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二战期间日本为何没有引进德国的MG42机枪来增强实力?

裴蓓


在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是关系非常密切的伙伴,

1940年正式结盟后德国曾经不远万里专门用潜艇为日本送去了MG42通用机枪的图纸,作为同盟国的日本为何没有制造呢?听笔者娓娓道来!

MG42通用机枪是由MG34改造创新而成的,这是一次机械生产技术的重要突破,也是金属冲压工艺制造的开始。MG42被誉为二战时期最好的机枪,可以说是花费最低的成本用最短的制造时间生产出最出色的武器。在二战中它也是射速最快的机枪,而且可靠性和压制能力也是非常高,换子弹仅用几秒钟时间就可以做到。

作为一把扫射型机枪,MG42仅仅用5秒钟就可以打完125发子弹,造子弹可是要钱的啊,这短短5秒钟就消耗这么多子弹。日军在二战的中后期完全没有足够的后勤保障来供应这个吃子弹的家伙,就连财大气粗的德军在使用的时候也不得不养成点射的习惯,来尽量节省弹药。

此外MG42通用机枪使用的是德国或波兰毛瑟98式的7.92毫米子弹,而日本的子弹生产线主要生产的却是6.5毫米和7.7毫米的子弹,若是引进生产MG42通用机枪,日本还需要为这款机枪再建立一个独立的子弹生产链。如此费事不说,也会影响日本侵略其他国家地区的速度。当时的日军完全是在抢时间,早一步占领更多的资源就可以早一点脱离资源枯竭的危险。


日本的军事战术也要求机枪手的灵活性一定要高,新款式MG42通用机枪虽然重量较轻,但使用也需要日本军队重新训练他们的机枪手。MG42通用机枪是连发型机枪,在高速射击下,枪管必然会产生热量,况且常年拥有季风性气候的日本及太平洋战区温度并不是很低,并不适于MG42通用机枪的使用。

那么日军使用的是什么呢?我们在抗战剧中其实经常能见到日军92式重机枪的身影,这款重机枪可是为日军量身定做的。可能真的是为了省子弹,日军的重机枪不是用来当压制火力的,日军也很少扫射。就连重机枪上也装上了瞄准镜,而且采用弹板供弹,每个弹板只有30发子弹(没错,和轻机枪一样)。这种设计完全是让机枪手瞄准了再打,什么水冷散热根本用不到,省子弹都省到了这个程度,哪还有心思换装新式通用机枪。

德国的工业水平虽然比日军高,二战时德军的装备也整整领先日军一代,但好装备并不一定适合日军。在日军的作战过程中并没有出现装备落后于对手的情况,也就没有必要研发和替换新的装备,旧的就完全够用,留下钱多造几艘航母打盟军才是要紧事。

综上所诉,MG42通用机枪并不是非常适用于日本的军队,无论是从环境、枪支本身、还是作战策略上,它都不是最优的选择。


邓海春


MG42这种武器完全不符合日军的作战需要,而且即使引进了日军的后勤水平也养不起,还不如用歪把子,96/99式等这些机枪。

首先就是弹药的问题,MG42使用的是德式7.92毫米弹,但是日本可没有这种子弹,再加上日本当时已经有6.5和7.7毫米弹,再搞一种新口径的子弹无疑会增加后勤压力,徒增麻烦。

至于改膛发射日军弹药,也是不现实的。改膛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比如英军使用的贝沙坦克机枪,本身是捷克ZB53的英国版,但是用的还是7.92毫米弹,就是因为改膛7.7毫米过于麻烦耗费精力,而战局有极为需要武器,因此英军将就着继续使用。MG42也是如此,而且出现时已经是战争中期,日本已经开始面临日渐衰微的战局,也来不及改膛。

