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民族融合了几千年,其实我们在“民族”栏上写下的应是“华夏族”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文化及旅游话题

作为中国人,我们自小就经常遇到需要在某些表格上填写“民族”类别的事情。那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民族,写上“汉”字是最靠谱的!

当然,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百姓都会清楚自己的民族类别,不过要说我们汉族嘛,不少人在写下“汉”字时都曾纠结过:“其实我长得也并不像汉人呀!”

民族融合了几千年,其实我们在“民族”栏上写下的应是“华夏族”

问题因此来了:到底长称啥样才算是汉族呢?当我查阅了许多资料时,发现了不少迥于我们日常想象的有趣状况,以致于此后我在填写“民族”一栏时都不再那么淡定了。

今日“炎黄子孙”共有的体貌特征

从大范围上看,通过与其他人种(包括亚洲其他区域的黄种人)的体貌特征对比,目前有三种特征是“中国汉人”所特有的:

一是铲形门齿----98%的炎黄子孙都具有这样的特征,门齿中间略凹两侧往内翻卷成“铲子”状;二是具有“蒙古褶”----上眼睑由外眼角处稍往下延伸成褶,正因为玛雅人也有此特征,所以被西方人称为“蒙古褶”,他们眼里的“蒙古”就是东方人的意思;三是新生儿时的屁股清斑----如果你家孩子出生时有此清斑,足可证明你和他都是地道“炎黄子孙”了!

民族融合了几千年,其实我们在“民族”栏上写下的应是“华夏族”

不过,以上特征是基于民族大融合后的“炎黄子孙”概念,涵盖了大半个中华地域。今日的“汉族”概念多等同于“炎黄子孙”,实际上早期的“汉人”概念更为细致,还具有更多其他的体貌特征。

民族融合之一: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融合

我国西北的游牧民族,古时就以匈奴、突厥、党项等部族为主,由于长期游牧于马背之上,这些部族的“平板足”比例比农耕民族要高得多,而且很多人还具有“高加索头骨”特征中“后脑突出”的枕骨。

西汉时候,卫青在与匈奴人交战时,部队里经常混入匈奴人细作,卫青正是通过这两大特征对匈奴人进行排查,结果一查一个准。后来,由于部分已归降汉朝的匈奴将领频频煽动匈奴百姓叛乱,汉武帝就怒斥那“后脑突出”的枕骨为“反骨”,批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后来就专指那些具有“反相”的人了。

民族融合了几千年,其实我们在“民族”栏上写下的应是“华夏族”

诸葛亮也曾以此说暗指过魏延的“反相”,不过由于属于演义戏说,“反骨”的来源目前尚不可考。不过后世人类学家也确实指出:汉人里具有脑后突出枕骨和平板足的,确实为汉匈人口融合出来的后裔,虽为汉人,但身上“游牧民族”的特征一时还是难以彻底消失的。

尤其是因为“平板脚”不利长途行军,军队里募兵时还会排除掉这部分人。其实这确实没啥,只证实了人家祖上是骑马的,算不上是“先天缺陷”。

民族融合之二:南北人群之间的融合

自先秦开始,我国北方就因为“平王东迁”开始了部族间的大融合,到了秦汉时期,西北部族与北方汉人之间的相互融合已成为常态。魏晋南北朝时为我国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越来越多”西北汉人“迁居到华东及江南一带,带来了“更细化”的人口融合过程。

民族融合了几千年,其实我们在“民族”栏上写下的应是“华夏族”

从体貌特征上看,这种融合在男人的胡子、鼻梁上体现得最明显。早期的华北(中原)汉人多数都具有络腮胡子,跟匈奴人等是差别不大的,作为一种显性遗传,这样的特征就被带到了华东及江南一带,同时也衍生出一种“不南不北”的“八字胡子、山羊胡子”。

到了唐宋年间,由于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已有千年以上,当时男性的胡子就多以“络腮、八字、山羊”三种外观为主,这正是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最直观的结果。

古时岭南属百越之地,原为“体毛较少”的南亚人种,随着中原人的进一步南下融合,岭南地区的汉人就演变成了今天的模样:络腮胡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少胡子或八字山羊胡子为主。

民族融合了几千年,其实我们在“民族”栏上写下的应是“华夏族”

