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永嘉有个藏在深闺的“处女地”!等人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提起楠溪江的景点,很多人必言丽水街、芙蓉、屿北、花漫源头、水彩前溪等耳熟能详的景观景点。殊不知在岩头镇与岩坦镇接壤的四联村

施家岙青龙山,作为楠溪江景观资源的重要补充区,森林覆盖率高,负氧离子含量高,正以她神秘面纱下的峰险、石奇、洞幽、天蓝、云白、水清、壁屻等绝美风光“蛊惑”着世人,等待徒步者来识得她的“庐山真面目”。

施家岙自然村人口不过570余人。相传元明时期,一位“施姑娘”在此建庵修行,因乐行善助,长而久之,便被附近村民叫施姑岙。距今约五百年前,该村祖先黄太公从乐清市雁湖乡长桥村避难于永嘉,路见此地依山傍水,群山环抱,犹如燕窝之地,便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后更名施家岙,意为施舍之家。

近日,据说正有几位乡贤召集村民回乡一起开辟登山步道,欲盘活家乡旅游资源,只等基础设施全部搞好了,就可以为楠溪江添加一处新的景点。

今次,记者则打算通过镜头和笔头,先一步看看藏在深闺的旅游“处女地”,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永嘉有个藏在深闺的“处女地”!等人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永嘉有个藏在深闺的“处女地”!等人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永嘉有个藏在深闺的“处女地”!等人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古道多遗韵

凉亭“诉”繁华

施家岙作为四联村的自然村,也是村委会驻地,如果直接高德地图导航施家岙,你就会像记者一样走一段冤枉路。幸而有本村土著赵先生带路。而一路上,赵先生一直给记者灌输着,当你踏上施家岙这块土地,无须向导,也无须介绍,你会被这里秀丽的山川、古朴的风情、厚重的文化深深震撼,你会在这里流连忘返……

就像所有好客的主人,总会把美好的东西先秀出来给客人瞧瞧一样,一行人甫一下车,就被村民往山上“拐”。只见他们或腰里别着柴刀,或肩上扛着锄头,或手中提着探灯,更有人背着干粮矿泉水,这是要干嘛呀?

按下好奇不表,一行十几人便踏上了村后的永仙古道。已是深冬时节,却不见衰败,古道蜿蜒曲折,青龙山峰峦叠嶂,仿佛进入一幅天然画廊,满山一片葱郁,绿树环绕,沟壑幽静,水深清澈。抬头望南山,山壁上的一处天然凹槽里的一只蜂桶吸引了记者,身旁的村民李纯尧说,这是自己老父用来引土蜂的,每年这个时节便会将空桶置于此,家中30多桶纯正土蜂便是如此来的。

永嘉有个藏在深闺的“处女地”!等人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永嘉有个藏在深闺的“处女地”!等人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左手边的平坑溪偶见人工痕迹,其水质纯净,几乎可以直接饮用,一直作为村里的饮用灌溉水源。永仙古道是永嘉北部山区对外人员外往来、贸易交流、学子求学的交通要道。古道从一处路亭中穿过,因亭后有一汪山泉,故取名凉水亭。亭子约始建于唐宋时期(后多次修缮),与古道同一时间建成,已有千余年历史,曾是客商来往、农民耕种、学子求学的休憩点。“那时候,古道上,乐清的海鲜、盐贩往仙居,或是永嘉的木材、毛竹、农产品卖到乐清,客商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施家岙人热情好客,谁家有空房,总会免费招待,提供热水干粮,实在拗不过,就收个5分1毛。”说起古道凉亭,赵先生陷入了回忆。那时,父亲也会挑着玉米、杉木,母亲提着“米炮儿”,一起前往乐清换些盐、虾回来,父亲体恤母亲,总往自己担子上加货。

现在的亭子,是30多年前赵先生的哥哥赵崇福重修的,他还专门题字留念,“亭后清泉招待人,停留片刻养精神”“虽看凉亭细小事,创亭容易守亭难。”只是经过风雨时间的冲刷,已难以辨认。关于凉水亭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岩坦溪口曾有一户人家因故在亭中生活,并生下一子,取名戴亭生,而亭前溪岸上,一方巨石上的天然捣臼,也能佐证他们生活的痕迹。

永嘉有个藏在深闺的“处女地”!等人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永嘉有个藏在深闺的“处女地”!等人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崇山峻岭间

奇峰异石旁

一路前行,至一处山坳,唤做平坑。以前这里是一片良田,如今也逃不过时间的侵袭,荒草遍野。因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水源充足,被先期探路队员们初拟为以后徒步旅游的露营地。游客在这里可以喝上清冽甘甜的山泉水,可以就地取“柴”进行野炊,可以极目远眺群山逶迤、峰峦叠翠,可以放上一段音乐在空旷的草地上翩翩起舞……