而且战术不同,德军中机枪占据着核心地位,步枪兵等都是围绕机枪作战的。而日军的步兵战术核心还是步枪,机枪就是支援作战的用途,像92式这样的重机枪,用于防御等任务,日军进攻作战真正常用的还是歪把子,96/99式这些轻机枪,弹药基数往往只有100多发,还不够MG42塞牙缝的。而且德军机械化程度要高于日军,携带大量弹药也不是问题,但是日军就不行了,MG42这样的武器日军的后勤是养不起的。


前沿阵地


日军三八步枪的先辈,就是引进德国的毛瑟1889步枪,日本人将其7.92毫米口径改成了6.5毫米,除了原枪发射7.92x53毫米大威力步枪弹导致后坐力过大,不适合身材矮小的日本兵以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出于节约资源的考虑。
当时,步枪、机枪子弹和弹壳,包括耗量极大的炮弹弹头和弹壳等,都是用宝贵的黄铜制作的,需要消耗大量的黄铜原材料,作为岛国的日本,毕竟资源非常有限,所以就缩小了步枪子弹的口径。

二战时,日本陆军装备了6.5毫米的歪把子轻机枪、7.7毫米的九九式轻机枪和九二式重机枪,而德国MG-42是一挺通用机枪,发射的是7.92x57毫米和毛瑟98K步枪通用的子弹。

尽管实战证明了MG-42是一挺出类拔萃的通用机枪,自带两脚架状态时,就是轻机枪,有效射程800米;当装上三角架时,就是重机枪,有效射程1000米。

因此,MG-42通用机枪非常适合作为步兵班排连的火力支撑,每分钟1000发以上的射速,使其与对手的机枪对射时,未曾有过强劲的对手,一般都是火力盖过了对手。


但日本陆军倘若引进MG-42通用机枪将面临两大问题,首先,得引进7.92x57毫米子弹生产线,战时不可能连子弹都进口,而此口径的子弹与日本陆军装备枪械口径不配套,将造成6.5、7.7、7.92三种枪械口径并存的严峻局面,将对战时的后勤供应带来相当大的麻烦。

其次,MG-42通用机枪射速过高,是名副其实的战场吞子弹的巨兽,不适合日本资源有限的国情;事实上日本陆军装备的九二重机枪,特意设计成30发保弹板供弹,战斗射速每分钟才100余发,目的就是为了节约子弹;二战时期的重机枪大都采用弹链供弹,采用30发保弹板供弹实属非常罕见,日本陆军算是特例了。

最后,日本引进MG-42通用机枪,那也只能是整枪,不可能引进生产线,因为日本当时的机械加工制造工艺在发达国家中属于落后的,对于大量采用切削、冲压工艺的MG-42通用机枪,日本只能懵圈了,因为根本就没有掌控节约材料和工时的冲压工艺技术。

综上,由于射速过高、子弹口径不配套、未掌握金属冲压工艺等多种原因,是日本陆军不引进德国二战名枪MG-42通用机枪的原因,事实上,日本陆军就从未想过要引进MG-42通用机枪,所以算是自媒体自嗨的文章吧。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国平军史


首先,MG42发射7.92mm重尖弹,二战日军使用的6.5mm和7.7mm步机枪弹都无法在MG42上使用,虽然中国当时使用7.92mm弹,但像机枪这种使用广泛的武器总不能光靠缴获敌方弹药来维持吧?所以如果日本想要引进原版MG42的话,光是弹药无法保障这一项就足以放弃这个想法。




那么能不能将MG42口径改为6.5mm和7.7mm以适用日军的弹药呢?理论上可以,但接下来就面临下一个问题,如何批量生产引进的MG42。

MG42比起它的前辈MG34之所以能够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是因为使用了冲压工艺。而日本在二战期间的枪械生产中对冲压工艺的使用几乎是一张白纸,连百式冲锋枪都还在沿用切削工艺,而同时期,德国的MP40,英国的斯登,苏联的波波沙,美国的M3都已经大量采用冲压工艺了。所以,从生产工艺上讲,即使日本引进MG42,也不具备大量生产的能力。既然无力生产,那像机枪这种每个分队都要配一挺的武器总不能全靠从德国万里迢迢的一船一船的运吧?如果只是少量引进的话,这些数量稀少的MG42分摊到几百万日军头上又能有多大意义呢?而且以日德之间运输的困难,真有那功夫还不如运点更有实际价值的东西。



