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诗眼在一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中学教师李长虹


诗眼是诗词中最能点名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是画龙点睛之笔。可以是诗词句中最传神的某个字,也可以是最精彩、最具言语张力的句子,可以说是一篇诗词的灵魂所在。

其作用试举例说明:

1、形象、生动,有新意

如: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个弄字,一般的诗句可能用“照”、“成”字,反正就是这些东西的影子呗,可是用“弄”字,马上就灵动起来。

著名的例子,还有 山抹微云 ,这个 抹 字,真是用的厉害极了。直接让秦观获得了“山抹微云君”的外号。


2、语言的精炼

最著名的,莫过于 推敲 了。僧敲月下门,比起僧推月下 ,立马拉上去一个层次了。

3、语言的情趣性

临江仙·都城元夕
宋代:毛滂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
蓬莱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
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诗人在这里质朴的表达是,在孤独中醉酒,依着破窗,落魄不已。可是“入”字和“寻”字一用,感觉马上不一样。让人感觉是春和月,都看不下去诗人的孤苦,跳进来要抚慰他一样。


整句为诗眼

浣溪沙 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前面都是在堆砌叙述,结尾突来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表达人生追求的美妙境界,留给人无尽的思索和玩味。


诗眼让一首诗得到升华,称为名篇,而名篇到最后,人家记得的往往也是诗眼。

比如提起宋代黄庭坚的《寄黄几复》,没啥印象,可是说到诗中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你一定听到过无数遍的。


诗眼来历

“诗眼”一词应该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 “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

范成大也写到过“诗眼”:“道眼已尽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


殘陽暮里酹江月


风吹着扬柳哗啦啦啦,

谁家的媳妇转呀转娘家

头戴大红花。脸上擦着水粉和胭脂

左手提着鸡,右手提着鸭

肩膀背着个胖娃娃呀依儿哎嗨吖

突然刮来一阵风,斗大的雨点哔啦啦啦哎,红粉胭脂变成红泥巴

一朵花落在泥坑淹,诶呀!我怎嘛去见我的爹娘。


清山峻嶺常青松


谢谢提问,我来试着回答:

1)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有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也有诗云“道眼已尽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

诗眼与人眼一样,有着非常重要的到地位和重要性。

大家知道人眼是心灵的窗户 那么诗眼呢?同样是诗主旨的体现,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就能把一首诗的主题透露给读者,引导读者更好解读诗作。这也就是成语说得“画龙点睛”的神笔之工吧。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世界一片苍茫中,唯有钓翁,所以字,成为这首诗的诗眼。

再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主人在一觉醒来后,对昨夜风雨后花儿的担心,一句“应是绿肥红瘦”,诠释了她对花落的伤感。

2)大家知道,一个人眼睛漂亮了,会让人愉悦,并根据眼神色彩,给予对视者更多的联想空间。

诗眼亦是如此。它的作用常表现为以下几种:

a,若动字眼,诗句可另翻作新意。

如“长流双睑泪,独恨对芬芳”中,“独恨”,改“独爱”,意思就全变了。

b,若动字眼,诗句可借以添加情趣。

如“白玉堂中曾草沼,水晶宫里近题诗”,改为“白玉堂深曾草沼,水晶宫冷近题诗”,就把白玉堂和水晶宫更细化了。

c,直接靠它来增强形象。

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处比深处更形象具体。

d,有的诗眼关乎诗意的精准程度。

如“花树不随人寂寞,数枝尤自出墙来。”数枝而不是一枝,可见花树开得何等绚烂。

3)所以,在我们的诗作中,一定要突出诗眼,才能与读者更好沟通。

在品读诗作时,也要学会善于发现诗眼,才能更深度品味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

🧚‍♀️🧚‍♀️🧚‍♀️🧚‍♀️

好了,今天的回答到此结束。言辞有不妥之处,望观者朋友海涵。

把酒沐唐风2020.3.3


把酒沐唐风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1.诗人的赏鉴能力、观察力。

宋·苏轼《次韵吴传正》:"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金元好问《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之四:"愚轩具诗眼,论文贵天然。"明袁宏道《与伯修书》:"近来诗学大进,诗集大饶,诗肠大宽,诗眼大阔。"

2.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

诗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词句,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这样的词句,要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所以,诗眼的锤炼,要立足于全篇,不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

诗眼在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以下是几种典型作用:

[1]用以翻出新意。如:"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中的"恨"改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诗意迥同。

[2]借以增添情趣。如;"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之"中"改为"深","里"改为"冷",,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水晶宫",转眼间显得雍容华贵,超凡脱俗。

[3]靠它增强形象性。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秦观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是取"抹""连"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

[4]有的诗眼关乎诗意的精确。如一首咏早梅的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梅。"若将"数"改为"一","一枝"与"早"丝丝入扣。

