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天津大學知名教授對山西家鄉的回憶|一個提前出生的井蓋

725:是國家計委1968年7月24日批准山西建立毛主席著作戰備印刷廠。山西省革命委員會以收文日1968年7月25日為該廠取名山西七二五廠,坐落在山西省孝義市城區。


天津大學知名教授對山西家鄉的回憶|一個提前出生的井蓋


貼一個“提前出生”的井蓋照(先於1968年建廠日的一個井蓋),祝賀伴我從童年、少年到青年(18歲離開她自由翱翔),凝聚了父母青春、汗水和智慧的725廠(山西人民印刷廠)五十年大慶!


天津大學知名教授對山西家鄉的回憶|一個提前出生的井蓋



父親(編者備註:楊尚裕)從天大畢業後輾轉天津、太原,回到呂梁山下的家鄉,和“老三屆”的母親還有幾個孩子團聚。我們在725廠的第一個家,是個“一間半”(一間起居室+半間的臥室),全家五口曾經擠住在一個兩張單人床拼就的大床上。艱苦程度可想而知...但一家人在一塊的樂趣、積極向上的氛圍讓我們忘了這些算不得艱苦的苦,大人們努力工作、孩子們用功的學習...


天津大學知名教授對山西家鄉的回憶|一個提前出生的井蓋


應該說,作為三線工廠,725廠的紀律性(猶記每天早中晚上下班時的軍號聲)、團隊精神(球場“同仇敵愾”的勁頭)、浪漫主義(豐富多彩的文化建設)、象家一般的氛圍(京津等地來的知識青年們組成一個大家庭)以及向上克難的勁頭(一聲令下、齊心協力的場景歷歷在目)在我們家庭氛圍的塑造、以及我自己精神品質的鍛造上潛移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還記著每天上下學時路過一個部隊大院,牆上八個大紅字:“團結緊張、嚴肅活潑”,那個時候總覺著這幾個字相互是矛盾的,後來學了馬列哲學,才明白這個世界是對立統一的,這“對立統一”的8個字完美地體現在725的廠風中、725的文化中、725的哲學中...


天津大學知名教授對山西家鄉的回憶|一個提前出生的井蓋


記著那個時候,725的孩子在孝義縣(90年代初撤縣設市)挺有名,每年中考、高考的風雲人物中總有725的子弟(大言不慚一把,當年也曾風雲過),想想和這8字文化應該有點關係...

作為一個呂梁山下的三線工廠,後來能夠在改革開放中呼風喚雨,創造了在全國印刷行業中有名的725管理法(“管理兩規範、建設雙文明”),成為全國印刷企業著名的標兵企業(父親是725文化的踐行者之一,主政725多年的他銳意改革,現在仍是全國印刷協會8名監事之一)應該和這8字文化也有繞不開的關聯...


天津大學知名教授對山西家鄉的回憶|一個提前出生的井蓋


725廠後來改名山西人民印刷廠,但725的老人(特別是後來迴歸京津的知識青年們)、還有孝義人仍親切的稱她為725廠,那裡有著大家青春的記憶,更有著大家對725精神、725文化深深的眷戀和感激...

2018年7月22日於津速記

楊全紅,男,1972年生,山西孝義人。博士,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 、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獲英國碳素學會“The Brian Kelly Award”(2004) 。從事碳功能納米材料和新型儲能器件研究,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17)、天津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3,第一完成人)和天津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2,第二完成人)。擔任《Carbon》、《Science China Materials》、《Energy Storage Materials》和《天津大學學報》、《新型炭材料》、《電化學》等10份刊物編委。


天津大學知名教授對山西家鄉的回憶|一個提前出生的井蓋

左1:石樹濱(北京呂梁商會),左2:楊全紅教授左3:崔青(原孝義廣播電視臺新聞播音員),左4



人物經歷:

1990.9-1994.7,天津大學應用化學系高分子化工專業學習,獲工學學士學位。

1994.9-1999.7,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化學工藝專業(新型炭材料方向)碩博連讀,獲工學博士學位。

1999.8-2001.10,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先進炭材料研究部博士後。

2001.12-2002.12,法國科研中心(CNRS)博士後(法國科研部博士後)。

2003.2-2005.10,日本東北大學多元物質科學研究所COE fellow(研究助理)和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JSPS fellow)。

2005.11-2006.9,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光電研究中心(ORC)Research fellow。

2006.9-,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

2006.11-2007.1,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光電研究中心(ORC)訪問科學家。

2008.1-2008.2,日本東北大學訪問教授。

2008.12-2009.1,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訪問教授。

2009.1-, 中國科學院碳材料重點實驗室客座教授。

2010.1, 日本東北大學訪問教授。

研究方向:

碳納米材料和納米能源材料(鋰電池和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

1、石墨烯截面組裝;

2、碳材料液相組裝製備;

3、高體積能量密度儲能

主要貢獻:

在新型碳功能材料和高緻密電化學儲能研究方面取得引領性的研究成果,在Nat Commun、Nat Chem、JACS、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等刊物發表SCI論文近200篇,被包括Science、Nature在內的高水平刊物他引萬餘次,H因子 56,承擔97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青、重點、面上)等國家級省部級項目20餘項,授權發明專利30餘項。

獲獎記錄:

項目獲獎:

2017年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

2013年 天津市自然科學一等獎

2012年 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個人獲獎:

2018年 科睿唯安2018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2017年 “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2016年 天津市突出貢獻專家

2015年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2015年 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

2014年 天津市教育系統“教工先鋒崗”先進個人

2014年 天津市“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領軍人才

2013年 天津大學“北洋青年學者”

2012年 中國科學報社“青年科學之星”

2012年 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 Bridge fellowship

2007年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04年 英國碳素學會The Brian Kelly Award

1999年 中國科學院王寬誠博士後獎勵基金

1999年 中國科學院偉華科技獎學金一等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