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果朱高炽死在朱棣前面,那是朱瞻基继位还是朱高洵?

京东李达康


我是作家客凌溯,今日浅谈明朝如果朱高炽死在朱棣前面,是朱瞻基继位还是朱高煦继位?

众所周知,明成祖朱棣是大明朝一位比较开明的皇帝,他的身上充满了故事与传奇,在他的子嗣中也是人才济济。太子朱高炽、二子汉王朱高煦、三子赵王朱高燧,个个都是能力超群之辈,如果当时太子朱高炽死在皇帝朱棣前面,他会把皇位传给二子汉王朱高煦,还是太孙朱瞻基?

我的观点是:汉王朱高煦。

①汉王朱高煦亦受朱棣喜爱

朱棣一生戎马,可谓是马上天子,天生好武的他也颇喜爱尚武的二子,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跟随他征战四方,还在战争中救了自己一命,并在很长的时间里思考着是否把皇位传给二子朱高煦。只是犹豫朱高炽是太祖朱元璋钦定的燕世子,再加上对太孙朱瞻基的喜爱,这才犹豫不决。但由此看来,朱棣还是很喜欢二子朱高煦。

②朱高煦当时军权在握

朱棣五次征战瓦剌,可以看出,平定瓦剌,这是他晚年的目标。父亲完不成的梦想,儿子继承,这也是理所当然。在他的后代中,年轻的太孙朱瞻基资历不如朱高煦,军事才能和经验也未必比朱高煦强,毕竟朱高煦征战半生,且当时军权在握,注意,是当时朱高煦的军权实力,全是大明的精兵。太孙朱瞻基并无太多的军权与支持者,哪怕他的父亲太子朱高炽有许多支持者,可朱高炽死后,他们一定会效忠朱瞻基吗?朱瞻基能够驾驭得了那些大臣吗?这些大臣会不会投靠军权在握的朱高煦呢?值得深思。

③建文帝下落不明

为什么我会把这个理由放在这里呢?想必会让很多人不理解。建文帝朱允炆一直都是朱棣最担忧的,无论是在国内四处寻找,还是派郑和下西洋,终其一生也未找到他的下落。试想,如果建文帝在朱棣死后号召旧臣起兵,有谁能镇压呢?是征战半生的朱高煦还是年轻有才的朱瞻基?我更偏向朱高煦。

④靖难之役的教训

朱元璋越过儿子传位给长孙朱允炆,朱棣从侄子手中夺过皇位,这是不是有点像现在的话题?朱棣若是传给太孙朱瞻基,他的儿子朱高煦会不会也从自己的侄子手中夺过皇位?到时候又是天下大乱?再一次发生“靖难之役”?

要知道,朱棣还是很看重自己的名声的,毕竟他的皇位是从侄子手中抢过来的。一个造反出身的人,他绝对不会允许他的后代里也会出现这样的事,一定会防止。他还会传给喜欢的太孙朱瞻基,不给实力派儿子朱高煦?我看未必!也许会传给朱高煦吧!

如果朱高炽死在朱棣之前,朱棣虽然喜欢太孙,但未必会传位给他,定会在自己的儿子中选择,也就是朱高煦,这样一来,天下会更稳定。

以前纯属个人观点。历史当然没有如果,但有猜测和判断,欢迎大家一同谈论。

我是作家客凌溯,愿与大家分享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关注评论。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作家客凌溯


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答案;朱瞻基继位

理由如下:

1.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朱棣是死于1424年8月12日,朱瞻基出生于1398年,这个时候朱瞻基已经26岁了,已经成年了,并且也接受了多年的储君教育。他的父亲朱高炽在永乐二年(1403年)被指定为皇太子,朱瞻基也在永乐九年(1411年)被朱棣正式立为皇太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隔代立储的储君。也就是说明在永乐九年的时候朱瞻基就已经确定了储君的位置。

