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长期主义者地平线余凯

每周三8:00更新

学习优秀创始人的成长体系

长期主义者地平线余凯 | 舵舟

院校:南京大学,慕尼黑大学。

出生日期:1976年

地域:江西南昌

融资轮次及估值:B轮6亿美元/估值30亿美元

团队规模:1000人

行业:AI

导读:

地平线创始人余凯的采访,舵舟跟踪了一年最后得以成行。在这一年时间里,地平线完成了B轮6亿美元融资,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团队规模发展到1000人规模。

这些发展,使得这次采访更具有意义,因为四年前开始大火的AI行业,两年前开始归于冷静。行业周期长,创业公司想要生存下去,发展成没有什么想象力的项目公司,成了不得已的选择。而地平线在突围过程中,底层是如何思考的?

这是身披博士、科学家,海归、顶级企业高管身份的70后余凯的首次创业。创业就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有它自身的规律。余凯说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天都是逆境,但他很享受,目前“踢球”正踢得很嗨。

余凯说:"很多人把创业当作一个party,而我们一开始就认为创业是一个很难很长的journey。当你心态准备好了以后,你就不会觉得有gap。"

全文7128字。

1

AI是一个长期的大方向,地平线做好了准备

舵舟:从2015年AI大火,到现在4年了,您眼中的行业状况如何?

余凯:AI是未来的大方向,但肯定无法一蹴而就。它甚至不像移动互联网,十年时间就结束了。AI肯定不会像抖音一样,会瞬间爆发,它是一个几十年的长期趋势。既然是长周期,就需要坚持和耐心。行业的现状是,从前几年高期望,进入到现在的慢发展。

现在已经把人工智能成功应用了的,是那些有成熟场景和大流量数据的互联网企业。人工智能的应用让他们的效率更高,比如今日头条、阿里、百度,都雇佣了很多人工智能人才,帮他们挣更多的钱。

纯正的AI公司在干什么?很多公司变成了项目制公司。因为拥有技术,帮助传统行业做技术服务加咨询加集成商,这种商业模式让人不是那么兴奋。因为都是复杂程度很高的定制化,它不像一个产品可以批量复制。

舵舟:现状对于长远的梦想来说,当下有很多挑战。

余凯:是否觉得有挑战,取决于你的心态。如果你出发的时候,就知道事情会这么发展,那就不会太煎熬。取决于你怎么认知这件事,因为你怎么想不会改变事情会如何发生。

客观规律就是客观规律,三岁的孩子还在穿开裆裤,你让他一下子就去结婚生子,太不实际了。中间还是需要有上学、到处玩、做个工作慢慢过度。

从地平线的角度来讲,我们一开始就选择了人工智能赛道里最难的一件事情。而且是绝大部分人都想不到的事情——AI芯片。毫无疑问,地平线是中国第一家做AI芯片的企业,其他企业都是16年以后出来的。

对于AI这件事情的思考,不是机会驱动,我们是一家使命愿景的驱动的企业。

很多人把创业当作一个party,而我们一开始就认为创业一个很难很长的journey。当你心态准备好了以后,你就不会觉得有gap。这个gap,是指reality和你的认知之间的gap。

2

长期主义的认知从何而来

舵舟:您以前创过业吗?您的这个认知是怎么来的?

余凯:我没有进行过形式上的创业。但我在百度工作的时候,我会跟我的同事说,不在于你身处什么地方,也不在于你处于什么阶段。更重要的是你是不是有创业心态,你在大平台上也可以进行创新。

因为创业的核心第一是创新,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儿。第二就是能够创造价值。

当你在做一个有未来感的事情,一个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其实已经在创造价值了。什么叫价值?价值就是对社会有用,表现形式是别人愿意付钱给你, 因为你为别人做了他们需要的事情。

要达到这个“有价值”的结果,你除了要有提出创新的目标, 还要有手段、路径和组织。这些挑战你在大公司也会遇到,所以身处何处并不重要。你可以在大公司养老,也可以在小公司非常的passion。

如果说我和别人做AI不太一样的地方是,中国人里很少有人像我从事这个领域这么长时间。我从本科开始到现在,就专注于这个领域,从来没有变过。无论这个东西对于社会来讲,是冷门还是热门。

2012年,我从美国回到百度,创立百度深度全球研究院,招人的时候找不到人才。我们都知道中国的高校,包括中科院其实培养了一些人才的,但这些人不知道去哪儿了。

那个时候阿尔法狗还没火,AI也没这么热闹,这些人都转行了。这是我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我相信这件事的价值,同时也很喜欢,所以不管外界如何,我都坚持下来。这是第一。

