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關於炎帝、黃帝、蚩尤和紅山文化


關於炎帝、黃帝、蚩尤和紅山文化

作者朝克

在五千多年前的傳說時代,北亞大地暴發了第一場大戰,是炎帝、黃帝、蚩尤三巨頭之間發生的。雖為傳說,後記文獻種種,又有紅山文化和考古印證,不完全是空穴來風。,個人將學習筆記刊載於下:

炎帝,號神農氏,

關於炎帝、黃帝、蚩尤按古人的習俗,可以是部族名稱,也可以是個人名字。在這裡的說法,炎帝是主持農經的職務,當事人叫做榆岡。

炎帝號神農氏,“神農王天下,地東西九十萬裡,南北八十五萬裡。” “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陽陽穀,西至三尾,莫不服從充其化”(《竹書紀年》沈注)莫非王土,就要喝令諸侯。煮鹽的風沙氏“不用命”、“補、遂二國也不恭。乃伐補、遂而萬國定。”(《路史》後記卷三)。蚩尤也在反抗者之列,炎帝榆岡不能制。蚩尤率兵出羊水登九淖“伐炎帝榆岡於空桑”(晉西北)榆岡逃到逐鹿。“蚩尤乃逐帝,爭於逐鹿之阿,九隅無餘”就是蚩尤取得勝利,奪下九隅所有領土。

炎帝請黃帝聯手(炎帝和黃帝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開始了炎帝、黃帝和蚩尤的大戰。這是人類在北亞大地第一次大戰。

黃帝,名曰軒轅 號有熊氏,

那個時期,各地方頭領勢力暴虐百姓,神農氏不能制服。黃帝軒轅起兵,眾諸侯相應服從。黃帝得助,他又有熊、羆、貔、貅、shu、虎六部之眾。是三巨頭當中最有實力的力量。他和炎帝發生阪泉之戰,三戰而打敗炎帝。

黃帝應炎帝之約,於逐鹿之野殺蚩尤。有說黃帝不及蚩尤,請應龍幫助,仍不抵蚩尤,請女魃,女魃自天而降,殺死蚩尤。其後女魃到處騷擾,黃帝請女魃回到了北方。黃帝尊天子岱宗,他“北逐葷粥”,在生活上過著“”遷徙往來無常處“日子。

蚩尤,

蚩尤原是“炎帝之裔“就是為炎帝隸屬,據《越絕書》記載,說少昊在西方,”蚩尤佐之“,我們知道,黃帝有兩個兒子,傳長子少昊繼位,少昊又傳侄子,昌意之子顓頊帝繼位。又有黃帝和炎帝是同母異父的兄弟。就是說在黃帝、炎帝、蚩尤、少昊、顓頊這個血統和隸屬關係裡,都不是陌生,更沒有誰是古怪稀奇。歷來都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哪一個勝者,都不會允許把句子倒過來。蚩尤或人或部族之稱,《山海經》傳說裡,說蚩尤”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砂、石子“,”銅頭啖石,飛空走險“ ”耳鬢如劍戟,頭有角“ ”以角抵人,人不能向“ ”作大霧“ ”縱大風雨“等。都是不切合實際。所說牛首人身,可見今天的北地仍留有影跡。今天那戴著獸角的翻毛皮帽,穿著蒙古人叫做”搭克“的翻毛外套,與描繪的蚩尤形象無異。傳說蚩尤能夠驅風使霧,不過他掌握氣候變化規律而運用罷了。讀到“史記”記載的“黃帝北逐葷粥”和北地現有的影像,十分脫切。

歷史有記載,說“伏羲以木為兵,神農以石為兵,蚩尤以金為兵。”以金“就是以銅器的意思。“古籍多處記載蚩尤的冶煉技術發達,《太平御覽》說蚩尤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屍子》說“造冶者蚩尤也”。時勢造英雄,蚩尤還是被趕出了這個圈子,叫做黃帝“北逐葷粥”,他是北去了,叫做敗北。


關於《史記》記載黃帝的主要內容,我都用引號做了標註,他因為這是對黃帝進一步研究的關鍵,

1、黃帝號有熊氏,紅山文化北方遊牧遊獵民族都有尊熊的

民俗。

2、黃帝“教熊、熊、羆、貔、貅、shu、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史記”(五帝本紀第一)裡的意思,應該是黃帝的六個部落名稱。

從他的有熊氏和從這裡的六部,可以表現與遊牧遊獵民族的

關聯。

3、黃帝 “遷徙往來無常處“ 這是遊牧生活的寫照。

4、關於黃帝、顓頊帝的語言

徐江偉先生是研究語言學的,他在《血色曙光 華夏文明與漢字的起源》一書裡,關於黃帝的語言說法似乎有道理。黃帝的孫子是顓頊帝,顓頊帝用的歷法叫做《顓頊歷》,傳說為黃帝始作,顓頊帝修改,至帝堯完善而成。此曆法沿用幾千年,直到漢武帝用過70多年,朝廷才修改曆法。新曆法叫做《太初曆》。

關於炎帝、黃帝、蚩尤和紅山文化


《太初曆》中的專有名詞以例原封不動的承襲了《顓頊歷》。《史記》有記載:

