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一提起玉碗,大家一定會想起唐代李白的《客中行》:“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恰好

在故宮博物院裡就收藏有一隻唐代的白玉蓮瓣紋碗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網站

這隻玉碗與後來在清代宮廷中常見的玉碗有一些差別,它的碗壁比較直,整體造型顯得古樸。碗壁略厚,裝飾較簡單,僅僅在表面淺浮雕三疊蓮瓣紋。唐代玉容器存世不多,這是難得的珍寶——讓我們一看到它,就想起李白的珍寶。

今天在國內各大博物館陳列的玉碗大多製作於清代,不過上自漢武帝,下至清代,兩千年裡玉碗的故事一直在流傳。這些故事有的神秘,有的有趣,它使原本只是豪富之家生活用器的玉碗,也變成了一部有滋有味的書。

(一)玉碗:因珍貴而神秘

玉碗向來是珍稀難得的食具。能用得起玉碗的非富即貴,在民眾對玉碗的幻想中,自然就纏繞上了一些神秘的氣息。

在文學作品裡,玉碗常常和帝王聯繫在一起,尤其是漢武帝。比如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在《答向子期難養生論》中說,“

李少君識桓公玉碗”,或指的是《史記•孝武本紀》中所載的漢武帝古銅器事。司馬遷是這樣寫的:

“少君見上,上有故銅器,問少君。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於柏寢。’已而案其刻,果齊桓公器。一宮盡駭,以少君為神,數百歲人也。”

李少君是漢武帝時的方士,時人以他能夠一眼齊桓公時的古銅器而以為他是活了數百年的神人,這與漢朝時濃厚的神巫氛圍有關。司馬遷並沒有說這是什麼類型的銅器,但到了嵇康時,就訛傳為“玉碗”了。

漢武帝葬於茂陵,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新唐書·虞世南傳》說:“武帝歷年長久,比葬,陵中不復容物。”意即珍寶多得連墓中都放不下了。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展出的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就是出土於茂陵附近,很可能是漢武帝的隨葬品。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拍攝於中國國家博物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拍攝於中國國家博物

關於茂陵,還有一個神奇的故事。《太平御覽》引《漢武故事》:

“始元二年,吏告民盜用乘輿御物者,案其題,乃茂陵中明器也,民別買得,光疑葬日監官不謹,容致盜竊,乃收將作以下系長安獄考訊。居歲餘,鄴縣又有一人於市貨玉杯。吏疑其御物,欲捕之,因忽不見,縣送其器推問,又茂陵中物也。光自呼吏問之,說市人形貌如先帝。光於是默然,乃赦前所繫者。”

始元二年為公元前85年,離漢武帝去世的公元前87年不過兩年時間,漢武帝竟然又出現在市上,而且還在售賣自己墓中的玉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根據江蘇巡撫採進本《漢武故事》一卷說:“然如《藝文類聚》、《三輔黃圖》、《太平御覽》諸書所引甲帳珠簾、王母青雀、茂陵玉碗諸事稱出《漢武故事》者,乃皆無之”,這或許是因為此《漢武故事》已非彼《漢武故事》了。

這故事真假難辨,也許是有人行掘墓之事,也許其目的是為了渲染漢武帝已成神靈,是民間對一代雄武大帝的懷念和神化。但到了後來的文人們那裡,“茂陵玉碗”卻用來抒發“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的滄桑之嘆。《陳書》記載,沈炯曾行經漢武通天台,“為表奏之,陳己思鄉之意”,其中有“甲帳珠簾,一朝零落,茂陵玉碗,遂出人間”之句,為人稱頌。之後“茂陵玉碗”就成為一個比較常見的典故,“那知身作降王長,茂陵玉碗難終藏” (清代劉敦元《登粵秀山》),“茂陵玉碗出人間,青鳥西飛竟未還”(元代王沂《讀長安志書事》),乃至於清代吳茝《明錦衣衛牙牌》“史家捉塵說興亡,風雨孝陵耕玉碗”,均受到了《漢武故事》和沈炯的影響。

