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郭松龄率7万精锐打到奉天城下,究竟为何以失败告终?

张同天


在奉军有几大派系,其中郭松龄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出身,人称为陆大派,与奉军留日派的、元老派在军阀内部争权,总是落下风。他手下的7万人,基本上都是他带出来的,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张学良支持的情况下。

郭松龄在奉军,一直不太受张作霖的待见,但是他却得到了少帅张学良的赏识,由张学良大力提拔,郭松龄很快成为奉军的猛将之一。


竟然张学良对郭松林这么好,为什么郭松龄后来会带7万精锐攻打奉天城?我认为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奉军内部利益分配不均。郭松龄能打仗,但是打赢之后,他得到的利益确实很少,时间久了,他难免有怨恨在心里。

之后碰到奉军大举扩张,在扩张的过程中,有一些本属于郭松龄的地盘,被其他的人抢走,让郭松龄对张作霖的怨恨更加深了。

这个时候,有其他的军阀试着联络郭松龄,一起反对张作霖。郭松龄经过思考,最终,他与李景林、冯玉祥达成了联合反奉的协议。


当郭松林率领他的京榆驻军,共计7.5万人,倒戈攻打张作霖,声称要扶张学良上位,1925年11月27号攻打到了山海关,12月3号取了兴城,5号就突破了奉军在连山的防御,一路上势如破竹,但他并没有打到奉天城,离奉天城还很远。

据说郭松龄倒戈的消息传到奉天,张作霖非常害怕,以为是自己的儿子想夺权,准备收拾财产外逃。之后发现自己儿子并不知道这件事情,才放弃了逃跑。

郭松龄后来的失败有几个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日本人插手了,日本关东军以中立为由,禁止了郭松龄使用铁路,让郭松龄的进军速度慢了下来。另外日本关东军还派大批现役军人,去奉军充当顾问,增强了奉军的战斗力。

还有就是郭松龄的同盟冯玉祥、李景林没有按约定派兵给郭松龄支援。其中李景林还转而支持张作霖,抛弃了郭松龄;而冯玉祥一直在战场上忙着收割地盘,压根就不管郭松龄的战况。

最后是张学良对郭松龄部下的影响。郭松龄这支军队是在张学良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张学良对底下的人是有直接的影响力。郭松龄打的旗号是要扶张学良上台,但是张学良并不同意,他没有打算背叛自己的父亲。

后来张学良用飞机向郭松龄的部队撒传单,很多人看到传单后,就脱离了攻打奉军的队伍,回到张学良的身边,也间接的让郭松龄的战斗力下降,最后直接导致了失败。


昊阳闲看历史


(郭松龄遗体)


郭松龄失败的真正原因是郭松龄并没有真的想过依靠战争将张作霖父子赶下台。

而郭松龄之所以没有想过真的依靠战争将张作霖父子赶下台,是因为这场战争不仅对于张作霖,对于郭松龄来说也是“仓促起兵“。

郭松龄最开始是以“清君侧”的名义欺骗绝大多数参战官兵,甚至有些基层军官到了连山战役后才知道原来郭松龄是准备“取代张家父子”。

而正因为郭松龄自己也是仓促起兵,当时已经是11月下旬了,郭松龄在后勤上并未给军队准备冬衣,根据“倒戈”的郭军士兵以及奉张军的资料,郭松龄“反奉军”大部分还穿着夹衣。

因为军心不稳以及后勤补给不足,所以郭松龄的反奉军大部分时候是坐在火车上,跟着火车移动的,而郭松龄把后勤物资以及自己指挥部和军火也放在火车上的。

其实日本方面在郭松龄反奉战斗中并没有深入参与,即使是奉张军队的日本顾问提出的建议,奉张方面也都没有采纳,因此,郭松龄反奉失败,日本因素应该不是主要。

正因为郭松龄对步兵不不信任,所以郭松龄在作战时更多的采取大炮轰击,然后步兵占领的战术,虽然这种战术在对付奉张军队时屡屡奏效,但是由于不信任步兵,使得郭松龄难以扩大战果。

以连山战役为例,所以郭松龄反奉军获得了战斗的胜利,但是奉张军队真实损失微乎其微,相反,郭松龄反奉军因缺乏御寒的衣物,有6000人“反正”,投降了奉张军队,算上伤亡以及冻伤,获得连山战役的郭松龄反而损失了7000人,而奉张军虽然输掉了战斗,但是真实损失不足1000人,大部分伤亡还是炮击造成的。

虽然连山战役一度使得张作霖信心大失,准备逃亡大连,但是当杨宇霆带来连山战役真实损失后,张作霖与张学良都坚定了与郭松龄作战的决心,而此时原本动摇的吴俊升和张作相都坚定了支持张氏父子的决心。

