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孔子評價後世儒者,你認為他評價最高的三個人會是誰?

鳳影焰68167305


孔子評價最高的三名後世儒者,雖儒家兩千年,公認有影響力者屈指可數。

先用排除法,孔子會厭惡董仲舒,朱熹二人。

為什麼呢?這兩位不是造就儒家兩千年的關健性人物嗎?

頭一位促成了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一統天下,從此廟堂之上,儒家即文人,文人即儒家。應該是立下了不世之功。孔子會不喜嗎?

第二位創立理學,充分解讀儒學,制定了系列規則,再一次鞏固儒家天下數百年。

孔子會不喜嗎?

我們得回到孔子的背景,他的人生經歷和他的學說來剖析這件事。首先,孔子是一個謙虛好學的人;他事前很多周遊列國見多識廣的同時,也不斷的向人學習,從他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等言論亦可推斷。但董和朱的做法,卻與這種海納百川,包羅萬象,自身不斷成長的宗旨相悖。

孔子是一個視野開闊的人,他具有開放式思維,但董朱二人卻不是這樣,特別是朱熹,完全的固化。孔子不會迷信儒家,因為他所處的百家爭鳴的時代,使他清醒的知道,儒家只是其中之一。

董仲舒在儒家迷信化的事情上開了條路,而朱熹則是完全構造了一個體系,將儒家推到了迷信化的巔峰。

孔子是處江湖之遠,而非居廟堂之高的人,這意味著它對權為抱有清晰的謹慎,不會輕易喪失原則而淪為政治的附庸。就這一點,董仲舒就入不了他的眼。

說起這兩位啊,恐怕孔子的棺材板都壓不住嘍。

那孔子會喜歡誰呢?

這三位:孟子,王陽明,曾國藩。

孟子就不用說了,這個沒有爭議。孟子的背景,經歷和孔子很像。如果他們是在同一個時代的話,就沒有72賢人什麼事了。親傳衣缽弟子,只有孟子一個。

王陽明,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其實是孔子特別想要的,他周遊列國的夢想就是這個,但不是董仲舒那一套。

曾國藩是少有的,能踐行這一套儒家思想的人,在朱陳理學禁錮之下,還能做到這樣真不容易,他能獲得孔子喜歡,主要靠人品。儒家的最後一次迴光返照,就他了。


西部小牧童


題主好,這個問題很巧妙,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只要明確了孔子心中完美的儒者形象是什麼,問題就簡單了。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哲學概念,同時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孔子心中的儒者,首先要是一個仁者,要有極高的道德情懷,這種情懷最突出,最具體的表現就是,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的精神。其次,孔子身上最突出的就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進取精神,這也會是孔子所要認同的儒者所必須具有的品質。再次,有目標,有行動,沒有能力是不行的,有“仁、義、勇”,還得有“智、信”,孔子認同的儒者必定要很有智慧,識人料事,估量形勢都很準確,同時要非常忠信,也就是不忘初心,為信仰而活著,不苟且。

用以上三點作為評分標準,儒家歷史人物中得分前三名的,野狐認為應該是:孟子、諸葛亮、曾國藩。如果從整個歷史中選三個最滿意的儒者,孔子應該會選此三人,理由分述如下。

孟子被尊稱為“亞聖”,他繼承和發展的孔子的思想學說。孟子比孔子更有俠義精神,孔子說:“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孟子說“當今天下舍,我其誰”,都是以天下為己任,勇於擔當。

儒家講立德、立言、立功,孟子在當世沒有什麼事功,但其德堪比孔聖。孟子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學說,孔子講“殺身成仁”,孟子講“捨生取義”;孟子的“仁政”學說就是對孔子仁學的發展。孟子的養氣說和他描繪的大丈夫形象都是重要的思想和精神財富。《孟子》一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孟子當是孔子所要首選的儒者。

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能體現儒家的道德情懷,關鍵是諸葛亮能身體力行,不只是說說罷了。諸葛亮一生克勤克儉,輔佐沒有多少軍事資本的劉備,和魏、吳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勢,其傑出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後世充分的肯定。

諸葛亮很清楚三國最後的結局,他在《後出師表》中很清楚的講到,伐魏不伐魏最終都會滅亡。諸葛亮知道伐魏雖不足以成事,但足以成仁,這就和孔子周遊列國一樣,正像孔子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

諸葛亮的《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都很有名,對後世有著廣泛深刻的影響。儒家非常推崇的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諸葛亮也算是佔全了,孔子沒有理由不選諸葛亮入圍。

曾國藩是晚清中興名臣,是純正的儒者,又是比較早的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大臣,毛澤東、蔣介石都對曾國藩給與了很高的評價。大家熟悉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軍歌,其實就是毛澤東從曾國藩治軍紀律要求中改編過來的。

曾國藩有著極高的道德修養,他嚴於律己,也嚴於治家,《曾國藩家書》對後人影響非常大。曾國藩評定太平天國,圍剿捻黨,主辦洋務,門人弟子遍及天下,位極人臣但能克己盡忠,無任何跋扈之色。曾國藩提倡忠君衛道,以儒家“仁義禮智信”來治軍,選將、募兵、管理軍務、協調外務。元明清以來,最為純正的儒者,最有成就的儒者就是曾國藩了,儒家強調的三立,曾國藩都佔全了,曾文正公有資格入選。


野狐習禪


我認為應該是荀子、董仲舒、朱熹。因為他們三人對後世儒學影響大,他們不但繼承了儒學經典,而且發揚光大了儒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