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文殊为媒|五台山与敦煌的千年爱恋

文殊为媒|五台山与敦煌的千年爱恋


今天聊聊五台山和敦煌跨越千年的爱情故事。

1

敦煌古称沙洲。

公元前121年的春天,大汉名将霍去病一路追击兵败的匈奴,向西直到沙洲才勒住马缰。汉武帝迅速重建河西走廊的统治秩序,并为这片沙海绿洲起名“敦煌”。

敦,大也;煌,盛也。

敦煌被大汉王朝给予“盛大辉煌”的厚望。

此后,来自遥远西方的骏马、玉石、香料,经敦煌进入河西走廊;来自神秘东方的丝绸、茶叶和陶瓷,自敦煌送往大漠深处。

繁盛不息的贸易往来,使敦煌成为“华戎所交”的国际大都会。

伴随商旅驼队一起来到敦煌的,还有世界各地的宗教。

公元4至14世纪,不计其数的古代艺术家们在此建造了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等一批佛教石窟。

保存至今的敦煌石窟艺术以及藏经洞出土的卷帙浩繁的文献,蕴藏着无限丰富的文化遗产,是研究中古时期中国乃至整个欧亚大陆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以及文学史、艺术史、科技史、民族史最难得、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文殊为媒|五台山与敦煌的千年爱恋

莫高窟

2

在霍去病西行追击匈奴的同时,佛教也迈出了东传的铿锵步伐。

公元64年的某个晚上,东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次日解梦于群臣,太史傅毅称是西方之佛。于是,明帝派遣中郎将蔡愔等18人出使西域求法。

三年后,使臣携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得佛像经卷载抵洛阳,建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

这是中国有佛僧、佛寺、佛教的开始,也是学界公认的佛教在中国生根的发端。

此后,腾、兰二人西行至五台山。

五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形胜,与《大方广佛华严经》和《文殊师利宝藏罗尼经》中描述的文殊菩萨住处很相似。

二僧“以天眼观,即知此山乃文殊住处,兼有育王所置佛舍利塔”,于是“奏帝建寺”。

此后,五台山设佛寺弘法,以宗教利生,到隋唐时,成为全国佛教的“首府”,媲美印度的灵鹫山。

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鼎盛时期寺院达300余座,宗教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可谓“诸宗翘楚,一教首班”!

文殊为媒|五台山与敦煌的千年爱恋

五台山


3

一个是白富美,一个是高富帅,

一个是“华戎都会”,一个是“诸宗翘楚”,

敦煌与五台山相识于汉初,热恋于盛唐,

纵然相去2000多公里,万水千山横亘,

仍默默含情,翘首相望,

仿若被银河阻隔的牛郎织女,

距离无法消弭对彼此的思念,

他们以“文殊信仰”为鹊桥,

千年以下,爱恋如初。

“文殊信仰”来自《华严经》。

依据佛教,《华严经》为佛陀最初所说的经,义理圆融,浩淼精妙,有"经王"之誉。

文殊菩萨为华严会的上首弟子,与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并称华严三圣。

《华严经》等多部佛经记载,震旦东北方有清凉山,文殊师利菩萨率一万菩萨长住其中应化。

因而,五台山被认为是见于佛典记载的圣山,地位神圣无比。

同时,文殊菩萨在佛教中被称为七佛之师,菩萨之母,代表智慧,司掌般若,神通辩才无碍,为释迦佛的法王子,在佛教中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

文殊为媒|五台山与敦煌的千年爱恋

敦煌壁画中的文殊菩萨

4

从东汉明帝始,历代皇帝都信奉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崇建朝礼“文殊信仰”,到唐朝时达到顶峰。

唐代从高祖开始至德宗的十多位皇帝中,有九位对文殊信仰崇奉扶植,“凡九帝,莫不倾仰灵山,留神圣境”。

在皇家力量的推动下,许多佛教徒不断前往巡礼朝拜五台山。

公元662年,即唐龙朔二年,唐高宗和武后分别登临五座台顶,巡视当时五台山的著名寺院佛光寺、清凉寺、大孚灵鹫寺等,沙门会赜根据文殊菩萨的灵迹分布和传说内容绘制了多张文殊化显图,并制成小帐,即屏风,且撰述《略经》一卷呈上。

