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不瞭解事實前,請學會沉默;清楚全部情況後,請學會精言

人們常說冷漠的群眾缺少善良,但我認為不清楚情況便貿然行動的正義者除了缺失善良,還有很大的破壞力。現在的社會比以前更為複雜,因為現在的人心是越來越複雜了。古人認為“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太多的事例告訴我們,眼見也不一定為實。

如果看見打架的一幕,許多人一定會自發地站在處於下風者,一般也就是弱者的那一方。但是在現實中,弱者挑事,強者被挑釁的例子卻不在少數。比如兩個人來報案,哭哭啼啼的那個未必就是受害者,殺氣騰騰的也不一定就是施暴者。如果你只是憑著下意識的“慣性思維”去判斷善惡,是不是很容易壞事呢?


不瞭解事實前,請學會沉默;清楚全部情況後,請學會精言


有時,你看見的那些的確都是真的。然而,不要立即下結論,因為很可能你不過是瞭解了一部分的情況。如果你瞭解了全部事實,仍不要直接去下定論,因為也許其中還有什麼隱情是你所不知道的。凡事一定要三思而後行,在你思考的時間裡,不要隨便說話。

平常處世也是這樣,不管你多麼強大,在不清楚對方是誰之前,不要把自己表現得太多。因為在聰明人面前,你說話的語氣與神態都可以讓他們輕鬆熟悉你。言多必失,在不知道對方的意圖之前,要儘量剋制自己的舌頭,保持沉默。要知道,有時候說錯一句話的代價是十分巨大的,你無意中說漏嘴的信息,可能就是對方打敗你的破口。所以不妨多聽,少說。

許多人一說起話來就控制不住自己,雖然他們也知道沉默是金的道理,可他們就是想讓對方先聽完自己的話再說。也不奇怪,人嘛,都是想讓自己成為關注點,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渴望讓自己首先被別人瞭解。然而,話說得多了,錯就多了,別人的反感也就會多了。優秀的演說家表演時間過頭了,侃侃而談就變成了喋喋不休,語言的魅力也會變得失去力量。其實適當地沉默一會兒,是一件好事。


不瞭解事實前,請學會沉默;清楚全部情況後,請學會精言


人生中有著很多“爭辯風暴”,但若是針尖對麥芒地去接戰,往往會讓雙方都不歡而散。而沉默卻可以給大家都留下臺階,在別人訴說的時候,你可以更加全面地瞭解他們的想法,同時也讓自己的觀點得到更加充分的補全。

別總以為自己多麼有先見之明,就算是,你也要明白“看破不說破”的道理。不要刻意賣弄自己的聰明去揭秘別人的不完美,生活中許多事情不能讓所有人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人人都有著不足,一味地批判與較真只是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與虛榮心罷了。如果人家無意犯了錯後,內心已經在省察自己了,一般來講,你就不要再為難他了。如果人家反省了還不知道自己錯在哪,你就要講究方法地去讓他獲得教訓,但不要擊垮別人的自尊心。如此,有了你那聰慧的善意,有心人就會牢記“謹小慎微”,以後不犯同樣的錯誤了。

沉默是金,但永遠不說話的沉默卻是廢鐵。只是害怕說錯話的沉默,不過是懦弱與膽怯而已。沉默差不多了,到了該說話的時候也得說話,不過,還是不能隨便說一句話,要做的是,說好每一句話。


不瞭解事實前,請學會沉默;清楚全部情況後,請學會精言


舉個例子,同樣是挽救一個灰心失敗者。你不說話,只是聽他講話,他可能暫時得到了心聲的釋放,可沒有你的互動,他不可能直接得到全部釋懷。但是如果你隨便說話,以致於他聽完了你的話後,他連活都不想活了,這樣,你的本意再好,說話又有什麼用呢?

說話的確是個學問,態度與技巧相當重要。范增對項羽很忠誠,所出的計策大多是奇謀,但每次獻計時卻總是過於直接。張良對劉邦也很忠誠,並且每次提建議時總能讓劉邦聽得很舒服。所以呢,霸王不怎麼喜歡聽亞父,而心胸本就寬闊的沛公常常喜歡聽張良就不值得奇怪了。我們說話也是這個道理,“忠言逆耳”不是放任自己張狂的藉口,忠言也是可以很溫柔的。喜怒哀樂不要全部表現在臉上,勸諫他人也不要過於帶刺。遇到問題,你對誰再不滿也不要表現得過於生氣,除非你根本不在乎那人。不過呢,講究對事不對人,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暗示,總是不錯的。

朋友,先做個靜靜的傾聽者,學會沉默後,也要去做個評判者,做個幫助者。但記住,在不瞭解情況之前,不要隨便說一句話;在瞭解所有的情況後,要說好每一句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