2.朱棣在朱高炽和朱高洵当中确实是有犹豫的,后来朱棣向解缙征询太子人选的问题,解缙推荐了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朱棣其实心里想让汉王朱高煦继承皇帝,因为朱高煦和他很像,靖难之役的时候,朱高煦多次救过朱棣的性命。但是,解缙给了朱棣一个选朱高炽不选朱高煦的理由,让他不可抗拒,朱高炽有个好儿子。朱高炽很仁义,把江山传给他不会太差,而他儿子朱瞻基更好,选择朱高炽是买一送一的好买卖,您看朱高煦的儿子都是歪瓜裂枣,要预防富贵不过三代,必选朱高炽。解缙一句“好圣孙”就确定了朱高炽的地位,所以朱高炽的太子地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源于他有一个好儿子朱瞻基的!

3.朱棣在靖难之役胜利以后,就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太孙了解农家的艰辛,让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基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当时朝廷的三杨和重要部门的官员其实都是太子党,都是支持朱瞻基的!

5.汉王自身原因,汉王虽然带兵有方,也会拉拢人!但是却做事情过于张扬,使得当时朝臣还是相当不满的。明朝的文人本身比较注重气节的,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会不汉王拉拢的。

综上所述,如果朱高炽死在朱棣前面,肯定是朱瞻基继位的!


在下一个路口



如果朱棣再多活一年,朱高炽就要死在他前面了,他就要白发人送黑发人,也就要面对和他爹一样的问题,究竟是立他喜欢的二儿子朱高煦,还是他的嫡长孙,也就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恐怕也是一个很伤脑筋的问题,毕竟他自己就是从侄儿手里抢来的皇位。

不过,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毫无疑义朱棣会传位给孙子朱瞻基。他并不喜欢长子朱高炽,但是却很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喜欢朱瞻基是他没有废长立幼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她在世的时候就将朱瞻基确立为皇太孙,也就是第二顺位的皇位继承人,在其他人之前。

甚至可以说,朱棣恨不得直接越过朱高炽,将皇位传给朱瞻基。如果他不是喜欢朱瞻基,那么以他的脾气,他很可能早就改立朱高煦为太子了,毕竟他一直觉得朱高煦勇武,性格则更像他。而且,这样就可以避免在他身后再发生靖难之役这种事情了。


不过,即使他直接传位给朱瞻基,其实也没什么问题,朱瞻基也能稳住盘子,朱瞻基不是朱允炆,朱高煦也不是朱棣。朱瞻基上马能武,下马能文,性格果决,遇事冷静,和生长深宫之中的朱允炆不是一个类型。朱高煦跟着朱棣四处征战的时候,朱瞻基也跟着去了,也是刀头舔血过来的人,不怕朱高煦造反。

朱高煦的能力也远不如朱棣本人。朱棣是在朱元璋生前就多次督军出征过的,所以对朝廷将领的能力和任期内都有所了解,而朱高煦实际上并没有自己单独带过兵,更没有独当一面的经历,都是在朱棣的指挥下行动。所以,朱高煦一造反,英国公张辅就直接对朱棣说,高煦素懦,就很小看他,这和朱棣造反时朝廷众将对朱棣的评价完全不同。


此外,朱棣的封地在元朝故都北平,所以再战略上回旋余地是比较大的,不容易被包围,而且缓急之际还可以向蒙古求援,实际上朱棣也确实向蒙古借了兵,也就是明史里含糊其辞的所谓贵人。北平又是大城,王府就是以前的元朝皇宫,所以地方是比较大的,朱棣控制了北平,胜算就已经比较大了。

而朱高煦的封地在乐安,是个小地方,囤积不了多少兵马,也就没有机会积累造反的本钱。所以,他如果造反,如果要成事,也就是后来宣宗分析的那样,要么趁人不备长途奔袭攻占南京,或者是集结兵力袭占济南,最差的就是在乐安就地死守,结果高煦选择了下下策,说明高煦的战略眼光不仅远不如朱棣,而且也不如宣宗。