退一万步讲,就算以上都不是问题,MG42的弹药消耗也不是日军能承受得起的。

举个例子,1942年德军共消耗步机枪弹28.3亿发,而1942年日本生产的步机枪弹才4.49亿发。 在步枪方面,德军与日军都以栓动步枪为主(德军的半自动步枪当时还没有大量列装),那就只能是机枪方面,MG42占了弹药消耗的大头。考虑到日本的弹药生产能力,蝗军恐怕是养不起MG42的(二战时鬼子为了节约弹药连重机枪都使用30发弹板供弹,而不是各国普遍使用的弹链)。


七班的历史课代表


在二战时期,轴心国之间的合作并不是那么牢靠,尤其是日德之间的合作只是存在于精神层面,别说是MG42机枪,在整个二战中德国根本就没有向日本提供过什么武器,相对来说,德国为日本提供的武器,还没有在二战前德国卖给中国的多。

有很多人认为德国和日本距离太远,所以双方没有合作,实际上德国都已经把武器送到中国了,怎么可能送不到日本呢?其实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距离远,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永远都不是地理上的距离(而是你和你心爱的人之间的距离)。

德国能够向中国运输武器是因为时间节点在二战爆发前,而真正到二战爆发后,德国的军舰根本出不了大西洋,海军一直是德军的短板,在整个二战期间,日本还能造几十艘航母,德国则是一艘也没有,德国的军舰想要出大西洋,那也只能是潜艇慢慢悠悠的出去。

尽管希特勒曾经表示看不上日本民族,但也把日本当做其最重要的盟友,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后,德国遵守和日本的同盟关系,立即向美国宣战,由此可见,德国还是想和日本一块玩耍的。

当时德国自身的武器也存在缺口,并不可能送给日本现成的,当然,这并不表示德国一点作为没有,希特勒还真的尝试给日本运送武器,甚至动用了几艘潜艇慢慢悠悠的开到日本,当然,潜艇也装不了多少武器,德国给日本的这份大礼是很多德国先进的武器图纸,也就是说,有了这些图纸日本便能够加以仿造。

但是,我们看到无论是在中国战场上还是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都没有使用MG42型机枪,这又是为什么呢?

德国MG42通用机枪无疑是二战时期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枪之一,作为最先进的机枪,射速就一点,那就是射速极快,被称为“希特勒的电锯”,在西线战场上的盟军士兵听到这个枪声后都会极为紧张,因为害怕啊。

这个时候再来看日本在二战中采用最广泛的机枪,歪把子机枪,可以说连国军的捷克式轻机枪都不如,在二战时期是一款low的不能再low的机枪,据说只有我们的游击队缴获后会使用,正规军从来都不会使用,可见质量有多差。

尽管歪把子机枪不那么优秀,但是依然作为日本的制式武器,原因就一点,因为他的口径是6.5mm的,与日本最标准的步枪三八式步枪的口径是一样的,在生产的时候能够极大的方便军工制造(机枪子弹和步枪子弹口径一样,但是并不能通用)。

MG42机枪的口径是7.92mm,估计整个日本的枪械口径是7.92mm的也少见,假如日本真的有能够生产mg42型机枪的能力,也不会采用,如果要采用这款机枪的话,就需要专门生产7.92mm口径的子弹,MG42机枪是在1942年才研发并投入使用的,当时日本已经深陷和美军的太平洋战争不能自拔。

除了子弹不能通用之外,日本人对于全自动枪械还是有点抵触的,由于日本资源不足,对于这种速度极快的机枪在他们看来就是浪费子弹,日本人始终认为,只有三八式步枪这样打的远、打的准、不浪费子弹的枪才是最适合日本的枪。

