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夷陵之战关乎国运,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以及赵云、魏延、马超猛将?

MiDream-末世


公元221年,刘备刚刚称帝半年,举倾国之力,发动了伐吴大战。这一战被称之为“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少有的大战之一。在相持了一年后,刘备被东吴孙权打败,损失惨重,国力大大减弱。有人就对此提出疑问,夷陵之战关乎蜀汉国运,刘备为何不带着诸葛亮、赵云、马超、魏延等最得力的文臣武将呢?

个人认为诸葛亮没有带领这些得力干将,征讨东吴,看看他们都忙啥了。

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后方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国号为“汉”,此时,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这时的诸葛亮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日理万机,是非常的。这一年,张飞被范强、张达所害,司隶校尉被诸葛亮兼任。这下,诸葛亮更忙了,挣得一份工资,干着这么多活。

不能齐胜不顾家,刘备在出征东吴时,把家里边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让他辅佐年幼的太子刘禅,治理朝政。所以说,诸葛亮坐镇成都,稳定后方,刘备才能够安心伐吴。

《三国志》中记载: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

赵云,忠言逆耳,晾在一边

在刘备下达伐吴总动员令时,赵云曾上谏道:“曹丕篡夺汉室江山,这是我们的敌人,而孙权只是一个地方势力,不值一提。如果我们先灭曹魏,则东吴自然就会归顺。现在曹操死了,他的儿子曹丕以魏代汉,不得人心。如果现在我们从汉中出发,讨伐曹魏,天下的英雄豪杰都会归顺我们的,老百姓也会夹道欢迎的。我们不应当忘了国仇,因为私恨,和东吴孙权交战;这样对谁都没有好处。”

然而,刘备听不进赵云的忠言逆耳,一定要伐吴。既然赵云不听话,那么刘备任命赵云为江州都督,把他晾在了一边。在刘备惨败的时候,赵云来到永安,准备接应刘备。

《云别传》中记载: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

魏延,镇守汉中,防备曹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负责汉中防线。由于汉中是蜀汉和曹魏的边境,双方多次争夺汉中。因此,汉中作为益州门户,地理位置险要,不容有失。所以,在刘备伐吴时,他不会将魏延抽掉汉中的魏延。万一刘备把魏延从汉中调走,被曹魏钻了空子,从汉中一线进攻蜀汉,蜀汉就是腹背受敌,两线作战,失败的概率很大。所以,魏延在汉中镇守,曹魏不敢轻举妄动,来保证蜀汉与曹魏边境安全。

马超,史上没有相关记载

刘备称帝时,封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历史上没有交代刘备伐吴时,马超在干啥,在哪任职,他多半也是镇守一方,抽不身来,无法跟随刘备征战。

总结:公元221年,刘备伐吴时,没有带着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等得力干将伐吴,而是带着黄权、吴班、冯习、张南、沙摩柯等大将们,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本职工作,都在忙啊,难以抽出身来。如果张飞活着,他能够作为刘备的左膀右臂,参加夷陵之战,为好哥们关羽报仇雪恨。

刘备没有派出最强阵容,没有带领赵云、魏延、马超等大将出战东吴,导致最后败在东吴陆逊的手里,冯习、张南、傅肜、程畿等大将战死,而由于回蜀道路断绝,镇北将军黄权带领江北军队,无奈归顺了曹魏。


魁哥说历史


夷陵之战,让我们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刘备猛将都没带,而是带的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将领,比如张南,傅肜,冯习,沙摩柯,但不要忘了一点,这些人之所以不知名,是因为他们死于夷陵之战,如果不是,那么蜀书也必然会有他们的传记。

另外,夷陵之战,也有两个重要人物也参战了,一个是马良,一个是黄权,马良大家都比较熟悉,是马谡的哥哥,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说的就是马良,而且马良与诸葛亮的关系很好,情同兄弟。

黄权夷陵之败的时候,退路被东吴所断绝,又不能向东吴投降,最后只能选择向曹魏投降,曹丕对黄权十分的常识,封他为镇南将军,育阳侯,后来还升迁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可见黄权的能力也是很强的。

夷陵之战十分重要,因为这个关系到,能不能拿回荆州的问题,刘备很清楚,一旦荆州拿不回来,蜀汉只有益州这块地方,那么割据几十年不成问题,但是要实现隆中对,平定天下,那就像蜀道那样,难于上青天了。