萧武


朱高炽一旦走在朱棣前面,历史其实就已经走向朱棣、朱瞻基、朱高煦这样一个组合;而这个组合又和朱元璋、朱允炆、朱棣这个组合何其相似?这也就意味着历史让大明再做一次选择。

朱高炽虽然健在,但是身体一直不好,朱棣应该是考虑过这种可能性的。所以朱瞻基在永乐9年(1411年)被朱棣立为皇太孙,这是典型的隔代立储。

在朱瞻基的教育方面,朱棣真是可谓亲力亲为。非常重视朱瞻基的全面的教育,不但亲自挑选翰林学士的指导朱瞻基学习儒家学术;而且重视其武功,手把手教他如何打仗,15岁的时候就随朱棣出征漠北了;朱棣让朱瞻基下到农家,到农田体验农民艰辛。这其实就是朱棣有意识地培养守成之君。

而这一切和当初朱元璋所做的一切又极为相似,但不同的是,朱元璋比朱棣更没有准备。

因为朱元璋原本最大的希望是朱标。而朱标原本还在替自己去西安考察都城选址问题,结果回来后生病,就很快去世了。朱标的去世使得朱元璋很多计划全部被打乱了。而由于过重的沉没成本,导致朱元璋实际上根本没法重新考虑新的布局。

所以他只能采取成本最低的措施,那就是在为立朱允炆为皇太孙铺路的时候,把原来给朱标打造的所有班底,全部清洗掉。直到最后一刻,朱允炆提出的最大担忧,如果叔叔们反怎么办的时候,朱元璋彻底愣住了,而此刻朱元璋也只能在自己一旦驾鹤西去的时候,禁止他们回京奔丧。朱元璋应该是有遗憾的。但是已经木已成舟了,他也无力再管了。

朱棣靠“靖难之役”,夺取了自己侄子的宝座,所以他的内心有深刻的忌讳的。他希望历史重演么?显然不希望。

所幸的是,他比朱元璋又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避免这种可能想的发生。所以即便他再喜欢朱高煦,再讨厌朱高炽。朱瞻基隔代继位的前提是在永乐9年就已经确定了的。朱棣并没有对朱高煦痛下杀手,毕竟自己的儿子,长得又那么像自己。他只是不断打压朱高煦,希望朱高煦能够安分守己。最终被迫就藩乐安州实际上也是朱棣眼中朱高煦的妥协,但是朱棣并没有对其采取最终的措施。也就是说知道他是个麻烦,但自己还没有下定决心替朱瞻基收拾掉这个麻烦。

朱棣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驾崩第五次北征回师途中。所以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在他活着的时候顺利交权。

在朱棣的身后,朱高炽和朱高煦实际上还是凭借各自力量角逐。历史是留给朱高煦机会的,但是很显然在搞政治方面,他的班底不行。杨荣、金幼孜等文臣决定秘不发丧,然后杨荣单身连夜潜入京城,让朱高炽做好的即位的准备。朱高煦慢了一拍,就失去了这次最宝贵的机会,这次机会实际上没有道德成本。因为谁抢先即位,谁就可能成为事实上的天子。

但是朱高炽很快也驾崩了,上天还是给了朱高煦第二次机会,只不过第二次机会比第一次相对被动一些,他必须学自己的父亲朱棣从自己的侄子手里抢过宝座。

但是这一次他又错过了这个宝贵的机会。朱瞻基在南京监国,必须回北京奔丧即位,路上乐安州是必经之地。可是他等来的却是朱瞻基已经在北京即位的消息。

一步错步步错,朱高煦决定起兵学父亲。结果朱棣多年的亲力亲为的培养起到了作用,朱瞻基决定亲征,朱高煦的人马就立刻鸟兽散了。

因此朱高炽无论是死在朱棣前面还还是后面,都不会影响到朱瞻基即位的。朱高煦硬是把一个英雄活成了一个笑话,所以还是要多读书。




炒米视角


朱高炽是明朝的第四个皇帝,和明成祖朱棣是叔侄关系,他的一生也算是顺风顺水了。在还没有当上皇帝的时候,朱元璋就很喜欢他,在位期间,也是实施仁政,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在他死后,关于谁能继承他的皇位,在当时引发了很大的争执,有人说是朱瞻基,有人说是朱高煦,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人们都有各自的看法,但是呼声最高的,还是朱瞻基,具体原因如下:


一、朱瞻基弑父的说法无凭无据,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品质

在朱高炽还不是皇帝、还没有继位的时候,他的儿子朱瞻基就成为了朱高炽的左膀右臂,成为了扶持朱高炽成为皇帝的一个重要的支持力量,可以说,朱瞻基继承了朱高炽的优良品质。也是一个可造之材。他作为一个帮助父亲上位的中流砥柱,让父亲在成为皇帝的道路上少了不少的阻碍。因为父子两的性格、为人、处事都相似,所以,如果朱高炽在朱棣之前驾崩,那么皇位有很大的可能是由朱瞻基继承。


二、朱元璋更喜欢朱瞻基,据说,朱高炽也是因为这层原因才登上皇位

明朝开国以来一共有16位皇帝,朱高炽虽然身材肥胖,又有点跛脚,但是仍然可以在名单中占有一席之地。朱棣当时在选朱高炽为太子的时候,是听取了身边心腹的意见,心腹说“看皇孙”,意思是说,当时的朱瞻基实力不俗,能够入得明成祖的法眼,也是因为他,所以朱棣才让朱高炽做了太子。当时的朱瞻基有一种作仁君的气场,所以如果能够选朱高炽作为皇帝的话,那么大明朝至少可以在此基础上,保三代江山。所以,按照朱棣对朱瞻基的喜欢和器重程度来看,即便是当时的朱高炽还在太子的阶段就驾崩了,那么继位皇帝的不二人选也是朱瞻基,因为当时他的品行深得人心,由他做皇帝名正言顺,是正确的远择。


以史正衣冠


靖难之役的成功,在朱棣的三个儿子中朱高煦最勇猛,立的功劳最大,朱棣最喜爱他,曾有让他继位的想法。战争中朱棣曾抚其背说:“好好干,世子多病”,无论是在朱高煦本人还是在其它人来看,朱高煦有很大的机会成为皇位的候选人,但他的对手朱高炽是嫡长子又是朱元璋亲立的世子,朱高炽本人仁厚得到众人的拥护。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朱高炽提前死,继承权会不会是朱高煦呢?



小姐姐讲史说,无论朱高炽是否死在朱棣的前面,朱高煦都没有机会继承皇位。因为有“好圣孙”朱瞻基在。朱棣对朱瞻基的喜爱不亚于朱元璋喜爱朱允炆,而朱高煦后来的举动却一步步遭到朱棣的反感,导致朱高煦继位无望。无论朱高炽是否死于朱棣的前面只要有朱瞻基在,朱高煦都不会继位。下面咱们分析下。

朱高煦为什么与帝位不会有缘

主角就是朱高煦和朱瞻基

  • 回合一

两人在朱棣心中的偏爱程度,朱瞻基更胜一筹。相较于因肥胖而行动不便的朱高炽,朱高煦勇武有力,不仅在四年靖难中经常随朱棣出征,更是在白沟河之战和东昌之战的危难关头救了朱棣性命,又在建文四年的浦子口,朱棣战败之后及时率军赶到。而朱棣抚其背道,“勉之!世子多疾”,这句话给了他一个会立自己为储君的暗示,貌似朱高煦太过看重这句话的意义,以至于给了自己的夺位之路的开始一个坚定地信念。

而相较于不得宠的父亲,皇孙朱瞻基却是自小便极受朱棣喜爱,出生不久便被朱棣给了“此乃大明朝之福也”的高度评价。

于此同时,朱棣对于朱瞻基的培养可谓倾心尽力,不仅亲自挑选著名文臣担任其老师,并且经常亲自教导,更是在自己老爹能否继承大统上起了决定作用。也就是说,朱高炽的大统是沾了自己儿子的光。这个结果朱高煦明白了吧。