反观郭松龄部,虽然取得了连山战役的胜利,但是由于御寒衣物的缺乏以及对铁路的严重依赖(缺少御寒衣物以及对士兵不信任,使得郭松龄军一直沿铁路线活动),反而进展缓慢。郭松龄军离开锦州到达白旗堡时已经毫无战意。


(郭松龄)

此时,郭松龄军与奉张军即将在辽河展开决战。

郭松龄在指挥辽河战役时,由于害怕军队倒戈,所以在军队布置上把最忠诚的第四军部署在辽河南岸,而把忠诚度不高的反奉第二军、第三军布置在正面战场,而第一军则部署在左翼,防备奉张军的骑兵。

然而第一军距离二三四军过远,根本起不到支援作用,而且也很难切实有效的保护反奉军的左翼,另外,二三军与南岸的第四军也因为距离原因,完全无法准确知道南岸战况。


(郭松龄夫妇)

结果奉张黑龙江与吉林部队与第四军发生激战,虽然第四军击退了奉张军的进攻,在战场上占据优势,但是第一、二、三军指挥官并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奉张军黑龙江与吉林部队抵达战场,并且对反奉军的侧翼进行了攻击,而二三军在正面作战效果也不好,因此,第一二三军指挥官以为郭松龄反奉大势已去,结果就在反奉军还占有战场主动的情况下主动联络对面的奉张军,宣布“反正”。第四军见大势已去,也宣布“反正”

更离谱的是郭松龄本人在23日晚上11点才抵达反奉军前敌指挥部新民,而此时,郭松龄手下高级指挥官全部宣布“反正”。

郭松龄反奉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失败了。

整个辽河战役期间,反奉军与奉张军损失是多少呢?

由于没有阵亡统计,只有伤者记录,所以只能记录伤者数据:

奉张军一共伤1503名士兵,反奉军一共伤839名,虽然并不是所有反奉军伤者都被收容,但是反奉军伤亡应该低于奉张军,这是可以肯定的。

郭松龄反奉事件,日本关东军从头观察到尾,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接受过完整军校教育,“陆大”毕业的郭松龄,在指挥上都是漏洞百出,而且对军队掌控非常弱,使得日本更加轻视奉系。


兰台


郭松龄兵败其实对张作霖的伤害还是十分严重的。


怎么说呢?因为郭松龄属于奉系,他手下的七万精兵是张作霖最得力的一支部队了。但是郭松龄竟然开始反奉,这个就给张作霖的势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了。但是既然手握精兵,为何最后还是失败了呢?

首先,军队是郭松龄的,但是其实又不是郭松龄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虽然这些人受着郭松龄的节制,但是其实就其本源,他们是张作霖的手下。


再者,他郭松龄反了,这也就可以决定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来自于奉天的一切东西都和他们无缘了,没有了供给,郭松龄就只有靠着他自己的资源去供给着这一个七万人的军队了,但是偏偏他又没有这个能力,于是就比较尴尬了。

还有外交上,他郭松龄也是比较尴尬的。他们不屑于日本的帮助,而且其实还有着反日的情绪,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如果不依赖日本,他们确实寸步难行,这个后来的结果也着实证实了这一件事情。



他的失败其实有着诸多的原因,但是对于奉系来说,被自己的人反了一下,确实是元气大伤了。


是阿维啊



说打到奉天,那是言过其实了,是打到新民的巨流河,就受到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的阻击。

郭松龄的这支部队,是奉军最精锐的劲旅,总司令是张学良,副司令是郭松龄,由于郭松龄是张学良的教官,而且张学良和郭松龄是最好的朋友,也是张学良最信任的朋友,郭松龄的权利,是由于张学良的举荐,得到了张作霖的批准才得到了副总司令的爵位,张学良放权,把一切指挥大权交给了郭松龄,这样郭松龄在这支部队就有了一定的指挥和说话权。

这话的从第二次直奉战争说起,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败给了吴佩孚手下,但张作霖那样的人能甘心吗?于是他又休养几年,进行了第二次直奉战争?调集了25万部队,分五路进攻山海关,天津,河北,北京,赤峰等地,其中最难打的就是山海关九门口,这一路军由张学良和郭松龄带领,他们经过几天的激战,由于张郭有空军优势,奉军的空军狂轰滥炸,还有海面舰艇的炮击,吴佩孚的部队彻底失败,吴佩孚由秦皇岛坐船逃走,奉军占领天津,热和,并挤走了先占领北京的冯玉祥,张作霖成了中华民国的统治者,号称陆海空大元帅,设立文武大臣总理等人,并在各省市设立直隶总督,张忠昌为山东直隶总督,汤玉麟为热和直隶总督,并在江南一带和上海设立了直隶总督。


