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我的“爬格子”的情缘

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煤矿工人,在井下“刨食”已经二十多年了,没想到我这个“大老粗”,还能跟企业宣传工作搭上界儿。

那会儿,我还是个30“刚冒尖”的楞小伙子。因为工作关系,我被调到原单位通防队担任党支部书记。那时矿上一共有9个基层区队,每月中旬时党群部都会给9个支部书记的工作情况排个名次,倒数后3名各扣工资1000元。本以为我的名次不是数一数二,也得中等靠上吧,结果却让我大跌眼镜——九个区队我排了第8 ,成了名副其实“把门的”。

我的“爬格子”的情缘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特意找来成绩汇总表看后明白了。原来我们支部各项工作得分都很高,可宣传报道得分却是个“鸭蛋”。知道了差距,也就知道了努力的方向,我的“爬格子”的动力,也可以说是“知耻而后勇”的过程。

刚开始我的创作就是那种原始的“照葫芦画瓢”,每天对着报纸和杂志看,觉得哪篇文章写法好就记下来,然后模仿人家的写法,把自己的事填进去。那段时间里,我一股脑儿写了10多篇稿件,都是技改或创新的题材。可是稿件出去之后,我又后悔了,生怕自己写得不好被人家笑话,自己有多少“斤两”,咱自己心里还不跟明镜似的?

后来,也忘记了是怎么原因,反正报纸杂志什么的也再没摸过。直到有一天,别人告诉我还有4000多元的稿费没领,但是我都懵了。我的那堆文章在《新淄矿报》上登了两篇,有个杂志上还连登了两篇,《中国煤炭报》上还有一个豆腐块儿……再看看报道的内容时,我不禁哑然失笑:“这还是原稿吗?被修改的都不‘成形’了”。之后,没过几个月的干部调整,我又走上了生产岗位,我与“格子”的情缘也暂时告了一个段落。

我的“爬格子”的情缘

我应聘成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作向来枯燥乏味,而且还不容易被人所理解,所以我觉得我再不“自吹自擂”是不行了。隔三差五的,我就模仿公司内网的写作模式写一些技术部实实在在的事儿,以消息为主,偶尔写写通讯报道。不为别的,只想把自己身边的事儿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大家,虽然文笔一般,却都是真心流露。

既然聊得兴起,那我也顺便掰扯掰扯啊!《爱管“闲事”的老王》,其实吹的就是我自己,请别人给润的笔,也没敢署名,现在想起来还有种做贼心虚的感觉,不过,这篇稿子“粉丝”有180多个!姊妹篇《闲不住的老王》,就是将《爱管“闲事”的老王》添了点“油”加了点“醋”,但没被宣传部门相中,只发到了公司内网上。《送饭工阚文波的一天》是我第一次写人物报道,稿子写出后并没有急于往外漏,而是不断征求区队的意见,求高人指点……反复修改之后,我心里还是没底儿。不为别的,就是怕弱化了主人公的光辉形象。不成想,这篇稿子被《中国国电报》相中”了,不但登上了四版头条,而且标题还上了报纸刊头的导读栏,编辑也对这篇稿子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让我受宠若惊的同时,感觉这笔还真得有些“收不住了”。

我的“爬格子”的情缘

熬到今天,我也逐渐明白了点“事理”。虽然咱的文笔上不了“台面儿”,可咱毕竟有几十来年煤里“刨食”的经历,这就是咱写作的不竭源泉啊。我觉得自己就像个“硬盘”一样,储满了煤矿上的零打碎敲的事儿。我渴望用“爬格子”的方式,把这些记忆穿成一个完整的回忆,展示给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煤矿的朋友们,续写我的“爬格子”的情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