒的缘故,因为当时智家太过强大,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韩赵魏三家的主城都是建在大河边上,今日可以水淹晋阳,灭掉赵家。明日会不会以相同的手段,吞并韩家、魏家?智家咄咄逼人,智伯骄傲自满。对韩魏两家防备不严,夜里就被说反了,导致了智家的灭亡。从此,晋国成为了韩赵魏三家的舞台。

一、初期巩固政权,确定地盘范围

从公元前453年三家灭智,到公元前403年三家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中间有着长达五十年的空白期。赵家被三家围攻了一年多,损失惨重。韩家、魏家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说,这一段时期,三家势均力敌,半斤八两,谁也吃不掉谁。

此时的晋国公室已经名存实亡,君主只是一个被操纵的傀儡。三家的封地起初并不是连在一起,犬牙交错,飞地情况十分严重,十分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发展。比如,韩国一开始被魏国四处包围,无法与其他国家建交,简直就是“国中国”。于是,三家先后相互交换土地,然后才是发展农业,建立城邑,发展经济,巩固政权。要将封地转为国家,这一步是一件艰难的大事。它需要长期的经营,而不是短期战争能解决的。

三家虽然在晋国内说一不二,在国际上只能算是二流水平。如果此时他国联合进攻晋国,那么三家很有可能覆灭。晋国的中央军只是掌握在三家的手里,并不是属于他们各自家族的私军。所以,军队的分割也是很有必要的。三家灭智之后,晋国公室手上已经没有军队,只剩下公室的护卫队,已经不值一提。到了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废掉晋静公,晋国彻底灭亡。二、田氏代齐与三家分晋的背景差异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天子册封为齐侯,田氏正式代替了吕氏成为了齐国的主人。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吕氏退出了齐国的历史舞台。

说起来,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还是有历史渊源的,差不多是同一时期。公元前404年,三晋联军攻打齐国,俘虏了齐国姜姓吕氏最后一位君主齐康公,押到周天子面前,要求被封诸侯。随后,齐康公被放逐于海上,田和掌握了国家大权。田氏家族在民间素有声望,深得民心,著名宰相晏婴就曾预言过将来田氏代齐。田和得到了齐国百姓和贵族的支持,因此它的篡位阻力很小,属于一家独大。

公元前672年,田氏始祖陈完避难到齐国,受到齐桓公的礼遇,田氏家族在齐国扎了根。齐国有庆氏、栾氏、高氏、鲍氏、田氏五大家族。公元前545年,是齐国政权田桓子联合其他三家灭掉了庆氏家族。随后,又联合鲍氏灭掉了栾氏、韩氏家族。公元前489年,田乞放逐齐国公族,自立为相,田氏家族从此掌握了齐国国政大权。

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杀齐简公及齐国公族、鲍氏、晏氏等四大家族,进一步巩固政权。田成子时代,田氏家族8人丁不旺,而齐国公族人口旺盛。于是,采取代孕的模式,开放后宫,让宾客自由出入,一下子多了70多个儿子,让这70多个儿子归心田氏,壮大人口,管理郡县。最终,田氏家族的规模超过了王族,取而代之只是时间问题。

从这里可以看出,从公元前672年田氏家族立足齐国,到公元前386年成为齐国的主人,花了近三百年的时间,这种徐图进,让它的政权得以顺利交替。从齐威王开始,田氏家族领导的齐国再次称霸中原。三、三晋一统的机遇与磨难

强大的晋国从晋文公时代一直是北方的霸主,中原诸侯已经在它的霸权统治下度过了百年。齐国、秦国出头无望,楚国虎视眈眈。韩赵魏三家分晋正好是诸侯们趁机崛起的历史机遇,所以齐秦楚是断然不会再让晋国一统,这也就断了晋国公室想力挽狂澜,获得外援的念头。甚至,也不会让韩赵魏三家处于同盟状态,或拉或打,分化瓦解。晋国的霸权时代终究一去不复还。

韩赵魏立国初期,因为自身实力不强,底蕴不深,国家不富,军队不多,名声不响,在国际上遭受白眼和歧视不在少数。为了获得独立,打开出路,初期的报团取暖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此时内讧,那么只会死的太快。刚刚获得立国的韩赵魏,只是比郑国、宋国、鲁国稍强,比起秦楚燕齐太弱。

战国时代的开幕,最先强大起来的不是春秋时代的老牌诸侯国,而是战国新秀—魏国。魏文侯开创了魏国百年霸业,魏武侯奠定了基础,到了魏惠王由盛转衰。文侯时代,主张三晋联盟,自己当盟主。武侯时代,拳头大的说话。惠王时代,三晋互相攻伐,魏国攻伐赵国,赵国的首都邯郸都被攻占。韩国一直当魏国的小弟,不听话还是要挨揍。可惜,文侯、武侯没有合并三晋的雄心壮志,而魏惠王有心无力回天,将魏国称霸的资本败光,只能求自保。

随着齐国、秦国的先后强大,三晋处于东西方两大国的缓冲区,日夜惴惴不安。齐国经过威王、宣王、闵王的三代治理,国力蒸蒸日上。威王时代,魏国的两次大战,称霸一统三晋的资本被齐国消耗殆尽。韩国依旧当起了齐国的小弟,但内政被频繁的干预。赵国不甘于现状,背信弃义,频繁对齐国做出试探,双方边界战争不断。一直到公元前285年,五国攻齐,三国之后在无战争,处于联盟状态。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开启了征伐六国的战争。首当其冲的是魏国,两国可谓是百年宿敌。魏国当霸主的时候,秦国被欺负的很惨。咸鱼翻身后的秦国,马不停蹄的进攻魏国。第五次河西之战,魏国惨败,河西和河东全部丢失,魏国的大半地盘被攻占。公元前293年,秦国名将白起东进中原,伊阙一战,斩首韩魏联军24万,韩国主力被消灭,国土损失大半,魏国战败割地求和。随后,韩国投靠了秦国,三晋联盟再次破灭。公元前273年,魏赵联军进攻韩国,白起在华阳再次覆灭了魏赵联军,斩首魏军13万,赵军2万,秦军兵临大梁城下,对于联盟又是一次重击。魏国在这场大战中彻底元气大伤。后来信陵君率领的十万大军是魏国最后的家底。

随着秦国将魏国、韩国主力消灭,战争转向了赵国。赵国在齐国、魏国、韩国相继被拖垮后,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强大起来。赵国一有名将,二有武灵铁骑,与秦国直接长达数十年的硬碰硬战争。赵国此时对韩魏很有想法,但平原君一派力争联盟,没有实施。魏国、韩国惧怕秦国,也巴不得秦赵两败俱伤。这种人心,从来没有齐过,又怎么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联盟?

其实,赵国在长平之战惨败后,秦国兵围邯郸城,赵国灭亡危在旦夕。魏王虽然派出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大军救赵,但也只是作壁上观。一方面是秦国的威胁,另一方面是巴不得两国再次两败俱伤。幸好,信陵君的窃符救赵,在邯郸之战让秦国损失惨重,无力再连续进攻,给了三晋六国苟且了几十年。

三晋既没有实力重新合并,也没有因为联盟板上钉钉。三者各怀鬼胎,相互猜疑、算计。三晋之间分分合合,拉拉打打,注定不能长久。最终,到了公元前230年,韩国、魏国只剩下都城及附属城郭,赵国也只剩下都城和代地。三国各自被灭,也没有其他国家前来救援,大家的心态都崩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