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江蘇宜興沿太湖3公里水產“零排放”2614畝養殖池塘實現產業轉型

水產養殖是宜興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的湖蕩資源為水產養殖業發展提供了便捷的條件。但傳統落後的養殖方式、尾水淤泥直接排放,對周邊水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2017年5月,環保部督導督查組對宜興太湖治理工作的“督導意見”中指出,“太湖及岸邊帶3公里緩衝區仍有150平方公里的水產養殖,規模較2013年僅減少2.6%”。對此,宜興按照“瀆邊公路以東區域全面退出水產養殖,瀆邊公路以西區域實行退治結合”的整體思路,開展為期一年多的專項整治。

“整治過程中,宜興積極引導退養農戶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水生蔬菜、休閒漁業、經濟林果等低碳農業,並對產業轉型農戶提供政策、項目、資金支持。”宜興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已有300多畝實施了生態化改造,2614畝養殖池塘實現了產業轉型。歐援民是新莊街道的一位老養殖戶,養殖面積約80畝。開展專項整治後,歐援民主動簽署了退養協議。在去年底魚塘退出養殖後,新莊街道便投入資金對該魚塘進行復耕,並於今年初流轉給了種田大戶。眼下,該片整治區域每畝可產1200多斤水稻,成功實現了產業轉型。而退養後未進行復耕的區域有些種上了蓮藕、菱角等水生蔬菜,有些正在規劃建設生態溼地、溼地小區。

綠色生態將成為宜興未來水產養殖關鍵詞。近幾年裡,徐舍、和橋等多地進行了稻魚養殖、稻蝦養殖、稻鱔養殖等種養結合探索。下階段,宜興計劃將其中綠色經濟的養殖方式向農戶推廣,引導其進行生態養殖。眼下,相關部門還在抓緊編制養殖魚塘生態化改造實施方案,突出集中連片養殖區綜合治理,立足集體魚池,按照科學的技術路徑、合理的區劃佈局,積極構築生態循環養殖鏈。除此以外,引導養殖戶加強政產學研合作,應用信息工程、生產工程等前沿科學技術,多渠道、多路徑調整水產養殖結構,落實精準配飼、精準投餵新技術、新模式,走漁業三產融合發展模式。(出處:無錫日報 蔣夢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