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疫情过后,农村的婚丧嫁娶会不会从简而办,减少人群聚集?

布衣小农人


不会,男人女人谁也不想成为那个先开头不顺从祖宗的人,谁不要面子呢?除非政策国策,那样人人平等,心里平衡。


傻乎乎85


你好,我来回答你的这个问题。

首先我就是生活在农村中的,在我们这边,在这个非常时期,我们这边的白事俗称丧事,一切都是从简来办的,只能一家的亲人来处理了,按照我们这边以前的习俗,丧事我们要吃三天的饭,亲戚朋友都会叫过来,有点送他最后一程的意思。但是现在事发突然,现在按照国家规定,我们也是从简办理,不给国家添麻烦,能三个人解决的问题绝不喊四个人。

婚事的话我们这边大多数都是延期了,也有不延期的,我在网上看到也有人就是亲家两家人互相吃个饭就算是结婚了,这个主要是看每个地方的能不能接受这个问题了吧,但是我们这边的人我觉得都会选择延期,因为结婚一般来说人的一生都只有一次,哪个女孩子不喜欢自己被风风光光的被接走。女生都是喜欢仪式感的,结婚也不例外,仪式感少了,现在也许还感觉不到什么,时间长了就会后悔为什么没有办的隆重一点,日子长了以后会越来越后悔,但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可以吃,所以我会选择延期,这是我的个人看法。但是这个事情过后,我们农村婚丧嫁娶等事情都会选择大闹大办的,因为这两种事情在我们这边看的都比较重,疫情期间会不给国家添麻烦,但是疫情过后,我相信不光我这里,好多地方都会选择隆重的办理的。


乖囡的生活日记


我觉得短时间内会从简,但是时间长了,要看村里儿的要求了。

没有疫情之前,我们村儿大队里就要求丧葬这块儿不准铺张浪费,一切从简,比如,我们那儿的习俗就是丧事儿上吃大锅菜,白菜猪肉粉条+馒头。有钱的人家想要摆席面儿,这个是不允许的。

今年正月十七,村子里有位老人去世了,赶上我们村儿疫情严重,没有人去帮忙,当然村里也不允许人们去,大队干部帮忙调派挖挠机,买一切丧葬需要的东西,自己家人拉到坟上装棺材埋了。特殊时期特殊对待,严格点没有坏处。

至于婚嫁呢,村里还是比较无奈的,疫情期间,要求是结婚的一律延后,有的人家偏偏不听话,结果搞出事情了,导致三分之一的人被隔离。特殊时期,不严阵以待,却用无所谓的心态对待,多么令人气愤,这都是无知的表现,却还笑话别人胆小怕死。

即使疫情结束后,人们也不会选近期结婚的。时间长了,还是会一如既往地铺张。在农村,娶个媳妇儿太难了,车房彩礼,必备,没有不嫁。酒水菜品,安排不好,也会给以后家庭和睦带来太多问题,村子里本来人多嘴杂,各种挑事儿的大有人在。

婚嫁的铺张根本避免不了,现在家里为了能取上媳妇,东拼西凑的借钱,娶回来还得各种小心伺候着,一言不合就离婚。哪个村里没有几个年轻人娶不上媳妇,如果这个陋习能遏制住就太好了,但是也太难了。


老岳是疯子


关于这个话题。首先我作为一个农村人来说说这个观点,婚丧嫁娶是自古以来留下来的传统习惯。随着改革开放,农民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现在的农民事情都习惯轰轰烈烈的。虽然国家提倡极简大操大办。但是这些习惯很难一下改变。受疫情的影响。很多人都停止了这项活动,但是随着疫情的慢慢好转,我相信人们也不急于办事,疫情得到控制后,今年冬季会迎来一次婚礼高峰,哈哈,,



欣妹她爸


首先我作为一个农民人来看这问题的话,我感觉会一步一从简而办,不会一下杜绝,有个循序渐进过程。


农村人的婚丧嫁娶是老辈人传下来的风俗习惯。现在国家都在提倡农村红白事都要从简办。其实现在好多农村里年轻人都出去城市打工了,留在村里都是些老人孩子,好多人家孩子结婚通知给村里亲朋好友后,开饭喝酒时就没几桌,好多人都微信发个红包都不回来。而且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想吃啥有啥,不像以前有红白事都去主家喝酒吃肉。