從漢武帝“茂陵事件”之後,玉碗的“神秘性”大大加強了。中國民間流傳的《周公解夢》說,“得玉碗器物皆吉”,在古代,還真有人曾夢見玉碗。《太平廣記》載晉少主夢玉盤、玉碗、玉帶事。當時的重臣以為“玉者帝王之寶也”,“盤盂者乃守器之象,為吉夢,不敢有他佔。”這可真是一群會說話、會察言觀色的好大臣啊。

袁枚的《續子不語》裡說乾隆五十五年,農民以鋤擊開一塊山崩而滾下的璞石,得到一個溫潤潔白的素面玉碗,“惜石破而碗已傷”。他解釋說,“此必千年前富貴人家玉碗墮入泥中,泥久氣燥,變而為石,故將碗裹在石內。”是實有其事還是“假語村言”,已經不得而知。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青玉碗,山西博物院,清

(二)宮中寶器:在乾隆那個時代

以玉碗為宮廷用具,史傳中多有記錄。《金史》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宣宗明惠皇后在宮中就食時,發現三套玉碗楪分別由自己、皇帝和中宮使用,而荊王母真妃龐氏以瑪瑙器進食,她大怒而訓斥主事者,“誰令汝妄生分別,荊王母豈卑我兒婦耶。非飲食細故,已令有司杖殺汝矣。”雖然這並不能說明金代宮廷中玉食具稀少,但也只能供頂層人物使用。

到了清代,王公貴族們喜愛美玉,平息回部大小和卓木的叛亂,使大量新疆和闐玉進入中原,再加上玉器加工技藝極為高超,可以稱之為玉器“大爆發”的年代。在《查抄和珅家產清單》中,有“玉如意一百三十柄,鑲玉如意一千一百零六柄,玉鼻菸壺四十八個,玉帶頭一百三十件”,至於玉碗,則有“一十三桌”,真令人瞠目結舌。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北京恭王府曾經為和珅宅邸

故宮中的壽康宮始建於雍正十三年(1735)十二月,竣工於乾隆元年(1736)十月,是乾隆皇帝為生母崇慶皇太后而建造。“壽康”一詞出自《尚書·洪範·五福》,崇慶皇太后居住在壽康宮中長達42年。乾隆皇帝尊崇慶皇太后為天下聖母,為其九上徽號。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壽康宮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崇慶皇太后七旬朝服像,清乾隆二十六年,圖片拍攝於故宮博物院

皇太后的誕辰日稱為聖壽節。崇慶皇太后的誕辰為十一月二十五日,每屆誕日,必行慶賀之禮,逢旬的大慶更是無與倫比。乾隆十六年辛未十一月二十五日,這是崇慶皇太后的六十大壽,加徽號為“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皇太后”

。在《國朝宮史》中記錄這次大慶於年例恭進外每日恭進壽禮九九(即八十一件壽禮),自二十一日起凡五日。在二十五日恭進了九件玉碗,分別是:

佛缽香雲白玉碗一件,

春嵐霽色青玉碗一件,

銀漢秋澄白玉碗一件

雙龍騰靄青玉碗一件,

琪花吐豔青玉碗一件,

圓池暈碧碧玉碗一件,

璧沼盤花碧玉碗一件,

壽域同春碧玉碗一件,

瑞卉聯芳青玉碗一件。

如今在壽康宮中正在舉行“慶隆尊養——崇慶皇太后專題展”,還陳列著當年宮中的一隻白玉碗,可以激起我們對當年壽康宮中奢華生活的一點想象。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白玉甲字撇口碗,口徑15釐米,底徑6.5釐米,清乾隆年間,拍攝於故宮博物院