第二,你是愿意去重复别人做的事情,还是自己敢于对未来下一个判断?当你敢下判断,你就敢去实践。 很少有人像我一样,在2006年就投入到深度学习的研究中。

2010年,在首届ImageNet大规模视觉识别竞赛中获得第一名。我也是在国外比较有名气做算法研究中第一个回国的。其实那时中国的人工智能还没完全启动,工资也很低。大批人才回归是等行业热了以后。

很少有人认真思考,如果未来要用算法真正撬动世界的话,就应该去做硬件的底层中心。2015年,我对此进行了深度思考,要做硬件芯片,随后创立地平线。当时招人的时候,一些算法的人不敢进来,觉得自己是做软件的,现在要去做硬件,太陌生了。

很多人是被恐惧驾驭的,而不去思考是不是有价值。 但世界从来都是非线性变化的,历史从来不是直线往前走。你敢于做预判,敢于迈开第一步,这些都是创业。

地平线跟很多公司不一样的是,我们不认为人工智能创业是个party,它就是一个很难很长的journey。你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愿意为此投入和付出,以及打破常规,而不是去人云亦云。

有这个认知是性格使然,我一直不愿意去参加party,我喜欢躲在一个比较冷静的地方去思考,这时你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在北边,因为温度适中,比较冷静。冷静的性格是适合创业的。如果温度比较高,大家就喜欢在户外去party,而比较冷的地方,大家有更多的时间独处,思考,就容易产生更多的哲学家、科学家、数学家, 当然也会有幸存者偏差。如果创业的目标很高,你必然就会处于逆境中,那就更需要冷静。

昨天晚上跟以前老百度同事吃饭,大家在那里自嘲,觉得自己六个月前就是个傻逼, 六个月前觉得12个月前自己是个傻逼。认知是在快速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如果你现在的思考,跟三年前是一致的话,那你的成长速度就太慢了。

有人把创业的目标定为要买多少套房子,赚多少钱。另一种人的心态是,把每天的成长当作他人生的常量,他更加关注每天的思考、学习、进步、实践和反思。 所以你要问我是怎么想到这个的,我不知道。你就做一个漫游者就行了,拥有开放的心态,不断的去学习和复盘。同时你也得是一个实践主义者,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支撑认知,而不是幻想。

舵舟:您能解释一下漫游者吗?

余凯:漫游者,就是你不断的踏入无人之境学习,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信息,并不去过多的预设立场。你知道大方向,但你不一定有地图。你通过在路上不断的搜集信息,不断看不断想不断决策。

《反脆弱》这本书里说了两种心态,一种心态叫做观光客,另外一种心态叫漫游者。观光客的特征是,你去罗马之前一定要把早上看什么,中午在哪吃饭,下午在哪喝咖啡等内容全部规划好。如果某个时间点原本要露天喝咖啡,但突然下雨了,他就会很不舒服。

另外一种人是我只知道要去罗马,背着包就去了。他只会规划大流程,不会规划到细节。路上他会不断看不再想,依据搜集到的信息做决策。这样的心态会让他享受更多,没有心理负担,没有包袱, 不脆弱,所谓叫反脆弱。

3

要对未来判断准确,

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时间尺度拉长

舵舟: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如何做到对未来判断准备?

余凯:如果想对于未来判断大致正确的话,你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把时间尺度拉长。你很难预测下一年经济形势如何,但你比较容易预测20年后的状况。比如说自动驾驶明年会不会实现?没人知道。20年后会不会实现? 大概率是会实现。

所以正确判断使命愿景的方法是把时间尺度拉大,因为眼见为虚,马云说因相信才看见。但大部分人是看见了才相信,但往往是这种人受欺骗。

企业很难一蹴而就,市场定位需要时间,打造团队需要时间,建立流程需要时间,产品的研发和推向市场需要时间,形成规模化都需要时间。如果你的商业模式是不需要时间打磨的,意味着什么?

舵舟:意味着什么?