  • 回合二

朱瞻基有着朱高煦比不了的顺位和地位。关于皇位的传承顺序,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做了明确规定: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毋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

就是说,兄终弟及只在“朝廷无皇子”时才可实行,因此朱瞻基的顺位要远高于朱高煦。

此外,朱瞻基早在永乐九年就被立为了皇太孙,乃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这一结果,朱高煦也是无力更改的。

  • 回合三

两人的前朝后宫助力团队对比。朱瞻基深得一众维护嫡长子继承制朝臣的支持及后宫徐皇后的支持。若是朱棣想立朱高煦为皇帝,那么一些老臣会以朱元璋定的先例为由,拼死反对朱棣这么干。如果朱高炽死的过早,但是朱瞻基还在,那么臣子们就会参照朱元璋定的皇位传承办法,一旦文武百官意见一致,朱棣就要慎重考虑立谁为太子了,也就是说皇帝朱棣并不能随心所欲的根据自己的意志立谁为太子,而且我想朱棣不想看到后世子孙认为皇位是有机会争取的,而使得血亲相残,更何况朱瞻基的才能不逊于朱高煦。所以就是朱高炽没做一天皇帝,皇位基本也会到朱高煦头上。


另外,虽说明朝严禁后宫干政,但在立储这种事情上却又不同,这种事情除了天子近臣外其他人很难左右皇帝想法,反倒是皇后等后宫妻妾更容易发挥作用。朱棣对待徐皇后的态度,其实与朱元璋对待马皇后差不了多少,她虽不太干政,但提出的意见往往能够得到朱棣的重视和采纳,算是朱棣的贤内助。而她对于朱高煦却很是不满,不仅极力阻止朱棣废长立幼,甚至曾经直接点明朱高煦“性不顺”。这一结果,朱高煦该是要仰天长叹了吧。

虽然只是如果,但朱高煦必不会清楚自己的处境,或许只是一遍历史的重演罢了。我们除了感叹一下他的无限精力及无望结局,好像不能再做些什么啦!(感谢友友们的阅读,欢迎您的积极评论呀)


小姐姐讲史


毫无疑问,如果朱高炽死在朱棣之前,那么如果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成年的话,那么太子之位依旧是朱瞻基的。在古代长子嫡孙可是一个家族的最核心的成员。按古代封建皇朝继承权来看的话,皇帝嫡长子乃是太子之位的第一继承人,嫡长子的嫡长子,也就是皇帝的嫡长孙乃是第二继承人。而嫡次子是第三继承人。其他庶出子弟一次排列下去。也就是说,在朱棣时期,朱高炽是铁打不动的第一继承人,如果朱高炽不幸死在朱棣之前,那么太子之位也是朱高炽长子朱瞻基的。朱高煦虽然和朱高炽一奶同胞。但是其继承位置在第三位。除非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全部殒命。否则皇位就没朱高煦什么事了。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在很多方面给明朝开了一个坏头。但是在皇位继承传承这方面朱元璋确实做的不错。朱元璋为了国家传承稳定,严守了嫡长子继承制度。朱元璋时期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就面临着一个十分严峻的选择。究竟是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度选择皇太孙朱允炆呢?还是选择能力很强的朱棣呢。但最终朱元璋还是选择了为后代立一个榜样,不至于让后世帝王为了皇位互相之间争权夺利血腥满满。

而朱棣虽然通过靖难之役造反夺取了皇权,但朱棣依旧严格遵守了嫡长子继承制度。正因为朱棣自己乱来,所以他才更不会让他的下一任继承者乱来。朱棣很明白,朱高炽和朱高煦,一个嫡长子,一个嫡次子。虽然朱高炽占了一个长子的身份。但朱棣并没有多喜欢朱高炽,相反朱棣更欣赏朱高煦一些。但没办法,欣赏归欣赏,皇位依旧还是没有朱高煦的份。但在靖难之役时期,朱棣也还是尽力笼络这个能征善战的儿子。朱棣曾对朱高煦说过“