所以刘备必定派出的是精兵强将,那为什么没带上这四个人呢?那我们一一来分析。

刘备发起夷陵之战,是受到群臣的反对的,虽然明确记载反对内容的只有赵云,而诸葛亮则是说,如果法正在的话,能劝刘备不打夷陵之战,而如果真打了也不会败得如此之惨,可以看出诸葛亮肯定也是反对刘备打这场战争的。

刘备不让赵云和诸葛亮上,并非是因为他们反对,而是诸葛亮必然要坐镇后方,正如刘备打益州,诸葛亮要在荆州,刘备要打汉中,诸葛亮要在成都后方,因为打仗,后勤保障还有后方的稳定,是十分的重要的。

而赵云之所以没有参与,是因为赵云不是一个将才,所以才没上赵云上,另外,赵云留在江州,也可以在刘备战败的时候,接应一下。

马超之所以没参加,原因是马超此时已病重,不能参加,并于这一年的十二月病逝,而魏延没参加,是因为魏延此时在镇守汉中,汉中也同样重要,自然不能让魏延来参加了。

另外,像法正和黄忠没参加,是因为他们这个时候都已去世,而张飞本来是要一起参加的,只是被范强、张达所杀。可以说,夷陵之战,刘备将能用的将和兵,都带上了。


历史简单说


通常大家会想到同样的问题,刘备倾国之兵(史上约为十一万人,演义称七十五万不实)伐吴报仇,却为何不倾国之谋勇随行出征,实力不是更强大吗?

太公兵法云:兵不用怠(怠慢,不积极,不支持),将必用忠(为将为帅必须是忠诚的,忠诚支持这个任务职事的)。否则,必会消极对待职事,影响积极进取。而以启用新人及老将黄忠廖化等次臣为先锋重将同伐吴国。却将诸葛亮,赵云,马超,魏延,姜维等主力谋勇晾于一边。这正是因为“将必用忠”之谓的核心内涵,必须积极忠诚本次职事的原故。

《三国志》载,诸葛亮反对此次军事行动。尝言:若法正在,必能劝阻先主伐吴。

赵云也是反对此次征伐。

马超则是万不能用。是安抚对象,不可以信之而授之以兵权。

魏延则是刘备部曲出身,必要留置大后方以牵制其他。

姜维者,诸葛亮的学生,必与其师诸葛亮一样的态度,不支持伐吴。

这就是“兵不用怠,将必用忠”在刘备伐吴行动中的用人具体指导思想体现。

的确,不支持甚至反对去做某一件事的人,你捆上他一起去干,他也会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积极进取之心。无益于事,不如不要其参予其中。因为,一个人的谋或勇,皆出于本心和态度,单靠军法亦无补。

但刘备基于此,却犯了轻敌之嫌,兼之不听客观规劝,逆势而为,终有夷陵之败。

此天意乎?人祸乎?刘备之失也!





风从东方来163590821


晚上闲着没事,随便聊聊,刘备不带魏延可以理解,他坚守着汉中,防魏国之军突袭,长驱直入成都,造了刘备的老窝,不带诸葛亮就没有道理,因诸葛亮是首席谋士,而且主管军事,即使是参谋长的身份,不上前线而搞后勤,那就应该当后勤部长,不该负责军事,因此次战争非一般的小战争,是蜀国与吴国之间国与国的生死较量,刘备也有可能战死沙场,像孔明这样的军事人才不去前线可惜了,即使打不了胜败也不至于被陆逊小辈算计吧,那就是讲孔明的后勤责任大于前线作战,或者前线没有孔明无关紧要,刘备放弃了诸葛的强项可惜了,而刘备每每作战很少带诸葛亮让人难以理解…。马超另保一方平安,赵云是刘备保標,什么样的事比主人的生命还宝贵,没了主子还打个屁天下,也算不幸之中的大幸刘备虽败得很惨还算逃了个性命回来,这里很多事就是一个迷,谁都不知道刘备怎么想的,放着名将不用自己去冲锋陷阵。毕竟是一国之主的身份,刘备可以留守,让孔明去夷陵前线不是更合适吗?孙权怎么知道让陆逊统兵的呢?兵来将挡才合乎逻辑呢!




