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李零读《论语》:学者不仁,以孔子为刍狗

老子《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再一般的解释中,刍狗是用草扎的狗,是用来祭祀的,祭祀完了就没什么用了。刍狗是临时的摆设,仅仅是临时借来一用罢了。

百姓对孔子是无知的,即便是有所知晓,也是通过学者误导而来的。典型的问题有两个,一种误导是“我读《论语》有什么用”?把孔子思想当作工具来使唤。另一种误导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把孔子当作救世主来崇拜。


李零读《论语》:学者不仁,以孔子为刍狗


造成这种误解,并不能归罪于普通百姓,而是相当多的知识分子太不像话。大多数百姓对《论语》的了解,止步于中学课本上的《论语十则》,并没有完整地读过原著,没有系统地考察过孔子的思想。他们对孔子的误解,都是来自学者的传播。而主动传播孔子思想的这个群里,除了“崇”和“用”之外,讲不出其他的东西来了。

所谓“用”,把《论语》作工具的人,古人称之为“器”。无论道术如何高明,最终是要通过“器”来体现出来的,器,当然很重要。但是孔子认为“道”更重要一些,再评价管仲的治世才能的时候,孔子说,“管仲之器,小哉”。


李零读《论语》:学者不仁,以孔子为刍狗


管仲的历史功绩是辅佐齐桓公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奠定了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的政治地位。其生平可谓出将入相,但是孔子嫌他器量不够。在孔子看来,管仲是小器,子贡很能干,但也是“器”。“器”就是工具,工具讨论的是作用。孔子追求的是“大道”,是“君子不器”,怎么能够把《论语》当作是工具来使唤?更有大言不惭的说孔家是粮食店,这家店到了,我们就没饭吃。

所谓“崇”,是把孔子神话的人,这群学者不顾历史材料的客观性,全靠主观的臆想来完善孔子的“神格”。有这么一尊神在,他们可以吃政治饭、道德饭、还有宗教饭。在孔子生前,孔子是反对自己是圣人这总说法的,子贡说自己的老师是圣人的时候,孔子提出严厉的批评。因为在他心目中,只有尧舜这种上古帝王才算是“圣人”,自己是没有资格跟自己所崇拜是圣人相提并论的。孔子本人有着很清楚的认知。


李零读《论语》:学者不仁,以孔子为刍狗


活学活用,在很多时候是优秀的学习指导思想。可是必须要明确,有些东西本身是“死”的,是不具备活学活用的条件的,哲学上称之为“知识的确定性”,一旦被总结,那便是亘古不变的铁律。这是维护知识之所以为知识的“纯粹性”,这个东西一旦改变了,知识便不再是知识了。而观点是公所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是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来回的“翻煎饼”的,这种意识形态是不值得传播的。

今人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并不是伴随夫子左右聆听圣训,而是通过两千多年无数张口传播来的“知识”,很多东西参杂着“推崇”、“诽谤”等主观的东西,盲目的听信任何一种意见,都是对历史、对古人的不负责任。而真正要负起知识分子的责任,只有靠读读书,读原著,读史料。而这种读书是“非功利性”地,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是“无用”的,既不能让人靠这个吃饱饭,也不能让人靠这个功成名就。只有这种“非功利性”的读书,才能梳理清楚真正的“知识”,这是人文学术才是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历史任务。一拨学者可着劲的吹捧孔子,因为他们要靠孔子吃饭;另一拨学者反对孔子,因为他们要维护学术的纯粹性。普通百姓应该跟谁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