努力吧,世子常常生病。”很可能就是这句话误导了朱高煦,所以之后朱高煦一直不停的在为皇位而斗争。

朱棣夺位成功后,原本也犹豫过,但最终还是决定遵循太祖皇帝的原则分封嫡长子继承太子之位。而且在之后朱棣分封朱高煦为藩王,朱高煦也拒绝赴任,而且还在不断的陷害太子朱高炽。这就让朱棣越发的厌恶朱高煦,同时也更加坚定了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后来朱棣更是怀疑朱高煦想走自己的老路武力夺嫡,所以才强制命令朱高煦就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朱高炽身亡,那么太子之位也肯定会落在嫡孙朱瞻基手中。朱高煦是不要想了,给朱棣的印象太过于恶劣了。朱棣允许自己造反,但绝对不会容忍也不会允许自己的儿子学自己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成祖即位,时议建储,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善高煦,时时称高煦功高,几夺嫡。成祖卒以元子仁贤,且太祖所立,而高煦又多过失,不果。——《明史·列传第六·汉王高煦》


从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杀伐果决的朱棣继位后,忠于朱高煦的人向朱棣建议立朱高煦为太子,比如与太子走得比较近的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等人。而朱棣也在犹豫,到底该立谁呢?一直拖了一年多,最后,朱棣才决定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朱棣的理由是太子很仁厚,贤德。而且,朱高煦过失太多,不能立。

大家都知道朱棣喜欢朱高煦,朱高煦跟随朱棣打天下,夺帝位,风里雨里的北伐,立下了赫赫战功。在白沟何一战中,在东昌一战中,朱高煦勇猛异常,化解危难,在朱棣狼狈到快要丢了性命的时候,都是朱高煦解了围,救了朱棣的性命。


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在浦子口一带又被朱允炆的军队打得大败,朱高煦这员福将又一次为朱棣增援解困。朱棣于是对朱高煦说,"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有了这些,再结合朱高煦的性格特点,他就飘了,觉得自己是不二的太子人选。


但朱棣在权衡利弊下,最终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并没有立朱高煦为太子,而是立他为汉王,藩国云南。因为朱高煦为人粗鲁,不是当皇上的料。就连他的亲妈徐皇后都不看好他,群臣更是如此。因为他的种种劣迹,比如天天拿自己和李世民相提并论,纵容士兵抢掠等等。


而朱高炽恰恰在人品和治理国家等方面是棒棒的,无可挑剔。就是身体胖点,腿瘸点。

贤臣解缙立推朱高炽当太子,他说:

“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

而且,解缙又说“好圣孙”,所以,朱棣果断立了朱高炽为太子。朱棣也明白,朱高炽也活不了多久,但是之后把皇位传给朱瞻基,平稳过渡就可以了。而如果把皇位给朱高煦,那他的好圣孙就很难保会是下一代的皇帝了。


所以,在朱棣有生之年,他是力挺朱高炽、朱瞻基父子的。朱棣活着,朱高煦就没有戏份。那么,朱棣如果也和他的父亲朱元璋的命运一样,朱高炽早死了呢?朱高炽死在了朱棣的前面,那么这个局面尴尬不尴尬?


其实,从朱元璋那里吸取了教训,为了防止这样的局面产生,朱棣是做好了多方面的准备的。他让不善于马上作战的太子朱高炽监国,带着其他两个儿子朱高煦和朱高燧作战。同时,在朱瞻基小时候,就开始亲力亲为的全方面的培养孙子朱瞻基。在朱瞻基十几岁的时候,就跟随朱元璋北伐,增长实战经验。


所以,朱棣虽然勇猛好武,但是做事全面周到。他为朱高炽一脉继位,做好了多方面的准备。他努力培养朱瞻基,也开始“打压”朱高煦:


永乐二年, 仁宗立为太子,封高煦汉王,国云南。高煦曰:“我何罪!斥万里。”不肯行。从成祖巡北京,力请并其子归南京。成祖不得已,听之。请得天策卫为护卫,辄以唐太宗自比。己,复乘间请益两护卫,所为益恣。

最后,朱高炽终于去了乐安,他的封地,低下了倔强的头。朱高煦曾说,“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朱瞻基对答,“更有后人知警也。”朱瞻基是高他一筹的。


只要朱高炽死在朱棣前面,朱棣能说了算,朱高煦就不可能继承皇位。即使是朱棣死了之后,他的好孙儿朱瞻基一样把他的二叔朱高煦给收拾了。


朱高煦是一个武夫,根本没有当皇上的命。他的一生都梦想当皇上,也一直在作乱,但是能力不行,空有抱负,是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的。他的所有的梦想,都注定是白日梦。


历史漫谈君


这一个问题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朱高炽在朱棣之前去世,那朱棣要面对的情况和当初他父亲所面对的情况是一样的。朱元璋最开始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这个不管的其他皇子,还是大臣们都没有什么异议,但朱标太子先于朱元璋去世,这就给朱元璋留了一个大难题,究竟是立其他儿子为太子,还是立皇太孙朱允炆为太子,经过朱元璋私底下一番深思熟虑,最终朱元璋选择了立自己的皇长孙朱允炆为太子。

如果朱棣也面临与自己父亲同样的问题时,太子朱高炽先于自己去世,朱棣会立谁为太子呢?我认为应该是朱瞻基,而不是儿子汉王朱高煦,这和他父亲朱元璋的选择会是相同的。之所以会是这样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朱棣对于这个皇太孙的重视程度非常不一般。

朱瞻基在朱棣时期是非常受宠爱的,甚至父亲朱高炽能够坐稳太子之位,朱瞻基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因为朱瞻基聪明机警,深得朱棣的宠爱,于是朱棣委派大学士解缙亲自教授朱瞻基,而且每次朱棣御驾亲征的时候,都将朱瞻基带在身边,锻炼他的军事才能,朱棣的双管齐下再加上朱瞻基的聪明伶俐,使得他变得越来越优秀,他游走在爷爷朱棣,叔叔朱高煦、朱高燧之间,为父亲朱高炽化解了一个又一个危机。所以,朱瞻基已经具备了作了一个皇帝的素养和学识,朱棣必然会选择他。

【2】次子朱高煦武有为而能不足。

朱高煦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他的性格也非常像朱棣,所以朱棣在打算立太子之时,就打算立朱高煦,但无奈众多大臣反对,而且违背了太子要立嫡长子的规矩,最终朱棣只能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而朱高煦并没有死心,仍然在暗中想方设法夺取太子之位,而且在朱棣期间,甚至要发动军事政变夺取父亲的帝位,最终暴露没有成功,这让朱棣看出这个儿子不是一个安稳的人,他野心勃勃,不顾父子情面。虽然他在武力方面勇猛,但是在治理国家只会武力还是不够的,更多的是一种综合能力,他执掌天下不利于大明王朝的长久发展。

【3】立朱高煦则太子朱高炽一家死,而立朱瞻基则朱高煦一家活。

儿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一直在暗中谋划争夺太子之位,甚至要像父亲朱棣一样发动军事政变来夺取帝位,只不过最终失败而已。虽然被朱棣训斥,还是在太子朱高炽的劝说下,才免了他们的罪行,但是他们屡教不改,始终在争夺太子之位,在他们眼中是没有父母亲情、兄弟手足之情的,只有权力,而且不断陷害太子,以便夺取太子之位。所以,一旦立朱高煦为太子,太子一家尤其是朱瞻基必死无疑,而这是朱棣不想看到的兄弟相残。而立朱瞻基为太子,由于朱瞻基在性格方面很朱高炽很相像,对待这些争权的叔叔们,始终保持着一颗宽恕的心,这在争夺太子之位以及在朱瞻基继位后如何对待朱高煦就可以看出来。一旦朱棣去世后,朱瞻基继位,他不会对两位叔叔做多少不利的事情,更不会将他们铲除,而是优待,而这避免了朱家子弟之间的相互杀戮。