從這份明細上的白玉碗、碧玉碗、青玉碗命名來看,大約上面會有各類細緻複雜的吉祥圖案。在玉器上精細雕鏤,這在中國古代有著悠久的傳統,並不獨清代為之。比如我們在山西博物院可以看到一件標為明代的青玉描金花瓣碗: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青玉描金花瓣碗,山西博物院,明

但是說起在玉器上大肆裝扮,還是得聯繫到乾隆時代。因為在這個時代裡,痕都斯坦玉器風格興起了。

痕都斯坦位於今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大部,即建立於1526—1858年的莫臥兒帝國。乾隆皇帝按照藏語及回語發音,親自確定譯作“痕都斯坦”。 痕都斯坦風格玉器多采用青玉、白玉或碧玉等純色玉材,一般極薄,顯得晶瑩剔透、精巧細緻,其繁複層疊的花葉紋充滿異域文化情調,慣於鑲金嵌寶,顯得格外燦爛華麗。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痕都斯坦風格嵌寶八角盒,上海博物館,清乾隆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白玉嵌寶石描金碗,山西博物院,清乾隆

清乾隆時,痕都斯坦玉器傳入中國並受到喜愛,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為第一”。乾隆時期製作的痕都斯坦風格玉器極其細膩富麗,比如下圖中的清宮舊藏和闐白玉錯金嵌寶石碗,碗玉質瑩白,器壁薄,腹外壁飾花葉紋,其枝葉由金片嵌飾而成,花朵則以108顆精琢的紅寶石組成。有“乾隆丙午新正月”、“御題”款識及“比德”印。碗內底正中有隸書“乾隆御用”四字。腹內壁有陰文楷書乾隆帝御製詩一首,全文為:

酪漿煮牛乳,玉碗擬羊脂。

御殿威儀贊,賜茶恩惠施。

子雍曾有譽,鴻漸未容知。

論彼雖清矣,方斯不中之。

巨材實艱致,良匠命精追。

讀史浮大白,戒甘我弗為。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故宮博物院珍寶館,白玉錯金嵌寶石碗,乾隆

這個碗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製成,御製詩中“酪漿煮牛乳”句下注“即奶茶。國家典禮御殿則賜茶,所以示惠朕情也”,可知乾隆曾在大典上以此碗賜茶。不過,故宮博物院也指出御製詩中“子雍曾有譽”系乾隆帝用典錯誤。歷史上曾有二王肅,詩中的王子雍即三國魏人王肅,而與酪漿有關的是北朝人王肅,字恭懿,初為齊官,後歸北魏。

喜歡在書畫上題詩、蓋章,這是乾隆帝的一大特點,甚至可以稱為帝王界中“獨一無二”。這一點突出地表現在《快雪時晴帖》上。這是王羲之寫給“山陰張侯”的一封信,只有28個字,但乾隆前後題字70多次,字數多達上萬,所蓋印章之多更是令人咋舌。其實他不但喜歡在書畫上題詩蓋章,玉器也是他發揮文采的一大陣地: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青玉御題大碗,清乾隆,高7.5釐米,口徑18.3釐米,足徑10.3釐米。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網站。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青玉題詩大碗,清乾隆,口徑18.3釐米,高7.2釐米。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網站。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青玉描金題詩撇口碗,一側鐫隸書填金御製詩一首。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網站

乾隆在玉璜、玉璧上題詩已經司空見慣,但有時他所題之詩令人啼笑皆非。清宮收藏有一件商代凸領玉璧,這在商代為敬神之器。由於內緣凸起,乾隆竟然認為這是一個碗託,還非常熱心地為它找了一隻碗來配上。也許同樣古色古香的玉碗頗難得,也許是乾隆對定窯鍾愛有加,他找了一隻定窯的白瓷碗來配上——太好了,“承碗實所諧”嘛!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商代凸領玉璧,大英博物館藏

終於感到滿足的乾隆帝寫了一首《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適然成詠》,在定窯瓷碗和商代玉璧上各刻了一份,後署“乾隆庚戌春御題”,鈐“會心不遠”、“德充符”兩方印章。詩是這樣的:

“謂碗古所無,托子何從來。謂託後世器,古玉非今材。又謂碗即盂,大小異等儕。說文及方言,初無一定哉。然而內府中,四五見其佳。玉胥三代上,承碗實所諧。碗託兩未離,只一留吟裁。其餘瓷配之,亦足供清陪。茲托子古玉,玉碗別久乖。不可無碗置,定窯選一枚。碗足托子孔,圜枘合以皆。有如離而聚,是理難窮推。五字紀顛末,豐城別寄懷。”

這一年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已經接近八十歲。這真是一個非常自得其樂的老人。他一生留下了大約四萬首詩,有句話說:“感謝乾隆皇帝,他寫了這麼多首詩歌,卻沒有一首需要我們背的。”《大英博物館·中國簡史》在談到這塊玉璧時也說,乾隆皇帝並不是一位優秀的詩人,“他的詩句半文半白,藝術性不佳

”。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定窯白釉刻乾隆御製詩碗,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網站

在南京博物院,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套嘉慶時期的玉食器,包含有白玉圓筷、白玉如意頭湯匙、白玉盤、翠玉碗等。這一套器具玉質瑩潤,造型規整,這就是帝王之家的生活氣派。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南京博物院,白玉圓筷、白玉如意頭湯匙、白玉盤、翠玉碗,清嘉慶

(三)玉之難:碎碎更平安

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北宋張禮撰《遊城南記》說牛僧孺和李德裕交惡,門生故吏,各相為黨。泓陟根據這兩人的宅邸地形說,李德裕宅為玉碗,牛僧孺宅為金盃,“金毀可作他器,玉毀不復用矣,其言果驗。”

俗語說“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玉碗製作不易,成器後也容易碎裂,這就形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如果在文學作品或歷史記載中中出現玉碗,很可能最後會碎裂。也許“只有碎了的玉碗才是好玉碗”吧。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青玉魚紋碗,山西博物院,清

玉碗之碎,有時只是為了驗證神蹟。比如《太平廣記》中引用了《稽神錄》的袁弘御故事。後唐袁弘御為雲中從事,尤精算術。有人命令他算桐樹上長著的樹葉數量,竟然所算不差。又摘去二十二片樹葉讓他重新算,他說“比剛才少了二十一片”。眾人一看,所摘下的兩片葉子極小,只能當做一葉,真可謂神人。節度使張敬達有兩個玉碗,袁弘御測量了碗的大小,計算之後說:"此碗明年五月十六日巳時當破。"張敬達說:"我好好收藏著,它怎麼能破呢?"就命令人把玉碗放進大籠裡,周圍填以衣絮,鎖進庫房。恰逢到期那天,庫房屋樑折斷,正好壓在籠上,二碗俱碎。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花卉紋玉蓋碗,四川博物院,清

但是更多的時候,古代的“碎玉”故事是為了傳達了傳統倫理要求,“碎玉”成為參照物,以其在物質價值上的高昂反襯出另一可貴之物。《晉書》中提及,王敦曾對名將周訪說,“杜曾真是令人頭疼啊,如果你能擒獲他,就封你做荊州刺史。”但周訪殺杜曾後,“勳業隆重”, 王敦擔心他有尾大之患,只任命為梁州刺史。周訪極為不滿,王敦致信解釋,並贈以玉環、玉碗,結果“訪投碗於地曰:‘吾豈賈豎,可以寶悅乎!’”玉碗就這樣被憤怒的周訪摔碎了。相比守信重約,尤其是與整個荊州相比,看似珍貴的玉碗不過是無謂的小物罷了。

最有意思的是《靖江寶卷》中的《財神寶卷》。寶卷是直接講給市井之人聽的,因此語言很貼近生活,情節更加簡單。財神者,趙公明也,這部寶卷的基本思路來自《封神演義》,但調整幅度頗大。比如《財神寶卷》中講到趙公明助聞仲打姜子牙成功後,一人去面見燃燈佛祖。趙公明對燃燈佛祖說:“燃燈老祖,我你是身入空門,一不為財,二不為名,爭戰何事?”燃燈老祖說:“公明道弟,既然如此,我們便免動干戈,至於朝野之事,聽從天意吧!”