头顶上,有一个当地人口中的“仙人头”,奇峰凸起,迎着骄阳,峰入蓝天,柱出丛林。有人说这是仙人,有人说那是守护家乡的神兽,民间百姓的说法五花八门。更有诙谐的老人说,是自己年轻的时候搬上去的,只是不意间就“长大了”。但不管在心中给这岩石下了什么样定义,它就在那里,成为了定格的永恒。多少年了一直在那儿,没有变化,也没有人上去过。

在冬日里,最美的不过枝头各类果实。同行的80后青年李玉亮,见丛中金樱子不但枝叶繁茂,而且果子也成熟了,心痒摘了一捧,回来请大伙儿尝尝。“这是‘铁甲藜’,甜的,试试看。”记者有样学样,用拇指食指一撮,撸去金樱子外皮上的尖刺,一口下去,嚼了嚼,“嗯,微甜,砂糖味,就是籽有点多。”据说,物资匮乏的年代,铁甲藜既是孩童们的零嘴儿,也是熬糖的原料,入药还可治胃病。

永嘉有个藏在深闺的“处女地”!等人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永嘉有个藏在深闺的“处女地”!等人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沿着古道就能到岩坦溪口,和我们要去的青龙峰不同路。”村民李纯尧手中拿着个笔记本,不时写写画画。忙里偷闲中,他用手机拍下了一个个精彩的镜头。作别永仙古道,左拐上山,山道旁满是被砍下来的杂草与荆棘,有被村民疏通的痕迹,刺藤蔓延树枝,偶有花团绽放,阳光透过层层树叶,闪闪烁烁,波光粼粼。只是新开的泥路松软无处着力,途中有同伴不慎摔了一跤。一路拖拉拽曳,一路奇峰、怪石,一路悬崖、险道、山路并存,既有景区的养眼,又有野性的乐趣,是现阶段青龙峰在记者看来绝对是最美户外驴道之一。

途经之处,满山遍野都是形态各异、神气活现的“石雕”,显示出大自然奔放、不拘章法的非凡功夫,真是美不胜收,其中有“秤砣岩”、“秤杆石”“恐龙岩”、“龙屋”等。有一石头,似八戒,人称"八戒诵经"。传说,八戒成佛后终觉仙界不如人间,来到此间,再也不愿离去。八戒岩面像五官无一不全,整体形象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不禁感慨大自然造物之神奇。行不远便到了三重岩,刀削平般的巨岩,上不沾天,下不着地,如悬空的摩天大楼。

站在三重岩上从山中俯视下瞰,映入眼帘的尽是奇峰异石,绝世风光美不胜收。这时,清新空气随着温柔冬风迎面扑来,瞬间令人心旷神怡,胸中豁然开朗,忽而升起万丈豪迈英雄之气,感觉甚是畅快惬意!对面山梁叫做大岭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施家岙的半大小子们就是在此砍柴,早出晚归,午餐就着泉水啃粗涩难咽的玉米烙。小子们淘气爱打闹,“打仗”游戏成了最好的娱乐。孩童们兵分两派,一派躲在稻草垛(干柴堆)后,另一派以大岩塔(田坎)为掩体,双方开始扔泥巴块,打泥巴仗,哪方打中多或逃跑为输。似乎有些遥远的童趣,透过想象或还原当时的快乐,如此简单的游戏却蕴含着这方水土赋予的愉悦气息。

烂泥里裹上石子,砸中就是一个大包,如果出血了,随处可见的檵木叶嚼上几口,一敷就能止血。只是回家只能跟父母谎称不小心摔的。

永嘉有个藏在深闺的“处女地”!等人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永嘉有个藏在深闺的“处女地”!等人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请缨清山道

探路无报酬

施家岙起程到青龙峰山顶走了大概两个半小时,不意外在电线塔遇见了十多位村民,席地而坐,咸菜麦饼就着矿泉水,吃得津津有味。“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此语用在这群村民身上,再贴切不过。

同行的赵成义说,现在村里没有多少人住了,只剩下一些老人,但是村子里的景色却是总让他感到怀念。“附近的村庄,溪口、屿北、小舟垟等村都有自己的旅游产业,我们也眼热啊。我在想,青龙山的风景这么美,是否可以也修出一条登山步道?如果开辟出来,与附近景点连接,一定能引来很多人过来玩。”想不到,赵成义的想法与李晓东、李纯尧两人惊人的相似。想到这里,三人在外经商的大忙人率先于去年夏,将荒芜多年通向永仙古道的山路清理出来。