抓住诗眼,捕捉最佳信息,深入挖掘诗词意蕴。

诗歌的特点是高度简洁凝练,因而它的语言更是高度个性化,经常通过比喻、通感、双关等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多义。在诗词的语味中,要善于寻找最明亮的那颗珍珠,即警句,这是不可忽视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警策之言俗称诗眼,它是诗中最凝练、最精神、最准确地传达主旨的字句,最理清诗词脉络的盘节,是掌握诗歌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

能抓住诗眼或是文章的关键字句,就可以带动全篇,完成对诗作的欣赏,而诗眼存在于中心句或出现在标题上,常表现为动词、形容词或副刊词等形式。

如:柯岩的《周总理啊,你在哪里?》的诗眼是"找"字,从高山找到大海,从北国找到南疆,呼喊周总理,反复出现的"他刚离去,他刚离去"的回声,浓重地演染了极度哀痛与深切的思念之情。

再如: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爱"字就是诗眼,诗人借鸟儿对土地的眷恋和深沉执著的爱,表达了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

 





梨城小子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顾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个“瘦”字便是全词的词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概括来说诗眼在诗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1.

用以翻出新意。如:“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中的“恨”改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诗意迥同。

2.

借以增添情趣。如;“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之“中”改为“深”,“里”改为“冷”,,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水晶宫”,转眼间显得雍容华贵,超凡脱俗。

3.

靠它增强形象性。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秦观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

4.

有的诗眼关乎诗意的精确。如一首咏早梅的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梅。”若将“数”改为“一”,“一枝”与“早”丝丝入扣。


梅心清骨


诗眼在一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诗眼对于格律诗来说,特别是绝句,尤其重要。可以说,有无诗眼,是判别一首诗或词是否优秀最重要的标准。

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起承句十分平常平淡,转句“忽见”笔锋一转,让人有顿悟的感觉,这首诗也因此成传世之作。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又绿”就是其诗眼,“绿”本是一种颜色,可这里作动词,让诗更增添了几分动感,整首诗因此活了起来。

王维《阳关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友人出阳关,在客舍中两人喝酒大概通宵达旦,一阵朝雨,洗净了路上尘埃,只见客舍青青柳色清新,朋友就要上路了,想到此出阳关,两人不知何时相见,于是拉着朋友再去喝一杯吧,阳关之外,可没故人了!那个“更”字就是全诗诗眼,将惜别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宋祁《玉楼春•春景》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只一“闹”字,便写尽大好春色,欢快气氛呼之欲出。


云卷飞山


诗眼在一首诗中主要是起提炼精髓、开宗明义的作用,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多个角度来谈一谈。

诗眼的含义,可以指诗人的赏鉴能力、观察力,也可以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我们一般讲的是后面种意思,也就在作品里面的体现。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这里反复在阐述诗眼可以是一个字、一组词或一排句,现在我们可以在抽象的赘述后结合实例来讲解一下。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我们就用老杜的《春夜喜雨》来讲一下。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你看它多么「好」!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整首诗都在写「好雨」

,那么「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诗眼,「好雨知时节」是诗眼,「好雨」是诗眼,「好」最是诗眼。

现在大家都能懂了吧,诗眼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可以有多重理解,不过是诗人炼字炼句的精华,读懂诗眼就可以和诗人有精神的交流。





老牛蹄切


“诗眼”的呈现形式及作用

  下面,我们按“字”“词”“句”分别举例,说明诗眼在诗歌中的呈现形式及其作用。

  字

  以字为诗眼,我们举宋代武衍的《宫词》为例。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这首诗的诗眼是“锁”字。

  《宫词》写宫女被禁锢于宫墙之内的痛苦与悲哀。宫女们渴望自由的生活,但自由不属于她们。建章,汉宫名,后泛指宫阙。春色,妙语双关,即指自然美景,也喻宫女的青春。诗歌的前两句,写梨花在风中飘零,雕栏玉砌上只留下败蕊残香,深宫犹如一座愁城。满庭的春色,被限于宫墙之内;如花的宫女,被锁于重门之中。这“锁”字尽管曾出现在南唐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但用在此处,更显精炼传神,而且很自然地引出下面两句“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落花不禁,宫女被锁,对比衬托,人不如花!“出宫墙”是宫女们的强烈愿望,但她们只能被永久禁锢于此。这里“禁”字与“锁”字相呼应,更突出了宫女们的身不由己。宫女们异常羡慕落红自在地飞舞于天地间,而她们只能继续背着沉重的枷锁让青春被消耗,葬送!