高宗和武后御览后,十分欢喜,于是“化图”和《略经》迅速被推广到全国。

这张文殊化显图,是后来风行诸国的《五台山图》的雏形,也是文殊信仰早期文创产品里的爆款。

爆款的力量是无穷的。

很快,《五台山图》成为佛教的圣物,文殊信仰远播四方。

诸国高僧,前来瞻礼者络绎不绝。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吐蕃遣使求五台山图。

唐太和二年(828),渤海国僧贞素至五台山灵境寺。

唐开成五年(840),日本慈觉大师圆仁巡礼五台山。

而且,五台山文殊信仰还渡海到新罗,在新罗国东北冥州也有一座模仿唐朝的五台山,传说新罗净神王与其二子宝川、孝明一同隐入五台山。

与此同时,文殊信仰西传敦煌。

开启了五台山与敦煌的千年热恋。

文殊为媒|五台山与敦煌的千年爱恋

《五台山图》

5

在敦煌莫高窟第9、144、159、222、237、361、61等窟的壁画中,均绘有“五台山图”。其中规模最为宏大、内容最为丰富的是第61窟的“五台山图”。

61窟以主供文殊菩萨而名文殊堂。窟为覆斗形顶,中央置弓形佛坛,西壁为正壁,上绘《五台山图》,长13.45米、高4.6米,面积61.87平方米,是莫高窟规模最大的壁画之一。

《五台山赞文》中有“浮生踏着清凉地,寸土能消万世灾”之句,致使巡礼五台山者络绎不绝,《五台山图》形象地绘制了这一场面。

画面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绘各种“灵异”现象和“化显”灵迹,中部为五座台顶以及分布于期间的寺庙、佛塔等圣迹,下部为太原至五台山及镇州城间的道路、人物等。

上部绘制了各种“灵异”及题记,如“雷雹云中现”、“云中狮子吼”、“灵鸟现”、“通身光现”、“化金桥处”、“青龙二百五十降”、“圣佛祖现”等。

图中五台还绘制了星星点点的圣灯,其中南台最多。

西台与中台之间绘有佛陀波利参诣五台山时,文殊菩萨化老人身出现,命其回国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故事。

中部自左至右绘制并峙的南、西、中、北、东五台,正中一峰最高,榜题“中台之顶”,两侧四峰均有“南台之顶”、“北台之顶”等题记。

高耸入云的各台之间,布满了大小几十座佛寺以及佛塔、兰若、草芦、庙庵等。

整幅画面再现了再现了会昌灭法前五台山佛国圣境的宗教氛围和世俗风情,其中寺庵兰若及城池房宇等建筑199处、桥梁13座、佛菩萨画像20身、僧俗人物428位、乘骑驼马48匹、运驼13峰,是世界上罕见的古老而巨大的形象地图。

这幅壁画不但是一幅佛家壁画,还是一部五台山古代建筑图、佛教史迹图、古代交通图、古代山水人物图,可谓是一部1000多年前的“山西百科全书”。

画中的大佛光之寺即为现今的“中国第一国宝”佛光寺,是目前发现的唯一有关佛光寺的图像资料。

除了壁画,敦煌藏经洞也有大量的五台山文献,有诗、赞、曲子、词、行记、地理文书及经书题记等,记载了众多唐、五代时期山西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情况。如今,这些文献有的藏于英国,有的藏于法国,还有一些藏于俄国。

文殊为媒|五台山与敦煌的千年爱恋

《五台山图》局部

6

敦煌的文殊信仰兴起于唐代,盛行于五代宋辽时期。

至明代以后,敦煌逐渐衰落,敦煌与五台山的文殊之恋也被漫漫黄沙渐次掩埋。

上个世纪以来,随着敦煌学逐渐成为全世界的显学,五台山的文殊信仰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和探索的重要文化课题,五台山与敦煌的文殊之恋得以再续前缘。

文殊为媒,

穿越时空,

千年以降,

爱恋如初。

文殊为媒|五台山与敦煌的千年爱恋

莫高窟61窟“文殊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