所以说红白事从简是个趋势。


用户6872533957254战


为了有效地防控疫情,取得“新冠”战役的最后胜利,农村封村封路;农民几乎都躲在自己的家里,窝在了床上。要办的婚嫁等喜事都被延期,即使遇上丧事了,完全从简而办。不给政府添乱,不给大家安全留隐患。“非常时期”,特事特办,人们发现婚丧嫁娶的“大事”,还是可以这样办的。省心了,省钱了,自己的生活压力也减少了。

于是,有人预想着未来,疫情过后,农村的婚丧嫁娶会从此简化,还减少了人口的聚集。要我说,是没有这种可能的,这是因为:

农村的婚丧嫁娶是需要延续的传统文化

只要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的色彩,就是传统文化。即我们常说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这些对于我们在做人做事上能够给予指导的文化,重孝道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农村的白事程序冗长,礼仪众多,特别是亲人们披麻戴孝、守灵堂等,都能体现孝道,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的婚嫁习俗中无不渗透着“孝道”和“礼仪”,只是时过境迁而有些变味了而已。

正常的婚丧嫁娶是维系全村人的精神纽带,显示出这个“团体”的凝聚力,老的少的都会从不同方向聚集而来,营造着无比团结友爱的气氛。婚丧嫁娶不是封建迷信,而属于传统文化,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对于后代有指导意义,还是需要传承下去的。

大操大办婚丧嫁娶是农村相互攀比的温床

农村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不管是红事还是白事,办得酒席多了,客流量大了,那才叫面子。几乎是尽其所能,能办到什么程度一定要做到。现在的婚嫁讲究的是场面,酒席的和饭菜的数量,烟酒的档次,迎娶的车队,婚礼的气场。白事就更特别了,向“薄养厚葬”式迈进。棺材一般都是松木,停尸守灵至少4天,第5天安葬。喇叭唢呐在第四天摆酒席之日,要吹奏一整天,有的还会请来乐队。老年人的丧事当“喜事”来办,更是许多儿女“行孝”的另一种方式。进而导致乡邻之间以操办婚丧事的规模,来定位孝敬的程度和家庭的经济状况。

农村的婚丧嫁娶的仪式已实施多年,一场疫情既不能打消父母对儿女婚嫁的自豪感和欢喜之心,更不能让儿女为辛苦一辈子的老人,采用这种隆重的方式把他们送走。虽然逝去的老人也不希望儿女背负债务,而子女或许有愧疚感,但总想在老人“送终”的事上,表露心意。也迫使他们冷静的思考一件事:让老人在活着的时候幸福一点,快乐一点,远比等老人离世后,为他们举办一场隆重的葬礼更孝顺。因此,这场疫情之后,虽然不能完全改变大操大办婚丧事的方式,但起码会动摇人们铺张浪费的心理。原来,婚丧事也能简办啊!


为生活而提神


你好朋友,疫情期间农村婚丧嫁娶一切从简,不许人群集中聚会,防止疫情传染扩散。疫情之后我想一段时间可能还会保持一段时间。

长久来看,大办酒席也是不良的风俗。要提倡节俭节约。杜绝浪费。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件出台,直接规定了,在一些农村中,不允许大操大办酒席。不过这也仅仅是规定了,并没有法律强制,更多的还是在于农民自己的觉悟。

2019年的一号文件,不仅提到了要推动乡村复兴战略,文件中明确指出了要加大对农村文化的建设,是明确提出了要遏止乡村大办酒席,天价彩礼等。

1、大操大办,乱摆酒席随份子

在一些地区,为了办酒席,收份子钱,可以说挖空心思,巧立名目,反正摆酒的理由众多。在“你不办酒收礼,你送出去的份子钱就永远收不回来”的心理下,大家争相模仿,跟风,甚至盲目攀比。这样的恶性循环让传统习俗逐渐变味,已成农民的一大经济负担。尽管说乡村的发展水平不及城市,可是乡村大操大办的酒席一点不比城里差。好不夸大的说,很多农人,就是由于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债台高筑。办酒席是人之常情,但很多地方却把办酒席和体面挂钩,就是为了满意自己的虚荣心。比谁家阔气,谁家酒席局面大。本来家庭条件还过得去,之后呢?欠一屁股账划算不?