在封官时,郭松龄由于战功卓著没有得到及时封赏,可能张作霖会另有安排,郭松龄还是副总司令,在他的心中就产生了怨气,于是他就打着张学良的旗号,叫静难清君侧。带走7.5万劲旅从天津一路出发,打得很顺利当时,张学良不在部队中,张学良是在沈阳,当郭松龄的部队打到锦州以后张作霖组织人马叫张学良到巨流河一带去阻击,由于张学良的喊话,叫奉军不要打奉军,很多部队外逃,或归降,还有郭松龄的参谋长,不愿自己人打自己人,叫炮兵团放空炮,所以张学良这边的部队损失很小。


还有很大的原因就是部松龄要打到奉天,得经过南满铁路,日本的关东军出来干预,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最后,郭松龄夫妇逃到辽中的一个村庄,藏到地窖里,被人举报抓了出来,他们夫妇都被枪毙,暴尸奉天的小河沿七天,供人观赏。

实际上,郭松龄不应该反奉,他的权利是张作霖爷俩给的,而且他的部队也是张作霖的部队。他为了权利是不仁,不义,不忠,也是罪有应得。


辽北老代


奉军内部有三大派系。

第一大派系,是以张作相为首的元老派。这一派,是张作霖起家的老班底、老弟兄,与张作霖的感情最深厚,也最得张作霖的信任。但这些老家伙打仗不行。碰上硬仗,不堪一击。

第二大派系,是以杨宇霆为首的留日派。这些人,全都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科班出身,打仗有一套。而且年轻力壮,是奉军中的少壮派,与元老派分庭抗礼。

第三大派系,就是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陆大的前身,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最老牌的军校,很多军阀都出自此校。

和留日派相比,陆大派一直势弱,不太受到张作霖待见。

但随着张学良进入东三省讲武堂学习、郭松龄进入讲武堂做教师,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郭松龄傍上了少帅张学良。

张学良毕业后,郭松龄便与他捆绑在了一起。两人亦师亦友,随着张学良不断升迁,郭松龄也是水涨船高,在奉军内部的地位越来越高。

陆大派和新兴的讲武堂派合二为一,团结在张学良身旁,成为新的派系——少帅派。

因为有了张学良做靠山,少帅派后来居上,成为力压元老派和留日派的奉系第一派系。

大家知道,少帅的私生活比较丰富。所以,带兵打仗的事情,全都仰仗郭松龄。少帅派如日中天,也就是郭松龄如日中天。

元老派倒是没什么意见,因为他们傍的是老帅张作霖。但留日派不满意了。因为他们是是靠能耐吃饭,眼看着以前的对头郭松龄傍上了少帅,如日中天,便开始眼红,便在老帅面前给郭松龄上眼药。

老帅呢,对此其实也不太满意。他觉得应该是少帅驾驭郭松龄,而不是相反。张作霖曾经提醒张学良:你俩都快穿一条裤子了。

但张学良并不以为意。

郭松龄与老帅以及留日派的矛盾,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激化。原因是,立功最大得郭松龄,受赏太小;反而是立功不大得留日派,大受封赏。

郭松龄一怒之下,带着张学良的部队造了反。

一开始,张作霖以为是张学良反了。后来才发现,反得只是郭松龄,儿子还是忠诚的。

即便如此,郭松龄叛军势如破竹,眼看着就要打到奉系的老巢奉天。张作霖甚至不得不做好搬离大帅府的准备。

当然,后来的形势发生了逆转。

最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人的介入。

日本人帮助张作霖平叛。但张作霖不得不答应给与日本人诸多好处,并签字画押。

后来,张作霖赢了,便步认账了。因为当初签字的是杨宇霆。张作霖便说,这是杨宇霆自己的主意,与他老张无关,所以他不认账。

日本人哪儿能吃这哑巴亏了,便在皇姑屯炸死了张作霖。

说到底,郭松龄死于张作霖之手,而张作霖又间接死于郭松龄之手。


趣谈国史


1925年11月23日,郭松龄率领7万精锐,发起了反奉斗争,并以势如破竹的气势,迅速攻占了锦州城,随后,郭松龄率军向奉天进发,眼看就要夺奉成功。谁知他却突然就失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郭松龄剧照)

在卧虎藏龙的奉军大营中,有五虎将之说,郭松龄就是其一。因此在奉军中,身为将领的他很有威信。

虽然郭松龄有才,但是郭松龄在投靠张作霖之前的人生,却并不如人意。他先后投靠过清政府和革命军,但是受政治大环境的影响,清政府亡了,革命军护法失败,大家各奔东西,因此35岁的郭松龄只得回到奉天。

正好,张作霖筹办的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正需要专业过硬的技术教官。于是,郭松龄在朋友的引荐下,做了该校的战术教官。

