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我國十分之一人口有慢性腎臟病,您有沒有攤上事兒?

我國十分之一人口有慢性腎臟病,您有沒有攤上事兒?

一組設計嚴謹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大陸成年人中慢性腎臟病的患病率為10%左右。就是說當我們走在大街上,平均每十位迎面走來的成年人中有一人有慢性腎臟病!聽起來危言聳聽,但這是真的,這個結果發表在世界著名的《柳葉刀》雜誌。如果慢性腎臟病像普通感冒一樣普通,得了慢性腎臟病也沒什麼,但關鍵是它危害很大,可以引起尿毒症和心腦血管疾病。

您可能會擔心:“我沒攤上事兒吧?”。那首先得明確什麼叫慢性腎臟病。這個微信平臺在1年前曾經發表一篇微文,講述了慢性腎臟病的定義。請點擊本界面的右上角的小人兒,然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翻到2015年2月5日的微文,從裡面找到《慢性腎臟病定義》。簡單說,慢性腎臟病是指持續超過3個月的腎臟結構或功能異常。比如,1月1日檢查發現腎臟結構或功能異常,經過3個月,到4月1日之後重複檢查時這個異常還存在,這就叫慢性腎臟病了。腎臟結構異常可以簡單的通過B超檢查發現;腎臟功能異常是指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到小於每分鐘60毫升。

慢性腎臟病可以從腎臟的急性病變演變過來,因為經歷過腎臟病的急性階段,比如急性腎盂腎炎、急進性腎炎、急性間質性腎炎、惡性高血壓腎損害等,部分患者甚至還經歷過腎活檢,所以大多數患者知道自己患有慢性腎臟病。因為慢性腎臟病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醫師一定會要求患者定期來複診。

大多數慢性腎臟病是隱匿起病的,患者沒有任何症狀,就像前面提到的跟您擦肩而過的路人,步履穩健,哪像有病。而簡單的B超和尿液試紙條檢查就能確定大多數的個體是不是有慢性腎臟病。(1)B超檢查可以發現腎動脈狹窄、腎臟萎縮、腎盂積水、孤立腎、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腎臟囊腫性和實性佔位性病變等,這些都是腎臟的結構異常。上述異常中,除了結石和腎盂積水經適當治療有可能消除外,其他結構異常很難糾正,即使經手術糾正了,還是存在結構異常。如果超過3個月的腎臟結構異常不能糾正,就是慢性腎臟病了。(2)尿液檢查能很方便地確定大多數腎臟病的有無。例如,如果相隔3個月均能檢出白蛋白尿或血尿,則可診斷慢性腎臟病。

未做過腎臟B超和尿液試紙條檢查的成年人,一定要儘快去檢查一下,以排除慢性腎臟病。如果檢查結果排除了診斷,也應定期檢查以早期發現。檢查間隔因人而異,應根據醫師的建議來定。以下個體容易患慢性腎臟病,也就是存在慢性腎臟病危險因素的個體,應縮短檢查間隔:(1)直系親屬中有慢性腎臟病患者;(2)出生時體重偏低者;(3)肥胖者;(4)抽菸者;(5)糖尿病、高血壓、病毒性肝炎、系統性疾病等;(6)需要長期使用某種藥物(包括中藥)的患者等。

若B超檢查發現異常或尿試紙條檢查發現異常,嚴重者可當時確診;診斷線索不明晰者或判斷經適當處理該異常3月後有可能消失者,需要3月後重複檢查,以確定是否可明確診斷。

即使診斷了慢性腎臟病,也不一定需要治療。這是因為:(1)有的慢性腎臟病十分輕微,就像是手上有個小疤痕一樣對生活質量沒有影響,對全身其他器官沒有影響,也不會影響腎功能。(2)有的檢查方法過於敏感,雖然出現陽性結果,但實際上是“假陽性”結果。意思是說,這個結果本來應當是陰性的,但因為檢查手段太敏感了,結果出現了陽性結果,這時需要醫師結合其他檢查綜合判斷。慢性腎臟病是不是需要治療,需要聽從醫師的意見,千萬不要亂用藥。亂用藥可能加重本來存在的、並不嚴重的腎臟病,或引發腎臟病。

如果醫師認為被檢查對象患有需要治療的慢性腎臟病,則要聽從醫師的安排,儘可能查明慢性腎臟病的病因,並給予恰當的治療,以延緩腎臟病的進展、避免尿毒症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