2、天价彩礼

农村经济与城市相差很大,很对农村女孩都奔向了城市发展,每个人都想要过上富裕的生活,选择择偶的标准也不例外。女方要的高价彩礼也是怕女儿在男方家里受穷,再加上社会风俗习惯使然。人们提亲都会索要彩礼,而彩礼标准就是参考前段谁家结婚的彩礼,只能高,不能低!或许你早应该发现了,农村彩礼在节节攀升,部分地区已经达到了60万,什么概念,60万三年前可以买一套房子了。更可怕的是,有些地方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彩礼却在年年涨,不管是普通的农村待婚男青年,还是一些专家、媒体,大家统一都认为农村天价彩礼是不合理的。毕竟动辄“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的资金压力给到农村男方,很多家庭是承受不起的。






皖南灵秀大九华



疫情过后,农村的婚丧嫁娶会不会从简而办,减少人群聚集,从而规避传染的风险呢?我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通过这次疫情期间的所见所闻,我觉得不可能做到……

还是从农村的实际情况说说吧:一方面,在农村遇到婚丧嫁娶,流传下来的习俗就是邻里帮忙,街坊出力,特别是丧事尤为突出,来得人越多、越热闹,人气越高,说明主人的结交广泛,朋友也真诚,因此他的面子也就越大。反之,冷冷清清,门可罗雀,说明主人平时“自扫门前雪“,街坊邻里没有人情味,会让人瞧不起!另一方面,随份子收礼也是一大主要原因,最近这几年,贺礼由十几元变成几十元、几百元,甚至闺蜜至交,一下子上涨到成千元……这一大笔收入也是导致大操大办的因素之一。



疫情期间,本来家家户户都自我隔离,群居现象已经很少很少,但是还是出现过聚众赌博现象,或者有些人为了点蝇头小利不顾全家人 、全村人的安危,逃离封闭,去参加聚会等等。这是极少一部分人的素质问题,一下子还不能彻底根治的了。

所以,我认为这次疫情的教训固然惨痛,还不能一下子消除小部分人多侥幸心理,也不可能把根深蒂固的几千年的陋习彻底清除,更有自私自利、趁火打劫的个例,靠教育、道德约束、舆论谴责显然不能奏效了,还需行政干预,加大力度打击,才有可能遏制愈演愈烈的不良习气!


乡村映山红


结婚是一生最大的喜事,丧事宣告一生的终结。不论喜事丧事,它们都寓意着非凡的意义。疫情过后,农村的婚丧还是会一如既往的隆重,不存在从简而办的可能性。下面我给大家谈谈我之所以这么说的理念。

观念很难转变

自古以来,婚礼都是尽可能的大办特办。除了婚礼是为了宣告两个人一起生活的必要仪式感。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老家,那个人要是婚礼办的太小,请的人太少,这样就会遭受左领右舍的闲言碎语。

为了办一场体面的婚礼,许多人就是花再多的钱也在所不惜,从邀请宾客到婚礼结束,办的越大,来的越多,那样就特别会有面子,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观念,不会因为一次疫情而轻易改变。

对于丧事来说,就更是如此。每个人都知道一个人走的体面不体面,全看办丧事的规模。再有就是办丧事还特别讲究,若草草了事,很难不遭别人诟病。

疫情期间,老人去世了,所以没有办丧事,喇叭没吹,人也没聚。这肯定会让这些人得心病,我想疫情结束,他们很有很可能补办,或者给老人重新修墓,来表示他们的心中的那份愧疚。

礼钱

有些人朋友很多,所以一年光花费的礼钱就上万了,这样下来,若自己不办席,那自己肯定会赔上很多钱,一想到这笔账,婚丧事想要简办也没办法简办,因为你不办别人办,那自己不去不行,去了就赔钱。所以,这些婚丧事没有简办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疫情过后,农村的婚丧事会继续按照以往大办特办,因为这是农村特有的习俗,这些东西变了,那农村还叫农村吗?对婚姻充满希望,对丧事充满敬意。这不挺好的吗?为什么要简办啊!


星琴轩


题主你好,我是来自四川的农民李茗。我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来回答你提出的关于疫情过后,农村的婚丧嫁娶会不会从简?从而减少人群聚集。

根据我在农村生活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等到疫情过后,农村的婚丧嫁娶,还是会恢复到以前的样子。家中经济状况不好的,为了节约经费,可能会从简。而对于那业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是不会从简的。

现在在疫情期间,为了防控疫情,减少人群聚集。全国各地,都不允许操办红白喜事。

而疫情过后,人们的生活恢复了常态。到那时,家里需要办酒席的,依旧会还是向以前那样办的。

因为疫情结束了,人们就算聚在一,也不怕传染上疫情了。

无论是农村也好,城市也罢,婚丧嫁娶,特别是结婚,举办婚宴,大家都觉得这是新人最重要的时刻。而且这也是一个家庭里面的头等十事,一般都会操办的。

总结:我个人认为,农村的婚丧嫁要,办是可以办,但不能相互攀比,不能过度铺张浪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