郭松龄没想到,由于一个学生,他很快就时来运转。

这个学生正是张作霖重点培养的接班人张学良。

由于张学良的身份特殊,其他教官对张学良多有逢迎和关照,唯有郭松龄待他与其他同期学员一视同仁,非常严厉。

郭松龄由于数年在外,从清朝灭亡看到军阀割据,国家始终处于动乱之态,这让他不免忧国忧民,常常和张学良说些救国救民的道理。

张学良受郭松龄影响,一直心怀天下一统的愿望,同时他对郭松龄的能力和人品也钦佩有加。因此在他毕业后,郭松龄因他举荐,得以担任奉军卫队旅参谋长兼团长。

(张学良剧照)

初入奉军的郭松龄,很快就干了件漂亮事。

当时的卫队旅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都有些兵油子的流氓气。郭松龄接管后,不仅加强了军队纪律,还以他的军事才能严加训练,将一支如散兵游勇一般的卫队旅,训练成了一支精悍队伍。

这一举动,得到了张作霖的欣赏。于是张作霖放心让他做了张学良的左膀右臂,并将新式武器最完备的三旅、八旅交给他和张学良负责。

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奉军几乎全线溃败,唯有三旅、八旅在郭松龄的全线指挥下,坚持下来,最终成功阻止了直军攻破山海关的计划,并为张作霖撤退争取了时间。

因此,张作霖愈发器重郭松龄。张学良对郭松龄的信任那就更不用说了,直接就把三旅、八旅的所有事务甩包给了郭松龄,而他则高枕无忧寻欢作乐去了。

战败后,张作霖总结失败原因,开始全面整肃军队,提拔了一大批专业军事院校毕业的新派将领,并全面加强军队现代化训练。

同时,张作霖还听取了郭松龄对军队的种种改革建议。如此一来,郭松龄不仅位高权重,还极得信任,可谓风光之极。

然而,春风得意的郭松龄并不因此感激张作霖,反而瞧不上他旧军阀的作派,对张作霖的军政措施也常有报怨。

还有,张作霖一心取代中原的愿望,也和郭松龄的观点相悖。在郭松龄看来,张作霖发动内战,不仅是人民之苦,还会让日本人有机可乘。所以他力倡“开发东北,精兵强卒,抵御外侮”。

另外,郭松龄虽说能和士兵同甘共苦,但是他却恃才傲物,和其他将领很有点格格不入,因此受到其他将领排挤。

特别是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明明他的功劳最大,结果论功行赏时,他却什么也没捞到,倒让张作霖的心腹杨宇霆接管了江苏。

(直奉战争)

手上有精兵强将的郭松龄,在极度的不满中,于是起了造反的心。

1925年,郭松龄被派往日本参观军事演习。

《满铁密档选编》曾提到郭松龄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开始构思反奉大计。他先拜会了日本政要,表示他有心反奉,驱赶张作霖下野,而他将在东北建立一个全新的自治政权。希望能得到日本人“绝不干涉”的承诺,并表示事成之后,将把日本与东北之间久而未决的问题一并解决。

当时,日本人已经和张作霖周旋了快20年。

本来他们一心想扶持张作霖为傀儡,但是精明如兔子的张作霖有好处就要,触犯国家利益时就打马虎眼。搞得日本人对张作霖早就没有耐心,只是慑于他的几十万奉军,才不敢与之翻脸。

显然,郭松龄的想法,更加迎合日本人的心意。于是,在取得参谋总部课长小矶国昭和陆相宇垣一成的“严守中立”的承诺后,郭松龄提前回到了天津。

随后,郭松龄在天津联合了冯玉祥与李景林作为盟友。三人约定,只要举事成功,直隶就划归冯玉祥,热河划归李景林,而郭松龄则回奉执政,统掌东北。

有日本人的承诺,又有盟友联合倒奉,郭松龄决定立刻发动武装政变。

在政变前夕,郭松龄以张学良的名义,将所有辖管的部队撤至滦州,随后召集高级将领们开军事会议。

在会上,郭松龄痛斥张作霖发动内战的决定,只会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他表态,他绝不参与内战。随后他提出要么移兵垦荒,不参与内战;要么反对内战,和张作霖战斗到底。

随后,郭松龄要求将领们签字表态,其中有一部分赞同反奉,但是还有一部分或犹豫不决或持反对意见。于是,这些人就被郭松龄抓捕起来,并交由李景林处关押。如此一来,再也没有人表示反对。

(张作霖剧照)

造反也得师出有名,才得人支持,郭松龄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所以,他公开向张作霖喊话:一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是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并惩办战犯杨宇霆;三是拥护张学良执掌东北军政大权。