第一年 焉逢攝提格 太初元年

第二年 瑞蒙單閼 二年

第三年 遊非執徐 三年

第四年 疆梧大荒落 四年

第一年 徒維敦祥 天漢元年

第二年 祝犁協洽 二年

第三年 商橫涒灘 三年

第四年 昭陽作鄂 四年

… …

這些古怪的專有名稱來自三皇五帝時代,也就是顓頊和他的祖父黃帝說的話。這是阿爾泰語言,單閼 就是單于( 閼,是於的異寫字)或是指單于和他的閼氏即匈奴語言的君主和正妻夫人。知曉這些,可以瞭解三皇五帝所用的語言。說黃帝是那個時代的成吉思汗、忽必烈,意義也在這裡。

說到這裡,回頭看看紅山文化,說它是“北方遊牧和狩獵民族色彩的文化”。令人可信。

有人說黃帝就是那個時代的成吉思汗、忽必烈——他們都是由北到南的君王。戰爭是無情的,尤其荒蠻的遠古時代。由於處在冷兵器的戰爭,死的人不是很多,倒是很慘烈。

關於紅山文化

上個世紀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對錦州西砂鍋屯洞穴的發掘,以及1935年日本人濱田耕作對赤峰紅山後的發掘,揭開了中國最為古老的紅山文化序幕。紅山文化是中國最早的文化,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紅山文化地區發現的興隆窪文化,經碳14測定,是公元前6000年到5000年的文化,就是說距今已是8000多年的時間了。

國外不肯承認中國文化5000年傳統,只認可有文字記載的商代算起的3000多年。紅山文化的發現,可以事實為證,徹底顛覆這樣的理論。同時,改變了原來認為中國文化,只發祥在黃河流域,長江下游的說法。

紅山文化的發掘,集中在遼寧省西部和內蒙古赤峰地區。赤峰是蒙古語烏蘭哈達的意譯,至今蒙古人叫它的名字烏蘭哈達,在漢語就是“紅山”。從這層意義,也說明內蒙古不是自古以來的蠻荒之地。遠古人類在這裡多地,創造了非常燦爛的文明。

紅山文化,是以紅山文化為代表的分佈在西拉木倫河、老哈河、大淩河流域的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五個文化遺存。其中在內蒙古敖漢旗國寶吐鄉興隆窪村,從1983年以來的六次發掘,命名為興隆窪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最早的文化,距今有8000年的歷史。

對紅山文化學者專家做著很多研究,我出於愛好和興趣,在學習著這些寶貴的指導。同樣感謝張星德教授在《紅山文化研究》裡的教誨和轉達。

常春林先生認為紅山文化是黃帝族與葷粥(xun yu)族的統一體。

王曾先生認為紅山文化即古書中記載的女魃。皇帝與蚩尤作戰,得玄女來助仍不能獲全勝,乃有女魃自天而降,戰勝蚩尤。戰爭之後,女魃到處騷擾,皇帝請她回到北方去。根據文獻記載,黃帝部落活動區域在今天的河北和遼寧接壤處,所以其北方正是紅山文化的分佈區。——以此紅山文化是女魃的活動區域。

藺新建先生先生則認為紅山文化應是帝顓頊或帝嚳的遺存。

蘇秉琦先生更是直接指出:黃帝時代的活動中心,只有紅山文化的時空框架與之相應。

郭大順先生也認為紅山文化居民有崇拜熊的習俗,與史載黃帝為“有熊”氏有聯繫,黃帝時代是“龍戰於野”的時代,黃帝戰蚩尤於涿鹿之野,地在今河北省北部桑乾河流域,黃帝族“遷徙往來無定處”,黃帝率兵與炎帝作戰的“熊、羆、貔、貅、 、虎“一般認為是黃帝部族內以野獸為圖騰的諸部落名稱。這些記載都具有北方遊牧和狩獵民族色彩。

關於炎帝、黃帝、蚩尤和紅山文化


縱觀專家教授們的這些理論,黃帝蚩尤女魃都在北方,以紅山文化為為早為先的中國文化始於北方。歷史的發展,文明在融會貫通,組成大一統的中華文明。

個人對對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年代早晚,遞續問題上,從房屋形制聚落佈局的共性和影響,想到人類社會文化的本土發展,外來影響,行為和理解的第二性,有了進一步的印象。

紅山文化與所有的文化,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創造,必然會受到移動遷徙的傳播影響以及學習借鑑的可能性,同時還應該承認本地發展的土著性存在。不可以簡單化,把紅山文化比作河水的流淌,從外來尋找他的母源。鍋是圓的,“英雄所見略同”不用誰要學習誰的。

紅山文化的存在是根本,理解不盡相同。行為的存在是根本,理解才是其後的第二性。中國人常說的“苦寒的北國,常到南方搶掠人口和財富”。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裡說《韓奕》所”奮受“的”北國“,當然是北方民族的地方。就是當時的獫狁也絕不是像他的後人匈奴一樣,是遠居在長城以外的漠北的。大約古時的所謂蠻貊,所謂狄人,所謂犬戎,都是獫狁的一族,都是黃河北岸的原住民族,被我們漢人把他壓迫到北方區的。所以他們免不得也要時常來侵擾。——最初期北人是懷鄉和報復去南侵,經過多少代後,行為失去了理解的支持。就像女人戴的手鐲和耳環,已經忘了那是遠古時代的刑具。梁啟超說得更明確,他在《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裡說道“今山西一省,當晉霸未興之前,殆全屬狄族勢力範圍。”又說“大致春秋之初赤狄本部在晉,而侵及中原,白狄本部在秦,而侵及晉。”那個白狄建立的中山國,疆域在山東河北的一些地方。這等歷史事實,也跟古代文化一樣,存在需要理解。


作者 :朝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