  词或短语

  以词或短语为诗眼,我们举宋代葛起耕的《楼上》为例。

  楼上何人吹玉箫,数声和月伴春宵。

  断肠唤起江南梦,愁绝寒梅酒半销。

  初春之夜,楼上是谁吹起了玉箫?悠扬哀婉的箫声和着如水的月华,共同陪伴着这良宵美景。玉箫之声如同飞来的小石子,在离乡背井的诗人宁静的心上击起了圈圈涟漪。玉箫声凄切幽怨,勾起飘零之感,让诗人肝肠寸断。箫属“江南丝竹”,唤起“江南梦”是极为自然的事。可那“数声”说明箫吟呜咽且不连贯,难道吹箫人也是满腹乡思难以驱遣?举起苦酒,借酒浇愁,企图麻醉自己。然而玉箫声中的“梅花”又令诗人想起家中的梅花!酒已半醒,愁绪更浓。人,仍裹在箫声里;心,深浸于乡愁中!

  诗歌的描绘叙写,均由“玉箫”统领,诗人的情感时时被“玉箫”牵连,“玉箫”是全诗的诗眼。

  句子

  以句子为诗眼,我们举明代诗人钱晔的七律《赠周岐凤》为例。

  琴剑飘零西复东,旧游清兴几时同?

  一身作客如张俭,四海何人是孔融。

  野寺莺花春对酒,河桥风雨夜推篷。

  机心已供沙鸥静,惟有家山在梦中。

  这首感情深挚的投赠之作的诗眼就是首句“琴剑飘零西复东”。

  诗人从友人餐风露宿、飘转无定的生活情境之悬想着笔,生动地状写出一位怀才不遇、落魄江湖、孤独凄惶的文士形象。接下来的询问,实际上是一声无奈而低沉的感喟。

  颔联用典。张俭被迫逃亡,一路上望门投止;孔融才学高超,每日里宾客盈门。诗人设想周岐凤会像先贤那样,在天涯孤旅中受到人们的救护和援济。诗句寄托了对友人的抚慰与支持,流露出对不平世道的殷忧。

  颈联是对友人四海飘零所作的充满情意的推想。荒村野寺,独对樽酒,只能倍感神伤;船行暗夜,风雨飘摇,则是流亡者生活的真实写照。萧索的景象有力地烘托诗人了对友人的深深关切和依依惜别之情。

  尾联中,诗人徒然荡开笔锋,描绘出一种旷达清远的境界。“机心已供沙鸥静”借《列子》中的故事,劝周岐凤隐居遁世,求得淡泊宁静的心境。而“惟有家山在梦中”则告诫周岐凤:你只能远离亲人,你只能在梦中重返故乡!书剑飘零,东奔西走,是你亡命之人必然的归宿!

  “琴剑飘零西复东”是全诗最关键的句子。诗对友人亡命天涯的悬想、设想、推想以及规劝,都结穴于这句之中,它统摄着全诗的内容和情感,成为读者在读完这首诗歌后的影像定格。



博扬考证


诗歌写的人多了,可能就有优有劣了。乱写,多产,只管埋头写,不行,写诗歌也有一定的规则要领。诗眼就是一个最重要的要求。何谓诗眼呢?就是一首诗的主题和灵魂,一首诗为什么要写,要告诉别人你什么样的感受和观点,就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即诗眼,是其中一句诗,也或者是其中一段诗,两句一句均可,它是报告表达你这首诗的观点看法的,它是主题,诗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嘛,这就是这首诗的灵魂。如果,没有这个灵魂,那就是一首死诗,无异于死尸。那诗就是一碗白开水,白写白忙而已。比如: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我觉得这个诗眼就在最后一句。表达革命者对于未来的无比信心和号召同志们继续革命的豪情壮志。

现代诗更长,就更好找诗眼了。你注意诗眼了吗?你能找出来诗眼吗?


没压力没烦恼才是平等


诗眼在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以下是几种典型作用:用以翻出新意。如:“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中的“恨”改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诗意迥同。

借以增添情趣。如;“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之“中”改为“深”,“里”改为“冷”,,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水晶宫”,转眼间显得雍容华贵,超凡脱俗。

靠它增强形象性。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秦观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是取“抹”“连”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

有的诗眼关乎诗意的精确。如一首咏早梅的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梅。”若将“数”改为一,“一枝”与“早”丝丝入扣。

诗歌的特点是高度简洁凝练,因而它的语言更是高度个性化,经常通过比喻、通感、双关等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多义。在诗词的语味中,要善于寻找最明亮的那颗珍珠,即警句,这是不可忽视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警策之言俗称诗眼,它是诗中最凝练、最精神、最准确地传达主旨的字句,最理清诗词脉络的盘节,是掌握诗歌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

能抓住诗眼或是文章的关键字句,就可以带动全篇,完成对诗作的欣赏,而诗眼存在于中心句或出现在标题上,常表现为动词、形容词或副刊词等形式如:柯岩的《周总理啊,你在哪里?》的诗眼是“找”字,从高山找到大海,从北国找到南疆,呼喊周总理,反复出现的“他刚离去,他刚离去”的回声,浓重地演染了极度哀痛与深切的思念之情。

再如: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爱”字就是诗眼,诗人借鸟儿对土地的眷恋和深沉执著的爱,表达了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