刘德华在塑造“狄仁杰”这角色的时候,其实是借鉴了唐代名相张九龄的形象,毕竟他和张九龄一样都是岭南人,而张九龄代表的,正是典型的“唐代儒相”形象。

历史中的狄仁杰是山西人,形象上其实并无刘德华在电影中的那种“儒雅”,倒会跟包拯的“络腮形象”更为接近。

民族融合之三:多地人口混居,人文习俗上的融合成为主流

早年间,我国历史上尚活跃着大量复姓人口,其中许多就来自古时的少数民族。比如唐朝“长孙无忌”的“长孙”就是鲜卑族的姓氏,李世民等人其实都具有鲜卑血统。宋时的“呼延”等姓氏也是来自外族的,类似“长孙、呼延”这样的复姓在历史演变中,部分人口就逐渐将其简化为“孙、呼”等单姓,导致今日的复姓人口越来越少,大量复姓姓氏已彻底消失----被彻底融合进了汉人当中。

民族融合了几千年,其实我们在“民族”栏上写下的应是“华夏族”

比如我国的第一大姓“李姓”,其实李姓是所有姓氏中融合外族比例最大的。西夏王“李元昊”的“李”就是被赐的,唐代时作为国姓,被赐姓李的人口与部族数量已难可考,遍及全国各地及周边地区,今天越南朝鲜等地均有许多姓李的,但不代表他们就是汉人----不过你如果在国内姓李,估计多数人都会认为你是汉人。

今日国内的许多少数民族学子在上大学后,为方便日常交流也往往给自己取个汉姓---比如姓李,在他(她)日后进入大城市工作后,其后代很可能也就随了此姓,又被融合进汉族人口里了。

民族融合了几千年,其实我们在“民族”栏上写下的应是“华夏族”

我身边有位傈僳族的男性朋友,对外是姓李的,其孩子在广州出生后,户籍上也就随其汉族母亲“归了汉”。国家没这方面的硬性规定,这类现象日后或许会越来越普遍,毕竟少数民族也渴望新生活,让后代彻底融入当地社会,也是“改变命运”的方式之一。

从“汉族”到“华夏族”,最能广泛代表我们的民族溯源

自汉朝给我们这个基于“炎黄子孙”的民族奠名“汉”之后,“汉族”这概念就不再象征单一的“汉人族群”,而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称谓了。早期的“汉人”也是一个单一狭隘的部落族群名称,从“汉人”到“汉族”,其实际含义已历经了广泛的演变与融合。

正如前文所说的几次民族大融合,经过多次融合的“汉族”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组成体。为了与早期的“汉人”概念有所区分,以“华夏族”代称今日的汉族其实最符合历史进程的结果。

民族融合了几千年,其实我们在“民族”栏上写下的应是“华夏族”

华夏族本是黄河与长江流域上的最早居民,在所有部族名称中具有最悠久的历史,其来源可追溯到约八千年前!后来在“汉人”的基础上发生的多次民族大融合,其发生区域覆盖的正是整个黄河与长江流域,包括后来的珠江流域。这“三大流域”基本已覆盖上所有的“汉族人口”地域,本质上已实属“华夏族”了!

“华夏族”更能有助今后的民族融合进程

以我前面所说的那位傈僳族朋友为例,假如他的孩子在面对表格上的“民族”一栏时,无论写“傈僳族”还是“汉族”,他内心里多少都会有点纠结的;但统一成“华夏族”的话,这样的纠结则会迎刃而解:因为“华夏族”不强调傈僳族或汉族,它本身代表的就是一个不分民族的“中国人族群”。

民族融合了几千年,其实我们在“民族”栏上写下的应是“华夏族”

今日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里,若非通过户籍,人们早已分不出谁是壮族谁是汉族了。从外貌特征上,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长相已趋大同,户籍上的各种民族称谓也为新一代人口带来了迷惘,这些孩子心里也许会想:除了民族称谓,我跟大家又有何区别呢?

五十六个民族是我国的根,在这个根上面长出更为枝繁叶茂的“华夏族”称谓,不知大家都是怎么看呢?

我觉得,除了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的地区之外,如果百姓自己不郑重刻意地在“民族”栏填上自己的称谓,今后当可以“华夏族”统称一切,“华夏大地有个华夏族”,没毛病!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