9紫气東来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都知道夷陵之战关乎蜀汉的国运,从夷陵之战的结果来看,刘备一败涂地,军队损失殆尽,武将死的死,降得降,最后刘备还在悲愤中气死了。那么在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魏延、赵云和马超呢?不是不想带,而是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真的是没办法带他们。

刘备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伐吴 既为关羽报仇 也为夺回荆州

刘备发动伐吴之战,从战略上讲其实并没有错,在关羽丢掉荆州后,伐魏的难度大,成功率低,但是伐吴可能几率更高些,刘备已经六十多了,他无法再等待下去了,如果灭了东吴,占领了荆州和江东各郡,那就有了更多的实力和地盘,打败曹魏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对于刘备伐吴是对是错,各有道理,读者们自行理解。


刘备为啥不带荆州派系的诸葛亮、魏延、赵云和后来投降的马超呢

但刘备发动伐吴之战,基本上满朝文武都不赞成,刚经过汉中之战,需要休养生息,赵云、诸葛亮等更是多次劝诫刘备不要伐吴,赵云更提出了公私分明,应该是先伐魏再伐吴,面对赵云的反对,刘备没有予以理睬,但唯以镇守江州的重任,赵云无法与刘备同行,刘备也不想带着一个反对自己伐吴的人去征战,感觉上很别扭。

诸葛亮当时是蜀汉的丞相,国家大事需要处理,虽然刘备称帝了,但蜀汉的势力分布很复杂,荆州派占主导地位,但还有益州本地派势力、东洲派、原刘璋投降的等等,这些势力需要平衡,更需要制约,刘备离开大本营之后,只有诸葛亮能处理好这些事情,除了诸葛亮,其他人刘备不会放心的,加上刘备在外征战,后方还需要大量的粮草、器械,靠李严一个人是不行的,在后来诸葛亮北伐,李严耽误过粮草的运输,就可以得知,李严无法胜任。诸葛亮必须要留守益州,要不然刘备最后的大本营可能都没了,张飞丢失徐州,是前车之鉴。



魏延在干吗呢?在刘备拿下汉中后,魏延被刘备破格提拔重用,把益州的北大门汉中交给了魏延。刘备伐吴去了,但难保曹丕不会出兵伐蜀,汉中绝对不能有失,刘备看出魏延的军事方面的才能,把魏延从一个牙门将任命为汉中太守,镇远将军,是对魏延的信任。汉中这样重要的位置,只有魏延可以胜任,所以虽然刘备喜欢魏延,但也不能带魏延去伐吴。


最后说下锦马超,马超从降了刘备之后,刘备对其一直加官进爵,马超效忠了刘备七年,但在公元222年病逝了,刘备在公元221年年发动了伐吴之战,那时马超肯定在病重,不能随行,马超在羌人眼中是“神威将军”,马超还有负责威慑羌人的作用,马超也走不开。

虽然没带诸葛亮、赵云等人 刘备伐吴之时,带了关兴、张苞、黄权、马良、吴班、陈式和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在前期也是一路高歌猛进,一直打到攻破秭归,到虢亭附近,要不是陆逊的火攻之计,加上天气炎热,刘备放弃了水路,夷陵之战胜负真的不好说。

结语:不是刘备不想带,而是真的带不了,而且刘备这么做也是为自己留了后手,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万一伐吴失败了,只要这些人还在,就还有希望东山再起。事实上也是这样,刘备兵败后,赵云进军永安,接应刘备,吓退了东吴的追兵。诸葛亮、魏延、马超各司其职,稳定了蜀汉,给了刘备后盾,这未尝不是刘备在伐吴之战前做得最好的安排。

感谢你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 欢迎大家点赞、留言评论 如果关注我的话想必是极好的,期待您的关注哦!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不带赵云,是因为赵云反对刘备攻打东吴。

干大事,首先要统一思想。赵云坚决反对刘备进攻东吴,多次劝谏,惹恼了刘备。刘备东征,肯定不会带他呀。


但是刘备还是很信任赵云,他让赵云作为后援,驻守江州。正是因为这一招,最后救了刘备。当蜀汉大军全军覆没以后,赵云迅速东进,接应刘备,又一次救了刘备的性命。

不带魏延,是因为汉中需要大将防守。

汉中是西川门户,也是抗击曹魏进攻的第一线防线。必须坚决扼守。

刘备把魏延当做自己的韩信,破格提拔,认为魏延是最适合镇守汉中的人。所以东征的时候,把他留在了汉中。

不带马超,是因为他身体不好。而且也要防御北方。

马超投靠刘备以后,参加过成都之战和汉中之战。表现还算出色。但一直比较消沉,心情不好,身体也逐渐垮了。刘备讨伐东吴的时候,马超的身体已经完全垮掉了。不可能随军出征了。夷陵之战后几个月,马超就过世了。