看起来,好像是大义在前,为国为民,然而当张学良多次劝说郭松龄罢兵时,郭松龄起先执意不见张学良,后来张学良找到日本人从中斡旋,郭松龄这才提出停战条件:山东归岳维竣,直隶归冯玉祥,热河归李景林,而他则回奉执政,统掌东北。

显然,郭松龄拥护张学良是假,夺权是真。

张学良没想到郭松龄野心如此大,大失所望下,只得派出空军,在郭松龄指挥的7万精兵强将的上方,投撒传单,揭露郭松龄的狼子野心,并痛斥他盗用自己的名义造反,实属忘恩负义之人。

反正已经撕破了脸,郭松龄干脆将7万奉军精锐更名为“东北国民军”,而他则自任“东北国民军总司令”,从此不再以张学良的名义发号施令。

由于是精锐部队,再加上武器先进。郭松龄起先在与奉军交战时一直处于上风,很快就拿下了锦州。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一路向奉天进发,所到之处奉军皆无抵抗之力。

得到消息的张作霖,除了干着急,就是痛骂张学良是个混蛋,引了个不忠不义的白眼狼来祸害奉军。

当时,日本人找到张作霖,提出只要他答应日本人在东三省有居住和经商的自由权利,同时将间岛地区划给他们自治,他们就出兵阻郭。

面对日本人的贪婪和无耻,张作霖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表示宁可脱下身上那层皮,也不做买国贼。

张作霖一边加强军事战备,一边还找到省长王永江,提出若是战败,他就下野的想法。

然而就在此时,郭松龄的盟友却给他在背后补了一刀。

原来,李景林本出自奉军,在张作霖和张学良的软硬兼施下,他不仅不发兵帮助郭松龄,还扣押了郭松龄的军资和武器。

当时天气已经转冷,士兵需要更换棉袄,可是6万多件棉袄被李景林一直押在手中,迟迟不发给郭松龄。

郭松龄知道麻烦了,于是立刻电告冯玉祥,要求他增兵相助。

冯玉祥却为了扩大势力,率军攻打李景林,企图夺取热河。

这样一来,郭松龄尽管拼在最前面,但是他后方空虚,粮草又供应不上。再加上这支队伍本来就是张作霖养起来的队伍,最高统帅不是他郭松龄而是张学良,所以郭松龄军心大失,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参考史料:《奉系军阀密电》《郭松龄反奉见闻》)


张生全精彩历史


1925年11月22日,张作霖帐下五大将之一郭松龄突然武装反奉,起兵滦州,七万大军迅速占领了锦州,营口,直逼奉天。张作霖知道这件事后,几乎都要收拾家当北逃旅顺。但是郭松龄最后却失败了,这各种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郭松龄这次反奉其实是一时冲动,热血上头,一场私人情绪的彻底爆发。郭松龄先祖是唐朝大将郭子仪,所以郭松龄身上一直有着父辈留下来的复兴祖业,爱国奉献的热情。他早年参加过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参加过护发运动,所以骨子里有着“三民主义”的执着。他和夫人在考察日本的时候,听说张作霖购买日本武器,和日本有来往密切。没有一系列的细致调查,郭松龄义愤填膺的回家起兵反奉了。后来,一些细节上我们也可以看得出张作霖其实并没有要为了自身利益卖国,要不然也不会在皇姑屯被炸死。


还有郭松龄在讲武堂作为张学良的老师被张学良介绍给自己的父亲张作霖。张作霖对郭松龄十分赏识,郭松龄的才华也在张作霖处得到了展现。第一次直奉战争和第二次直奉战争,郭松龄作为司令,有着出色的表现,深得张作霖,张学良信任。所以郭松龄反奉时,他的兵和将都是张作霖的,所以当时有“吃张家,穿张家,跟着郭鬼子造反真冤家”。(郭松龄身材高大,浓眉白净,长的像俄国人所以叫“郭鬼子”)所以张学良喊出“张家人不打张家人”时,郭松龄军心就已经散了。在情义上,郭松龄过不去。


还有郭松龄反奉的时候联系了冯玉祥 ,但是冯玉祥临阵倒戈,没有作为,反而自己占了不少地。郭松龄致电日本等外国使馆,不要插手。本来已经选择中立的日本在张作霖答应了延长铁路和在东北地界给予诸多好处后,出兵攻打郭松龄。郭松龄在盟友不作为,日本人夹击的窘境下兵败。但是时候,张作霖对日本开始赖账,这也为后来他在皇姑屯被炸死埋下伏笔。

最后郭松龄反奉的旗号打的是自己的学生“张学良”,意思就是要张学良逼老父亲下位,为此张学良差点被张作霖枪决。所以师生陈兵巨流河最后一站的时候,张学良对当初和老师一起模拟的巨流河地形了如指掌,郭松龄的兵其实也是张学良的兵,因为两人多次以正副司令的身份出现在战场,张学良自然在气势上占优。郭松龄反奉之前,枪决了同为张作霖五虎将的姜登选。姜登选为人仗义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爱戴,姜登选不愿反奉,甚至骂郭松龄忘恩负义。郭松龄便将其枪决,这无疑伤了一部分士兵的心。



反奉失败,郭松龄夫妇被枪决。


红雨说历史


郭松龄反奉是奉军的一次重大危极,张作霖差点就宣布通电下野,但郭松龄在开局极好的情况下最后却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呢?


