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齊魯地名探究——源自"萊山鎮"一座小山——煙臺萊山區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源自

萊山區地圖

【地名由來】

萊山區建制始於1994年,得名源自原萊山鎮,萊山鎮即原萊山集。因該地有一座小土山稱為萊山而得名。舊屬牟平縣。

民國 《牟平縣誌》 卷3: 萊山集 "在縣 (今寧海鎮) 西偏北四十里" 萊山鎮。

萊山是河北、西村、南村、東莊、東溝五村的總稱。為萊山街道辦事處經濟、文化、教育中心。該地素為萊山、牟平、福山、芝罘四區之要津,"商貿金三角"名聞遐邇。

萊山名字的由來有兩說:一說,800年前,一夜之間飛來一座山(即今境內的馬鞍山),當時取名"來山",後因山上雜草叢生,遂演變為"萊山"。另一說,在800年前,境內盛產小麥(小麥古稱"來"),豐收後的小麥堆積如山,故得名"來山",後演變為"萊山"。明清以後在此建鎮均取"萊山"為名。1994年7月,煙臺市組建新區,又以"萊山"為區名。

齊魯地名探究——源自

馬鞍山位置

萊山區,隸屬於山東省煙臺市,地處煙臺市主城區,東、南與煙臺市牟平區接壤,西南與煙臺市福山區毗鄰,西北與煙臺市芝罘區相連,東北瀕臨黃海。介於東經121°19′25″—121°33′29″,北緯37°17′50″—37°31′40″之間,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5.9千米,南北最大距離31千米,總面積285.43平方千米,其中陸地273.6平方千米,佔95.9%;水域11.8平方千米,佔4.1%。

【歷史沿革】

夏商時期境域為萊夷地。春秋戰國時期為齊國地。

齊魯地名探究——源自

戰國東萊地區地圖

秦代為膠東郡腄縣地。西漢為東萊郡東牟縣地。東漢為青州東萊郡東牟縣地。

三國曹魏時為青州東萊郡東牟縣地。

齊魯地名探究——源自

三國時期東萊郡東牟

西晉時期為青州東萊郡黃縣地。

南北朝劉宋時期為青州東萊郡牟平縣地。

南北朝北魏、東魏、北齊、北周時期均為光州東牟郡牟平縣地。

隋代為東萊郡文登縣地。

唐代為河南道登州牟平縣地。

北宋時期為京東東路登州牟平縣地。

金為山東東路寧海州牟平縣地。

元代為寧海州牟平縣地。

明代為登州府寧海州地。

齊魯地名探究——源自

明代寧海州周邊地圖

清代為登州府寧海州地,隸屬寧海州荊山鄉和普濟鄉。中華民國時期為山東省牟平(寧海)縣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牟平縣第二區和第三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牟平縣設12個區,屬第十一、十二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屬牟平縣祁山區、桂山區和檠山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屬牟平縣第十三、十四、十五區。新中國成立後,境域先後歸屬牟平縣、芝罘區、煙臺市。

1958年,牟平縣撤銷,屬煙臺市。初家、萊山、解甲莊人民公社先後成立。次年11月恢復牟平縣,解甲莊公社劃回牟平縣。

1962年,萊山公社劃回牟平縣。1965年,初家公社劃回牟平縣。1977年,初家公社劃入煙臺市(1983年8月改稱為芝罘區)。

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設鎮後,初家鎮隸屬芝罘區,萊山鎮和解甲莊鎮隸屬牟平縣。

1994年7月,國務院批准煙臺市設立萊山區。

1994年12月,萊山區正式成立並掛牌,轄初家、萊山、解甲莊三個鎮,區機關駐初家鎮。

【尋歡文史】

萊山在膠東半島不止一處,龍口市境內也有一座萊山,

齊魯地名探究——源自

秦朝地圖

萊山方圓5公里,主峰海拔619米,山勢雄偉壯觀,有18大夼72山澗。山的中上部面積約520公頃,多由花崗岩組成,山坡澗底遍佈零散燧石。萊山歷史上曾與泰山、華山等名山齊名。

《史記·武帝本紀》紀錄:"天下名山有八,一為萊山。"《漢書·地理志》稱:萊山又名萊陰山。渾同治版《黃縣誌》稱:萊山有四景。據史乘紀錄,秦始皇東巡曾兩次登臨萊山祭祀。漢武帝、宣帝也都曾禮拜過萊山。《史記·封禪書》有切實紀錄:"齊有八神,六曰月主,祠之萊山"。

齊魯地名探究——源自

龍口

傳說秦始皇同一六國後東巡來到萊山,見山勢雄偉,直刺藍天,一時興發,揮起神鞭欲將其趕往北海。但連擊3鞭,萊山竟一動不動。秦始皇火冒三丈,用盡平生之力又狠擊18鞭,沉打72鞭,萊山立即被打出了18大夼,72山澗,但整座山嶽仍巍然屹立。秦始皇身疲力竭,收鞭坐地,仰天長嘆:"懶山!懶山!"從此,此山被稱為"懶山",久之就叫成了"萊山"。2000多年過去了,18大夼、72澗依然存在。萊山嶽巒秀偶,林木蔥籠,歷代官員、文人詩人紛至沓來,弔古撫今,題詩吟詠,留下許多佳作。

上古期間,帝王是能夠上達天庭,間接與神會面,代天行道,地點是選在靈山聖水,因而萊山則有了靈氣,為歷代帝王祭祀之所。《史記》又載:"齊地有天主(天齊)、地主(泰山)、兵主(蚩尤)、陰主(三山)、陽主(之罘)、月主(萊山)、日主(成山)、四時主(琅琊)"八座神祠。萊山月主祠是八主祠之一。秦始皇同一中國後,東巡時,到萊山兩次,鄭重祭祀過月主祠。漢武帝、宣帝也曾到萊山遊厲祭祀過。唐太宗徵東途經萊山,朝拜許願,凱旋後令徐茂公監工重修月主祠。那許多斑斕傳說,給萊山蒙上一層神秘面紗。我和幾位文友經廟周家登山探幽,已不見昔時的宏偉廟宇,在一平展的小山巔上,立著"萊山月主祠"的石碑。我站在石碑旁,舉目觀望:只見翠峰聳立,東南山坡有一瀑布由山頂奔瀉而下,四周寧靜得幾乎只聽到瀑布有節奏的聲響,向我們傾訴幾千年的歷史滄桑。山間瑞雲圍繞,猶如立於仙境之感。

(部分圖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