永嘉有个藏在深闺的“处女地”!等人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永嘉有个藏在深闺的“处女地”!等人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初步定位在徒步旅游项目上。勘探出精准的徒步旅游路线、露营基地和沿途的景观景点,打造出一条最好的乡村徒步旅游风景线。考虑到项目资金需求大,他们想趁着年底村民回乡,筹集资金,便打算先一步将长达8公里的青龙山登山步道开出来。开辟登山步道的事,得到了村民的支持,“但是这条路因为有三十年没有人走了,早就已经荒废,杂草、荆棘丛生。”赵成义说,一个星期前,没想到72岁的赵银弟主动请缨当向导,参加徒步探路行动;62岁的赵崇光也不示弱,主动要求参加。

因为生活在大山数十年,他们年轻时上山砍柴、种地,对青龙山的角角落落可谓了如指掌。队伍中,体力较好的就走到最前面,挥起砍刀,清除挡路的荆棘和灌木,硬生生砍出一条通道。饿了,赵崇西送饭包上山,边吃边畅谈和规划着打造徒步旅游产业的梦想。“我被村民们的热情深深感动,20多个村民主动要求当探路队员,而且不需要任何报酬……”赵先生赞道。

永嘉有个藏在深闺的“处女地”!等人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永嘉有个藏在深闺的“处女地”!等人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养在深闺人未识

雕琢璞玉终有时

电线塔后,“门台岩”中一条道可行,村民把此道称为“一线天”恰如其分。通道内峭壁上大石悬挂,好像随时就要落下。“一线天”通道宽不足三尺,若想从此过去,必须小心翼翼侧身而行。

山脊中奇形异石的亮点很多,巨石高耸,岌岌欲坠,神龟驼经,多块巨石堆积而成,攀登上去很难,从不同角度看有很多变化和它不同的形像。前方两块岩,怎么看起来像是一对恩爱老夫妻呢?你看,那痴情的郎君趁着爱人不注意,悄悄吻上了心爱姑娘的脸颊。还有那面包石、蛙蟆石、蝙蝠岩、雷劈岩等,维妙维肖,形像逼真,更有无名的山岩一样自成文章,同样使人产生无限遐想。青龙峰多岩,据说是“施姑娘”(尼姑)为了建庵特地从仙居“赶石”过来,留有余材。

而翻过一段山岭,便来到了村民心心念念想要介绍给记者的“蝙蝠洞”。洞口古藤编织了一张大网,网住了里面的风景。李晓东手中提着的探灯有了用武之地,俯身入洞,洞中另有乾坤,可容百余人,有一泥石灶,唤做“红军灶”。相传,1930年9月,红十三军遭到反动派的四面围剿,大部分红军战士失散,余部转为零星的游击活动。

永嘉有个藏在深闺的“处女地”!等人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永嘉有个藏在深闺的“处女地”!等人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施家岙的李扎妹、李乃孙、黄成卢、黄妙云等十余名红军战士突围后,为了躲避敌人的追剿,被迫退隐到青龙山深处的蝙蝠洞内,开始垒土建灶,安营扎寨,以保存战斗实力。敌人三番五次来我村对他们进行搜捕追杀未果,后抢掠一空才悻悻离去。不久,李扎妹、黄成卢、李乃孙、黄妙云等悄悄出山,历经千辛万苦,躲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终于找到红十三军得以归队,继续跟随胡公冤军长参加革命斗争,战绩颇丰。

看看时间,已近下午3时,行程却只走了一半,记者跟着向导下山返回,在同行者的极力推荐下,去登一处当地人称之为“泰岩”的奇石。经过一番通力合作,大伙才登上这块面积270平米,酷似小球场的巨石。虽有遗憾,未能尽全功尽赏青龙山。返回的路上,山峰,奇石,随着阳光照射的角度不同,显现出不同的景致。偶遇未见过世面的山鸟,看见我们便躲进灌木丛里,用一种不信任的目光,打量着我们这几个外来客。

璞玉,只有经过打磨,才能闪闪发光,绽放出令世人惊叹的光彩与美丽。无疑,施家岙青龙山的生态秘境,犹如镶嵌在深山密林中的一块璞玉,仍静静伫立原地,等候着人们去探寻、发掘和雕琢。家乡人何曾想到,在咱们楠溪江境内还有这样一处绝佳美景。谁说青龙山不够美?只是我们少了那双发现美的眼睛罢了!家乡之美,可是惊艳到你了么?

永嘉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潘益风/文 实习生 胡之航/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