余凯:没有壁垒。也就是说,如果你能挣十块钱,一定有另外一个人在很短时间里冲进来,把价格砍成五块钱。另外一个人在更短的时间里冲进来,把价格砍到一块钱。没有壁垒的公司,是很难长期挣钱的。任何有效的商业模式,一定需要时间积累,所以我们要做时间的朋友。

使命、愿景驱动一家企业非常重要,而不是机会驱动,而中国的创业大多数是机会驱动。好处是你能一下子抓住机会,但问题是你没法创造长期价值,构建足够的护城河。

舵舟:使命、愿景和价值观驱动一家公司,这个话题可以展开讲一讲。

余凯:一定要做一件有壁垒的事情,它能在未来某个时间点成为大势,而不是现在。

4

长愿景公司的组织建设要点

舵舟:目前一些AI公司生存困难,我们在地平线转了一圈,你们的组织状态很不错。

余凯:我们不去评论同行,大家都有各自需要面对的情景。企业如果解决的是一个现实的需求,好处是它能立刻进入到实质性的生意阶段,同时内部好管理。

为什么?因为人人看得到需求,各部门之间不会有太多不同意见,直接做就好了。

但它的问题是什么呢?团队日子太好过了,并没有机会去打造一支特别强大的组织。当他生意的红利吃光之后,就很难走向第二曲线。

另一种企业就像地平线,一开始思考的就是一个大的愿景。就意味着你需要很长的时间积累,你没有办法获得贴身短打式的反馈。这个时候就需要组织对这种生意模式有信仰,我们在形成统一决策时,有现实的困难。因为你还没有经过市场检验,那么每个人的意见都没办法证伪。

这种组织要凝聚起来并且耐下心做事,是很难的。因为人的天性就是想短平快,快速拿到利益的果实,所以使命跟愿景驱动的企业特别难管理。好处是当这种组织经历过黑暗,厚积薄发的能量就很大。它能够赢一次还能赢两次,还能赢三次。

长期主义者地平线余凯 | 舵舟

地平线从成立至今,一直处于逆境中,从来没有在顺境中待过。 所以就无所谓行业冬天这一说,没什么落差,都很OK。

舵舟:讲一讲,可以讲的逆境。

余凯:太多了,我们15年成立,大家觉得地平线做的事情太奇怪了,没人听得懂。 你要做个人脸识别,投资人能听懂,能不能做大不知道,但是有用。你说你要做 AI芯片,这什么玩意?我们早期见了七八十个投资人,一分钱都不给。

这种挑战还包括内部的管理。很多年轻的工程师其实是没耐心的,巴不得马上做个东西就可以卖。 很多年轻工程师跟我讲,说老板咱们做自动驾驶芯片半天见不到效果,开发和测试时间那么长。你看现在自动驾驶这么火,我们也可以做啊,搞几辆车就可以在路上跑了,做demo演示大家都能看得明白,虽然是在没人的地方跑。

短平快对不对?你为什么不去做呢?在那时,这些年轻人给我的压力是很大的。你要不断的去纠正他们,跟他们说产业发展的规律,这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商业模式也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但大家天性是喜欢热闹的事情。所以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去理顺内部的管理。

舵舟:市场现在到了下半场,人还是喜欢热闹?

余凯:人性如此,永远都这样,不会改变。 好的投资人和企业家都是稀缺的。所谓稀缺是指他的底层和方法论上面,一定是反共识的。显而易见的认知都不是有价值的。

舵舟:我以为市场下行,大家会越来越趋于冷静。

余凯:大部分人趋于冷静是被动的,并不是主动的。如果现在出现一个party,大家更愿意去参加party,只不过现在没有party。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人性的贪婪, 没有坚持,更愿意堕落,往下走,不愿意往上走,因为往上走太费劲。

每次经济周期里,真正挣大钱的都是意识到并且会利用人性弱点的人,但也有人把自己玩进去。

舵舟:你能说服你年轻的同事吗?

余凯:要说服一群人是很难的,要花很长时间。

舵舟:烦吗?

余凯:不能用烦来形容,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很tough的事情,这是更加真实的认知。其实有时候你会觉得有一种孤独感,但好在我们在做时间的朋友,时间会站在我们这边。慢慢他们会意识到和看到,其他热闹的企业其实并不是那么顺利,商业模式最后也没有成立。转变来自两个力量,一个是我的说教,另外一种是外力牵引。但还是很难,一旦现实中出现party,他们还是会把眼光投向那里。

舵舟:但认识到这点,可以让自己减少痛苦。

余凯:你知道什么叫痛苦吗?痛苦是现实和预期不符,比如你为什么会晕车?因为你所处环境的运动,跟你预期的运动不符合,你就晕车了。所以你把眼光看得更远一点,你会发现它的移动趋势会更容易判断,你眼里看到的那些点也不是那么晃动了。这是一个好的类比,我的point是说你尽量让你的预测跟那个时间点的现实相符。

舵舟:创业以后每一天都是逆境,最烦人的是什么?

