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胆固醇究竟是“好”还是“坏”

最近在微信、微博中热传着一条有关“胆固醇”的热帖。

热帖的核心内容来自《华盛顿邮报》的一条消息。消息说,即将于2015年秋季正式发表的第8版《美国居民膳食指南》内容反映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变化。多年以来,该指南一直建议将每日膳食中胆固醇摄入量控制在300mg以下,但据称新版指南将不会继续设定饮食中胆固醇摄入量的限定标准,其理由是迄今并无充分证据表明饮食胆固醇摄入量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高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也无临床研究证实严格控制饮食胆固醇摄入可以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看到这条消息,许多网友兴奋地反馈说:“终于可以快乐地吃鸡蛋了!”那么,胆固醇真的一下子从“坏”变“好”了吗?

我们是否应该限制饮食胆固醇摄入?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

上世纪60年代,美国 Framingham 心脏研究首次通过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胆固醇血症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以我国人群为基础的研究显示,总胆固醇水平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呈连续正相关。从3.6mmol/L开始,随着总胆固醇水平的增高,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逐渐增高。与总胆固醇小于3.6mmol/L的人群相比,总胆固醇为5.2至6.2mmol/L时,其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增高50%;当总胆固醇大于6.2mmol/L时,其风险增高200%。百年经典学说胆固醇理论认为,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主要成分,没有胆固醇就没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只要将循环中胆固醇水平控制在足够低的水平,就能够显著降低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反之亦然。上一版的膳食指南里面对正常人的胆固醇的限制是300mg/日,对有高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的胆固醇限制是200mg/日。人体血循环中胆固醇的来源

人体血循环中胆固醇主要来自于两种途径,即体内(肝脏与外周组织)生物合成和饮食摄入。其中体内合成约占70%至80%左右,饮食摄入约占20%至30%左右。因此,为控制循环中胆固醇水平也应从这两个环节入手,即减少体内合成(此即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并控制食物摄入。成人每日从食物中摄入约200 mg 即可满足正常生理需要(并非食物中全部胆固醇均能被吸收,正常饮食情况下胆固醇吸收率仅为30%左右)。由此可见,虽然决定体内胆固醇水平的主要因素是肝脏的生物合成,但饮食中胆固醇摄入量也会对此产生很大影响。美国新版指南的建议是否合理

美国新版指南并未否认饮食中过多摄入胆固醇是有害的,之所以取消摄入上限,是由其制定指南的方法学所决定的。近年来美国各种指南的制定过程中“唯临床试验独尊”现象日渐突出,只要没有被随机化临床试验证实的做法均较少推荐。换言之,虽然该指南制定者认为过量胆固醇摄入是有害的,但是由于缺乏研究证据支持300mg/日这一上限,因而取消这一建议。由此看来,不能将此举误解为过多摄入胆固醇无害。如果您不喜欢吃降脂药,那就不要过多吃高胆固醇食物。

哪些食物中胆固醇含量高

每100g食物中胆固醇含量超过1000mg的食物有动物脑、蛋黄、鹌鹑蛋。鸡蛋、鱼籽、鱿鱼、墨鱼、动物肝肾肥肠等内脏的胆固醇含量均较高(超过100mg,其中100g鸡蛋中胆固醇含量约600至700mg)。这些食物可以适量食用,但不宜过多,长期大量使用肯定会增高循环中胆固醇水平。如何看待这条膳食建议

新版指南尽管不再把膳食胆固醇作为危险因素,但仍然强调过量饱和脂肪会对50岁以上人构成健康危害。对于建议修改本身,营养学家普遍认为,这是科学认知不断自我改错的过程。在取消对胆固醇摄入上限的进程中,古人类学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类对胆固醇的进食已经进行了数千年了,所以应该已经习惯了进食胆固醇。所有做突破性研究的科学家们都值得钦佩,他们以质疑的眼光去审视一些被认为是“共识”甚至已经载入指南的东西,在探究科学的过程中是很需要这种质疑精神的。不要迷信权威,需要用自己的实验和研究去探寻真理。膳食指南是可以改变的,很多人们看法是可以改变的。而即将对胆固醇限制的撤销,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中国营养学会上海分会王利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