上将嗳福斯


事实上,夷陵之战刘备带上了蜀汉政权所有他能够带上的将领,并且还请了外援--五溪蛮首领沙摩轲及他的一万蛮军。

夷陵之战前的两个月,刘备刚刚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要知道自从东汉开始,就已经废除了丞相的职位,东汉末年第一个称丞相的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刘备这么做,足可见对诸葛亮的信任。

刘备时代,自从诸葛亮加入后,就一直负责后方的政务,提供赋税,提供兵员,运输粮草,负责镇守刘备的后方,起初是荆州,后来是成都,刘备攻打刘璋时,诸葛亮在荆州后方,刘备攻打汉中时,诸葛亮在成都后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诸葛亮当然在成都后方镇守了。

因为自老一辈的将领去世后,诸葛亮成为刘备手下当之无愧既信任、又有能力,同时还非常忠的社稷之臣,诸葛亮镇守后方的这个位置,是无人能够替代的,所以诸葛亮不能离开成都,必须在成都镇守,并且成都还有刘备将来的希望--皇太子刘禅。

刘备希望自己在前方征战的时候,后方能保持稳定的物资供应,同时能保持稳定的政治局面,唯有诸葛亮有这个能力,所以刘备不会带诸葛亮出战,至少在刘备眼中,诸葛亮就是自已的萧何。

夷陵之战发生的一年前,关羽因为大意,被东吴偷袭了荆州,关羽也被东吴军队俘虏杀害,消息传来,蜀汉朝廷一片义愤填膺,尤其是刘备,刘备是一定要为关羽报仇的,同时也是一定要夺回荆州的,因为荆州是刘备的龙兴之地和发家之地,刘备想要统一天下,荆州不能丢。

当刘备在朝廷宣布将要发动夷陵之战攻打东吴时,蜀汉群臣要不就是默不作声,要不就是随声附和,包括诸葛亮在内也是 沉默不语,只有一个人站出来劝谏刘备,这个人就是赵云,赵云对刘备说:国贼是曹丕,应该要先攻打曹丕,如果对东吴用兵,那么战争就难以停下了。

刘备平生第一次没有听从赵云的劝谏,对于赵云的劝谏,刘备非常生气,原本刘备很想带赵云去参战,但由于赵云的劝谏,刘备放弃了这个想法,一个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将领,是无法全身心投入的,所以刘备没有带赵云参加夷陵之战。

刘备虽然没有带赵云参战,刘备非常对赵云的劝谏感到生气,但刘备并没有失去对赵云的信任,在刘备的心中,赵云仍然是他最信任的人,于是刘备让赵云都督江州,江州就是今天的重庆,也就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益州靠近荆州战场最近的地方。

换句话说,刘备没有带赵云,是因为让赵云镇守江州这个二线基地,也正是因为刘备的这一人事安排,让夷陵之战中大败的刘备逃到白帝城时,是赵云第一个率军前来护驾,也正是赵云率军前来,才挡住了东吴军队继续前进的道路,解了刘备的危险。

这也是刘备没有带赵云参加夷陵之战的原因。

魏延早在刘备称汉中王时,被刘备封为汉中太守,镇远将军,作为镇守益州北边边境汉中的将领,魏延的任务就是镇守汉中,防御曹魏。

汉中在蜀汉政权的地位相当于前线,魏延也就是这个北方前线的指挥官,从219年开始,直到夷陵之战爆发的公元221年,魏延一直尽心尽力的镇守汉中,不曾离开一步,作为军事将领,魏延的作用就是镇守汉中,即使是刘备发动再大的战争,也不会贸然让一个边境地区的指挥官离开边境,这样会让边境置于危险之中,刘备才不会干这样的傻事,所以刘备也没有魏延参战。

