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包拯去世:21口棺材从七个城门口出,盗墓贼立誓绝不盗其墓室


包拯去世:21口棺材从七个城门口出,盗墓贼立誓绝不盗其墓室

包拯恐怕是中国最家喻户晓的人物之一了,很多人都是看着《包青天》、《少年包青天》、《五鼠闹东京》等等这些电视剧长大的。包拯因为清正廉洁、铁面无私而为万民所爱戴,包青天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包青天包大人。

历史上的包青天

电视剧里的包拯,大家都已经十分熟悉,基本上是基于《龙图公案》、《三侠五义》这些明清小说以及地方戏曲改编而来。在影视剧里,包公的典型形象是满脸漆黑,额头有一个月牙形的疤,传说是文曲星下凡,可以"日断阳、夜断阴",也就是说老包可以白天在阳间审案,晚上在阴间审案,地位崇高。这当然是民间传说神话后的结果,它反应了老百姓对包拯的无限敬仰,企盼包大人在天之灵能够帮助他们惩奸除恶,匡扶正义。

包拯去世:21口棺材从七个城门口出,盗墓贼立誓绝不盗其墓室

那么这个月牙疤又是从何而来呢?有一种说法是源自戏剧,戏曲为了塑造包公刚正不阿的形象,便在他的额上添画上一道月牙。比如在京剧脸谱中,包公的额头上就有一个大大的月牙,此外,又以黑脸来表现包公的铁面无私,后世很可能是受此影响,以至于以讹传讹。然而《宋史》里并没有关于包拯形象的记载,所以包大人额头上到底有没有那个月牙形的疤,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包公祠里面的包公画像是没有那个月牙疤的。

正史里面对包拯的评价是相当之高的,"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说明当时的皇亲国戚都怕他。又说"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意思是说要想让包拯笑就如同让黄河水变清一样难,可见包拯的铁面无私,而包青天的鼎鼎大名在当时已经是妇孺皆知了。

犯颜直谏

影视剧里描绘的包青天,不是在断案就是在断案的路上,然而历史上,包拯真正担任开封知府的时间只有短短两年,其余时间除了在外地为官外,剩下的就是在朝廷担任谏官了。

包拯去世:21口棺材从七个城门口出,盗墓贼立誓绝不盗其墓室

没错,就是那种每天要向皇帝建言献策,言明君主过失,弹劾官吏不法的人,说白了就是一个要天天得罪人的官。但是包拯不畏权贵,仗义执言,弹劾了很多贪官污吏。其中包括转运使王逵、宰相宋庠、舒王赵元佑的女婿郭承佑、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等人。

在弹劾转运使王逵时,他连续七次上书,前六次都被宰相和宋仁宗挡了回去。到了第七次时,包拯终于忍无可忍,

直接当面指责宋仁宗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意思是说,你皇帝竟然不顾天下百姓的天下悠悠之口,非要用王逵这个酷吏,对王逵来说是幸事,对百姓来说可就遭殃了。

他话一出口,把满朝文武都吓傻了,心想这老包居然敢指着鼻子骂皇上,这回恐怕是凶多吉少了。不过事后,宋仁宗不仅没有怪罪包拯,居然真的把王逵罢免了。从此权贵们更加怕包拯,也更加嫉恨他了。

包拯去世:21口棺材从七个城门口出,盗墓贼立誓绝不盗其墓室

提到敢于直言的谏臣,大家自然而然想到魏征,他敢于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开创了"贞观之治"。而包拯作为谏臣的形象却并不怎么深入人心,这是为何?首先,相比唐太宗,包拯的君主——北宋的宋仁宗相对要平庸一些,他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此时的北宋王朝已进入中期,国家种种弊端已经开始显现,虽有庆历新政改革,但是终究难掩颓势。

在他驾崩之后,仅仅过了六十多年北宋王朝就灭亡了。其次,相比唐朝,北宋的外部环境也是极其险恶,北有辽金,西有西夏,南有大理,国家一直处在军事斗争准备中,始终难以得到稳定的发展,这就造成了包拯难以取得像魏征那样的成就,不是包拯能力不行,也不是他品行不够,而是形势使然,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而后世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的发达,客观上也推动了包青天这一形象的广泛传播,所以世人皆知包公是一位善于断案、铁面无私的青天大老爷,却不知他也是一位敢于犯颜直谏的诤臣。

包拯去世:21口棺材从七个城门口出,盗墓贼立誓绝不盗其墓室

当然,不管是魏征还是包拯,都要感谢自己遇上了一位好君主。李世民自不必说,宋仁宗虽然算不上雄才大略,但也绝非昏君,也是能听进去包拯的逆耳忠言的。如果遇上商纣王那样的昏君,恐怕历史上也没这二位什么事了。

从人到神

据宋史记载,包拯给子孙后代立下了一个规矩:"我包家的后世子孙如有为官者,只要是贪赃枉法的,逐出门户,死后也不能葬在祖坟,我老包也不认这样的子孙。"("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包拯逝世后,宋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遗体被送回了安徽老家安葬。据说出殡那天是万人空巷,百姓自发前来送别。

包拯去世:21口棺材从七个城门口出,盗墓贼立誓绝不盗其墓室

然而奇怪的是,在当天却从七个不同的城门,共抬出了21口一模一样的棺材。于是便猜测包拯是否是因为树敌太多,怕死后有人报复,才会这么做。而盗墓贼们也在行内立了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绝不盗包拯的墓,可见包拯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了。

不过,我认为此传闻可信性不高,试想老包是何等性格,在世时嫉恶如仇,不畏强权,难道死后还怕人报复不成?其次,他一生清廉也是出了名的,想必墓里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哪个盗墓贼不长眼,会甘愿冒着杀头的风险去盗他的墓?而事实上,包拯墓现仍存于世,原址在安徽合肥市肥东县解集乡包村,1987年迁至包河东南畔,建国后,国家也对包拯墓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工作。

包拯去世:21口棺材从七个城门口出,盗墓贼立誓绝不盗其墓室

斯人已逝,但是包拯以其光辉形象,深受老百姓爱戴,并随着民间戏曲和小说的发展,而得到更加广泛的流传,也在流传中渐渐神话,从此成了惩奸除恶,维护正义的代名词。

包拯这一伟大形象,反应了中国老百姓对贪污腐败的深恶痛绝,寄托了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期待有更多为国为民的包青天站出来,把这个天下变得更加公平,更加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