郭松龄为何反奉?



在奉系军阀内部,郭松龄和杨宇霆一直被公认为是张作霖的左膀右臂,但是在看似同声同气,上下和谐的背后,却隐藏着奉系军阀内部“老派”与“新派”,“士官派”与“陆大派”长期的利益斗争。“老派”作为奉系中的实力派,绝大多数都是早年跟随张作霖打天下的结拜兄弟,核心成员有张作霖“结义八兄弟”中的张作相、汤玉霖、孙烈臣、张景惠、吴俊升,这些人在奉系内部资历威望都极高,因此都担任了军政要职,但是这些人思想顽固保守,对于郭松龄、杨宇霆这样具有革新意识的人来说是难以形成合作意识的。



然而,不仅“新派”与“老派”之间难以走到一块,甚至“新派”内部也同样矛盾较深,基本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士官派”,奉杨宇霆为首脑,视杨为“智囊”、“精神领袖”,而“陆大派”,则大多毕业于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属于正统的本土系,他们奉郭松龄为领袖。“士官派”与“陆大派”同样斗争激烈,郭松龄与奉天省省长王永江都主张“精兵强卒、保卫家园、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辱”,当时日本人在东北已经扎根多年,俨然成为东北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心腹大患,奉系最大的威胁正是已在东北渐成气候的日本关东军。



而杨宇霆,因为留洋背景,且能说会道,故极受张作霖信任,他是张作霖向关内渗透,与直系、皖系逐鹿中原的最得力助手。郭松龄与杨宇霆都有性格上的缺陷,杨宇霆恃才傲物、飞扬跋扈,有时候甚至连少帅张学良都不放在眼里,而郭松龄,则心胸狭隘、刚愎自用,郭反奉时杀害了刚直正派的安徽督军姜登选就是真实的例子。杨郭派系不同,历来不合,分别占着有大帅和少帅的支持,关系水火不容。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赏罚不分,委杨宇霆任江苏督军,姜登选为安徽督军,而在此次直奉战争中立有大功的郭松龄却并没有得到封赏,心里因此感到极为不满。后来杨宇霆和姜登选把苏皖给弄丢了,郭松龄就更觉得这两人是奉军的毒瘤,想要除掉这二人,因此反奉之心益决。

1925年10月,郭松龄作为奉军代表前往日本观操,得知了张作霖准备以“落实二十一条”为条件,准备由日本提供给奉军提供军火,向冯玉祥的西北军挑起战争,张作霖这种一意孤行出卖主权发动内战的行为引起了郭松龄的强烈不满,于是郭松龄积极部署,安插亲信,频繁与冯玉祥联系,为武装反奉做准备。



由于郭松龄在奉军内部作为陆大派的首脑具有很大的号召力,而且他身兼军长之职,很快就在奉军与国民军爆发战争前拉起一支队伍,并将矛头直接对准张作霖和杨宇霆,公开通电反对这二人,提出三大主张:一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惩办主战首恶杨宇霆;三拥护张学良为奉系统帅,改革东三省。1925年11月23日,郭松龄组织了5个军,七万人的军队,自任总司令,浩浩荡荡向奉天进发,郭松龄反奉战争由此爆发。

郭松龄反奉之目的



郭松龄反奉,最震惊的无疑是张学良,两人之间亦师亦友,无比亲密的上下级关系,使得张学良倍受父亲方面的压力,张学良紧急赶往秦皇岛要与郭松龄面谈,但遭到了他本人的婉拒。此后,张学良又亲笔书信希望郭松龄能幡然醒悟,及时止兵,这一次郭松龄总算给出了回应,但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以由自己回奉执政,执掌东北军政大权作为退兵条件,这显然是狮子大开口,没有留下任何斡旋的余地。

至此郭松龄反奉的目的已经非常明朗了,他要以手中的七万精锐作为施压的筹码独自掌控东三省,以实现自己改造东北之目的。如此,张学良苦口婆心劝郭松龄及时回头的目的落空,对他已不报什么幻想。于是,派飞机在郭军阵地上空空投传单,揭露郭松龄盗用自己的名义反奉,谴责其忘恩负义,以起到瓦解人心的作用。