【4】朱棣已为朱瞻基在朝中构建起一整套厚实的辅佐班底。

朱棣当政时期,重用贤臣,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明朝不断实现了发展壮大,尤其在重用贤臣方面,在朝中重用三杨即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以及蹇义、夏原吉其他一些大臣,当朱棣去世后,整个朝堂的体系已经建立和完善,尤其是此时宦官没有崛起,朝堂政治清明,如朱瞻基继位后,完全能够掌握大权,有实力和有能力应对来自二叔和三叔方面的挑战。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朱瞻基对于二叔、三叔对于朝廷的威胁一直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在他继位后,听从杨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将二叔朱高煦制服,没有再发生当年朱允炆削藩时所发生的悲剧而站稳脚跟。


所以,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如果太子朱高炽先于朱棣去世,朱棣必然会立皇太孙朱瞻基为太子,这也是当时明朝发展形势所决定的。



曾经朱棣询问过大明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一件事,如果要立储,应该将哪位皇子立为皇储,恃才自傲的解缙回答道“好圣孙”。

朱高炽,在明史的记载中,并非如何天资聪慧之人,与此同时,朱高炽长得肥胖,还生有腿疾,可以说选择让朱高炽做皇子本就是一件看似不正确的事情。

奈何,一句“好圣孙”让朱棣彻底的放下心来,朱高炽不靠谱,但是自己的孙子朱瞻基靠谱呀,朱瞻基天资聪慧,出生以来就受到朱棣的宠爱,可以说打从一开始,朱棣就打算让皇孙朱瞻基继承自己的皇位。

与朱元璋时期又不一样,朱元璋时期,太子朱标做皇储做了几十年,十几岁就开始了自己的监国史,朱标是一开始就受到朱棣宠爱的,只是可惜,理所应当继承朱元璋皇位的朱标却是英年早逝,走在了朱元璋前头,若非朱标走的早,朱允炆想要一步到位,坐上皇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之所以选择朱允炆继承皇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纪念自己的儿子,朱标,纪念归纪念,朱元璋在不得已之下,只好将自己曾经为朱标留下的底牌一一清洗,可以说,朱元璋之所以会屠杀功臣集团,根本原因就是朱标英年早逝。

为了防止功臣集团乱政,朱元璋直接将功臣集团全部清洗,此后,朱允炆登基时,不必再担心功臣集团夺权,朱元璋的确很有政治眼光,但他却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藩王,尽管朱元璋下令自己驾崩以后藩王不得回京奔丧,但藩王始终是朱允炆眼中的一根刺。

如果说朱高炽死在了朱棣前面,那么历史就会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如果朱高炽走在了朱棣前面,那么朱瞻基不就像是朱允炆一般?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奈何,朱瞻基从一开始就是朱棣钦定的候选人,与朱允炆不同的是,朱允炆是在朱标去世以后临时被朱元璋选择成为候选人的,而朱瞻基从一开始就是朱棣钦定的继承者,朱棣所设计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朱瞻基能够顺利的继承皇位。

即使是朱高炽继承皇位这件事,也不过是朱棣为了让朱瞻基能够顺利登基而被迫做出的选择,虽然朱高洵也是一个不错的候选,但若是朱高洵登基,朱瞻基便失去了机会。

朱棣为了让朱瞻基能够顺利登基,从朱瞻基年幼的时候就开始锻炼朱瞻基,让朱瞻基学习骑射,学习兵法,学习掌权之道,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朱瞻基来日能够顺利登基。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朱瞻基是朱棣的选择,而朱允炆却并非朱元璋眼中的最佳选择,朱棣可以为朱瞻基做好一切准备,为其准备辅佐之人,而朱元璋明显准备不足。

因此,即使是朱高炽英年早逝,也不影响朱瞻基继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