综合起来,德国没有送日本武器的想法,即使有也送不过去,即使送去了图纸日本也未必会生产,即使生产出来也未必会有子弹,即使有子弹日本也未必能打的起,所以,日本基本不会使用MG42通用机枪。


史论纵横


有网友问二战日军为什么不引进德国的MG-42型机枪,首先是,子弹不配套,日本的子弹生产线是6.5毫米和7.7毫米子弹,而MG-42型机枪则是7.92毫米子弹。

另外就是MG-42机枪并不适合在在炎热地区使用,在炎热地区使用,枪管非常容易过热。MG42采用比MG34更轻薄的枪管,因此枪管过温的问题更是严重。

因此,德国陆军规定,禁止用连续不断的点射打出超过250发弹,并列明实际射速不应超过每分钟300~350发,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枪膛磨损和过热的问题。瞄准基线较短,所以MG42在远距离上的精度比不上MG34,甚至还比不上重型的MG08马克沁机枪。

MG42机枪的优点是长点射,命中率极高,而且在长点射的时候,会发出撕布一样的声音。

这种机枪其实不适合日本陆军使用,日本陆军要求的步机枪必须可以通用子弹,而且,在日军战术里面,要求机枪手必须要灵活,轻便的进行战斗,其实这种思维与苏联和解放军是一样的。

苏联和解放军也不在班排装备弹链式机枪,而是坚持使用步机枪通用子弹的班用机枪。要求一名机枪手只需要在一个火力点打几个点射,发射十几发到20多发子弹,就必须快速转移发射位置。

并不太喜欢MG-42通用机枪这种压制型机枪,日本陆军也是一样的思维,所以在日本陆军最后淘汰歪把子机枪的是96和99弹匣式机枪。


深度军事


因为日军用不到,而且日军的战术和后勤补给水平也决定了日军用不起这种武器。

德军使用MG42这样的机枪,就是因为其步兵战术中,机枪是火力核心,步枪只是配角。而且德国的工业实力更加强大,不会在意子弹消耗量这样的问题。但是日本资源缺乏,所以才会重视步枪,日军极端重视士兵的步枪射击能力就是为了节约子弹,自然不可能去使用MG42这种弹药消耗大户。

日军大正十一年式机枪组一般携带120发子弹,但是这对于MG42来说根本不够用。而且德军机械化程度更高,很多物品可以放置于车上,比如MG42机枪的弹药,但是日军时候只能徒步,而再让步枪兵来为机枪手携带弹药,这会极大增加士兵的负担,反而降低作战效率。

同时,即使日军用得起,MG42毕竟是德制武器,使用的是德式7.92X57毫米弹,和日军的弹药体系完全不同,和其6.5毫米弹完全不通用,这反过来又会极大增加日军的后勤压力,这对于日军来说更像是一个坏消息。至于改膛换成日式口径,这项工作也没有那么简单,而且MG42出现时日军也很缺乏自动武器,根本不可能腾出力量去进行研究改造工作。


战壕


其一,耗弹量太大,日本资源本来就少再加上mg42的耗弹量,国家基本就废了。其二,MG42是1942年研发的而那时日本和美国在太平洋上打的正激烈,就算运过来了,人家美国的衣阿华一炮这艘运输船就没了,所以人家德国之所以不运过来是因为不愿意冒风险。有些人就要问了,海运不行,那陆运呢?陆运更不可能,要陆运就必须经过苏联和中国,而苏联是德国的东线战场,想运过来,基本不行。而中国和日本是死对头,因此中国人只要把情报弄到手,MG42就成中国的了。其三就是口径不同,日本的歪把子是6.5mm而MG42是7.62mm所以弹药不符


向伟大的苏联国土进发


日本穷啊。连冲锋枪都不舍得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