郭松龄反奉失败原因



1925年11月28日,郭军进占山海关,12月,辽西突降百年一遇的大雪,此时李景林突然背盟,向冯玉祥的国民军开战,郭军在天津的钱款军储被扣押,导致郭军给养发生困难,郭军不得不不分兵防备李、冯后方制造威胁。郭松龄在给养极度短缺的情况下,依然乘着大风雪做掩护,突破连山防线,连夜突进锦州,镇守锦州的奉军稍做抵抗即撤退,郭军顺利攻占锦州,形势的发展对郭松龄非常有利。

不料,形势很快急转直下,孤立无援的郭军没有等到友军的支援,苦苦支撑一段时间后,最终在白旗堡战败身亡,郭松龄反奉的失败,外部因素,包括与他结盟的冯玉祥、李景林都为了保存实力而观望,在与奉军不成比例的作战中,郭军的失败不可避免,归结原因,有两点:

一:内讧不断,自相攻击



在形势一片利好的情况下,张作霖已经做好了下野的准备,此时孤军深入的郭军正需要友军的正面支持。不来此时冯玉祥却突然进攻李景林的军队,要知道直录督军李景林是郭松龄好不容易争取过来的同盟,如今冯玉祥为了拓展自己的地盘公然进攻李景林抢夺直录省的地盘,还霸占了天津港这一重要的出海口,另外,冯玉祥还突然出兵夺取了郭的另一个盟友阚朝玺的地盘热河省。

这场内讧使得郭松龄孤军奋战苦苦支撑,在辽宁与奉军的正面对抗中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这是郭军最后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日本背后支持奉军



郭松龄是不屑于和日本人合作的,借着这次的反奉战争,日本人再一次搭上张作霖,在局势极度不利于张作霖的情况下,他也是慌不择路答应了日本人提出的侵害中国国家主权的要求,如此,奉军得到日本人的后援,双方订立了反郭密约。在日本方面的干预下,郭军因为日军的阻扰而推迟了对奉军发起总进攻的时间,日本还从国内紧急调来两个师团分别驻扎在马三家、塔湾、皇姑屯一带来拱卫奉天。



在日本的干预下,奉军的形势大有好转,补充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和衣物食品补给,在严寒的冬季作战中,盟友的失信和退路的隔绝,粮草弹药的缺乏都严重的打击了郭军的士气,张学良还加紧了策反工作,凡缴械投降者既往不咎,此举令郭军全线震动。而生死存亡关头,郭松龄仍然摒弃“停战议和”的主张,一意孤行要与奉军决一死战,其结果的失败乃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可以说,郭松龄反奉,友军如冯玉祥、李景林的背盟行为是极为可耻的,再加上郭本人的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犯了不少战略上的失误,失败是注定的。


大国布衣


1925年 11月21日,郭松龄对外发出讨伐张作霖通电,提出三大主张:一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是要求张作霖下野,法办杨宇霆;三是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

11月23日,郭松龄将所部整编为5个军,合计七万余人,他亲任总司令,然后率大军浩浩荡荡向奉天进发。自此,郭松龄倒戈战役正式拉开帷幕。

说起这位郭松龄,就必须提张学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两人的关系,就如同是韩信和萧何,郭松龄的快速崛起,张学良功不可没。当时人们评价说:“张对郭推心置腹,而郭对张也鞠躬尽瘁。总而言之,郭是张的灵魂”。张学良自己也说:“我就是茂宸,茂宸就是我”。

但是,就是这样两人亲密无间的人,最后却兵戎相见,当时在张作霖和冯玉祥交战时,郭松龄却暗中与冯玉祥往来,他还拉拢奉系高级将领李景林,三人结成攻守联盟,一同对付张作霖。



最初,郭松龄因为准备充分,且时机又抓得好,再加上还是打着张学良的旗号,说是要替张学良获取东北王的位子,当时京榆的驻军都是张学良一手带出来的,自然也希望张学良能执掌东北。

在这种背景下,郭松龄的大军一路势如破竹,一口气直接打到奉天城外。 但后来,张学良得知消息后,便亲自写信劝阻郭松龄,但被郭松龄拒绝。于是张学良便派飞机在郭军上空投撒传单,揭露郭松龄盗用自己名义倒戈反奉,并告诫郭松龄的士兵,总而言之,张家人不打张家人。

