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天津大学知名教授对山西家乡的回忆|一个提前出生的井盖

725:是国家计委1968年7月24日批准山西建立毛主席著作战备印刷厂。山西省革命委员会以收文日1968年7月25日为该厂取名山西七二五厂,坐落在山西省孝义市城区。


天津大学知名教授对山西家乡的回忆|一个提前出生的井盖


贴一个“提前出生”的井盖照(先于1968年建厂日的一个井盖),祝贺伴我从童年、少年到青年(18岁离开她自由翱翔),凝聚了父母青春、汗水和智慧的725厂(山西人民印刷厂)五十年大庆!


天津大学知名教授对山西家乡的回忆|一个提前出生的井盖



父亲(编者备注:杨尚裕)从天大毕业后辗转天津、太原,回到吕梁山下的家乡,和“老三届”的母亲还有几个孩子团聚。我们在725厂的第一个家,是个“一间半”(一间起居室+半间的卧室),全家五口曾经挤住在一个两张单人床拼就的大床上。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但一家人在一块的乐趣、积极向上的氛围让我们忘了这些算不得艰苦的苦,大人们努力工作、孩子们用功的学习...


天津大学知名教授对山西家乡的回忆|一个提前出生的井盖


应该说,作为三线工厂,725厂的纪律性(犹记每天早中晚上下班时的军号声)、团队精神(球场“同仇敌忾”的劲头)、浪漫主义(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象家一般的氛围(京津等地来的知识青年们组成一个大家庭)以及向上克难的劲头(一声令下、齐心协力的场景历历在目)在我们家庭氛围的塑造、以及我自己精神品质的锻造上潜移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还记着每天上下学时路过一个部队大院,墙上八个大红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那个时候总觉着这几个字相互是矛盾的,后来学了马列哲学,才明白这个世界是对立统一的,这“对立统一”的8个字完美地体现在725的厂风中、725的文化中、725的哲学中...


天津大学知名教授对山西家乡的回忆|一个提前出生的井盖


记着那个时候,725的孩子在孝义县(90年代初撤县设市)挺有名,每年中考、高考的风云人物中总有725的子弟(大言不惭一把,当年也曾风云过),想想和这8字文化应该有点关系...

作为一个吕梁山下的三线工厂,后来能够在改革开放中呼风唤雨,创造了在全国印刷行业中有名的725管理法(“管理两规范、建设双文明”),成为全国印刷企业著名的标兵企业(父亲是725文化的践行者之一,主政725多年的他锐意改革,现在仍是全国印刷协会8名监事之一)应该和这8字文化也有绕不开的关联...


天津大学知名教授对山西家乡的回忆|一个提前出生的井盖


725厂后来改名山西人民印刷厂,但725的老人(特别是后来回归京津的知识青年们)、还有孝义人仍亲切的称她为725厂,那里有着大家青春的记忆,更有着大家对725精神、725文化深深的眷恋和感激...

2018年7月22日于津速记

杨全红,男,1972年生,山西孝义人。博士,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获英国碳素学会“The Brian Kelly Award”(2004) 。从事碳功能纳米材料和新型储能器件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7)、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3,第一完成人)和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2,第二完成人)。担任《Carbon》、《Science China Materials》、《Energy Storage Materials》和《天津大学学报》、《新型炭材料》、《电化学》等10份刊物编委。


天津大学知名教授对山西家乡的回忆|一个提前出生的井盖

左1:石树滨(北京吕梁商会),左2:杨全红教授左3:崔青(原孝义广播电视台新闻播音员),左4



人物经历:

1990.9-1994.7,天津大学应用化学系高分子化工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4.9-1999.7,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化学工艺专业(新型炭材料方向)硕博连读,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9.8-2001.10,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先进炭材料研究部博士后。

2001.12-2002.12,法国科研中心(CNRS)博士后(法国科研部博士后)。

2003.2-2005.10,日本东北大学多元物质科学研究所COE fellow(研究助理)和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JSPS fellow)。

2005.11-2006.9,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光电研究中心(ORC)Research fellow。

2006.9-,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

2006.11-2007.1,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光电研究中心(ORC)访问科学家。

2008.1-2008.2,日本东北大学访问教授。

2008.12-2009.1,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访问教授。

2009.1-, 中国科学院碳材料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

2010.1, 日本东北大学访问教授。

研究方向:

碳纳米材料和纳米能源材料(锂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1、石墨烯截面组装;

2、碳材料液相组装制备;

3、高体积能量密度储能

主要贡献:

在新型碳功能材料和高致密电化学储能研究方面取得引领性的研究成果,在Nat Commun、Nat Chem、JACS、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等刊物发表SCI论文近200篇,被包括Science、Nature在内的高水平刊物他引万余次,H因子 56,承担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重点、面上)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获奖记录:

项目获奖:

2017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

2013年 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2年 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个人获奖:

2018年 科睿唯安2018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2017年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6年 天津市突出贡献专家

2015年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15年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2014年 天津市教育系统“教工先锋岗”先进个人

2014年 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

2013年 天津大学“北洋青年学者”

2012年 中国科学报社“青年科学之星”

2012年 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 Bridge fellowship

2007年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4年 英国碳素学会The Brian Kelly Award

1999年 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博士后奖励基金

1999年 中国科学院伟华科技奖学金一等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