马超作为曾经的一方雄主,之前是与刘备地位一样的诸侯,在马超被曹操击败之后,投靠了刘备,马超在蜀汉的位置非常尴尬,属于典型的位高权轻无实权,只是被刘备当成吉祥物一样供奉起来,马超在蜀汉的地位非常高,但实际权力非常低,甚至没有。

马超在刘备称帝时,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在武将中属于最高职位,但马超没有实际的权力,既不镇守四方,也不具备兵权,对于这样一个人,刘备是不太可能带马超出战的,况且公元221年的马超,已经生病了。

马超比刘备去世的还早,当刘备率领大军参加夷陵之战时,马超已经生病了,当刘备在夷陵战败后,马超还是重病,在夷陵之战刘备战败的消息传到成都后不久,马超也因为重病去世了,比刘备去世还早几个月,所以刘备也不可能带马超参战。

诸葛亮、魏延长、赵云、马超都没有参加夷陵之战,那么刘备参加夷陵之战带了哪些人?

刘备参加夷陵之战总共的军队是4万人,再加上五溪蛮军一万人,合计共5万人的军队,与东吴参战军队数量相当。

刘备军的前锋将领是冯习和张南,冯习和张南都是跟随刘备进入益州的荆州籍贯将领,随刘备参与夺取益州的战争,汉中之战,以及现在的夷陵之战,最后战死在夷陵之战中。

刘备的水军将领是吴班和陈式,这两人也是身经百战,跟随刘备参与了汉中之战,在夷陵之战中担任水军都督,并且在夷陵之战中成功逃生。吴班是吴懿的堂弟,最早是跟随刘璋的,后来投靠了刘备,陈式也是后来跟随诸葛亮北伐,收复武都、阴平二郡的将领。

刘备的侧翼是镇北将军黄权,刘备为了安心与东吴交战,派出黄权率领一万蜀军在长江北岸防御曹魏军队可能发生的突袭,在夷陵之战刘备战败后,黄权后路被断,最后投降曹魏。

刘备的后卫将军是傅肜,为保护刘备逃生英勇战死,此外还有将军杜路、刘宁投降东吴,蛮军首领沙摩轲战死。

刘备的谋士是侍中马良,马氏五常的老大,也是马家五兄弟的老大,他有个弟弟叫马谡,就是后来失街亭的那个,马良的才能远超马谡,能被刘备看中并任命为刘备自己的近臣侍中,就说明马良的才能不一般。

这样看起来,刘备几乎带上了所有能够带上的将领和谋士参战,实在带不了,即使再猛也没有办法,至少诸葛亮、魏延、赵云、马超等四人是带不了的。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有个回答没答到点子上。

夷陵之战,实际上是意气用事。关羽之死,其实也是自己的原因大一些。且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吧,有小路可逃,但关羽的性格又不能让他放下神将的面子。以至于最后被杀,也是嘴太硬导致。

首先分析下,为何东吴要偷袭,其目的主要是讨回荆州辖地,至于刘备到底算不算借荆州,这个是糊涂账,各说各理。这里不讨论。

既然知道东吴的主要目的是出气加讨回觉得应该是自己的辖地,所以东吴方最开始并不是杀关羽和被盟。所以才有了刘备兴兵后,孙权立刻表态愿意马上还荆州,立刻惩治凶手的举动。其实孙权很明白,孙刘同盟一旦瓦解,唯一得利的是曹操。

这一点我都能分析出来,更别提诸葛亮那些神军师了。所以夷陵之战诸葛亮是明确持反对意见的。

刘备这辈子呢,极少任性,一般都是隐忍。但关羽之死,对于他这个讲义气的人来说,必须有所反应。

刘备不是曹操,干不出虚张声势的事,譬如许褚杀了许攸,曹操假装大怒,喊着杀头,结果终了还不是罚许褚一个月不许喝酒了事。所以说,刘备是英雄,曹操是枭雄。

英雄重情义,枭雄就只讲利益了。

赵云,如果按正史讲,算大内侍卫统领,个人武艺超群,但领兵打仗欠佳。按三国演义来说,赵云很听诸葛亮的话,既然诸葛亮反对,赵云虽不说站队,但刘备心里是不舒服的,所以索性不带赵云。

至于马超,超哥归降后,压根就没在川中,被刘备打发回羌地了,马超本来就是羌人,管理羌地理所应当。所以事发仓促,马超没有立刻征调很正常。还有一种可能输刘备也给马超发了命令,结果马超待着羌兵在路上的时候,夷陵之战已经结束。