余凯:其实确实最烦的是组织,你怎么打造一个有使命愿景的组织? 如何让大家不被眼前的机会点给迷惑住?能够去更长远一点,更脚踏实地。

第二,我们希望内部的管理更加目标导向,而不是把精力放在争辩你我之间的边界上。这是人性的弱点,就是对于不确定性,不舒适性的恐惧,人的恐惧会战胜他对于目标的关注。

很多人做事情的desire,花的精力,是出于害怕,而不是出于passion和love。我看到的很多人都这样,但还要去管理这群人。

长期主义者地平线余凯 | 舵舟

我经常说别人多做一点,你就少做一点,但你也要满足目标的达成,别人少做了,你就多做,无论做多做少,都不能妨碍最终大目标的达成。但很少有人会这么想。

历史上的组织走向衰亡,都是因为内部混乱,文化无序导致的。著名的企业都是如此,当然有更多的小企业,从来就没有走向过有序就衰亡了。我们公司到了1000多人,其实有了一定的组织复杂度了,就必须要思考组织和人性了。

舵舟:你们的增长状况可透露么?

余凯:去年我们翻了七八倍,今年可能要翻五六倍。

舵舟:有没有总结出一些方法,来支撑这么高速的增长。

余凯:一开始你靠十个人挣十块钱,当你要挣到100快的时候,人也要到一百人规模。 最后你会发现你从十人增长到100人,效率并不是十倍的增加,因为人跟人之间的交流总是很难的。 所以你要打造流程,建立机制,建立文化,让组织一边打仗,还能保持有序。这里面有一个核心就是市场导向,有一个外力的牵引,组织会更加有序。

所以我们要打造“成就客户”的企业文化,这些都是常识。 我觉得牛逼的企业,中国不超过五个,优秀的企业都是最尊重常识的。

舵舟:常识简单吗?

余凯:牛顿三大定律简单吗?

舵舟:简单吧。

余凯:一枚硬币抛向空中,落到地面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你能够简单猜中吗?它很复杂,因为影响因素太多了,风速,地面摩擦等。但它follow的是什么?不还是牛顿三大定律? 其实所有复杂的事情,都是能够回归到最本质、简单的常识上。大部分的企业最后没有做好,还是对常识缺乏足够的敬畏。

舵舟:特别经典,有多企业从未走向有序,就直接衰落了。

余凯:大部分企业都这样,可能一百家企业里,90家企业是这样的命运。能够往上走的10家企业里,有9家成长到一定程度又走向无序,然后死掉,最后剩1家企业,最终还是没能逃脱。

这就是人性,人的天性就是容易堕落,这个改变不了。好的企业家会去通过各种各样东西去反熵增,任正非提的反熵增。马云说让阿里巴巴活到102年,跨越三个世纪。第一个世纪是一年,第二世纪是100年,第三个世纪跨一年。他们都在思考企业终局的问题。

永远存在的企业几乎没有,所谓的制度流程文化一旦建立,确实能够为商业模式的起飞带来增长引擎。但跑了一段时间,人的惰性会使这些制度流程异化。 比如说你制定KPI,互联网行业衡量大家的业绩,核心指标是用户量、流量。这个制度的确定在一开始会帮你把产品给做起来。过了一段时间,产品经理会变成老油条。他会想老板要的是流量,那我就跟友商去换,你给我导一些流量,我给你导一些流量,至于有没有质量增长,我不管。

5

做一个长期主义的创始人

舵舟:这个时候老板怎么办?

余凯:企业永远会面临这些问题。所以企业文化很重要,让你的企业永远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年轻还是老年并不重要,精气神非常重要。人天然有周期,有些企业为什么要让年纪大的员工提前退休?你年轻的时候,很激情澎湃,房子没有,也没结婚,你什么都没有,就会特别的拼,没日没夜的干, 等到有家有口,有孩子了,你还会这么拼吗?等到一定程度,人也疲了, 战斗力也没有了。组织的成长跟人的机体是一样的,都会从充满斗志,生命力到归于平淡。

长期主义者地平线余凯 | 舵舟

舵舟:文化也会异化吗?