见此,郭松龄就不再盗用张学良的名义,而是以东北国民军总司令的名义发表通电,同时还把自己的部队也更名为“东北国民军”。

这样一来,郭松龄麾下的士兵终于知道,搞了半天,原来是郭松龄自己想当东北王。由此,郭松龄的军心开始出现涣散。



紧接着,当郭松龄与张作霖父子的战斗处于白热化状态时,正需要他的盟友冯玉祥和李景林的声援。但就在这个时候,冯玉祥却突然率军大举进攻李景林的部队。

原来,冯玉祥觉得如果支持郭松龄统一东北,自己根本讨不到什么好处。因为,这相当于就是送走了一个张作霖,又来了一个郭松龄。

在这种背景下,冯玉祥便觉得,还不如趁东北军在关外打得热火朝天之时,赶紧抢占奉系在关内的地盘。当时,奉系在关内的地盘,主要就是直隶省、天津和热河省,其中直隶省和天津是郭松龄盟友李景林的地盘,而热河省则是郭松龄心腹阚朝玺所掌控。

于是乎,冯玉祥便直接率军进攻进攻李景林,抢夺了直隶省的地盘,并霸占了天津作出海口。这让郭松龄开始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紧接着,冯玉祥又趁这个机会突然出兵,夺取了热河,这下直接把郭松龄的退路都给断了,这样一来,形势对郭松龄越来越不利。



就在这个时候,日本又跑来给了郭松龄最后一刀。本来,在郭松龄起兵之初,他特意与日本人达成和议,许诺其在东北的部分铁路权,日本则保持“严守中立”和“不干涉”。但是,在战争进行到此事时,日本觉得有利可图,便又再次找到郭松龄,提出更多的无理要求。

对此,性格刚直的郭松龄直接明确拒绝,于是日本人转而与张作霖接触。在此危急时刻,张作霖慌不择路,便向日本人表示,只要能保住他的地位,一切要求都好商量。日本人乘机提出增筑吉会等7条铁路、获得商租权等诸多要求,张作霖为一时之急,同意了日本人的无理要求,双方订立了反郭密约。

随后,白川司令官将辽阳、奉天、抚顺、铁岭、开原、长春等14个铁路沿线重要城镇划为禁止武装部队进入区域,禁止郭松龄的军队通过。同时,日本还假借“护桥”、“换防”的名义,从日本国内和朝鲜紧急调入两个师团来帮助张作霖,还派出飞机轰炸。

在装备精良的日军面前,郭松龄的大军很快兵败如山倒,他本人也被抓起来枪决。事后,张作霖对日本人所作的承诺全部反悔,日本人怀恨在心,便在皇姑屯将其炸死。至于冯玉祥,则成为最大的赢家,他趁机拓展了自己的地盘,东起天津、西迄兰州,长城内外的草原牧场,尽成他冯玉祥国民军的天下。


我是赵帅锅


郭松龄率7万精锐打到奉天城下,究竟为何失败?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郭松龄根本没有打到奉天城下,要是打到奉天城下的话,他的起义就不会失败,反而会改写中国近代史。当然郭松龄率领奉军滦州倒戈,离奉天城还很远,而当时奉军主力,除郭松龄部,其他非常分散,因此在郭松龄发出倒戈通电后,张作霖是非常害怕的,甚至都收拾财产要北逃,准备一把大火烧掉奉天大帅府,但是这个时候张学良站了出来。



张学良对于郭松龄是非常赏识的,他们之间的故事就是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可惜郭松龄并没有忠于张学良,当然他的倒戈,名义上是让张学良上位老帅下野,但是张学良又岂能逼迫自己的父亲让位给自己呢,所以双方在巨流河展开了对战。

而此时的郭松龄部队,也就是改编后的东北国民革命军,已经攻占了锦州,奉天岌岌可危,要是巨流河不保,张作霖在无出头之日。但就是在这个时候,原计划支持郭松龄的冯玉祥,却出兵李景林,抢夺奉系直隶地盘,也使得反奉同盟分崩离析,因为在那个时候,李景林已经宣布脱离奉军,和冯玉祥郭松龄等人反击张作霖,但是冯玉祥的突然反悔,等于撕毁了反奉协定。



当然冯玉祥对于郭松龄的失败来说,只是一个原因,还有两个原因也很重要。其中一个就是日本人的插手,当时郭松龄反奉,日军方面提出要支持郭松龄,但被拒绝,因为他不想卖国,后来张作霖答应了日军的要求,因此日本人帮助张作霖,当然答应日本人条件的老帅最后没有履行承诺,也使得他丧命皇姑屯,这是后话,我们权且不提。



而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奉军内部的局限性,因为郭松龄反奉,是不想效忠于张作霖的独裁统治,可是奉军本身就是张作霖的军队,在巨流河开战后,张作霖派人发传单,喊口号,使得大量跟随郭松龄反奉的奉军又回到了张学良身边,这就让郭松龄内忧外患,最终兵败如山倒,本人也被抓获,连同妻子都被杀害。而郭松龄的死亡,对于奉军来说,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要是郭松龄不死,能够隐忍等待,在张学良上位后才实现他的远大抱负,中国近代史估计都要改写。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