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茶油”之謎


探究“茶油”之謎


“茶油”你聽說過嗎?

“茶油”是什麼?

“茶油”是微生物嗎?

“茶油”是油嗎?

“茶油”怎麼形成的?

“茶油”有害嗎?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探究“茶油”之謎~!

探究“茶油”之謎


茶葉棉紙上的“茶油”現象

“茶油”究竟是什麼呢?

所謂“茶油”,是指茶餅外包棉紙上的深色痕跡。多見於存放時間較長或溫度和溼度較高環境下的普洱茶,熟茶尤多。

針對“茶油”現象的本質和緣由,眾說紛紜,主要可分為三種:

1. 微生物大量生長所形成的菌斑;

2. 茶葉中的脂類物質浸出;

3. 茶葉中的水溶性物質浸出。

♥ 微生物大量生長所形成的菌斑?

此說法不多見,但卻是最好辨認的。只需要打開茶葉外包棉紙,觀察有茶油的餅面是否存在發黴等現象即可;另外,還可觀察棉紙上茶油區域是否有微生物生長的痕跡。經益原君觀察後發現:“茶油”痕跡處無發黴長菌等跡象。

因此,可以初步斷定“茶油”不是微生物大量生長所形成的菌斑。

為確定“茶油”現象不是微生物菌斑。益原君找到科研人員尋求幫助。首先配製細菌、絲狀真菌易生長的PDA培養基並製成平板;然後在超淨臺內按無菌操作要求製備“茶油”提取液,即將有“茶油”痕跡的棉紙剪碎,投入無菌水中浸泡12小時;之後在超淨臺內將浸泡所得溶液搖勻,取100微升置於PDA平板上,塗至均勻;接著將PDA平板放置於37℃培養箱培養,48小時後觀察平板表面菌落生長情況。

另外,在超淨臺內按無菌操作要求用“茶油”提取液製作鏡檢所用臨時裝片,顯微鏡(400x)下觀察是否有菌體存在。

最終,小編沒有在平板上發現明顯菌落產生,也沒有在顯微鏡下發現有菌體。因此,可以確定“茶油”不是微生物菌斑。

♥ 脂類物質浸出?

此說法沒有來源亦沒有證實。

根據《茶葉生物化學》(第三版,中國農業出版社)所述,茶葉中主要成分有蛋白、氨基酸、生物鹼、茶多酚、糖類、有機酸、類脂、色素等。

在這些物質中,益茶君發現了一個“嫌疑人”——類脂。類脂是廣泛存在於生物組織中的天然大分子有機化合物,與我們平日裡所說的油脂共同組成了脂類物質。別看這哥倆名字很相似,但類脂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為細胞膜結構的基本原料(佔細胞膜重量的50%),浸出的可能性很低。

因此,脂類物質浸出這個說法很難成立。

♥ 水溶性物質浸出?

理論上來說,這種說法是成立的。包裝好的成品茶在歲月的沉澱下慢慢發酵,自身水分慢慢滲出並帶出部分水溶性物質,印於棉紙之上;或在溫度和溼度相對較高的環境下,茶餅表面水分過高使水溶性物質溶出,沾染棉紙。若茶葉經過發酵,那它的色素含量會大幅提高,所以熟茶棉紙更容易有“茶油”痕跡。

那事實真是如此嗎?讓小編來做個小實驗還原一下吧。

“茶油”現象還原實驗

取生熟普洱茶各兩餅,置於水浴鍋上,將水加熱至沸後用蒸汽浸潤茶餅正反面。

探究“茶油”之謎


將水加熱至沸騰~好多好多蒸汽!

探究“茶油”之謎


餅茶們在“蒸桑拿”~!

待茶餅正反面均潤溼後,迅速用乾淨棉紙包裹茶餅。之後自然風乾。待茶餅完全晾乾後,小編明顯發現:在茶餅與棉紙接觸的部分有疑似“茶油”的痕跡!熟茶與生茶相比,“茶油”痕跡更加明顯。

探究“茶油”之謎


包裹前乾淨的棉紙

探究“茶油”之謎


包好棉紙自然風乾的生茶正面

(圈處為“茶油”)

探究“茶油”之謎


包好棉紙自然風乾的生茶反面

(圈處為“茶油”)

探究“茶油”之謎


包好棉紙自然風乾的熟茶正面

探究“茶油”之謎


包好棉紙自然風乾的熟茶反面

(圈處為“茶油”)

通過這個實驗,小編證實了:在溫度和溼度相對較高的情況下,若茶餅本身含水分較高,且透氣性較差,則餅茶蒸發的水汽會浸溼棉紙,造成水痕。由於水汽中含有水溶性色素,故水跡風乾後,痕跡會呈現水溶性色素色澤,如淡黃色(生茶)、暗紅色(熟茶)等。“茶油”就是這樣誕生的。

真相只有一個!

說到這裡,相信諸位也看明白了“茶油”到底是什麼。

實驗表明,“茶油”就是茶葉自身的水溶性物質,其本身是無害的,屬於茶葉儲存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現象,但也應防止茶葉發黴變質。

所以,並不是有“茶油”就可以確定茶葉年份,也不是有“茶油”就能推斷其倉儲環境為幹倉或溼倉。

這裡是小編小課堂,讓我們更懂茶,更愛茶,健康生活每一天!

下期更精彩,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