余凯:文化当然会异化,甚至会被人用到很夸张的地步。有人会把文化当作一个死的东西,而忘却了我们当年设定文化背后的原因。

舵舟:所以老板永远疲于奔命。

余凯:我所经历的老板,包括我自身的感受,好的企业家首先是稀缺的。他一定是最辛苦最累的,但不知疲倦,很奇怪的群体,特殊人群。 他们的机体总是能处于亢奋的状态。

舵舟:你后悔选择做老板吗?现在有这么多痛苦和烦人的事情。

余凯:选择去创办一家公司,还能做到不错程度的人,通常都是企业家自己的选择。这是他很passion的事情,所以怎么会后悔呢?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从来没有用过痛苦这个词,我会使用tough这个词。老板肯定是个乐观者,哪怕再硬的墙,都可以想办法用铁锤敲碎。有些事情虽然很难,但还是有招的。保持冷静、学习的状态。

舵舟:很多人有很坚硬的哲学观,甚至让他们难以跟上时代。但是创业让一部分人的哲学观发生了变化。您让我觉得您的哲学观很坚硬,但是又可以适配现在。

余凯:我以前不太思考人,我以为我以前懂,后来我创业以后,我才知道自己不懂。我其实深深的忧虑跟我同辈的中老年人未来的生存状况。 因为世界变化如此之快,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发生演进和变化。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界限不是在40岁,可能就是35岁到40岁之间。

你会发现年轻人是真的拥有未来,他们对于不确定性的舒适度,学习能力和拚劲是完全不一样的。等过了界限,脑子里就塞满了,然后就更愿意靠过去的经验来判断当下和未来,而不是去吸纳新知识。

舵舟:你是怎么保持的?

余凯:我觉得有两点,第一主观上,我希望自己的思维比跟我在一起工作的年轻人更加活跃。 第二,客观上,我所处的CEO的位置,让我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内因和外因,一个推动,一个拉动,使我相对来讲,还能保持比较年轻。

但很多中老年朋友,是没有我所具备的这两个条件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40岁以上的朋友人特别固执,就跟厕所里的石头一样,他接受不了新东西,一开口就是我当年怎么样了,所以未来也会如此。

而年轻人不一样,他说看到新事物会兴奋,这也行,那也行,行,干。所以很多大公司,变着法儿的淘汰老年人。令人悲观以前国企也这样,我父母那辈经历了国企改制,全部下岗,也都是在40岁左右。

舵舟:年轻人渴望party,老年人固执不想改变,所以留给人类真正有价值的那一条道其实很窄。

余凯:没错,好企业总是稀缺的,好机会也是稀缺的,真正能创造未来的,永远是一个小众的事情。

舵舟:在公司打造上,您更擅长什么?

余凯:no idea,我擅长带着大家试错、摸索、成长,我跟核心管理团队说,你们不要把我看成是老板,我就是个班长。你们参加这个班,就是一起来学习,一起来锤炼的。说白了就是一个不断的学习成长试错的过程。

舵舟:班长和老板的差别在哪?

余凯:老板的话,大家会觉得是给我做事。这实际上不是企业的初衷,也不是企业的使命。一个企业的形成是因为一个愿景,一个Dream。好的企业会把这个Dream内化成每一个人的梦想。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的话,企业会越做越难,大家都很被动。尤其是你规模越来越大,复杂度越来越高的时候,主人翁精神的缺失,会导致最后没法做这个事。

想要完成愿景内化为每一个人的梦想,企业不断进化是核心,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我否定和进化的过程和快感。如果你没有这种体验,是很难跟上的,所以我们讲要打造学习型组织。我们的核心团队,每次到了假期都有学习列表,回来要交读书笔记。

舵舟:最后可能变成为老板读书。

余凯:如果他这么看问题,他就会被淘汰。不是被我们抛弃他,是他自己把自己抛弃。因为他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大家应该做自己的主人。

舵舟:创业四年了,您自己有什么成长吗? 有时候做老板不一定特别有成长,因为你身边的团队可能一直在夸你:“我们老板很不错,进步很快”。

余凯:有没有成长,这个别人来说更客观,自己的感受是成长很多。两年前,我对什么是市场什么是销售都搞不清楚。享受内部夸奖的老板,在现在这个时代其实很少了,内部的人夸你有什么用?因为市场在不断打你的脸,客户在不断打你的脸。

过去我对于组织管理是没什么感觉的,虽然也在大公司带过几百人。但跟现在复杂度完全不一样。大公司已经把体系和架子都搭好了,你以为自己很牛,其实不过是在一个成熟的体系上,做点加机油的工作,螺丝松了拧紧一点。

在大企业里很多人会支撑你,就容易导致会过高评价自己。你说我们部门今年挣了20个亿,但这么多部门支撑你对不对?而真的从零到一把一套东西建立起来,是非常难的,因为他完全是在黑暗丛林里摸索出来的。你要是发挥得不好,系统给予你的反馈非常明显。

舵舟:你有给自己设定交班时间?

余凯:好问题,人家在玩球玩得很嗨的时候,你问我什么时候下场! 没想这个,如果你现在要问的话,我在内部也说过,地平线应该是十年小成,20年大成。(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