至于魏延,应该当时还扎在汉中防魏国。所以刘备不敢抽调。

其实这事确实事发突然,刘备当了一辈子好好先生,结果终了终于任性了一回,谁知一把大火烧光了家底。

其实这事就是一件突发事件导致领袖气火攻心,大怒之下一意孤行。更神奇的是,按说刘备也不算文皇帝,这辈子也打了无数仗,夏季密林下寨这么大的漏洞他不应该不知道,就算他不知,手下的将领谋士也知道,估计就是心情太烦躁,听不进去罢了。

额……好像回答完了。最后我用几句话总结。

有些人一辈子都没当过好人,最后当了一次好人结果完蛋了。

有些人一辈子没任性过,结果任性了一回,把家底也赔光了。就这么回事


善良之子86


根本原因是西蜀人才匮乏,缺乏战争全局联动机制!

其实当时可以带魏延伐吴,魏延也是攻吴的最佳人选。

魏延年轻时,与吴对峙多年,熟悉南方战事。他此时重任是镇守汉中。由于赵云认为北方曹魏才是真正的敌人,而极力反对伐吴,故可以让赵云暂替魏延。

但西蜀成气候、日子稍微过好了一点之后,好像就不团结,也缺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动机制。

例如关羽为了建功立业,发动荆州之战,竟然不与最高层商量。而刘备、诸葛亮也荒唐,关羽取胜,在成都就洋洋得意,而徐晃赶到沔阳,没反应。关羽受伤,竟然不知道,关羽失利,也不清楚。表面看是信任前方,实质是各自为战。

当年张飞打瓦口隘战张郃,还要派魏延以送酒的名义增兵支援。而荆州大战,竟然连通讯兵都不多派,搞得消息闭塞。无论关羽态度如何,至少要帮忙派探子打探敌情,也需要保证,路上驿卒不断,每两三个时辰有前方消息啊!

再看曹魏,为救樊城之围,调动了各路兵马驰援。例如张辽,从合肥进发虽未参战,是因还在半路,徐晃就取得大胜。还有,后方曹操司马懿也没闲着,积极谋划,与东吴谈判。

而这次夷陵之战,西蜀没有总结荆州失败的教训,依然是驿卒缺少,调度不灵活,战争机制缺乏。

战争,存亡之道,不能赌气,需要全局一盘棋!


碧水青山0


夷陵之战的成败,关乎国运。那么刘备兴兵伐吴,为何放置赵云马超以及诸葛亮而不用呢?

因为当时天下,是三足鼎立的形式。因此两个国家之间征伐交战,想举全国之力倾巢而出是不现实的。必须得留守大将,驻扎在各个重地,防止第三家趁机来袭。



当年刘备与曹操决战汉中时,尚留关羽驻守荆州,以防孙吴来犯。道理相同,那在刘备伐吴时,诸葛亮等一众猛将都在做什么呢?



各司其职,干系重大

魏延马超正驻守汉中,而诸葛亮坐镇成都。汉中成都对于蜀国来说,都是重镇要地,不容有失的,务必要有大将把守的。

所以刘备没法带他们出征。但他们虽未随军出征,肩上同样挑着守护蜀国的重任。

而赵云实际上是参与了夷陵之战的,只是一直未上前线,在后方督粮。

不听劝告 一意孤行

要说魏延马超不能擅离,情有可原。他为何不让诸葛亮出征,自己留守。更是在出征之后,让大将赵云运粮,而不使其上前线。

众所周知,刘备伐吴时被诸葛亮,赵云等一众大臣劝阻。

而刘备当时是在盛怒之下,越是劝他越是造成了他逆反的心理,和一意孤行的任性。

所以他偏偏不带诸葛,又使赵云运粮,其实心里是在跟他们较劲。你们不是要拦我吗,我偏偏要打,还不用你们。

我堂堂一国之君,难道能被你们左右了。我南征北战这么多年,离了你们难道我就不会打仗了。

可以说,正是刘备的这种不理智的心理害了他自己,导致了惨败夷陵,白帝托孤的下场,更赔上了好不容易攒下的国力。



结语

刘备纵横一生,却在最后关头意气用事,失了理智,折了一世英名,未免可惜。

谈三国故事,看三国英雄。我是Ad哥哥,期待你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