於是“一時天下總太平”,聞仲和趙公明就回朝復旨了。紂王封聞仲為“一品當朝宰相身”,趙公明晉升三級,封定國公,“趙公明當殿謝皇恩,山呼萬歲口內稱”。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陝西周至縣趙公明雕像

商周之戰只是《財神寶卷》的次要內容,所以就被草草結尾。主要敘述的乃是趙公明歸家後的尋妻之事。趙公明十八歲離家,之後母親和妻子錢淑貞飽受管家的嬸母虐待,婆媳二人只能沿門求乞。如今趙公明年過半百,以公侯身份還鄉,嬸母擔心事發,竟說趙公明的母親和妻子錢淑貞已死。趙公明上墳時即懷疑是假墳,但也拿不準,就決定做個法事,併為窮困施捨齋飯。每人除了吃飽一頓,還發大米一斗、紋銀三兩。錢淑貞婆媳二人前去討飯時,恰在中飯已過、夜飯未成之時,中軍官就進去把趙公明因難過而吃不下的半碗飯端給錢淑貞。

錢淑貞接到飯碗一看,玉碗金邊,上面還彩畫了花鳥,半碗飯上面還有兩個大肉圓,連忙端到婆婆面前,說:“婆婆,這是元帥大人吃剩下來的飯,你端去吃罷!”婆婆說:“不要,你吃。”兩個人推讓,婆婆手抖,不曾端好,對下一忒,剛剛對那塊黃石上一撞,“哐”倒打碎了。

中軍官一看,大發雷霆:“你這個貧婦,不識好歹的東西!你曉得這是元帥大人吃的碗,是玉做格值多少錢,你賠得起了?”將兩人領到趙公明面前,趙公明細細詢問,錢淑貞答道:“丈夫不是別一個,他名叫做趙公明。”於是姻緣重續,壞人得報。

在這個寶卷中,玉碗是夫妻二人相認的因由。玉碗碎了,反倒藉此重認了妻子和母親,作為物質珍寶的玉碗相比作為人倫珍寶的夫妻之情,其價值就如螢火之蟲之比皓月了。對財神趙公明來說,玉碗固可貴,人倫才是無價寶,在這種對比之下,寶卷宣揚了民間倫理,完成了宗教感化之功。

博物館裡看玉碗:神奇的漢武帝與自得其樂的乾隆皇

攝於故宮博物院珍寶館,藏傳佛教中常見的供碗,蓋上有藏文咒為飾,其餘部分均嵌飾松石

(四)尾聲

玉碗,十分富貴,也十分有情趣。

李白說,如果此時有樂舞相陪,那酒就顯得更加美味,“雉子班奏急管絃,傾心酒美盡玉碗”( 李白《雉朝飛》)。王昌齡說,臨行一杯酒,萋萋滿別情說,“玉碗金罍傾送君,江西日入起黃雲”(《送李五》),李賀說,“玉碗盛殘露,銀燈點舊紗。”(《過華清宮》)金銀珠玉抵擋不住繁華成灰,陸游說,壯士,乾了這杯酒!所謂“金羈叱撥駒,玉碗蒲萄酒。”(《聞蟬思南鄭》)晏殊說,玉碗可度夏,“玉碗冰寒消暑氣”(《蝶戀花》),僧人說,珠玉難抵人生空幻,“白雲深處有仙家,玉碗盛來琥珀茶。啜到口時香極好,猶言卻是水飛花。”(《頻吉祥禪師語錄》)

如果你手中拿著一隻玉碗,你又會想起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